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课堂,关注更多的是教学有效性,从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组织、合作方式的建立、生成资源的利用、课堂评价的实施、有效训练的落实、教学反思的坚持等方面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 教学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得课堂教学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以往的 “师说生听”变成了师生的“合作交流”,“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现实”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代教育学家乌辛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问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用认知冲突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进入“愤与悱”的境界。
4、问题要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探究活动的组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可见,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活动,是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热情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强烈感染,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首先要促进学习小组内部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次,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三)合作方式的建立
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做到: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教师要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生成资源的利用
课堂要更多地呈现学生的精彩,同时教师要对相关知识了然于胸,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生成。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也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要运用精心的预设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来充分保生成的合情性质、合理性与有效性。
(五)课堂评价的实施
首先,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于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做到要准确不能模糊,要生动还要丰富,要严谨而不失幽默,要中听更要中用,要独特不乏创新。同时,面对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六)有效训练的落实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作业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化,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要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
2、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七)教学反思的坚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将经验与教训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 教学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得课堂教学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由以往的 “师说生听”变成了师生的“合作交流”,“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数学来源于现实”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代教育学家乌辛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问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用认知冲突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进入“愤与悱”的境界。
4、问题要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探究活动的组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可见,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活动,是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热情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强烈感染,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首先要促进学习小组内部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其次,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三)合作方式的建立
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做到: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教师要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生成资源的利用
课堂要更多地呈现学生的精彩,同时教师要对相关知识了然于胸,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生成。当课堂上出现学生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也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并给出准确的答案。要运用精心的预设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来充分保生成的合情性质、合理性与有效性。
(五)课堂评价的实施
首先,评价是客观公正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于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做到要准确不能模糊,要生动还要丰富,要严谨而不失幽默,要中听更要中用,要独特不乏创新。同时,面对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六)有效训练的落实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作业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化,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要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
2、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七)教学反思的坚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将经验与教训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