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作者提出将后现代主义思潮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后现代主义教学否定价值中心,弘扬多元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最后提出了Presentation (课前口头报告)、文化体验教学及情景剧的后现代主义教学实践。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后现代主义 教学观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具有统一思想的流派,没有固定定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主要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后现代”一词最早于1870年左右出现在法国,用于绘画作品中,后來被用来描述虚无的和价值崩溃主义的欧洲文化。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广泛引入文化领域。1979年法国的利奥塔巨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出版,标志后现代思潮进入哲学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哈贝马斯、拉康、罗迪及詹姆斯,表达一种对传统哲学和西方工业文明批判与反思的态度。虽然这些学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前提和总体倾向是一致的,所以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反本体论倾向。(2)反理性主义倾向。(3)反本质主义倾向。(4)反基础主义倾向。
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后现代主义理念渗透在各种领域及学科中,当然也包含教育学。一些专家们把如火如荼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了教育理念研究,如斯拉特瑞的《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及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1.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安排者和知识的讲授者,学生是驯服的、被动的接受者,处于弱势地位。后现代主义对这种“二元对立”进行了尖锐的解构和批判。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和学生有一种“同在感”。多尔曾将师生关系集中表述为:“在教师与学生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心照不宣的理解。”
2.传统的教学是以科学主义理论指导为基础,在一种线性的、固定的框架模式下进行的。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关联性,构建课程之初就要考虑课程内容一系列的关系,使课程结构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丰富的模体网络之中。此外还要构建与课堂之外的文化或宇宙的联系,注重学习自然界、生活本身,提倡在社会、在自然中研究,这也就是文化联系。
三、后现代教学原则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尤其是代表人物德里达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认为“中心”应处于整个认知体系结构之内、之中。但又因“中心”都是不可置疑、不可阐释的,即处于人的认知和理解范畴之外,所以这些“中心”实际上又置于认知体系结构之外,那这些“中心”都是“去中心”。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课堂“教师中心论”尤为抨击,去除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平等对话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2.重视学生的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人们都是从各自主观的视角看待世界,因而不存在普遍的真理知识,进而反对束缚人们思想的那些普遍的、同一的方法、规则等。传统的课堂讲究整体划一,强调一致性,学生不可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置疑老师。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必须摧毁理性主义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压抑。
3.否定价值中心,弘扬多元文化。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课程要打破传统以一种文化为主流的课堂,要重视多元与差异,要以“容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尊重不同的理念,以开放的课程容纳各种边缘文化。这种主流和边缘文化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新理解自然的地位与意义;在民族文化之间,应确立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在个人发展上,注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智力发展上,确立多元智力的观念;在知识方面,存在与理性知识相对应的个人化、境域化的知识,与学科知识相对应,存在生活知识。
四、后现代主义教学实践
1.Presentation(课前口头报告)。
笔者所安排的口头报告是一种由教师提前讲解、布置,学生提前准备的报告形式。此活动被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前15分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非目标。在进行此活动之间,教师要花大约2课时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口头报告的流程、如何做口头报告、评分标准、对报告人和听众的要求。接下来学生成为口头报告活动的主体,向同学进行为时3分钟的报告。报告完成之后,由教师点评、教师和同学共同打分。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打破“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局面的理念。教师在口头报告中退居次要角色,主要对课堂起到引导和宏观掌控的作用,而学生真正发挥了积极性,扮演了课堂中的主要角色。师生之间积极进行互动,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点评,学生根据教师点评进行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组织下次活动,两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文化体验教学。
文化体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一种需要,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活动侧重语言的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要求学习者在“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解决传统课堂上学生学会了词汇、句型、语句,但与操母语者交流时感觉“鸡同鸭讲”的尴尬情景。笔者把此教学模式用于词汇教学中,提出“文化个体、文化实践、文化社群、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五个文化主题,使词汇学习在一种真实的文化情景中进行。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为Diary of a fresher,在学习fresher这个词汇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理解:1.什么样的人是fresher(文化个体)?2.什么样的人会成为fresher(文化社群)?3. Fresher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活动,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文化实践)?4.我们为什么要成为fresher,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文化观念)?5. Fresher会产生或带来哪些附属产品(文化产品)?这样学习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懂得在何种情景下如何使用fresher这个词汇。
3.情景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灵活安排情景剧也是后现代主义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情景剧通常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整合之后的复现,是学生对所学文化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再认识。每组同学甚至每个同学对同一个文化或知识不同的理解都会在情景剧中得以体现,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和弘扬多元文化的理念。《新标准大学英语》中一篇课文为Catch22,这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一部小说的节选,主要运用黑色幽默手法讲述一个疯狂的军规。笔者对这篇课文安排了情景剧,学生截取其中的片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有的组展现战争中的视死如归、有的组表现战争中谋取暴利、有的组侧重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学生对这段二战历史的不同理解都充分体现出来了,达到了笔者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5.
[3]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博士论文.201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后现代主义 教学观
一、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具有统一思想的流派,没有固定定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主要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后现代”一词最早于1870年左右出现在法国,用于绘画作品中,后來被用来描述虚无的和价值崩溃主义的欧洲文化。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广泛引入文化领域。1979年法国的利奥塔巨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出版,标志后现代思潮进入哲学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哈贝马斯、拉康、罗迪及詹姆斯,表达一种对传统哲学和西方工业文明批判与反思的态度。虽然这些学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前提和总体倾向是一致的,所以后现代主义哲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1)反本体论倾向。(2)反理性主义倾向。(3)反本质主义倾向。(4)反基础主义倾向。
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后现代主义理念渗透在各种领域及学科中,当然也包含教育学。一些专家们把如火如荼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了教育理念研究,如斯拉特瑞的《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及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1.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安排者和知识的讲授者,学生是驯服的、被动的接受者,处于弱势地位。后现代主义对这种“二元对立”进行了尖锐的解构和批判。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对立,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和学生有一种“同在感”。多尔曾将师生关系集中表述为:“在教师与学生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心照不宣的理解。”
2.传统的教学是以科学主义理论指导为基础,在一种线性的、固定的框架模式下进行的。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关联性,构建课程之初就要考虑课程内容一系列的关系,使课程结构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丰富的模体网络之中。此外还要构建与课堂之外的文化或宇宙的联系,注重学习自然界、生活本身,提倡在社会、在自然中研究,这也就是文化联系。
三、后现代教学原则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尤其是代表人物德里达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他认为“中心”应处于整个认知体系结构之内、之中。但又因“中心”都是不可置疑、不可阐释的,即处于人的认知和理解范畴之外,所以这些“中心”实际上又置于认知体系结构之外,那这些“中心”都是“去中心”。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课堂“教师中心论”尤为抨击,去除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平等对话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2.重视学生的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人们都是从各自主观的视角看待世界,因而不存在普遍的真理知识,进而反对束缚人们思想的那些普遍的、同一的方法、规则等。传统的课堂讲究整体划一,强调一致性,学生不可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置疑老师。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必须摧毁理性主义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禁锢和个性的压抑。
3.否定价值中心,弘扬多元文化。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课程要打破传统以一种文化为主流的课堂,要重视多元与差异,要以“容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尊重不同的理念,以开放的课程容纳各种边缘文化。这种主流和边缘文化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新理解自然的地位与意义;在民族文化之间,应确立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在个人发展上,注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智力发展上,确立多元智力的观念;在知识方面,存在与理性知识相对应的个人化、境域化的知识,与学科知识相对应,存在生活知识。
四、后现代主义教学实践
1.Presentation(课前口头报告)。
笔者所安排的口头报告是一种由教师提前讲解、布置,学生提前准备的报告形式。此活动被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前15分钟,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非目标。在进行此活动之间,教师要花大约2课时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口头报告的流程、如何做口头报告、评分标准、对报告人和听众的要求。接下来学生成为口头报告活动的主体,向同学进行为时3分钟的报告。报告完成之后,由教师点评、教师和同学共同打分。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打破“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局面的理念。教师在口头报告中退居次要角色,主要对课堂起到引导和宏观掌控的作用,而学生真正发挥了积极性,扮演了课堂中的主要角色。师生之间积极进行互动,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点评,学生根据教师点评进行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组织下次活动,两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文化体验教学。
文化体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一种需要,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活动侧重语言的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要求学习者在“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解决传统课堂上学生学会了词汇、句型、语句,但与操母语者交流时感觉“鸡同鸭讲”的尴尬情景。笔者把此教学模式用于词汇教学中,提出“文化个体、文化实践、文化社群、文化观念和文化产品”五个文化主题,使词汇学习在一种真实的文化情景中进行。如《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课为Diary of a fresher,在学习fresher这个词汇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从如下角度理解:1.什么样的人是fresher(文化个体)?2.什么样的人会成为fresher(文化社群)?3. Fresher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活动,会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文化实践)?4.我们为什么要成为fresher,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文化观念)?5. Fresher会产生或带来哪些附属产品(文化产品)?这样学习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懂得在何种情景下如何使用fresher这个词汇。
3.情景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灵活安排情景剧也是后现代主义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情景剧通常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整合之后的复现,是学生对所学文化的一种重新解读和再认识。每组同学甚至每个同学对同一个文化或知识不同的理解都会在情景剧中得以体现,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和弘扬多元文化的理念。《新标准大学英语》中一篇课文为Catch22,这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一部小说的节选,主要运用黑色幽默手法讲述一个疯狂的军规。笔者对这篇课文安排了情景剧,学生截取其中的片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有的组展现战争中的视死如归、有的组表现战争中谋取暴利、有的组侧重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学生对这段二战历史的不同理解都充分体现出来了,达到了笔者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5.
[3]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