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法典》中抵押权清偿顺位规则变化

来源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押权是担保物权的重要内容,其与其他担保物权竞合时的清偿顺序在理论界与实践中一直广受关注。《民法典》物权编回应了社会公众与司法实践的需求,删掉了多个抵押权并存时清偿顺序“同日同序”规则,明确了抵押权与质权竞存时的清偿顺序。但囿于我国对动产中间价款抵押权的实践经验的缺乏,《民法典》物权编在引入中间价款抵押权制度时,在规则设计上过于简单,不足以处理实践中纷繁复杂的情形。同时,该制度还会增大其他担保物权的不确定性,影响相关权利人设立其他担保物权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以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为基础,利用移动通信和计算机软件技术,采用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一套基于Android平台的地震应急信息发布系统。本系统通过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产出产品进行信息解析重组,将重组后的信息由服务器端向移动客户端推送,最终实现实时在移动客户端自动化展示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结果、辅助决策意见、地震应急专题图的目的。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愈加贫乏。异化问题不仅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为进一步了解这样的现状,需要再次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赫斯作为与青年马克思并步前行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货币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遥相呼应,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拓展。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赫斯的货币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在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对异化概念的理解。
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原则”有一个隐含命题即“自由是最大的功利”。由于忽视这一命题,罗尔斯指责功利主义会导致多数人暴政,即多数人对少数人自由权利的剥夺。为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罗尔斯在他的两个正义原则中强调“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然而在哈桑伊看来,罗尔斯在“无知之幕”的原始状态下通过“极大极小规则”得出的正义论本质上也属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是可以相容的,密尔同时主张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展现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事实上,在防止多数人暴政和主张平等的自由这两方面,罗尔斯与密尔是殊途同归的。
以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发布的《地震波形数据格式交换》为依据,通过Java语言实现对地震波形SEED文件格式文件的读取和解析。这是实现地震自动产出的第一步,也直接影响地震自动处理过程(波形仿真、量纲化处理、P波拾取、地震定位、震级计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的整合,该软件为地震业务提供了底层支撑。
朱墨的时序检测在文件检测和司法公正领域中是较为常见的问题。由于判定结果的准确性无法准确衡量,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快速识别朱墨时序的方法。基于不同时序的朱墨样本在朱墨重叠处图像色素点的区别,用卷积神经网络做有监督训练分类,最终达到识别图像朱墨顺序的目的。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同一支笔的预测准确率能达到93%以上,泛化能力高达86%。在加入高斯噪声后,同一支笔的预测准确率仍能达到82%以上,泛化能力达
“在场主义”散文曾经走红文坛,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场散文在“推倒”与“重建”方面的贡献和问题,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场”的含义,提出“在场”就是寻求创作自由的过程,即散文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和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介入姿态,凸显被各种权力话语遮蔽和垄断了的人生以及历史的真相这一观点。本文还指出在场散文流派的辨识性含混不清以及所面对的危机。
“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有关“三农”工作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改革发展历程。本文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原理,从认知参照点角度对涉农文件进行历时关键词研究,进而揭示新时代乡村改革的政策演变和历史面貌,把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究词语、立视角、透政策、促行动,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研究发现,我国的“三农”建设经历了从解放生产力,稳定发展,加快改革,再到全面振兴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日益严重,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与过度建设,导致了大量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情况排在世界前列,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已成为了我国防灾减灾的重中之重。因此,作者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与《全国地质灾害通报》发布的地质灾害数据,以2009—2019年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对象,从年际变化与空间分布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过去十年我国地质灾害发生与损失的情况,结论如下:(1)我国地灾发生数量除2010年异常外,年际变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当代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奇迹唱片行》从叙事视角的多层次转换展现记忆,构建了独特的记忆认知叙事模式。小说通过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意识与叙事者和人物在创伤体验层面的交融,在达成认知叙事化的过程中强化对自我的深层认知。叙事者凸显“我”的消失制造不可靠的疑点,同时勾勒“他”的回避型自我表征,显现记忆者创伤体验的前因后果。“你”呼唤读者的零距离体验,揭示了读者最终走向自我反思的可能路径。在乔伊斯笔下,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过程实则是一次深入探索潜藏在创伤苦痛之下的人性种种可能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