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向读学写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何使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真正扎根,笔者认为在读写结合时要着眼目标,明确指向,关注不同目标的区别值;线上线下,扎实推进,把握练笔方向的精确值;深入解读,挖掘留白,咀嚼读写融合的敏锐值。从而能够让“小练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扎根。
【关键词】向读学写;小练笔;区别值;精确值;敏锐值
一、区别值:着眼目标,明确指向
小学语文各个阶段对于学生读写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单课目标、课时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模仿语言形式为主,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准确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中高年级应加强迁移运用语言表达形式,发挥思维的独特性,让知识慢慢转化为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丘壑,找准目标定位,明确指向,做到有的放矢,在读写贯通中增长智慧。
(一)符合学段目标,促读写结合有序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同学段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对比以上两个学段的教学,低年级仿写句、中年级仿写段,在难度上提升了一个梯度,但是只要教师根据学段目标,明确本学段的要求,做到读写结合有序化,抓住特点指导到位,学生仿写也会水到渠成,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
(二)依托单元目标,使读写结合合理化
每学期拿到教材,笔者都会研读每一单元的课文,编者在编排时会把类似主题的课文放在同一单元。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课文篇目是《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主题特点都是有关美景美文的。《泉城》是一篇有关写景状物的文章,描写了济南泉城的美丽景色。《九寨沟》一文以清晰的段落结构,介绍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田园诗情》则让我们领略了荷兰的美丽田园风光。《桂花雨》描写了作者记忆中有关故乡的一个最美好的印象。
读与写是互逆的双向箭,先读,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的写。教师根据单元教材的内容,恰当选取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后的小练笔。使之既符合课程目标与学段目标,又依托单元目标,促使读写结合合理化。
二、精确值:线上线下,扎实推进
(一)上融:以读引写,善读巧写
某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先按照常规教法,让学生理解完字词,然后就根据书中课后的题目,想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写出来的内容单薄无趣,形式单一。就像水与油,看似结合在一起,却没有真正的融合。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让师生痛苦,而且没有意义。
让学生把诗句所描绘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学生发挥想象能做到有话可写。因此课堂上的小练笔要做好“善读”这一关,善读后进行善写,善读后继而巧写,正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
(二)中通:思读促写,启读乐写
写人写物离不开写事,有的文章人事分离,导致内容的虚空化;有的文章主题事例单薄,导致内容的浅显化;有的文章事例列举中心不一,导致内容的分散化……种种情况使得这种类型的文章不如人意,教师批改时需花费大量精力来进行后期的指导与修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表面介绍的是两棵樟树的外在形态、生长特点及独特作用,但是细细品析后发现它是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美在枝干、美在树叶,这青翠欲滴的绿,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走过风风雨雨的四季,接受岁月的洗礼,这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怎能不让人心生赞意?“别的树木容易招虫……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里通过和其它树木进行对比,反衬出樟树内在的别具一格,突出了樟树的高贵品质。通过进一步解读,我们发现了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处:樟树外形美丽——宋庆龄端庄秀丽;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旺盛的战斗力;樟树香气拒虫——宋庆龄正气抗敌。樟树就是宋庆龄,宋庆龄就是樟树。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一伟大的人物,借两棵樟树赞扬宋庆龄坚定不屈的革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三)下达:广读练写,趣读实写
除了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外,课外阅读及相应小练笔也一定要重视。课内的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学习也是有限制的,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广泛的课外阅读及相应的小练笔密不可分。
调查发现,我校做摘抄的学生不在少数,60﹪能进行好词、好句、好段、好诗的摘抄与背诵,但是这些是迫于老师规定要完成的,自愿摘抄的只占23﹪,加上老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检查反馈,课后的读写结合更是流于形式化。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其实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都可以加以利用。
经由家校沟通合作,学校成立了家庭实验室,许多喜欢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生都积极加入了进来。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契机,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才有更丰富的输出,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敏锐值:读其根本,写以开放
读写结合离不开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哪里可以读写结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离不开一个词“敏锐值”。
(一)品文之精妙,解其根本
解读文本就是理解文本的文、道、质。“文”即为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教师想要对一篇文本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深入了解这篇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抓住关键处,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读写结合。
(二)思文之留白,咀其滋味
教材中的某些优秀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很多空白点,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了很多创生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多元解读,有机地对文本“留白”细细咀嚼其滋味。学生大都能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将此次小练笔写得符合实际而又生动形象。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第6自然段写了小恩科西的演讲,演讲内容只简单概括了他和母亲的悲惨遭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2-4自然段为恩科西写一份详细的演讲稿,重点揭露自己和母亲的悲惨遭遇。
聚焦“三值”,让向读学写在课堂上真正扎根,这是我们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话题。优秀的教材无疑是最好的范本,文本中一些有价值的“小练笔”只要用心挖掘,就会取之不尽。我们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要始终以儿童为本位,创设适应他们成长规律、符合各层次目标的读写结合小练笔,合理安排,有效落实,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犇.让课堂因小练笔而绽放光彩[J].课程教学研究,2013(3)46-48
[2]李伟平: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思考[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2)
[3]嵇鸯.课堂因小练笔而绽放光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1(07):67
[4]杨和丽.中年级语文课堂因小练笔而光彩绽放[J].内蒙古教育,2010(20):47
(本文系常州市武进区课题“基于儿童情景体验下梯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向读学写;小练笔;区别值;精确值;敏锐值
一、区别值:着眼目标,明确指向
小学语文各个阶段对于学生读写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单课目标、课时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模仿语言形式为主,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准确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中高年级应加强迁移运用语言表达形式,发挥思维的独特性,让知识慢慢转化为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丘壑,找准目标定位,明确指向,做到有的放矢,在读写贯通中增长智慧。
(一)符合学段目标,促读写结合有序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中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同学段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对比以上两个学段的教学,低年级仿写句、中年级仿写段,在难度上提升了一个梯度,但是只要教师根据学段目标,明确本学段的要求,做到读写结合有序化,抓住特点指导到位,学生仿写也会水到渠成,从而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
(二)依托单元目标,使读写结合合理化
每学期拿到教材,笔者都会研读每一单元的课文,编者在编排时会把类似主题的课文放在同一单元。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课文篇目是《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主题特点都是有关美景美文的。《泉城》是一篇有关写景状物的文章,描写了济南泉城的美丽景色。《九寨沟》一文以清晰的段落结构,介绍了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田园诗情》则让我们领略了荷兰的美丽田园风光。《桂花雨》描写了作者记忆中有关故乡的一个最美好的印象。
读与写是互逆的双向箭,先读,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的写。教师根据单元教材的内容,恰当选取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后的小练笔。使之既符合课程目标与学段目标,又依托单元目标,促使读写结合合理化。
二、精确值:线上线下,扎实推进
(一)上融:以读引写,善读巧写
某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先按照常规教法,让学生理解完字词,然后就根据书中课后的题目,想让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悟,因此写出来的内容单薄无趣,形式单一。就像水与油,看似结合在一起,却没有真正的融合。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让师生痛苦,而且没有意义。
让学生把诗句所描绘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学生发挥想象能做到有话可写。因此课堂上的小练笔要做好“善读”这一关,善读后进行善写,善读后继而巧写,正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
(二)中通:思读促写,启读乐写
写人写物离不开写事,有的文章人事分离,导致内容的虚空化;有的文章主题事例单薄,导致内容的浅显化;有的文章事例列举中心不一,导致内容的分散化……种种情况使得这种类型的文章不如人意,教师批改时需花费大量精力来进行后期的指导与修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表面介绍的是两棵樟树的外在形态、生长特点及独特作用,但是细细品析后发现它是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美在枝干、美在树叶,这青翠欲滴的绿,怎能不让人眼前一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走过风风雨雨的四季,接受岁月的洗礼,这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怎能不让人心生赞意?“别的树木容易招虫……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里通过和其它树木进行对比,反衬出樟树内在的别具一格,突出了樟树的高贵品质。通过进一步解读,我们发现了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处:樟树外形美丽——宋庆龄端庄秀丽;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旺盛的战斗力;樟树香气拒虫——宋庆龄正气抗敌。樟树就是宋庆龄,宋庆龄就是樟树。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一伟大的人物,借两棵樟树赞扬宋庆龄坚定不屈的革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三)下达:广读练写,趣读实写
除了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外,课外阅读及相应小练笔也一定要重视。课内的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学习也是有限制的,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广泛的课外阅读及相应的小练笔密不可分。
调查发现,我校做摘抄的学生不在少数,60﹪能进行好词、好句、好段、好诗的摘抄与背诵,但是这些是迫于老师规定要完成的,自愿摘抄的只占23﹪,加上老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检查反馈,课后的读写结合更是流于形式化。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其实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都可以加以利用。
经由家校沟通合作,学校成立了家庭实验室,许多喜欢动手操作实验的学生都积极加入了进来。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契机,因为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才有更丰富的输出,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敏锐值:读其根本,写以开放
读写结合离不开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哪里可以读写结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离不开一个词“敏锐值”。
(一)品文之精妙,解其根本
解读文本就是理解文本的文、道、质。“文”即为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教师想要对一篇文本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深入了解这篇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抓住关键处,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读写结合。
(二)思文之留白,咀其滋味
教材中的某些优秀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很多空白点,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了很多创生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多元解读,有机地对文本“留白”细细咀嚼其滋味。学生大都能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将此次小练笔写得符合实际而又生动形象。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第6自然段写了小恩科西的演讲,演讲内容只简单概括了他和母亲的悲惨遭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2-4自然段为恩科西写一份详细的演讲稿,重点揭露自己和母亲的悲惨遭遇。
聚焦“三值”,让向读学写在课堂上真正扎根,这是我们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话题。优秀的教材无疑是最好的范本,文本中一些有价值的“小练笔”只要用心挖掘,就会取之不尽。我们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要始终以儿童为本位,创设适应他们成长规律、符合各层次目标的读写结合小练笔,合理安排,有效落实,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犇.让课堂因小练笔而绽放光彩[J].课程教学研究,2013(3)46-48
[2]李伟平: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思考[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2)
[3]嵇鸯.课堂因小练笔而绽放光彩[J].小学教学参考,2011(07):67
[4]杨和丽.中年级语文课堂因小练笔而光彩绽放[J].内蒙古教育,2010(20):47
(本文系常州市武进区课题“基于儿童情景体验下梯度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