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前不久,我刚刚得知一位农村老太的真正死因。
且称之为张老太吧。她在前一年冬天患了小脑萎缩,一度生活不能自理。来年春天,她居然恢复得可以下床挪动几步。于是,她拖着病歪歪的身子,努力锻炼,日复一日,终于有能力摸索到一瓶农药,一饮而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向死而生的巨大能量。
当次媳从漫山遍野的杏花中疏花回来,端着稀饭进屋,她已经僵硬。老亲旧邻们闻讯而来,一辆处理过期方便面的农用三轮车正好堵在村口,招揽生意的大喇叭唱着: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这春天里。他们互相寒暄着讲好价各自买上几斤,才换上哀容,拉长哭音拐进胡同。
她的死像在水库里投下一块石子,很快归于沉寂。人们随意提起她的过世,表情之平静,还不如走失一只鸡动容。
她育有三儿两女,孙女、外孙都是大学生,小女婿还是邻村干部,说起来也算体面人家。但她喝下的整瓶药量证明她于人世的决绝。
她和小儿子一家住在翻新的老宅里。老宅前面,就是长子体面的瓦房。但长子不付赡养费,也从不登门。长媳曾因赡养等家庭纠纷离家出走,老太为了儿子的婚姻放弃了对其的任何要求。就连三子去世出殡,长子一家都以走亲戚为名躲开。次子生计艰难,次媳还曾罹患精神疾病,家中一女上大学多靠娘家接济。三子据说最为孝顺,每次进城卖苹果回来,都先塞给老太一点儿再给媳妇报账。三媳原也不错,却对大嫂的绝情二嫂的无心频有微词。两个闺女嫁到外村,都有了孙辈,据说自暇不顾。三子夫妻相继因病去世后,老太从此独居。在罹患小脑萎缩的那个冬天,一日三餐只靠次媳送饭。据说怕她方便不方便,常规饭食就是一碗小米稀饭。这个病前常到地里劳作的老人,之前顿顿要一个馒头。
在她病倒前,我婆婆在集市上见她蓬头垢面步履蹒跚只买了三两斤小米,心下不忍,就从自家背了半袋小米翻山越岭去看她。她屋里到处堆满了半年前穿脏的冬衣,气味浓烈。或许是太少人来的缘故,她拉着我婆婆的手不放,说起一辈子的伤心事,实在没什么可聊了,忽然一擦泪很欢喜地说:多亏邻村开了景区,今年捡垃圾卖矿泉水瓶还得了100多元呢。
到年底我们去看她时,把钱和年货都翻了倍,但她已经躺在床上,在病饿中昏迷。
二
我知道的另一个自杀于春天的也是老太。她欢欢喜喜地卖了房去东北投奔女儿。房款一天天被女儿以各种名义要走,她回乡在老宅里悬梁自尽。村里买下她的房子是做幼儿园的,于是那房子白天欢声笑语、晚上阴森怖人。老人们都说上吊者无法投胎,每七天又去上吊一次,重受勒颈千般苦痛,一日找不到替身,便永远无法逃脱苦海。不知道她的鬼魂看到妈妈宝贝每天依依情深有何感想,不知道那些妈妈们想到前房主的死因该怎样唏嘘。
还有一位老太也把房子卖了进城投奔闺女,不想闺女早亡。她和女婿、女婿的继妻、外甥一起生活,在死前要求回老宅。买房子的是邻居,只是把房子空着装些粮草,要等儿子结婚,老两口才让出大宅再搬到她的旧房子里。老太如愿在老宅里弥留几日,家人们却因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将一日三餐委托给了邻居。邻居发现老太的手肘、膝盖、脚趾旧痂连新伤,问之只是垂泪。后来街上就有了老太在城里喝碗水都得自己爬的传说。
这样的境遇居然也有人羡慕:好歹还是接走养着,啥也不管你也没招儿。
他姓杨,生有三儿三女。当年,他只有能力盖两栋新房,就先给长子次子结婚分家,和小儿子窝在老宅。没想到几年后小儿子的媳妇不肯将就。他和老伴儿连着三晚上到支书家哭诉,才得到一块新的宅基地。夫妻挣了命帮三子盖上新房后,用了好多年才还清债务。有一年他好几个月没买肉,在生日的前一天踌躇半天借了5块钱,预备买肉包包子。次日肉忽然涨钱,他捏着钱吵吵得几乎砸摊。这却让其他儿子心生不满。他们觉得老三又有新房又有旧房,就该在养老上多付出。先是二媳妇拖延口粮,再是大儿子拒绝伺候。最后小儿子也怒了,说老人多年住的老宅都是自己名下财产,要哥哥们赶紧把老人接走轮流居住,把老宅给他空出来养猪。
到了三个儿子都要娶儿媳时,他们都拿出几十万给自己的孩子在城市买了楼房,却都拒绝了老人每年涨两斤花生油的要求。原因是国家每月给老人发60元了,咋这么不知足呢。为了儿媳孙子更愿意回村看望,他们都把房子重新装修,安装上太阳能、暖气片和抽水马桶。趁着他们都请瓦匠、木工,老人希望把坏掉的窗户、快倒的茅厕一并修修。长子次子拒绝得很痛快:老三的房子,我们不能修。老三更绝:修啥?赶紧搬走,我要养猪。
夹杂着各种旧账的翻捡,眼看着村里要第N次重拍《墙头记》。
就在这个冬天,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放的四个儿子冻死老人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也传到了这个村子:
85岁的老人被四个儿子轮流供养。该老大照顾的时候,老四把她丢在老大门口。老大专门回来得很晚,老人整整一晚上都在喊儿子名字,又跑到二儿子门口喊二儿子。二儿子早上送孙子的时候还看到她在流鼻血。他说等我把娃儿送上学了再来看你,等他回来,老人已经在元旦的喜庆中冻死在树底。据说,老人有三个女儿,女儿们都愿意赡养。但儿子们不愿意,怕丢脸。
因为村里轮流就食的龃龉时有发生,再加上这则真实得可怕的新闻,也是85岁的刘老头就放言预备了一瓶农药,来抗拒自己离开老宅轮流就食的命运。或许是受到这个节目的教育,儿子们都表态欢迎自己的姐妹把老人接走。
杨老头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同一栏目在2010年报道过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柴玉吉被活活饿死半个月才被发现。三个儿子为了房产打架导致交班不利,老人半个多月无人问津。邻居们听到她在院子里喊老伴的名字,向死者诉说自己的委屈无依。法院判三个儿子遗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到三年。没被判刑的四子也得到了网友的不吝声讨:没轮到你,就可以不看娘了吗?
三
在许多民族的风俗里,都有把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入绝境的传说。譬如西方的神话里,一位老人被不忍弃老的儿女藏起,因提供屠龙绝招免除全族灭亡,从而破除了弃老传统。而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说的是古时的日本信州山村因粮食短缺,七十岁的老人就要由子女背到楢山遗弃: 六十九岁的阿玲婆用石头敲掉了健康的牙齿,让儿子辰平送自己上山。不愿在山上冻饿而死的阿又逃走了,却又被儿子五花大绑,像一袋马铃薯似地咕噜一声倒在山上。儿子想把他扔在山谷,阿又用唯一能动的手指拚命抓住儿子的衣襟,缠住不放。他儿子扒开的手指挣脱出来。然而阿又的另一只手又抓住了儿子的肩头。阿又和儿子俩仿佛在无声嬉戏似地角力。辰平亲眼看到儿子抬腿朝着阿又的肚子砰地踢了一脚,阿又的脑袋向着深谷仰脸翻下去,他像只球似地转了两转立即横着身子骨碌骨碌沿着陡坡滚落下去。之后,像发生龙卷风似地从谷底下腾起一大群乌鸦,仿佛滚滚的黑烟在向上冒,在向上涌。
莫非这些所谓蛮荒时代的风俗已经成为了某种遗传病,在粮食不再短缺、马桶也进了村的所谓文明世界里也要不时地发作?
武汉大学刘燕武主持了《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他在11个省份40多个村进行了400多天的调查,画出了“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与之相对的是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刘燕武在6年多的调查中认识到:老人们的自杀,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年轻人中年人的集体焦虑导致他们把更为弱势的老人,视为包袱。
传统秩序的瓦解、后喻社会的倒逼,让老人们在失去传统家长地位后,又被代际剥削殆尽,只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传统的乡间秩序,都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撑保证他们在养老和其他问题上谈判的筹码。所以中青报的记者陈墨撰文《流着眼泪说满意》,评述上海财大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近八成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虽然接受调查的老人一边说满意,一边偷偷看儿媳的脸色。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考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摩西奶奶”的儿子儿媳,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样本。秦秀英,是只上过1年半小学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在近3年里开始认字、学电脑、开了博客、出了新书,被誉为“中国的摩西奶奶”………这一切源于儿子吕永林认为,应在吃好穿好之外,应该陪伴父母去创造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把他们从越来越窄的时光和天地里解救出来。古汉语博士儿媳东莉,带领婆婆记自然笔记,最后集结成书《胡麻的天空》,被读者评为“是一本让每个人怀念和重新认识母亲的书”。
他们不但把老人从乡村接到城市,还打开了母亲被忽视的梦想,趋于闭合的心灵。
这才是真正的反哺与文明。
目前全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他们的永林和东莉在哪里?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前不久,我刚刚得知一位农村老太的真正死因。
且称之为张老太吧。她在前一年冬天患了小脑萎缩,一度生活不能自理。来年春天,她居然恢复得可以下床挪动几步。于是,她拖着病歪歪的身子,努力锻炼,日复一日,终于有能力摸索到一瓶农药,一饮而尽。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向死而生的巨大能量。
当次媳从漫山遍野的杏花中疏花回来,端着稀饭进屋,她已经僵硬。老亲旧邻们闻讯而来,一辆处理过期方便面的农用三轮车正好堵在村口,招揽生意的大喇叭唱着: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这春天里。他们互相寒暄着讲好价各自买上几斤,才换上哀容,拉长哭音拐进胡同。
她的死像在水库里投下一块石子,很快归于沉寂。人们随意提起她的过世,表情之平静,还不如走失一只鸡动容。
她育有三儿两女,孙女、外孙都是大学生,小女婿还是邻村干部,说起来也算体面人家。但她喝下的整瓶药量证明她于人世的决绝。
她和小儿子一家住在翻新的老宅里。老宅前面,就是长子体面的瓦房。但长子不付赡养费,也从不登门。长媳曾因赡养等家庭纠纷离家出走,老太为了儿子的婚姻放弃了对其的任何要求。就连三子去世出殡,长子一家都以走亲戚为名躲开。次子生计艰难,次媳还曾罹患精神疾病,家中一女上大学多靠娘家接济。三子据说最为孝顺,每次进城卖苹果回来,都先塞给老太一点儿再给媳妇报账。三媳原也不错,却对大嫂的绝情二嫂的无心频有微词。两个闺女嫁到外村,都有了孙辈,据说自暇不顾。三子夫妻相继因病去世后,老太从此独居。在罹患小脑萎缩的那个冬天,一日三餐只靠次媳送饭。据说怕她方便不方便,常规饭食就是一碗小米稀饭。这个病前常到地里劳作的老人,之前顿顿要一个馒头。
在她病倒前,我婆婆在集市上见她蓬头垢面步履蹒跚只买了三两斤小米,心下不忍,就从自家背了半袋小米翻山越岭去看她。她屋里到处堆满了半年前穿脏的冬衣,气味浓烈。或许是太少人来的缘故,她拉着我婆婆的手不放,说起一辈子的伤心事,实在没什么可聊了,忽然一擦泪很欢喜地说:多亏邻村开了景区,今年捡垃圾卖矿泉水瓶还得了100多元呢。
到年底我们去看她时,把钱和年货都翻了倍,但她已经躺在床上,在病饿中昏迷。
二
我知道的另一个自杀于春天的也是老太。她欢欢喜喜地卖了房去东北投奔女儿。房款一天天被女儿以各种名义要走,她回乡在老宅里悬梁自尽。村里买下她的房子是做幼儿园的,于是那房子白天欢声笑语、晚上阴森怖人。老人们都说上吊者无法投胎,每七天又去上吊一次,重受勒颈千般苦痛,一日找不到替身,便永远无法逃脱苦海。不知道她的鬼魂看到妈妈宝贝每天依依情深有何感想,不知道那些妈妈们想到前房主的死因该怎样唏嘘。
还有一位老太也把房子卖了进城投奔闺女,不想闺女早亡。她和女婿、女婿的继妻、外甥一起生活,在死前要求回老宅。买房子的是邻居,只是把房子空着装些粮草,要等儿子结婚,老两口才让出大宅再搬到她的旧房子里。老太如愿在老宅里弥留几日,家人们却因各种原因无法陪伴,将一日三餐委托给了邻居。邻居发现老太的手肘、膝盖、脚趾旧痂连新伤,问之只是垂泪。后来街上就有了老太在城里喝碗水都得自己爬的传说。
这样的境遇居然也有人羡慕:好歹还是接走养着,啥也不管你也没招儿。
他姓杨,生有三儿三女。当年,他只有能力盖两栋新房,就先给长子次子结婚分家,和小儿子窝在老宅。没想到几年后小儿子的媳妇不肯将就。他和老伴儿连着三晚上到支书家哭诉,才得到一块新的宅基地。夫妻挣了命帮三子盖上新房后,用了好多年才还清债务。有一年他好几个月没买肉,在生日的前一天踌躇半天借了5块钱,预备买肉包包子。次日肉忽然涨钱,他捏着钱吵吵得几乎砸摊。这却让其他儿子心生不满。他们觉得老三又有新房又有旧房,就该在养老上多付出。先是二媳妇拖延口粮,再是大儿子拒绝伺候。最后小儿子也怒了,说老人多年住的老宅都是自己名下财产,要哥哥们赶紧把老人接走轮流居住,把老宅给他空出来养猪。
到了三个儿子都要娶儿媳时,他们都拿出几十万给自己的孩子在城市买了楼房,却都拒绝了老人每年涨两斤花生油的要求。原因是国家每月给老人发60元了,咋这么不知足呢。为了儿媳孙子更愿意回村看望,他们都把房子重新装修,安装上太阳能、暖气片和抽水马桶。趁着他们都请瓦匠、木工,老人希望把坏掉的窗户、快倒的茅厕一并修修。长子次子拒绝得很痛快:老三的房子,我们不能修。老三更绝:修啥?赶紧搬走,我要养猪。
夹杂着各种旧账的翻捡,眼看着村里要第N次重拍《墙头记》。
就在这个冬天,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放的四个儿子冻死老人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也传到了这个村子:
85岁的老人被四个儿子轮流供养。该老大照顾的时候,老四把她丢在老大门口。老大专门回来得很晚,老人整整一晚上都在喊儿子名字,又跑到二儿子门口喊二儿子。二儿子早上送孙子的时候还看到她在流鼻血。他说等我把娃儿送上学了再来看你,等他回来,老人已经在元旦的喜庆中冻死在树底。据说,老人有三个女儿,女儿们都愿意赡养。但儿子们不愿意,怕丢脸。
因为村里轮流就食的龃龉时有发生,再加上这则真实得可怕的新闻,也是85岁的刘老头就放言预备了一瓶农药,来抗拒自己离开老宅轮流就食的命运。或许是受到这个节目的教育,儿子们都表态欢迎自己的姐妹把老人接走。
杨老头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同一栏目在2010年报道过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柴玉吉被活活饿死半个月才被发现。三个儿子为了房产打架导致交班不利,老人半个多月无人问津。邻居们听到她在院子里喊老伴的名字,向死者诉说自己的委屈无依。法院判三个儿子遗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到三年。没被判刑的四子也得到了网友的不吝声讨:没轮到你,就可以不看娘了吗?
三
在许多民族的风俗里,都有把年过花甲的老人送入绝境的传说。譬如西方的神话里,一位老人被不忍弃老的儿女藏起,因提供屠龙绝招免除全族灭亡,从而破除了弃老传统。而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说的是古时的日本信州山村因粮食短缺,七十岁的老人就要由子女背到楢山遗弃: 六十九岁的阿玲婆用石头敲掉了健康的牙齿,让儿子辰平送自己上山。不愿在山上冻饿而死的阿又逃走了,却又被儿子五花大绑,像一袋马铃薯似地咕噜一声倒在山上。儿子想把他扔在山谷,阿又用唯一能动的手指拚命抓住儿子的衣襟,缠住不放。他儿子扒开的手指挣脱出来。然而阿又的另一只手又抓住了儿子的肩头。阿又和儿子俩仿佛在无声嬉戏似地角力。辰平亲眼看到儿子抬腿朝着阿又的肚子砰地踢了一脚,阿又的脑袋向着深谷仰脸翻下去,他像只球似地转了两转立即横着身子骨碌骨碌沿着陡坡滚落下去。之后,像发生龙卷风似地从谷底下腾起一大群乌鸦,仿佛滚滚的黑烟在向上冒,在向上涌。
莫非这些所谓蛮荒时代的风俗已经成为了某种遗传病,在粮食不再短缺、马桶也进了村的所谓文明世界里也要不时地发作?
武汉大学刘燕武主持了《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他在11个省份40多个村进行了400多天的调查,画出了“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与之相对的是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人口不足10例。刘燕武在6年多的调查中认识到:老人们的自杀,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年轻人中年人的集体焦虑导致他们把更为弱势的老人,视为包袱。
传统秩序的瓦解、后喻社会的倒逼,让老人们在失去传统家长地位后,又被代际剥削殆尽,只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传统的乡间秩序,都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撑保证他们在养老和其他问题上谈判的筹码。所以中青报的记者陈墨撰文《流着眼泪说满意》,评述上海财大发布的《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近八成老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虽然接受调查的老人一边说满意,一边偷偷看儿媳的脸色。
对弱势群体的态度考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摩西奶奶”的儿子儿媳,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样本。秦秀英,是只上过1年半小学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却在近3年里开始认字、学电脑、开了博客、出了新书,被誉为“中国的摩西奶奶”………这一切源于儿子吕永林认为,应在吃好穿好之外,应该陪伴父母去创造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把他们从越来越窄的时光和天地里解救出来。古汉语博士儿媳东莉,带领婆婆记自然笔记,最后集结成书《胡麻的天空》,被读者评为“是一本让每个人怀念和重新认识母亲的书”。
他们不但把老人从乡村接到城市,还打开了母亲被忽视的梦想,趋于闭合的心灵。
这才是真正的反哺与文明。
目前全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他们的永林和东莉在哪里?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