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二则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治重宝”背“二户”钱币赏析·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小平称通宝,背满文纪局,大钱称重宝,背纪局,纪值,材质黄铜、红铜。
  笔者今所介绍的为“同治重宝”背“二户”币(如图)。纵观是币,正面书“同治重宝”四字,读序为上下右左;背面左书“二”,以纪值,右书“户”,以纪局。钱文书风古朴凝重,形制规整,外圆内方,包浆厚结自然一体,材质红铜,色润质细,无今之好事者仿造之嫌。为谨防盗铸,是币径大小,币体重多少不便奉告,希见谅为幸!
  然,咸丰死后,慈禧(叶赫那拉氏,后来称慈禧太后)和奕忻联手,发动政变,杀死了受遗诏辅政的顾命八大臣载垣等八人,废除了肃顺等人所拟的年号“祺祥”(祺祥年号只存在了六十几天,时间之短,在我国历史上少有),改元(咸丰遗诏任命的八大臣,决定次年改元“祺祥”,京城宝泉、宝原二局已铸造“祺祥通宝”样钱),同治铸“同治通宝”。当时宫内分成两派,一派受慈禧指使提出由太后(同治帝生母)垂帘听政,受到载垣等人的严厉驳斥。当初咸丰已猜出慈禧不会安居宫中,今日果然政治野心大暴露。政变成功后,慈禧为了掩人耳目,拉拢慈安太后联合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者,指二宫(东宫慈安——纽佑禄民,西宫慈禧——叶赫那拉氏)同时治理朝政。
  同治帝在位仅十三年,国家权力归慈禧独揽,出现了一人“同治”的局面。然而,同治期间,政治黑暗,皇朝子民生活维艰,外忧内患,危机四伏的“大清”不知图治,国难时期却为慈禧大搞庆寿活动,竟将建设海军的银两拿去修建颐和园,其腐败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每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都要割地赔款,赔款款项从何而来,只有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大量白银因赔款流向海外,由此外流造成通货紧缩,为了缓解紧缩的金融,大量铸劣钱、小钱、虚值大钱去弥补通货紧缺。以宝泉、宝原官局铸钱为例:小平“康熙通宝”径3厘米,而“同治通宝”径2.49厘米,而边远地区铸钱更是小得可怜,而“同治重宝”折二钱的铸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透过钱币的减重,虚值大钱折射出经济危机已是表面化。
  “同治重宝”背“二户”币,前不见旧谱所收,今不为“图录”所刊。笔者后学起步,初涉泉途,少见多怪,知之甚少,是币不敢妄言为出谱品,(不能因己少见)说它为未见品。当否?故在此抛砖引玉,恳请方家、同好共赏同鉴!
  
  ·精美难求“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铜钱赏析·
  
  众所周知,“宣和通宝”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皆为宋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初涉泉途时,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币(如图),爱不释手,把玩不已。虽诸多藏友求购,终因笔者不忍割爱,保留至今。是币,钱径24毫米,穿径长7毫米,厚约1毫米,正面“宣和通宝”四字,以瘦金体书写,十分俊秀,端庄统一,币身通体黑漆古兼绿锈厚结入骨。经查董大勇先生《中国古钱价目图录》一书142页内有一品拓片与笔者拙藏十分相似。然而宣和年间铸有“宣和元宝”和“宣和通宝”两种,“宣和元宝”铸量少,在钱币市场上,历来价格高昂,而“宣和通宝”因铸量较多、常见,市场价格相对低迷。但“宣和通宝”背有“陕”字小平铜钱,精美难求,价格一直攀高,据(2009年《收藏界》杂志第4期《中国历代古钱市场参考价目表》)“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铜钱标价2600元,差别是很大的。宋钱中,“宣和元宝”和“宣和通宝”的伪品,不难识破,因为真钱钱文纤细,书风统一俊美,铸工精美,而伪品终究不可企及。
  宋徽宗在治国安邦上,无有值得称道之处,但在丹青书法上确有一番令人称羡的工夫,御书瘦金体留在“宣和通宝”背“陕”小平铜钱上,冠绝古今,让我辈今天能一饱眼福,分享那铁画银钩,俊秀、端庄统一书法之美,这是不争的事实。
  沧桑岁月,历经万劫余生,是币字口清晰,锈色俱佳的精美品,是令藏家追捧的对象,今借贵刊一隅,以飨同好及方家是幸!(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里,笔筒一直是翰墨飘香的书斋中,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笔筒从明末至清一直盛而不衰,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们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而哥釉青花笔筒,通身细碎的米色自然片纹和釉下青花的结合,特别是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如花鸟虫鱼、珍禽异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湖南地处中南腹地,境内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自古便是东进西退、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于是乎,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商贾云集,贸易十分发达,特别是晚清以来,随着粤汉铁路的通车,这里变得日益繁荣,正由于此,一些专为商民人等提供便利的私人钱庄票号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了。一时间,官私纸币同时流通于市,在当时也不愧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