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我们的教学追求。“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有效教学”的重心在于问题教学,这就要求课堂设问要“有效”。什么样的设问才是“有效”的呢?关键是要有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提问。
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抓住解读文本的关键之处。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没有理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那是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切实有效的问题的。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读懂全文作者的感情脉络,就很难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设立为“品赏本文的语言美”,这没有错,而把教学难点也设计为这个,那就值得商榷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可以体会品赏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但是无法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尤其特别难理解作者所写的后半部分的内容。而事实上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了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作者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底哪一种才是最贴近文本,最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所以本文教学的难点应该设计为“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有所收获。
第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乃至整个班的课堂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确立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与某一课的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学情就是学生的“疑难”,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先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不是在讲完课之后问学生有什么疑难。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问题已经很完美了,上起课来也很顺利,可是一让学生谈谈收获,学生就只会搔头搔脑,半天说不出半点收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出现的设问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教师的目标”“教师的问题”而未必真正属于“学生的目标”“学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加合理,让问题成为“学生的问题”呢?很简单,就是让学生来进行设问,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此,有的教师恐怕要担忧了:能行吗?学生毕竟水平有限,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再说了,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只会答不会问,都是“没有问题”的乖学生,平时上完课之后,问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反应。如果整节课的问题都让他们来提,能行吗?他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吗?这些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一时半刻还难以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要求教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会他们如何设问。教师慢慢引导,让学生具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后就可以把“先教后问”的课堂模式转化成“先问后教”的课堂模式了。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第二步,教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确立教学目标,提出既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又能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第三步,讲解后,设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未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
只有这样,让学生自己先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来设计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提出合理的设问,从而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有较大的收获。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读透”教材、“看透”学生的基础上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运用一定的设问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设问成为学生的设问,成为有效的“真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责任编辑黄日暖
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抓住解读文本的关键之处。
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没有理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那是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切实有效的问题的。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读懂全文作者的感情脉络,就很难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设立为“品赏本文的语言美”,这没有错,而把教学难点也设计为这个,那就值得商榷了。实际上,很多学生可以体会品赏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美,但是无法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尤其特别难理解作者所写的后半部分的内容。而事实上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了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作者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底哪一种才是最贴近文本,最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所以本文教学的难点应该设计为“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有所收获。
第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乃至整个班的课堂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确立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而与某一课的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的学情就是学生的“疑难”,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先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不是在讲完课之后问学生有什么疑难。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问题已经很完美了,上起课来也很顺利,可是一让学生谈谈收获,学生就只会搔头搔脑,半天说不出半点收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教学目标和课堂出现的设问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教师的目标”“教师的问题”而未必真正属于“学生的目标”“学生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更加合理,让问题成为“学生的问题”呢?很简单,就是让学生来进行设问,把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此,有的教师恐怕要担忧了:能行吗?学生毕竟水平有限,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再说了,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只会答不会问,都是“没有问题”的乖学生,平时上完课之后,问他们有什么问题,他们一个个都低着头,没有反应。如果整节课的问题都让他们来提,能行吗?他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吗?这些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一时半刻还难以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要求教师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会他们如何设问。教师慢慢引导,让学生具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后就可以把“先教后问”的课堂模式转化成“先问后教”的课堂模式了。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第一步,让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第二步,教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确立教学目标,提出既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又能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第三步,讲解后,设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未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
只有这样,让学生自己先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来设计教学目标才是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提出合理的设问,从而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有较大的收获。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在“读透”教材、“看透”学生的基础上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运用一定的设问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设问成为学生的设问,成为有效的“真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