利妥昔单抗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we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导致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虽然包括免疫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已经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但是仍有很多患儿不能获得缓解.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较好效果,很多病例分析以及临床试验对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了报道.该文就该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等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Van Wyk-Grumbach综合征(VWG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治、预后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5例VWG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图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误诊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口服溴隐亭6月后复查均未见明显变化,后期均行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垂体反应性增生组织;结合以往误诊经验并复习文献,诊断2例VWGS,予以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我国和美国儿科学会新定义的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血脂紊乱主要为高甘油三酯、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研究证实,儿童期血脂紊乱在成年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发生亦密切相关.该文就血脂紊乱在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新发现的人类C型鼻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且在儿童中有更高的感染率.人类C型鼻病毒与儿童喘息发作、哮喘的关系密切.相对于鼻病毒的其他亚型,C型鼻病毒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更为密切.鼻病毒具有高遗传变异性,应当警惕鼻病毒重组导致高致病性鼻病毒的出现.该文对人类C型鼻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及鼻病毒的高遗传变异性进行了综述。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儿童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认为其可能与基因突变、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损伤、营养元素缺乏、药物诱发、内分泌代谢异常等相关.维生素D通过平衡体内钙离子含量,负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降低炎症介质的生成,降低DCM的发生率.该文阐述DCM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着重讨论维生素D缺乏及基因突变导致DCM发生的作用机
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使致病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大,寻找更好的抗真菌疗法是医学研究方向之一。电离辐射可以快速有效的杀死微生物,也可以抗真菌。研究表明,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方法将可能成为抗真菌的一种有效治疗途径。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多重耐药细菌、甚至是泛耐药及全耐药细菌不断产生.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目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的院内感染已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MDRAB的耐药机制主要在于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靶位或细胞功能改变、外膜屏障及药物主动外排泵作用.治疗MDRAB感染的药物
哮喘的高患病率及其反复发作、慢性持续、难以治愈的特点对哮喘儿童生理、心理及其家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一方面通过简述儿童哮喘家庭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哮喘家庭管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综述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家庭心理疗法等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心理治疗措施,以及上述各种心理疗法的实施效果,以期为制定儿童哮喘综合防治体系及实施研究提供思路。
目的 了解脊髓损伤后期局部血流量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对兔脊髓损伤模型的脊髓血流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脊髓血流量和神经功能二者并不存在线性关系.结论 仅仅凭借脊髓血流量的改善这一个指标不能反映神经功能状态。
1 病历摘要患儿,男,1岁2个月,主因"发热1d,全身皮肤大片瘀斑12h"收住我院.患儿入院前晚无明显诱因发热,最高体温达41℃,于当日凌晨4时至当地卫生院就诊,予肌肉注射一次及静脉滴注3瓶药物(具体不详)后体温下降,于当日上午10时皮肤渐出现瘀点与瘀斑,并逐渐加重,尤以颜面、双下肢及臀部为甚.患儿有腹泻、流清涕、鼻塞,无咳嗽、气喘、黑便、血尿等.既往无特殊.入院查体:T36.5℃,R 30次/m
期刊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疾病,其特点是神经节细胞在肠管末端缺如,从而引起功能性肠梗阻.它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疾病.近几十年,人们发现在早期胚胎阶段,肠壁微环境的改变能影响神经嵴母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是导致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病因之一.在早期胚胎阶段,肠壁微环境改变包括L1细胞黏附分子、神经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