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实践;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113-03
“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既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学理论和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哲学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将不复存在,社会将走向解体,历史将走向终结;社会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形式,“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之中历史地进行和发展着的;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归根结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一、“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于自身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哲学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人认识自身的深刻程度。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自身。“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从事劳动,才能拥有现实生活。这就意味着,“现实的个人”能够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即能否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根据意识、宗教或任何其他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准,都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既是人维持自身生存的生命活动,也是人把自身从动物界超拔出来的根本途径。人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改变,并由此生成了自身不同于一切动物的自然属性。不仅如此,“现实的个人”还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了只为人所独有的精神属性。因为思想、观念等各种意识形式的起源,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或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所有意识形式一开始就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或者说,从事物质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身的一切意识形式的生产者。“现实的个人”一经具有精神属性,就从根本上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至此,马克思彻底解开了物质与精神相互缠绕的怪圈,找到了通达唯物史观的正确路径。
“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精神属性,反过来又以能动性赋予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使之根本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在使自然物发生改变时已经注入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又支配着他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的,并能够严格地使他的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其他一切动物都不具备这样的精神属性,因而它们的本能活动无法和“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相比拟。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所独具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使人本身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动物的本能活动受制于自然界对于物种的规定性,“现实的个人”则通过能动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界的规定性。动物只是由它所属的那个种类的尺度和内在规定性进行活动,人不仅能够遵照所有种类的尺度自由地从事任何活动,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内在尺度作用于所要改变的对象,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界限、前提和条件虽然不受自己任意支配,但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可以使“现实的个人”不断改变或打破这种受动性并推动自身的发展,所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现实的个人”自身發展程度的尺度,个人以何种方式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从而生产出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他们自己是怎样的。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破除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臆说,那么,马克思则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揭示了“现实的个人”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与猿相揖别的具体临界点,而且是推动“现实的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之源。
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既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又对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式中,物质生产及其关系对于其他生产方式及其关系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决定性的影响。①“现实的个人”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还生成了另一种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活动,它通过工业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生成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体现。由科学文化实践活动产生的自然科学,也日益通过工业改变着人的生活,向着人的解放目标前进。这时,自然科学就挣脱了它的唯心主义的方向,即抽象物质的方向,转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由此,马克思指明了人学的正确发展道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以后将彼此包含。正是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考察,马克思最终得出了“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②的正确结论。
二、“现实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试图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明人,但是,只有马克思才彻底理清了人与社会的真正关系,从而为科学的人学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现实的个人”虽然来源于自然界并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的本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的胡子、血液或抽象的肉体,而是寓于人的社会特质之中。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谈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否则,自然界就不能成为人与人彼此联系的纽带,就不能成为他与别人相互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所以,人并非是抽象地栖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甚至当人从事一种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与别人直接联系的活动时,例如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人也是社会中的人,这不仅因为他的活动是人的活动,他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材料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他的,而且,他通过自身为社会做出贡献,意识到他自身的活动就是社会活动,他自己就是社会存在物。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④“现实的个人”的社会联系既源于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人自身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为人的本质就寄寓在人的社会联系中,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就此而论,社会本质既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也是他自己的活动、生活、享受和财富,而不是与单个人截然对立的抽象力量;不是由反思产生的,而是根源于人的需要并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产生的。这里所指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由于“现实的个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的社会关系是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赘物,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不能进行任何真正的生产。同样,社会和国家也诞生于“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一定的方式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的联系或关系,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国家。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拥有现实生活的同时,必然发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竖立其上的是上层建筑。据此,马克思通达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在从“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诞生之后,就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时,“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逐渐生成了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它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活动一道,共同推动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现实的个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社会,同样,社会也塑造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正是在社会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能得以产生、展开和发展,并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从而使社会的人的感觉有别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由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的社会,又创生了具有丰富性本质和全面深刻感觉的人,这样的人又是确保社会永久存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不能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与“现实的个人”相对立,即使个人采取表面看来是单个的生命表现形式而不是直接采取与别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形式,也是对社会生活的确证。所以,对于人的本质和本性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必须要深入人的社会属性,这样才能深刻揭示出“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和本性。既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和本性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社会关系又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那么,人的本质和本性就不是凝固不变的。由此,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通病——撇开一定历史中的社会关系而给人贴上抽象标签的简单粗暴做法,揭示出人的本质和本性都是具体地历史地发展着的,整个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质和本性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过程,从而首次使人学成为科学。
三、“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
人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哲学家们的一个难题,也是导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总是陷入唯心史观泥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历史观方面,马克思既不同于黑格尔在纯粹思辨中构建历史理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幻想依靠爱的新宗教创造历史奇迹,而是追溯到了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产生的首要前提。“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并由此产生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诞生的基本条件,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完成这样的历史活动。“现实的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现实的个人”为满足一个接一个的新的需要,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人类历史,并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动力之源。“现实的个人”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的过程中,使整个自然界成为自身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在“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劳动和创造中,向着“现实的个人”的目的和需要而生成为人化自然,所以,一切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满足“人作为人”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历史自身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即使“现实的个人”的“意识”或“精神”,也必须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一旦它中断到某个临界点,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巨变,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也将灰飞烟灭。因此,整个世界历史其实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诞生自身的过程。
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⑤。的确,正是在对“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洞见了唯心史观产生的秘密,并由此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恢复了人类历史形成的原貌,确立了“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马克思指出,历史其实就是各个世代劳动发展史的依次交替,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语汇所承载的意蕴,只不过是对后期历史发生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表达。然而,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看来,后期历史就是前期历史的目的,历史仿佛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真正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自己歷史的“现实的个人”,反而沦为历史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所以,如果以唯心史观来看待或编撰历史就不是依据历史的内在尺度,而是遵照某种外在尺度;现实的生活和生产从未被看作是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作是与日常生活无关或超然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从历史中排除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致造成历史与自然界之间的尖锐对立。
马克思在与唯心史观的比较中凸显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质。他指出,唯物史观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抽象的范畴,以抽象的观念取代实践,而是始终牢牢把握现实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追溯观念的起源,从直接物质生活出发阐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每一历史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人类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揭示市民社会的实质,并以此为前提阐释宗教、哲学、道德等一切意识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复原了人类历史产生的真相。马克思在确认“现实的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又强调“现实的个人”在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其前提条件不是由自己任意选择的,而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既定条件,从而决定了他们创造历史时并非随心所欲。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领域贯彻唯物史观的彻底性,又表明了“现实的个人”也是历史性的存在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
责任编辑:思齐
Abstract:Realistic individual concept is the core and key of Karl Marx′s theory of human, also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believed that realistic individual is the product of their practice, is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creator of their own history. Practice not only for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self generated with ontology meaning, and, on the one hand to generate all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on the other hand to generate realistic individual of his own history.
Key words: Karl Marx; realistic individual; practice; society; history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实践;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113-03
“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既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人学理论和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也是深入推进马克思哲学整体性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将不复存在,社会将走向解体,历史将走向终结;社会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形式,“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之中历史地进行和发展着的;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归根结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一、“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于自身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哲学的发展水平又标志着人认识自身的深刻程度。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自身。“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从事劳动,才能拥有现实生活。这就意味着,“现实的个人”能够把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维持自身生存的生活资料,即能否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根据意识、宗教或任何其他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准,都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既是人维持自身生存的生命活动,也是人把自身从动物界超拔出来的根本途径。人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改变自然界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改变,并由此生成了自身不同于一切动物的自然属性。不仅如此,“现实的个人”还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了只为人所独有的精神属性。因为思想、观念等各种意识形式的起源,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或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所有意识形式一开始就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或者说,从事物质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自身的一切意识形式的生产者。“现实的个人”一经具有精神属性,就从根本上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至此,马克思彻底解开了物质与精神相互缠绕的怪圈,找到了通达唯物史观的正确路径。
“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精神属性,反过来又以能动性赋予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使之根本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在使自然物发生改变时已经注入了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又支配着他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的,并能够严格地使他的意志服从于这个目的。其他一切动物都不具备这样的精神属性,因而它们的本能活动无法和“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相比拟。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所独具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使人本身得到了科学的说明:动物的本能活动受制于自然界对于物种的规定性,“现实的个人”则通过能动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界的规定性。动物只是由它所属的那个种类的尺度和内在规定性进行活动,人不仅能够遵照所有种类的尺度自由地从事任何活动,而且可以把自己的内在尺度作用于所要改变的对象,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界限、前提和条件虽然不受自己任意支配,但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可以使“现实的个人”不断改变或打破这种受动性并推动自身的发展,所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现实的个人”自身發展程度的尺度,个人以何种方式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从而生产出他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他们自己是怎样的。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破除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臆说,那么,马克思则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揭示了“现实的个人”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总之,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与猿相揖别的具体临界点,而且是推动“现实的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之源。
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既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赖以产生的基础,又对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式中,物质生产及其关系对于其他生产方式及其关系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决定性的影响。①“现实的个人”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还生成了另一种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活动,它通过工业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生成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体现。由科学文化实践活动产生的自然科学,也日益通过工业改变着人的生活,向着人的解放目标前进。这时,自然科学就挣脱了它的唯心主义的方向,即抽象物质的方向,转而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由此,马克思指明了人学的正确发展道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以后将彼此包含。正是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考察,马克思最终得出了“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②的正确结论。
二、“现实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并试图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明人,但是,只有马克思才彻底理清了人与社会的真正关系,从而为科学的人学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现实的个人”虽然来源于自然界并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的本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的胡子、血液或抽象的肉体,而是寓于人的社会特质之中。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谈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否则,自然界就不能成为人与人彼此联系的纽带,就不能成为他与别人相互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所以,人并非是抽象地栖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甚至当人从事一种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与别人直接联系的活动时,例如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人也是社会中的人,这不仅因为他的活动是人的活动,他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材料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他的,而且,他通过自身为社会做出贡献,意识到他自身的活动就是社会活动,他自己就是社会存在物。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④“现实的个人”的社会联系既源于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人自身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为人的本质就寄寓在人的社会联系中,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就此而论,社会本质既是每一单个人的本质,也是他自己的活动、生活、享受和财富,而不是与单个人截然对立的抽象力量;不是由反思产生的,而是根源于人的需要并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产生的。这里所指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由于“现实的个人”只有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的社会关系是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赘物,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不能进行任何真正的生产。同样,社会和国家也诞生于“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以一定的方式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的联系或关系,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国家。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拥有现实生活的同时,必然发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竖立其上的是上层建筑。据此,马克思通达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在从“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诞生之后,就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时,“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逐渐生成了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它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活动一道,共同推动着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现实的个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社会,同样,社会也塑造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正是在社会中,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能得以产生、展开和发展,并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从而使社会的人的感觉有别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由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生成的社会,又创生了具有丰富性本质和全面深刻感觉的人,这样的人又是确保社会永久存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不能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与“现实的个人”相对立,即使个人采取表面看来是单个的生命表现形式而不是直接采取与别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形式,也是对社会生活的确证。所以,对于人的本质和本性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必须要深入人的社会属性,这样才能深刻揭示出“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和本性。既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和本性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社会关系又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那么,人的本质和本性就不是凝固不变的。由此,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通病——撇开一定历史中的社会关系而给人贴上抽象标签的简单粗暴做法,揭示出人的本质和本性都是具体地历史地发展着的,整个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本质和本性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过程,从而首次使人学成为科学。
三、“现实的个人”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
人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哲学家们的一个难题,也是导致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总是陷入唯心史观泥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历史观方面,马克思既不同于黑格尔在纯粹思辨中构建历史理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幻想依靠爱的新宗教创造历史奇迹,而是追溯到了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产生的首要前提。“现实的个人”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并由此产生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诞生的基本条件,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完成这样的历史活动。“现实的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从事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现实的个人”为满足一个接一个的新的需要,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人类历史,并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动力之源。“现实的个人”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的过程中,使整个自然界成为自身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在“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劳动和创造中,向着“现实的个人”的目的和需要而生成为人化自然,所以,一切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满足“人作为人”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历史自身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即使“现实的个人”的“意识”或“精神”,也必须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一旦它中断到某个临界点,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巨变,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也将灰飞烟灭。因此,整个世界历史其实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诞生自身的过程。
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⑤。的确,正是在对“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洞见了唯心史观产生的秘密,并由此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恢复了人类历史形成的原貌,确立了“现实的个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马克思指出,历史其实就是各个世代劳动发展史的依次交替,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语汇所承载的意蕴,只不过是对后期历史发生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表达。然而,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看来,后期历史就是前期历史的目的,历史仿佛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真正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创造自己歷史的“现实的个人”,反而沦为历史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所以,如果以唯心史观来看待或编撰历史就不是依据历史的内在尺度,而是遵照某种外在尺度;现实的生活和生产从未被看作是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作是与日常生活无关或超然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从历史中排除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致造成历史与自然界之间的尖锐对立。
马克思在与唯心史观的比较中凸显了唯物史观的理论特质。他指出,唯物史观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抽象的范畴,以抽象的观念取代实践,而是始终牢牢把握现实历史的基础,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追溯观念的起源,从直接物质生活出发阐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每一历史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解为人类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揭示市民社会的实质,并以此为前提阐释宗教、哲学、道德等一切意识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复原了人类历史产生的真相。马克思在确认“现实的个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同时,又强调“现实的个人”在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其前提条件不是由自己任意选择的,而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既定条件,从而决定了他们创造历史时并非随心所欲。这既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领域贯彻唯物史观的彻底性,又表明了“现实的个人”也是历史性的存在物。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
责任编辑:思齐
Abstract:Realistic individual concept is the core and key of Karl Marx′s theory of human, also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believed that realistic individual is the product of their practice, is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are the creator of their own history. Practice not only for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self generated with ontology meaning, and, on the one hand to generate all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on the other hand to generate realistic individual of his own history.
Key words: Karl Marx; realistic individual; practice; society;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