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煤层顶板水害立体防控技术研究——以蒙陕深部矿井为例

来源 :煤炭科学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陕地区深部侏罗系煤层开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在开采期间面临顶板疏水难度大、排水系统压力大、掘进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难题,提出“低位邻面截流、分区防控、层组治理”的水害防控思路,建立近距离煤层顶板水害立体防控方案和以单孔涌水量、钻孔水压力、静储量为指标的水害立体防控效果评价体系.以呼吉尔特矿区门克庆矿井3-1,2-2中煤近距离开采顶板水害防治为例,通过井上下钻探、物探立体探查手段,开展精细探查,建立和完善了井上、井下水文监测系统,在分析研究矿井顶板含隔水层沉积地质展布情况、富水异常区分布范围及层段和地下水流场特征等重要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实行上行开采的方式,首先有针对性的开展了3-1煤3101工作面的顶板疏放水工作,并通过疏放水试验精细预测工作面涌水量,建立完善可靠的排水系统,该工作面顶板疏放水钻孔累计疏放水量达2659.3万m3.在2201工作面掘进期间,通过超前探放水钻孔发现,相较于3-1煤,其顶板含水层水压、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先行开采下层3-1煤截流、降低了2-2中煤顶板含水层富水性,水害防治方案达到了初步效果.2201工作面在回采前,结合沉积地质分析情况及物探异常区圈定范围,开展重点区域和层段顶板水疏放工作,进一步优化顶板疏放水钻孔设计,根据各孔终孔水量、水压情况,2-2中煤顶板含水层富水性有了明显的下降,这都表明提出的以区域和煤组为单位大范围治理顶板水害的方法,形成的蒙陕地区深部矿井近距离煤层顶板水害立体防控技术,有利于近距离煤层顶板水害防治.
其他文献
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开设《数控加工技能提升实践》综合实践应用课程,授课中同时使用UG和上海宇龙数控仿真加工软件,实现零件的生产加工调试.综合实践应用项目的 开展完善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课程间的衔接,突出了应用型的专业特色.
钣金模模板和脱板类的工件材料一般均为Cr12MoV,这种材料在热处理后硬度一般能达到55~62HRC,切削性能极差,一般采用圆鼻刀以0.02~0.06mm的下切步距(Ap)逐层铣削加工孔特征,但为了提高其加工效率,尝试通过测试合理的加工参数运用外冷钻钻孔的方式代替,取得了不错的加工效果[1].以螺丝底孔为例,对“以钻代铣”新工艺进行详细论述,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际测试相结合,全面分析了“以钻代铣”新工艺刀具的选择、参数的设定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果[2].
为保证高寒高海拔地区露井联合矿区废弃露天采坑回填时和回填后其下方浅埋井工巷道的稳定性,分析了影响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回填体载荷、施工车辆载荷及其动载、采坑积水后水体载荷及地面井下间的水力联系,通过分析采坑纵、横剖面井工巷道和采坑底部的垂直距离,确定了一区段回风斜巷为重点评价对象,圈定了评价范围.分析认为冷季时,冻土层的存在起到了隔水作用;暖季时,虽然存在季节性冻融影响,但地面井下之间的水力联系本身较弱,也不会因为采坑回填而加强.采用弹性力学理论计算了回填体载荷、施工车辆载荷及其动载和采坑蓄水后水体
针对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大断面开切眼及相关硐室围岩变形情况复杂,且该工况下支护结构可靠性验证及优化研究不足等问题,通过FLAC3D与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采空区下开切眼掘进过程围岩及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进行模拟计算,并对支护工艺及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对比不同支护排距下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集中状态,并通过现场工程应用及围岩变形实测验证支护方案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通过薄板理论计算得到开切眼顶板无支护条件下初次破断距为19.6 m,周期破断距为8 m,因此在进行架棚支护时最大滞后距离不应超过8m;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当支护
本文主要面向C-RAN网联自动驾驶场景下车辆移动性管理中的网络性能提升问题,通过研究网联车辆动态协作簇聚类算法及其维护机制,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车辆RRH协作簇,优化车辆的实时吞吐量和提升网络的无缝性。在用户的RRH协作簇确定后,为了更好地提升资源块分配效率,基于开源的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OAI(OpenAirInterface)设计并实现了面向移动性网络的无线网络开放控制器,支持智能调度算法的替换和系
为解决宽沟煤矿西翼I010203工作面进风巷受到下方采空区侧向应力影响造成的应力集中现象,采用现场煤体应力计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相结合的手段,分别对进风巷上帮围岩应力和煤柱侧围岩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风巷上帮煤体应力分布与巷道下帮侧煤体应力分布不同,巷道上帮侧煤体应力浅部应力高于深部应力且与至工作面距离呈正相关,孔深4.5 m煤体应力集中程度最高,采动应力集中分布在超前工作面50~110.6 m,显著影响范围为超前工作面50 m内;巷道下帮侧煤体应力深部高于浅部且与至工作面
由于特厚松软煤层巷道顶煤层理裂隙发育严重、黏聚力小、强度低,为解决此类巷道围岩破碎变形不易控制及其支护结构失稳的技术难题,综合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特厚煤层巷道拱-梁耦合主动承载结构支护体系,阐述了组合梁、承载拱的形成与作用及拱-梁耦合作用机理;并以金地煤业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锚索关键参数(长度、预紧力、间排距)对拱-梁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建立了拱-梁承载结构稳定性评价体系,以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对关键参数影响因次做出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拱
为分析某矿上部不均衡空间对下部回采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影响,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结合现场微震波速反演,得出以下规律:①工作面覆岩的运移都呈现倒“U”型分布形态,下层工作面推近上部不均衡开采空间时,裂隙有明显向前发育现象;②下部工作面开采至上层煤开切眼正下方时,下层工作面上覆岩层突然发生垮落,工作面前方与覆不均衡开采空间面影响区域贯通,表明在上部不均衡开采空间开切巷处附近为最危险区域;③结合相似模拟上覆空间结构破断活动特征以及微震能量分布特征获得的煤体应力演化规律,得到在距上覆不均衡空间结构区0~
为研究改性高水材料充填支柱尺寸对承载性能的影响,在高水材料充填支柱试样中添加0.2% 聚丙烯纤维进行改性,通过对比改性试样及未改性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结果、破坏过程及形貌,分析其尺寸效应和破坏特征,最后通过扫描电镜(SEM)对试验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结果表明:改性后高水材料充填支柱尺寸效应特征不变,随高径比增大,峰值强度及峰值应变逐渐降低,弹性模量逐渐增大;改性后试样的承载性能提高,峰值强度提高10.78%,峰值应变增大28.62%;试样破坏类型不受高径比和纤维的影响,均为“X”—劈裂型剪切组合破坏;由于纤
工业4.0时代,旨在实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从而实现物理对象、人类和逻辑实体之间的无缝集成,这种新的模式有望大大改善工业生产系统,例如减少设备的故障和停机时间,减少维护,提高生产量和灵活性等,目前许多工业自动化系统都依赖于传感、计算以及执行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或称为及时性)通信。由IEEE 802.1TSN任务组开发的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标准的以太网技术的进步正在显著改善时间同步以及降低最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