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家烏申斯基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实践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有灵活的课堂教学机智,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使课堂教学出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笔者每年都会参加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也目睹了课堂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有些还比较典型。仔细回味、研究这些事件,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层次很有意义。
教学案例一: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中“我国的人口问题”内容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人口的特点如何?
生:134亿;人口多、基数大、增长快……
师:这一现状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人口数量太多这个问题?
生:计划生育;少生……
这时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说:“把中国的女人都运到外国去,一来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二来可以把孩子都生在外国,中国的人口不就少了吗?”他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笑。这位上课的教师顿时面红耳赤,气愤地说:“胡说八道,坐下去,不准捣乱!”教师的呵斥使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这位教师继续按照他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预设的教学要求时,教师便会满面春风地说“你很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时,教师要么置之不理、面露怒气,要么硬把学生的回答拉到预设答案上来,要么干脆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否定,自己说出答案。我认为遇到上面的状况,若能这样处理会更好些。方法一:课堂讨论。设问:“你同意这位同学的想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既能保护那位大胆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全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辨明是非、去伪存真,追求真理。方法二:课后讨论。设问:“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奇特,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交流,下一堂课请大家发表见解,好吗?”如果我们教师能用自己的智慧,平等地去对待学生的回答,将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而不是“熄火者”。
教学案例二: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预设相悖
一位教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校本教材《今日说法》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骑自行车的老大爷被一辆大货车撞伤了,晕倒在了马路边。轿车司机张师傅路过发现了,便急忙将老人送到了附近医院,并在医院的协助下找到了老大爷的家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大爷的家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口咬定是张师傅撞的人。张师傅解释了,但老大爷的家人怎么也不相信他的话……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位肇事的货车司机,张师傅才得以昭雪。”并分析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向张师傅学习……”可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教师便叫起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的观点是这种好事不能做,因为做了好事还要受冤枉,不值得!”这位教师一愣,马上示意这位学生坐下,继续讲他的课。我注意到,这位发言的学生后半节课一直趴在桌子上没再发言。
思考:我认为,如果这位教师能这样处理会更好:“这位同学的说法对吗?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到右边来,不同意的同学坐到左边来,我们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学生讨论回答:1.见义勇为要学会智为,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2.救死扶伤的同时要注意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会有如下好处:第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提出与教师教学预设相悖的问题,说明学生当时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已经主动学习了。第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位学生的质疑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但它是创造意识的萌芽,同样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创造精神。
能否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反映了教师是否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一位教学大师曾告诉我们:教学智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心态、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
教学案例一: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20课中“我国的人口问题”内容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师:中国有多少人口?中国人口的特点如何?
生:134亿;人口多、基数大、增长快……
师:这一现状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什么后果?如何解决人口数量太多这个问题?
生:计划生育;少生……
这时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说:“把中国的女人都运到外国去,一来可以减少人口数量,二来可以把孩子都生在外国,中国的人口不就少了吗?”他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哄堂大笑。这位上课的教师顿时面红耳赤,气愤地说:“胡说八道,坐下去,不准捣乱!”教师的呵斥使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这位教师继续按照他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预设的教学要求时,教师便会满面春风地说“你很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时,教师要么置之不理、面露怒气,要么硬把学生的回答拉到预设答案上来,要么干脆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否定,自己说出答案。我认为遇到上面的状况,若能这样处理会更好些。方法一:课堂讨论。设问:“你同意这位同学的想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既能保护那位大胆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全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辨明是非、去伪存真,追求真理。方法二:课后讨论。设问:“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奇特,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交流,下一堂课请大家发表见解,好吗?”如果我们教师能用自己的智慧,平等地去对待学生的回答,将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点燃学生心灵智慧的火花,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而不是“熄火者”。
教学案例二: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预设相悖
一位教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校本教材《今日说法》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骑自行车的老大爷被一辆大货车撞伤了,晕倒在了马路边。轿车司机张师傅路过发现了,便急忙将老人送到了附近医院,并在医院的协助下找到了老大爷的家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大爷的家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口咬定是张师傅撞的人。张师傅解释了,但老大爷的家人怎么也不相信他的话……后来,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位肇事的货车司机,张师傅才得以昭雪。”并分析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向张师傅学习……”可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教师便叫起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我的观点是这种好事不能做,因为做了好事还要受冤枉,不值得!”这位教师一愣,马上示意这位学生坐下,继续讲他的课。我注意到,这位发言的学生后半节课一直趴在桌子上没再发言。
思考:我认为,如果这位教师能这样处理会更好:“这位同学的说法对吗?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到右边来,不同意的同学坐到左边来,我们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见义勇为、救死扶伤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学生讨论回答:1.见义勇为要学会智为,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2.救死扶伤的同时要注意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会有如下好处:第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提出与教师教学预设相悖的问题,说明学生当时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已经主动学习了。第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位学生的质疑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但它是创造意识的萌芽,同样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创造精神。
能否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反映了教师是否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一位教学大师曾告诉我们:教学智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经过艰苦磨炼和用心领悟才能形成。它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求教师有乐观的心态、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