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勇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的,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前应当建立集体备课的新模式,同科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处理好:文本与教师的关系,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的实施教学。教师特别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次要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在备课时自己经过一番探究,怎样提出问题,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怎么引导和组织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就自然而然有办法了。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差生,又要考虑优生,只有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
1.注重创设氛围
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然而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育人从宽”。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直抒己见,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造一个让敢于试一试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谁提的问题,需要教师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的比教师更深刻;这样为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可以通过讨论、争论、启发、诱导、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甚至与教科书相反的意见,不迷信教学参考,特别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充满情趣中学。
2.注重学法指导
在传统教学的环境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创造性失去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方法,具体地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复习思考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比如,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讲基本篇目,授之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由学生自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潜能。
3.注重信息反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要重视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适时进行点拨;我们特别要关注两种信息:一种信息是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阐述有理有据,教师要肯定和表扬;另一种信息是有的学生讨论问题观点偏激,思想不够健康,与问题无关,信口开河,教师予以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有价值的东西,高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促成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
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延伸课堂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的需要,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获取,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活动,如果教師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心理活动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如在讨论问题后,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查找,向专家、学者请教,做实验的大胆实践,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答案,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慢慢的培养起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需要教师做到经常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语文有好多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的课文,激励他们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他人是如何创造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他们去揭开,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才能达到的效果。
刘维宇,教师,现居陕西神木。
一.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的,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前应当建立集体备课的新模式,同科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处理好:文本与教师的关系,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理清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的实施教学。教师特别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次要求,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在备课时自己经过一番探究,怎样提出问题,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怎么引导和组织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就自然而然有办法了。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差生,又要考虑优生,只有针对学生差异分层次设计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
1.注重创设氛围
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然而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育人从宽”。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直抒己见,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造一个让敢于试一试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如果谁提的问题,需要教师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的比教师更深刻;这样为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机会,可以通过讨论、争论、启发、诱导、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甚至与教科书相反的意见,不迷信教学参考,特别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充满情趣中学。
2.注重学法指导
在传统教学的环境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创造性失去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人终身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方法,具体地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复习思考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比如,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讲基本篇目,授之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由学生自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潜能。
3.注重信息反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要重视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适时进行点拨;我们特别要关注两种信息:一种信息是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阐述有理有据,教师要肯定和表扬;另一种信息是有的学生讨论问题观点偏激,思想不够健康,与问题无关,信口开河,教师予以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有价值的东西,高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促成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以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
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延伸课堂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的需要,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获取,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活动,如果教師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心理活动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如在讨论问题后,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查找,向专家、学者请教,做实验的大胆实践,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答案,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慢慢的培养起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需要教师做到经常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语文有好多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的课文,激励他们阅读相关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他人是如何创造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他们去揭开,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才能达到的效果。
刘维宇,教师,现居陕西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