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形式,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农业种植经济的大生产国。农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农业种植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
一、影响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因素
1.政府对粮食作物生产的补贴制度和各种农业福利政策。全面直接补贴农作物综合直接补贴农作物生产是金融工人有效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的重要经济补贴,对农业种植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所谓农业资本是指机械,柴油和种子肥料,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粮食作物生产活动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种植原料市场价格的动态调整和经济补贴的总体规划都是财务人员在完善农资直接补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当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时,农业资源综合补贴的经济补贴政策只能作为应急响应暂时适用。它在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要素和市场生产材料的价格趋势上仍占有突出地位。冲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
2.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促进农业用地流动和农地市场的形成使得土地要素在种植成本构成中越来越重要。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的粮食种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落后,种植范围小。因此,在此期间,土地成本與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率较低。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了很多,新的农业管理实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后,允许农民支付承包土地,允许农民以合法的方式租赁承包土地,促进农地的有偿流转。所以,在1998年年后,土地成本与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土地权利的确定和土地流转的大规模实现,土地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避免。土地成本的上升与农民产权的形成有关。中国耕地产权的提高促进了耕地的流动和耕地市场的形成,反映了耕地的价值。因此,土地成本占总种植成本的比例持续上升。
3.扩大农业土地管理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为我国农地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底,全国土地出让比例超过35%。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入二,三产业。劳动力短缺使得机械化而非手工农业生产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农机总动力从1990年的2870.77亿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1.17281千万千瓦,增长率高达289.19%。相应地,省会投资占粮食生产和生产总成本的比例继续增加。
4.粮食生产逐渐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向追求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之前,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占物质投入的60%以上。原因是:首先,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在耕地资源减少和农村人口转移的前提下,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取代劳动力,已成为近期粮食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中国的耕地质量差异很大。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结果,耕地面积为7~10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些耕地的地面条件较差,种植生产依赖于提高生产力的因素。从那时起,分散的小农的经营方式广泛而且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为了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生产增加投入占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长期广泛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随着资源要素的紧缩,种植效率的降低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增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从“量变”转向“质变”。因此,控制刺激因子的投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水稻,小麦和玉米材料成本生产中增加生产要素的比例有所下降。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范围,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新农民培训,尽快制定和实施“新农民培育计划”,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支持和投入,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专业化。专业培训;二是加大对大型粮食种植户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杠杆,为运转良好的大型粮食种植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为大型粮食种植者建设农田水利等。具有外在特征的明显行为给予高额补贴和奖励。
2.建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转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支持健全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首先,增加对增加生产投入的外部性的关注,逐步引导控制增加生产投入因素的输入。其次,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再次,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继续在资源利用和农业废弃物清洁生产方面促进生态循环利用,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随着中国农产品成本的“底价”上涨,大宗农产品销售价格的“上限”一直在下降,收入和增收空间受到挤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推动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从本质上讲,有必要围绕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安排生产,使农产品的供应量得到满足,品种的质量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结合中国目前的小麦供需平衡,水稻略有差距,玉米供过于求以及大豆缺口粮食作物供需现状,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稳定水稻和小麦,减少玉米库存压力。在市场上发展大豆产业。
三、结语
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是中国农业的典型集约化生产类型。在现代农业机械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和种植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只有负责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关技术人员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可以树立正确的种植理念,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聂继东,闫聪.关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7,37(12):181.
[2]郑少锋,邵建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03):115-119.
[3]闫聪,聂继东.农业机械在降低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4):80.
[4]黄翔,柯新利.我国谷物种植成本变化研究——基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本及结构变化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3):82-85.
关键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
一、影响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因素
1.政府对粮食作物生产的补贴制度和各种农业福利政策。全面直接补贴农作物综合直接补贴农作物生产是金融工人有效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的重要经济补贴,对农业种植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所谓农业资本是指机械,柴油和种子肥料,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粮食作物生产活动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农业种植原料市场价格的动态调整和经济补贴的总体规划都是财务人员在完善农资直接补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当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生产成本时,农业资源综合补贴的经济补贴政策只能作为应急响应暂时适用。它在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要素和市场生产材料的价格趋势上仍占有突出地位。冲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
2.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促进农业用地流动和农地市场的形成使得土地要素在种植成本构成中越来越重要。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的粮食种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落后,种植范围小。因此,在此期间,土地成本與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率较低。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了很多,新的农业管理实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后,允许农民支付承包土地,允许农民以合法的方式租赁承包土地,促进农地的有偿流转。所以,在1998年年后,土地成本与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土地权利的确定和土地流转的大规模实现,土地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避免。土地成本的上升与农民产权的形成有关。中国耕地产权的提高促进了耕地的流动和耕地市场的形成,反映了耕地的价值。因此,土地成本占总种植成本的比例持续上升。
3.扩大农业土地管理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为我国农地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底,全国土地出让比例超过35%。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入二,三产业。劳动力短缺使得机械化而非手工农业生产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农机总动力从1990年的2870.77亿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1.17281千万千瓦,增长率高达289.19%。相应地,省会投资占粮食生产和生产总成本的比例继续增加。
4.粮食生产逐渐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向追求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2013年之前,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占物质投入的60%以上。原因是:首先,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在耕地资源减少和农村人口转移的前提下,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取代劳动力,已成为近期粮食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次,中国的耕地质量差异很大。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结果,耕地面积为7~10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些耕地的地面条件较差,种植生产依赖于提高生产力的因素。从那时起,分散的小农的经营方式广泛而且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正是由于这三个原因,为了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生产增加投入占粮食种植总成本的比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长期广泛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随着资源要素的紧缩,种植效率的降低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增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从“量变”转向“质变”。因此,控制刺激因子的投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水稻,小麦和玉米材料成本生产中增加生产要素的比例有所下降。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1.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范围,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可以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新农民培训,尽快制定和实施“新农民培育计划”,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支持和投入,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专业化。专业培训;二是加大对大型粮食种植户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杠杆,为运转良好的大型粮食种植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服务,为大型粮食种植者建设农田水利等。具有外在特征的明显行为给予高额补贴和奖励。
2.建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转变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支持健全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首先,增加对增加生产投入的外部性的关注,逐步引导控制增加生产投入因素的输入。其次,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再次,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继续在资源利用和农业废弃物清洁生产方面促进生态循环利用,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随着中国农产品成本的“底价”上涨,大宗农产品销售价格的“上限”一直在下降,收入和增收空间受到挤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推动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从本质上讲,有必要围绕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安排生产,使农产品的供应量得到满足,品种的质量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结合中国目前的小麦供需平衡,水稻略有差距,玉米供过于求以及大豆缺口粮食作物供需现状,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稳定水稻和小麦,减少玉米库存压力。在市场上发展大豆产业。
三、结语
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生产是中国农业的典型集约化生产类型。在现代农业机械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和种植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农业种植技术的必要性。只有负责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关技术人员才能真正认识到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可以树立正确的种植理念,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聂继东,闫聪.关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7,37(12):181.
[2]郑少锋,邵建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03):115-119.
[3]闫聪,聂继东.农业机械在降低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成本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14):80.
[4]黄翔,柯新利.我国谷物种植成本变化研究——基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本及结构变化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