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外语被当做交流的工具,而忽视了它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作用。该论文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在对本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跟踪调研、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本文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对重新定位外语教学的本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辨能力;语言能力;英语专业;培养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已经引起了英语教学界的关注。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阶段,只注重词汇及篇章的记忆和背诵,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语言结构的正确性,忽视了语言内容的逻辑性;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过多模仿,很少创造;学生知识面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独特见解。英语专业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所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
(黄源深 2010:12)面对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认识到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仍不乏问题的存在,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目标中贴上了“思辨”的标签,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教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认识不到位引发教学活动中出现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窘境。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本校英语专业本科13级学生中进行了为期两年(一、二年级阶段)的课堂跟踪、访谈调查,试图更全面、更准确地解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英语课程中输入、输出“双驱动”下“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2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思辨能力”一词源于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思辨能力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思辨能力可以细化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处于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则包括认知技能和标准,以及思辨情感特质。处于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具备管理和监控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的作用,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占主导作用。(文秋芳,2008)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及发展能力。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笔者在本校13级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课堂观察、跟踪随访,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言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最低,而解释能力、说明能力相对较高;(2)大部分学生对现有教材不满意,认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不能有效激发其辩证性思维;(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但遗憾的是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可推广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4)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现象与其英语语言能力不足有直接联系,这在综合英语课程一场中、英双语辩论的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要压缩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分离。文秋芳(2015)教授说过,“过度强调思辨力的训练,可能会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搁置一边。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思辨力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无法落地生根,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外语课堂教学成效却不明显。”基于以上讨论,笔者提出了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输入、输出双驱动下、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本校15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课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 “双驱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五项单项技能,其中听、读属于“输入型”技能,“说、写、译”属于“输出型”,单纯地强调输入或输出都有失偏颇。离开了输入,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输出,输入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看似过度注重“输入”,实则“输入”不够,此处的“输入”指“理解前提下的有效输入”,即“主动式”输入;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可理解的输出”的重要性,Swain归纳了二语习得中“输出”的四个功能:(1)增加语言的流利度;(2)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3)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4)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文秋芳,2008)由此,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必须在“输入、输出”的双驱动下完成。
“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忽视语言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及高层次思维功能的弊端;同时,专业基础课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兼顾显性方式的思辨能力训练,因此,采用隐性方式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语言技能培养中将大大提高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将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课程采用“输入”、“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以精读教材为内容依托,包含“课文解析”、“自主阅读”、“主题讨论”、“反思写作”四大模块,形成语言、知识、思辨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如图1所示。
(1)输入驱动型活动:课文解析+自主阅读
课文解析基于传统的语言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教师紧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字、词、句、篇章理解,采用模仿、记忆、重述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但目前大部分的《综合英语》教材存在选题比较单一、知识背景不够系统等缺陷,如果教师的教学完全受制于教材、学生的阅读输入仅限于教材中支离破碎的课文语篇,学生难于获取和储存足够的系统知识,在表达观点时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展开批判性思维,课程也很难实现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 因此,在课文解析基础上增加“自主阅读”模块成为必要的输入补充。教师以课文单元为核心,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提供扩展阅读列表,学生自主选择“同文体/同题材/系统知识”扩展阅读内容,形成有效的“理解前提下”的输入。同时,学生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分析能力。
(2)输出驱动型活动:主题讨论+反思写作
基于输入活动的输出驱动型课程模块有效的整合了语言技能应用、知识扩展积累、思维能力提高,通过隐性的方式将思维能力训练嵌入到语言学习、知识扩展中。主题讨论模块以自主阅读为基础,鼓励展开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就篇章对比进行讨论、就相关主题进行主旨演讲或团队辩论。
通过逻辑分析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抛弃固有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势思维模式。学生在反思写作模块中对课文篇章进行评价。在笔者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四大模块的铺垫和讨论,学生在对课文篇章进行评价时会很自然地采用辨证思维的方式,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归纳、演绎法、分析、综合法等逻辑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双驱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四个模块在综合英语课程实践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如表1展示。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源的变化,调整、改革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估方式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协调基础课程中语言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也成为外语教学的热点话题。
笔者尝试通过探讨英语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瓶颈问题,提出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为学生营造适合外语学习的情感和认知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感、自信心,摆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实现思辨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的隐性融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2).
[3]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
作者简介
廖静(1976-),女,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市 201101
长期以来,外语被当做交流的工具,而忽视了它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作用。该论文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在对本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跟踪调研、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本文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对重新定位外语教学的本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思辨能力;语言能力;英语专业;培养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已经引起了英语教学界的关注。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大多数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阶段,只注重词汇及篇章的记忆和背诵,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语言结构的正确性,忽视了语言内容的逻辑性;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中过多模仿,很少创造;学生知识面窄,很难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独特见解。英语专业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所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
(黄源深 2010:12)面对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认识到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仍不乏问题的存在,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目标中贴上了“思辨”的标签,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教师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认识不到位引发教学活动中出现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窘境。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本校英语专业本科13级学生中进行了为期两年(一、二年级阶段)的课堂跟踪、访谈调查,试图更全面、更准确地解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英语课程中输入、输出“双驱动”下“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2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思辨能力”一词源于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思辨能力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有据的判断。思辨能力可以细化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处于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则包括认知技能和标准,以及思辨情感特质。处于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具备管理和监控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的作用,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占主导作用。(文秋芳,2008)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及发展能力。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笔者在本校13级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了课堂观察、跟踪随访,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言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评价能力最低,而解释能力、说明能力相对较高;(2)大部分学生对现有教材不满意,认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不能有效激发其辩证性思维;(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虽然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但遗憾的是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可推广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4)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现象与其英语语言能力不足有直接联系,这在综合英语课程一场中、英双语辩论的活动中有明显的体现。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要压缩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分离。文秋芳(2015)教授说过,“过度强调思辨力的训练,可能会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搁置一边。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思辨力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无法落地生根,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外语课堂教学成效却不明显。”基于以上讨论,笔者提出了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输入、输出双驱动下、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本校15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课程中进行了创新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 “双驱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涵盖听、说、读、写、译五项单项技能,其中听、读属于“输入型”技能,“说、写、译”属于“输出型”,单纯地强调输入或输出都有失偏颇。离开了输入,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输出,输入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看似过度注重“输入”,实则“输入”不够,此处的“输入”指“理解前提下的有效输入”,即“主动式”输入;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可理解的输出”的重要性,Swain归纳了二语习得中“输出”的四个功能:(1)增加语言的流利度;(2)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3)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4)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文秋芳,2008)由此,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必须在“输入、输出”的双驱动下完成。
“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忽视语言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及高层次思维功能的弊端;同时,专业基础课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兼顾显性方式的思辨能力训练,因此,采用隐性方式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语言技能培养中将大大提高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将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课程采用“输入”、“输出”双驱动教学模式,以精读教材为内容依托,包含“课文解析”、“自主阅读”、“主题讨论”、“反思写作”四大模块,形成语言、知识、思辨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如图1所示。
(1)输入驱动型活动:课文解析+自主阅读
课文解析基于传统的语言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教师紧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字、词、句、篇章理解,采用模仿、记忆、重述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但目前大部分的《综合英语》教材存在选题比较单一、知识背景不够系统等缺陷,如果教师的教学完全受制于教材、学生的阅读输入仅限于教材中支离破碎的课文语篇,学生难于获取和储存足够的系统知识,在表达观点时发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展开批判性思维,课程也很难实现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 因此,在课文解析基础上增加“自主阅读”模块成为必要的输入补充。教师以课文单元为核心,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向学生提供扩展阅读列表,学生自主选择“同文体/同题材/系统知识”扩展阅读内容,形成有效的“理解前提下”的输入。同时,学生在识别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分析能力。
(2)输出驱动型活动:主题讨论+反思写作
基于输入活动的输出驱动型课程模块有效的整合了语言技能应用、知识扩展积累、思维能力提高,通过隐性的方式将思维能力训练嵌入到语言学习、知识扩展中。主题讨论模块以自主阅读为基础,鼓励展开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就篇章对比进行讨论、就相关主题进行主旨演讲或团队辩论。
通过逻辑分析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抛弃固有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定势思维模式。学生在反思写作模块中对课文篇章进行评价。在笔者近半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四大模块的铺垫和讨论,学生在对课文篇章进行评价时会很自然地采用辨证思维的方式,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归纳、演绎法、分析、综合法等逻辑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双驱动、嵌入式”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四个模块在综合英语课程实践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如表1展示。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源的变化,调整、改革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估方式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协调基础课程中语言能力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也成为外语教学的热点话题。
笔者尝试通过探讨英语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瓶颈问题,提出新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为学生营造适合外语学习的情感和认知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感、自信心,摆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实现思辨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的隐性融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2).
[3]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
[5]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
作者简介
廖静(1976-),女,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市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