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初始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从激发情感和兴趣入手,鼓励写有趣的、刻骨铭心的、真实的东西,刻画鲜活的细节,让喜怒哀乐都成文章。核心是拓展自由表达的空间,倡导表达真情,言而有物。
但是,要让学生持续不断地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只有写作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思维和情感”的牵引和助推。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什么是“想心思”?即学会思维,触动情感。有了思想和情感,在司空见惯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都能发现金子;就能从生活的表面深入本质,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作文来自生活,但人们观察到的生活往往是表象,只有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才能深入本质的生活,才能架通从生活到作文的桥梁。
体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感受;感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动、感想和觉悟、领悟,体察和感悟是生命体验,是尊重人本的思想。
八年级阶段,我把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及阅读的体察感悟”列为习作训练主要内容,由此确立如下训练体系和践行策略。
一、训练体系
二、践行策略
1.以追寻动情点来激发体悟
人对生活的体会是丰富多彩的,爱与恨,哀与乐,亲与疏,或兴奋或消沉,或激动或平静,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的,快乐、抑郁、平静、狂躁等,或深藏于心或溢于言表。正因如此,生活中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动情点,如果能引导学生追寻到动情点,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掀起心底的波澜,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写作中。如“以物触情”,开展家庭照片或“家中宝”展示活动,并说说相关的故事和不同凡响的经历。记录下来,便是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引导学生运用“置身情境酝酿情感”、“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等手段,找寻自己最有感触的生活场面,写好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断和场面,进而感动读者。
巧妙发挥情感的神奇作用。当学生全神贯注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用笔去宣泄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不忍忘却的感受,学生就陷入情感的场中,被触动,齐共鸣,成为倾诉者的角色,写作就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一种情感的享受。写着,倾诉着,在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进入了一个自由表达的世界。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2.用社会热点触发体悟
我们也许觉得,现在的学生对很多事漠不关心。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情感,真正遇到国家荣誉、集体声誉以及民众生存问题的时候,学生都是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朴素的爱或恨就油然而生,此时此境,也是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最佳时机,也许感时而作的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我曾经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农民工》,将同学们由关注家庭、校园的眼睛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同学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表现出空前的关注。倪于捷同学后来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踢铁罐的男孩》(片段):
我乘公交车从五马街回家,因为车阻,我漫不经心地看着车外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形形色色的人。一位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冬天穿着很薄、很旧,黝黑的皮肤看上去好像没洗干净。这不正是平时拿个铁罐向路人讨钱的孩子吗?今天,那铁罐成了他的足球,他带球、转身、进球!凌乱的发飞扬着,黑黑的脸上溢满了笑。玩得那样投入,那样开心,连寒风都柔软了。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远处大声呼喊,那个男孩拿着盒子来到她面前,妇女大声说着什么,男孩渐渐低下了头。
文章简洁明快地“画”出了男孩的形象,小作者不动声色,不带个人情感,但让读者心酸不已,很有艺术感染力。
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如果不留心,很可能平淡无奇,但若用心审视一番,又可能变得颇不寻常。社会热点有时就是由普通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来表现的,这些生活细节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一个时代。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那些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一个镜头、一个场面、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它们的感情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从“俗”题材中挖掘出新意来。
总之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一份拥抱生活的激情,关注生活现象,捕捉生活中的新鲜话题,用真情和真诚去感悟人生!
3.以课外阅读引领体悟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很多是从别人的作品阅读中间接取得。作文和阅读的关系更是紧密,有老师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这个比喻形象又恰当。
曹文轩老师说,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为基础的阅读,这样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学生首先要读那些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讲究悲悯的经典时文。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
我的一个做法是——“点、面结合”,以课外阅读引领感悟,让学生在名著领航下,思悟人生,写出见心性的文字。
“点”,就是每个学生每学期选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字风格与自己相近的作家,阅读其主要作品、资料和评论,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备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清照、冰心、张爱玲、金庸、余秋雨等)
“面”,就是精心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给学生开列三年的阅读书目,由浅入深,由薄到厚,有计划地阅读,《泰戈尔诗集》《撒哈拉的故事》《伊拉龙》《活着》《名人传》《老人与海《小王子《汪曾祺散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
学生阅读后的创造性很快就见诸文字。谢璐璐同学在《读金庸小说〈碧血剑〉有感》中说,金庸小说的文字美丽又逼真,严谨又洒脱,这是一座宝藏而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李想同学研读的是冰心,她说,用诗人和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去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繁星”与“春水”。
阅读是需要引领和指导的,我开设“我的《老人与海》”读书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文字传达的内涵和外延,教学生用“关系图读书方法”,阐释对《老人与海》的独到理解,并且将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联想思考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意义和思考。
因而更高层次的作文指导,应该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至于写作教学的序列化,是为了使自由写作与理性为文的效率达到最大化,从根本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是将作文“纯技术化”,其主线还是从写作的生命价值角度去找,不是纠缠在文体序列或写作流程序列上。
程日东,郑美,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但是,要让学生持续不断地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只有写作兴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思维和情感”的牵引和助推。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什么是“想心思”?即学会思维,触动情感。有了思想和情感,在司空见惯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都能发现金子;就能从生活的表面深入本质,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作文来自生活,但人们观察到的生活往往是表象,只有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才能深入本质的生活,才能架通从生活到作文的桥梁。
体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入感受;感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动、感想和觉悟、领悟,体察和感悟是生命体验,是尊重人本的思想。
八年级阶段,我把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及阅读的体察感悟”列为习作训练主要内容,由此确立如下训练体系和践行策略。
一、训练体系
二、践行策略
1.以追寻动情点来激发体悟
人对生活的体会是丰富多彩的,爱与恨,哀与乐,亲与疏,或兴奋或消沉,或激动或平静,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的,快乐、抑郁、平静、狂躁等,或深藏于心或溢于言表。正因如此,生活中自然会有许许多多的动情点,如果能引导学生追寻到动情点,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掀起心底的波澜,把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到写作中。如“以物触情”,开展家庭照片或“家中宝”展示活动,并说说相关的故事和不同凡响的经历。记录下来,便是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引导学生运用“置身情境酝酿情感”、“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等手段,找寻自己最有感触的生活场面,写好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断和场面,进而感动读者。
巧妙发挥情感的神奇作用。当学生全神贯注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用笔去宣泄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贮藏不忍忘却的感受,学生就陷入情感的场中,被触动,齐共鸣,成为倾诉者的角色,写作就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一种情感的享受。写着,倾诉着,在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进入了一个自由表达的世界。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2.用社会热点触发体悟
我们也许觉得,现在的学生对很多事漠不关心。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情感,真正遇到国家荣誉、集体声誉以及民众生存问题的时候,学生都是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朴素的爱或恨就油然而生,此时此境,也是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最佳时机,也许感时而作的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我曾经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农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农民工》,将同学们由关注家庭、校园的眼睛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同学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表现出空前的关注。倪于捷同学后来就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踢铁罐的男孩》(片段):
我乘公交车从五马街回家,因为车阻,我漫不经心地看着车外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形形色色的人。一位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冬天穿着很薄、很旧,黝黑的皮肤看上去好像没洗干净。这不正是平时拿个铁罐向路人讨钱的孩子吗?今天,那铁罐成了他的足球,他带球、转身、进球!凌乱的发飞扬着,黑黑的脸上溢满了笑。玩得那样投入,那样开心,连寒风都柔软了。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远处大声呼喊,那个男孩拿着盒子来到她面前,妇女大声说着什么,男孩渐渐低下了头。
文章简洁明快地“画”出了男孩的形象,小作者不动声色,不带个人情感,但让读者心酸不已,很有艺术感染力。
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如果不留心,很可能平淡无奇,但若用心审视一番,又可能变得颇不寻常。社会热点有时就是由普通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来表现的,这些生活细节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一个时代。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那些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一个镜头、一个场面、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它们的感情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从“俗”题材中挖掘出新意来。
总之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一份拥抱生活的激情,关注生活现象,捕捉生活中的新鲜话题,用真情和真诚去感悟人生!
3.以课外阅读引领体悟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完全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获得,很多是从别人的作品阅读中间接取得。作文和阅读的关系更是紧密,有老师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这个比喻形象又恰当。
曹文轩老师说,要写出见心性的文字,阅读必不可少。我认为阅读必须是一个以经典为基础的阅读,这样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阅读。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创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中的忧郁、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等等。我们缺乏感动、缺乏悲悯、缺乏面对苦难时的从容,因此无法拥有一种大智慧去洞察世界,也无法品味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我们的快乐似乎总是欠缺些什么,幽默也只是停留在热闹搞笑的层面上,一笑而过。所以我建议,学生首先要读那些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要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讲究悲悯的经典时文。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喜欢的书。
我的一个做法是——“点、面结合”,以课外阅读引领感悟,让学生在名著领航下,思悟人生,写出见心性的文字。
“点”,就是每个学生每学期选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文字风格与自己相近的作家,阅读其主要作品、资料和评论,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备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清照、冰心、张爱玲、金庸、余秋雨等)
“面”,就是精心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给学生开列三年的阅读书目,由浅入深,由薄到厚,有计划地阅读,《泰戈尔诗集》《撒哈拉的故事》《伊拉龙》《活着》《名人传》《老人与海《小王子《汪曾祺散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
学生阅读后的创造性很快就见诸文字。谢璐璐同学在《读金庸小说〈碧血剑〉有感》中说,金庸小说的文字美丽又逼真,严谨又洒脱,这是一座宝藏而不仅仅是一部武侠小说!李想同学研读的是冰心,她说,用诗人和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去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繁星”与“春水”。
阅读是需要引领和指导的,我开设“我的《老人与海》”读书课,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文字传达的内涵和外延,教学生用“关系图读书方法”,阐释对《老人与海》的独到理解,并且将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联想思考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意义和思考。
因而更高层次的作文指导,应该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至于写作教学的序列化,是为了使自由写作与理性为文的效率达到最大化,从根本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是将作文“纯技术化”,其主线还是从写作的生命价值角度去找,不是纠缠在文体序列或写作流程序列上。
程日东,郑美,教师,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