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减负提质”是近年来教师们一直在谈论和关注的重点话题。“减负”的同时,又要兼顾教学质量,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提问,以有效问题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问题,能充分調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抓准提问的“点”
(一)课文的重点
文章的重点,也是训练重点。教学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是要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孩子。结合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找找闰土主要跟“我”讲了几件新鲜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认真读读,圈画出关键字词,从中感受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写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闰土心里还有古怪、有趣的事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问题,学生细读课文,抓关键词,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二)文章的点睛点
好的提问如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人教版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上课时,我就抓住这句话进行设疑讨论和体会: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的高潮点
每一节课的高潮处,同样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在学生思维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并引发感情的升华。我教《穷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安排在课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虽然没有错处,但大都停留于表面止于现象。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问才能让孩子的体会更深入些呢?在另一外教师的课堂上,我找到了答案。那位老师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同样提了这个问题“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里?”我发现学生们不仅认识到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整个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等表面的现象上,更能体会到渔夫夫妻互相关爱、和睦温暖等精神层面上。这位老师选择在课堂学习的高潮点提问,虽然问法相同,但因为时机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
二、把握提问的“度”
(一)把握提问难易的“度”
课堂上的问题太浅显,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问题太难,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学生认知结构的养成,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认知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理想境界。学校一位新教师在试教《全神贯注》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抛出后,足足有两分钟时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堂气氛顿时沉闷。这位老师急中生智,说:“不如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吧!”然后马上板书:(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尽管这两个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第一种问法概括性强,没有任何提示,超出了四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而第二种问法降低了难度,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之后,就不难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把握提问时间的“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适当的停顿与等待。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足够的时间,不要急着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课堂上,教师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对于学生有难度的问题,思考时间可预留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提问之后,教师要带着期待和信任的目光,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变化,等到大部分学生自信地举起手时,就意味着提问的时机到了。在倾听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相机提问学生:“你也是这样想的吗?”“谁想来补充?”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更深入和全面地进行表达。
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如同简洁明了的路标,能让学生即使身处陌生的地方,也能迅速明确当前的位置并找到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并且用最节约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有效的提问,深入的思考,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叶海良.新课标下語文课堂创新提问摭谈[J].现代语文(教育研究版),2006(3).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提问,以有效问题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问题,能充分調动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做法。
一、抓准提问的“点”
(一)课文的重点
文章的重点,也是训练重点。教学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如鲁迅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是要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孩子。结合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找找闰土主要跟“我”讲了几件新鲜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事认真读读,圈画出关键字词,从中感受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除了文章中写到的四件有趣的事外,闰土心里还有古怪、有趣的事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问题,学生细读课文,抓关键词,从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二)文章的点睛点
好的提问如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人教版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上课时,我就抓住这句话进行设疑讨论和体会: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能体会作者的心情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学的高潮点
每一节课的高潮处,同样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在学生思维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并引发感情的升华。我教《穷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安排在课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虽然没有错处,但大都停留于表面止于现象。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问才能让孩子的体会更深入些呢?在另一外教师的课堂上,我找到了答案。那位老师在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同样提了这个问题“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里?”我发现学生们不仅认识到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整个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等表面的现象上,更能体会到渔夫夫妻互相关爱、和睦温暖等精神层面上。这位老师选择在课堂学习的高潮点提问,虽然问法相同,但因为时机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
二、把握提问的“度”
(一)把握提问难易的“度”
课堂上的问题太浅显,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反,问题太难,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学生认知结构的养成,是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认知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理想境界。学校一位新教师在试教《全神贯注》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抛出后,足足有两分钟时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课堂气氛顿时沉闷。这位老师急中生智,说:“不如我们来做一道填空题吧!”然后马上板书:(谁)全神贯注地(做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着回答。尽管这两个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第一种问法概括性强,没有任何提示,超出了四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而第二种问法降低了难度,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之后,就不难理清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把握提问时间的“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适当的停顿与等待。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足够的时间,不要急着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课堂上,教师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对于学生有难度的问题,思考时间可预留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提问之后,教师要带着期待和信任的目光,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变化,等到大部分学生自信地举起手时,就意味着提问的时机到了。在倾听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相机提问学生:“你也是这样想的吗?”“谁想来补充?”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更深入和全面地进行表达。
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如同简洁明了的路标,能让学生即使身处陌生的地方,也能迅速明确当前的位置并找到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并且用最节约的时间达到目的地——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有效的提问,深入的思考,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叶海良.新课标下語文课堂创新提问摭谈[J].现代语文(教育研究版),2006(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