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尴尬的新专业
文化产业,因为近年来多次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各种场合提出,着实让人感觉“遍地开花”,好像先前报考的学生买对了潜力股。然而在2005年入校时,我们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迷惘。文化产业当时新到什么程度,从一个小细节就可略知一二。大二的时候有一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课程,老师姓王,也是本专业的学科创始人。神奇的是这门课没有预发教材。第一堂课,王老师上了讲台的第一句话:“我们这门课不发教材,为什么?因为没有!”不是学校抠,实在是市面上还没有出现过同类教材或书籍。于是,这门神奇的课就在老师汇编的几页打印资料和大篇幅的案例分析之中,神奇地结束了。要说收获,大致可以用“听得开心,考得糊涂,记得不多”来形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一批具备文化艺术知识、了解经济运作手段、掌握管理能力、拥有法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它不同于理工科、法律、经济、新闻等专业方向较为明确的学科,虽然涉足领域广泛,但各领域专业深度不大。这其实有利有弊,利在于你可以在求职或继续深造时,有更多领域的选择权和适应性;而弊就在于在某个特定领域,往往因敌不过对口专业的学生而略处下风。
所以在大学期间找到方向,是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在大二、大三的关键时期,是要继续深造,还是求职?是要去国外,还是国内哪个城市?是要考公,还是进企业,亦或是自己创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摸索。再好的老师,也只能传授你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并不能代替你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的同学在毕业时,一部分继续攻读政法类研究生,一部分选择了出国攻读艺术类、管理类课程,还有的进入外企、传媒行业等等。这样的毕业去向,有的同学十分从容,也有小部分却略显仓促——大抵就是因为玩过头,没有好好把握定位和努力的关键时期。我因受家庭影响,对于艺术品行业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向往。我辅修了英语学士学位,关注各大拍卖公司专场,博物馆和艺术展成了必逛的地方……把兴趣和工作相结合,有人说是件幸福的事,也有人说是不幸。但是,兴趣可以作为学习源动力这件事,毋庸置疑。
菜鸟买手
专业的艺术品投资从业人员的脑袋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并保持时刻高速运转,但我这种菜鸟容易头脑一热,就跃跃欲试了。工作没多久后,我和美院毕业的同事叶子一起到她的母校参加毕业作品展——那里是练眼力、艺术淘宝的好地方。好些作品确实颇有创意,看得出毕业生下了很多功夫。叶子在学校有人脉,我俩又算是业内人士,能轻而易举地约谈心仪作品的创作者——这可是菜鸟们参加各大艺术展很难办到的事情。看着,谈着,我心里迅速和手头经常联系的一些专职创作者的作品加以比较,眼前的作品不正是物美价廉吗?我瞄了一眼叶子,这丫头八成跟我想到一块去了。于是我们商量再三,决定来一次个人交易,用当时俩人几个月攒下的工资换回了十几件作品,自觉干了一件大事,满载而归。
回来之后,我和叶子的心,从欢欣、期待到激动、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独立买下的东西。那以后的一个月里,除了日常工作,关注这些毕业生的流向和各艺术机构的动态成了自动自觉的动作。自己花钱了,才能真正学进心里,这话果然不假。不久,一家艺廊主人跟我们透露想收购一些新人作品,我俩合计来合计去,做了决定:出了!不赔就行,省得整天记挂,放在身边减寿!
于是菜鸟的艺术品合买计划,在悸动和提心吊胆中,以极其微薄的收益,迅速开始,迅速结束。这次数额很小、时间很短、过程很生涩的经历,就是我和叶子令人难忘的第一次“试水”。
有了第一次蹩脚的合买经验,我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开始向着较为成熟的画家作品、有年代的瓷器杂项等进军。如果说第一次试水是有甜有酸,那么之后更深入的摸索,则不乏苦与涩。
有一天,专职创作雕塑品的小山打电话给我,他从朋友那里淘到几个很不错的白玉雕件,“可能是老货”。我马上赶去他的工作室,一看,玉质白润,雕工精细,无论细腻程度还是表面包浆,都似羊脂一般。首先判断是块好玉,从雕工和凹面的光泽度看,清晚期民国跑不掉,再往前就是赚了。我软磨硬泡地让小山回给我一件最中意的,价格对比羊脂白玉自然亲切许多。
拿回家,我爱不释手。第二天拿到公司给经验丰富的前辈看,前辈粗看:“哟,这么好的玉质!”再细看,摸了摸,然后用指甲轻刮了一下:“好像有问题。”我心里一惊。“敢不敢在开水里煮一下?”开水煮,如果是老玉,影响不大;但如果玉质动过手脚,会有明显区别。都到这份上了,煮!
小火开煮。没过几分钟,“羊脂玉雕”表面开始泛白,油润感消失了……我的心,一下down到谷底。这是一种造假手法,我买到的,只是玉石粉和粘合剂混合的产物。“现在这种手法越来越高明,连纹理和雕刻也做得很逼真,一不留神很容易看走眼。”前辈说,“幸亏价格还好,权当交学费吧。”
世界寻宝,别回不来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大量的资本不断涌入,国内的拍卖市场已远不能满足投资客的需求。所以说国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从艺术品投资思想觉醒到爆发,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而今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拍卖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专场),放眼望去,一半以上都是中国面孔,大有把以前流失的艺术品统统带回国内的气势。
除了现场拍卖、委托代拍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则打起了网络拍卖的主意。他们通过某些艺术品拍卖网站,了解艺术品拍卖机构信息和图录,与网站签订协议后参加实时网络竞拍。网络竞拍最大的弊端在于时差问题,有时你不得不半夜两三点起床,迅速让自己保持清醒头脑,与全世界的竞拍者争分夺秒。但这点弊端在我看来是微不足道,毕竟足不出户,就开启了世界寻宝之旅。
沉浸在拍卖寻宝带来的热切和欣喜之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得不重视。首先是拍品真伪问题。艺术品投资和收藏,一为欣赏,二为增值,藏品的真伪是基本要件。但大部分拍卖行的拍卖规则中都有类似“不保证条款”:竞拍人在竞拍前仔细审查拍品原件(包括请专家协助鉴定),一旦做出竞投决定即表明本人接受拍品一切现状(包括瑕疵),竞标成功后,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退货或拒付货款等。说白了,就是各凭眼光,下好离手,不得反悔。在现场拍卖预展中,竞拍者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来了解拍品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于网络拍卖,这成了棘手的问题——只能根据图片来决定是否一掷千金——这显然是很大的冒险。
其次就是法律问题。各国法律对于不得出境的文物、自然资源等都有明确规定,一旦查到,后果可想而知。两年前我参加纽约佳士得拍卖时,曾偶遇两个同为内地前往美国的竞拍者,当场拍下多件象牙制品,还透露说他们已通过其他途径在美国购买了好些象牙制品,“这种价格这种成色,在国内根本找不到。”结果,回国的时候俩人因携带大量象牙被美国海关扣留,不但象牙到不了国内,连人也回不来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
文化产业,因为近年来多次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在各种场合提出,着实让人感觉“遍地开花”,好像先前报考的学生买对了潜力股。然而在2005年入校时,我们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迷惘。文化产业当时新到什么程度,从一个小细节就可略知一二。大二的时候有一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课程,老师姓王,也是本专业的学科创始人。神奇的是这门课没有预发教材。第一堂课,王老师上了讲台的第一句话:“我们这门课不发教材,为什么?因为没有!”不是学校抠,实在是市面上还没有出现过同类教材或书籍。于是,这门神奇的课就在老师汇编的几页打印资料和大篇幅的案例分析之中,神奇地结束了。要说收获,大致可以用“听得开心,考得糊涂,记得不多”来形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的初衷,是培养一批具备文化艺术知识、了解经济运作手段、掌握管理能力、拥有法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它不同于理工科、法律、经济、新闻等专业方向较为明确的学科,虽然涉足领域广泛,但各领域专业深度不大。这其实有利有弊,利在于你可以在求职或继续深造时,有更多领域的选择权和适应性;而弊就在于在某个特定领域,往往因敌不过对口专业的学生而略处下风。
所以在大学期间找到方向,是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在大二、大三的关键时期,是要继续深造,还是求职?是要去国外,还是国内哪个城市?是要考公,还是进企业,亦或是自己创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慢慢摸索。再好的老师,也只能传授你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并不能代替你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的同学在毕业时,一部分继续攻读政法类研究生,一部分选择了出国攻读艺术类、管理类课程,还有的进入外企、传媒行业等等。这样的毕业去向,有的同学十分从容,也有小部分却略显仓促——大抵就是因为玩过头,没有好好把握定位和努力的关键时期。我因受家庭影响,对于艺术品行业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向往。我辅修了英语学士学位,关注各大拍卖公司专场,博物馆和艺术展成了必逛的地方……把兴趣和工作相结合,有人说是件幸福的事,也有人说是不幸。但是,兴趣可以作为学习源动力这件事,毋庸置疑。
菜鸟买手
专业的艺术品投资从业人员的脑袋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并保持时刻高速运转,但我这种菜鸟容易头脑一热,就跃跃欲试了。工作没多久后,我和美院毕业的同事叶子一起到她的母校参加毕业作品展——那里是练眼力、艺术淘宝的好地方。好些作品确实颇有创意,看得出毕业生下了很多功夫。叶子在学校有人脉,我俩又算是业内人士,能轻而易举地约谈心仪作品的创作者——这可是菜鸟们参加各大艺术展很难办到的事情。看着,谈着,我心里迅速和手头经常联系的一些专职创作者的作品加以比较,眼前的作品不正是物美价廉吗?我瞄了一眼叶子,这丫头八成跟我想到一块去了。于是我们商量再三,决定来一次个人交易,用当时俩人几个月攒下的工资换回了十几件作品,自觉干了一件大事,满载而归。
回来之后,我和叶子的心,从欢欣、期待到激动、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用自己的真金白银,独立买下的东西。那以后的一个月里,除了日常工作,关注这些毕业生的流向和各艺术机构的动态成了自动自觉的动作。自己花钱了,才能真正学进心里,这话果然不假。不久,一家艺廊主人跟我们透露想收购一些新人作品,我俩合计来合计去,做了决定:出了!不赔就行,省得整天记挂,放在身边减寿!
于是菜鸟的艺术品合买计划,在悸动和提心吊胆中,以极其微薄的收益,迅速开始,迅速结束。这次数额很小、时间很短、过程很生涩的经历,就是我和叶子令人难忘的第一次“试水”。
有了第一次蹩脚的合买经验,我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开始向着较为成熟的画家作品、有年代的瓷器杂项等进军。如果说第一次试水是有甜有酸,那么之后更深入的摸索,则不乏苦与涩。
有一天,专职创作雕塑品的小山打电话给我,他从朋友那里淘到几个很不错的白玉雕件,“可能是老货”。我马上赶去他的工作室,一看,玉质白润,雕工精细,无论细腻程度还是表面包浆,都似羊脂一般。首先判断是块好玉,从雕工和凹面的光泽度看,清晚期民国跑不掉,再往前就是赚了。我软磨硬泡地让小山回给我一件最中意的,价格对比羊脂白玉自然亲切许多。
拿回家,我爱不释手。第二天拿到公司给经验丰富的前辈看,前辈粗看:“哟,这么好的玉质!”再细看,摸了摸,然后用指甲轻刮了一下:“好像有问题。”我心里一惊。“敢不敢在开水里煮一下?”开水煮,如果是老玉,影响不大;但如果玉质动过手脚,会有明显区别。都到这份上了,煮!
小火开煮。没过几分钟,“羊脂玉雕”表面开始泛白,油润感消失了……我的心,一下down到谷底。这是一种造假手法,我买到的,只是玉石粉和粘合剂混合的产物。“现在这种手法越来越高明,连纹理和雕刻也做得很逼真,一不留神很容易看走眼。”前辈说,“幸亏价格还好,权当交学费吧。”
世界寻宝,别回不来
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大量的资本不断涌入,国内的拍卖市场已远不能满足投资客的需求。所以说国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从艺术品投资思想觉醒到爆发,只用了短短十年时间。而今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拍卖场(特别是中国艺术品专场),放眼望去,一半以上都是中国面孔,大有把以前流失的艺术品统统带回国内的气势。
除了现场拍卖、委托代拍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则打起了网络拍卖的主意。他们通过某些艺术品拍卖网站,了解艺术品拍卖机构信息和图录,与网站签订协议后参加实时网络竞拍。网络竞拍最大的弊端在于时差问题,有时你不得不半夜两三点起床,迅速让自己保持清醒头脑,与全世界的竞拍者争分夺秒。但这点弊端在我看来是微不足道,毕竟足不出户,就开启了世界寻宝之旅。
沉浸在拍卖寻宝带来的热切和欣喜之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得不重视。首先是拍品真伪问题。艺术品投资和收藏,一为欣赏,二为增值,藏品的真伪是基本要件。但大部分拍卖行的拍卖规则中都有类似“不保证条款”:竞拍人在竞拍前仔细审查拍品原件(包括请专家协助鉴定),一旦做出竞投决定即表明本人接受拍品一切现状(包括瑕疵),竞标成功后,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退货或拒付货款等。说白了,就是各凭眼光,下好离手,不得反悔。在现场拍卖预展中,竞拍者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来了解拍品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于网络拍卖,这成了棘手的问题——只能根据图片来决定是否一掷千金——这显然是很大的冒险。
其次就是法律问题。各国法律对于不得出境的文物、自然资源等都有明确规定,一旦查到,后果可想而知。两年前我参加纽约佳士得拍卖时,曾偶遇两个同为内地前往美国的竞拍者,当场拍下多件象牙制品,还透露说他们已通过其他途径在美国购买了好些象牙制品,“这种价格这种成色,在国内根本找不到。”结果,回国的时候俩人因携带大量象牙被美国海关扣留,不但象牙到不了国内,连人也回不来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