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古镇 魅力铜城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城镇位于安徽省天长市最北部,美丽的高邮湖畔,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天长、金湖、盱眙)交界处,处于上海经济影响区内,是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省道S205线纵贯集镇南北,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抗战时期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全镇镇域面积222.8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下辖15个村、8个社区,5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8万,集镇人口3.9万。“千秋古镇、革命老区、状元故里、仪表之乡”的铜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此铸铜造币而得名,古称濞水、沛水。铜城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禀赋,北岗汉墓群、清嘉庆普济桥坐落其中。古镇走出过“戴门一状元(道光年间状元戴兰芬,皖东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韦门两探花(嘉庆年间文、武探花韦镜湖、韦镜川)、陈门四进士(康熙年间进士陈于豫、陈于荆、陈以刚、陈以明)”。这里也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第九分校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粟裕、方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过一串串红色的足迹、一段段动人的佳话。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抗战时期在我镇仙墩古庙研制、生产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兵工事业,被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近年来,我镇在天长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南扩北建,东连西移”为发展战略,紧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美好铜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坚持以“品牌培育、品牌指导、品牌集聚”为抓手,形成了以龙岗芡实、康佳禽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农字号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5亿元,“天长龙岗芡实”顺利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查认定,成功注册,实现了我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工业形成仪表光电缆、石油管材和工程塑料三大主导产业。全镇拥有各类工矿企业近1800家,其中,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已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完善,入园企业已达70家。美好镇村建设以“争创美好镇村建设省级示范,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全市样板”目标,从全面推进向全面提升转变,我镇的铜北村被评为美好镇村建设安徽省示范点。集鎮建设按照“创建生态园林城镇、打造文化旅游名镇”目标,在扩大集镇规模的同时,对集镇进行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改造,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占地120亩的文化公园项目建设,集镇面貌显著改观,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铜城宜居宜业宜商的小城市雏形已初步形成。201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3.5亿元,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新增4家,总数达41家,实现产值136.14亿元,工业增加值35.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00元。
  从1989年至今,铜城镇一直位居“安徽省百强乡镇”前十强,“滁州市十强乡镇”之首,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企业之星”、“中国投资环境300佳”、“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安徽省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安徽省科技创新示范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仪表光电缆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文明村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
  (作者单位:天长市铜城镇人民政府)
其他文献
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现在急需的人才,所以现在的教学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语修辞的使用。英语修辞的教学是实用型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做准备。本篇文
领导的影响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职责的“硬实力”和基于言谈、魅力、学识等“软实力”以外,还源于善于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媒体影响及引导社会的“巧实力”。
通过对开发井井身结构优化技术研究,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及方法,进行建立准确的三压力预测,套管层次和下深、套管和钻头尺寸、套管钢级和壁厚优化等系列技术研究,形成一套系统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SIRT5的表达及其与PKM2及HK2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60例乳
胜利油田大王北洼陷西次洼深层沙河街组发育大段硬脆性地层,在以往的深井钻井过程中易发生因剥饰掉块和井壁坍塌造成的复杂情况甚至卡钻事故。根据该地层岩性特征优选了以强
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让农民融入城市,关键是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近几年,滁州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