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往应用的单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常会发生误识别,产生误放电。此外,单腔心室起搏可使心功能降低。双腔ICD可克服单腔ICD上述弊端。本文报道12例双腔ICD的临床应用。方法1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2岁,均有院外晕厥史,术前证实室性心动过速7例,心室颤动5例。12例患者中4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5例伴有心动过缓及心功能不良。12例患者均植入了双腔ICD(美敦力公司,Gem DR)。心室导线常规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房导线为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此导线顶端带有弹簧除颤电极,将心房导线固定于右心耳靠外侧处,以避免发生交叉感知。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双腔ICD,除颤阈值均小于20J。平均心室起搏阈值0.9V,R波高9.8mV。心房起搏阈值1.4V,P波高2.6mV。在平均随访6.8个月中,ICD共发放抗心动过速起搏(ATP)45次,低能量转复11次,除颤4次,无误放电发生。5例伴心动过缓者,心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双腔ICD由于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提高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放电。对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者应推荐使用双腔ICD。

其他文献
近年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对心房颤动(AF)的发生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L型钙通道电流(LcaL)在AF电重构研究中起着核心作用。目前为止,关于L型电压依赖钙通道(LCC)辅助亚基的作用报道仍较少。因此,本文对AF患者LCC辅助亚基(β1a、β1b、β1c及a2/δ1)mRNA水平的表达进行研究,以全面探讨ICaL下调的分子基础。
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6届学术双年会暨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心脏起搏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值此中华医学会成立90周年暨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谨向中华医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
期刊
许多研究表明运动诱发的QRS时限延长是心肌缺血的标志,而心肌缺血本身可通过抑制心肌传导引起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皆在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的QRS时限延长与运动诱发的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本期刊登了王祖禄、Jackman WM、韩雅玲等两篇文章,“从慢慢型和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性的差异分析折返环的不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折返机制和分型及其在指导慢径消融中的意义”,连同本刊2005年9卷1期17~24页发表的“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目的探讨过渡细胞移行带在折返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干预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医学三维可视化软件,以体素重建法,结合光照处理技术,利用兔心房室间隔区连续组织切片,对近年来解剖学及组织学上发现的过渡细胞移行带进行图像三维重建。结果直观显示了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的空间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位置关系。结论4条过渡细胞移行带均有可能成为慢径解剖学基础;射频消融打断的往往是几条过渡细胞移行带汇聚之处。
起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国内和国外报道分别为2.1%和0.4%~6.0%[1].起搏系统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了解起搏系统感染的病因并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将会给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消融房室结慢径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AVNRT消融终点标准意见不尽一致.本文分析163例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电生理特征及慢径消融时的心电改变,并对其消融的终点标准、消融方法学及并发症预防进行探讨.
植入起搏导线时,正常的路径从头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在上腔静脉壁上存在着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容易进入奇静脉,而不是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导线在奇静脉内的操作不当,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注意。我们在2000-2003年3年中遇到4例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现将其临床表现,发现经过及处理方法报道如
自本消息发布之日起,凡给本刊投稿的作者请在稿件上列出通信作者,并请注明通信作者的单位名称(到科室)、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