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该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62-03
  2004年7月,教育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全国百县试点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乡土人才。2007年,安徽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计划等重大戰略的实施,赋予了“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新的使命和内涵。当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 “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概况
  1.1 招生规模 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从2007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2013年年底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专科学历层次和专升本学历层次学制都是2.5年。截至2019年底,在全省14个市83个县区共招收25325名“村大工程”学生,其中专科21062名,本科3851名,纳入高职扩招计划的人数412名。
  1.2 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分析 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制作了“关于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以下2个部分:第2部分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职业、学历、学习动机以及所学的专业;第2部分是满意度调查,包括学生对课程及专业设置的满意度、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对各项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问卷中第2部分关于学习者满意度的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界定,从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评定为1~5分[1]。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574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基本信息 由表1可知,“村大工程”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占86.28%;25岁以下、46岁以上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5.27%、8.45%。
  安徽农业大学“村大工程”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基层,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如表2所示,被调查对象主要以大专和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其中高中、中专学历的学生最多,所占比例为66.9%,拥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占20.52%,本科和初中学历分别占0.51%、12.07%。
  从学生职业身份来看,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占大多数,其他身份的人群所占比例较少。如表3所示,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的占比达80.75%,其他人群所占比例为19.25%。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如表4所示,所占比例达到89.14%,7.94%的学生是为了干部任职晋升要求,1.02%的学生是为了创业经营需要,0.57%的学生是纯粹为了文凭,为了找工作和个人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44%。
  如表5所示,从学生所学专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现代农业技术,所占比例为58.7%,选择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4.84%,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为6.99%,选择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较少,分别占3.62%、5.84%。
  2.2 学生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满意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本文从学生对课程及专业满意度、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满意度3个维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由表6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都是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极少数学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不满意,2.35%的学生对专业设置不满意,1.08%的学生对专业设置非常不满意,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安排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06%。
  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水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3]。在调查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满意度时,本文选取了集中面授教学、线上教学、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课程考核几个指标。如表7所示,3.43%的学生对集中面授教学不满意,0.89%的学生对集中面授教学非常不满意,0.25%的学生对线上教学不满意,0.32%的学生对学习时间安排不满意,0.06%的学生对学习方式不满意,0.13%的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不满意,0.19%的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非常不满意。
  本文选取咨询服务、学习设施、教室答疑辅导、教学管理、教材资料、师资配备这几个指标来反映学生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如表8所示,对咨询服务、教材资料、师资配备不满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均为0.06%,1.72%的学生对学习设施不满意,0.38%的学生对学习设施非常不满意,0.13%的学生对教师答疑辅导不满意,0.32%的学生对教学管理不满意,0.13%的学生对师资配备非常不满意。
  2.3 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评价 本文对“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评价分析主要是依据每一个项目中5个选项(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选择人数的百分比,用统计法计算出各个项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反映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平均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标准差反映的是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表明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即数据参差不齐,波动范围大,反之,波动范围小。从表9可以看出,学生对“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总体评价是满意的,其平均值为1.55,标准差为0.3999,说明数据较集中,波动范围较小。从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服务3个维度来看,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的平均值为1.56,教学组织形式的平均值为1.55,学习支持服务的平均值为1.54,这说明“村大工程”学生在3个维度上均表示满意。其中学生对“教师答疑辅导”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值为1.47。“专业设置”的平均值最高,为1.64,标准差为0.3917,排在第2位的是“集中面授教学”,平均值是1.63,标准差为0.3544,说明在所有项目中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集中面授教学”。   3 优化“村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拓展人才培养内涵 根据乡村振兴对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结合安徽实际和需求调查,探讨将“村大工程”培养对象范围延伸到农民工圆梦计划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贫困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等,不断丰富新时代“村大工程”办学内涵,实现原有“村大工程”的全面升级。
  3.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1 坚持需求为导向,拓展专业类别 主办高校根据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需求设置招生专业,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围绕“村大工程”学生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订个性化培养菜单,满足不同县区学生学习需求。
  3.2.2 深化教学手段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修订“实用、实效、实际”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遴选建设一批“村大工程”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同时,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网络园区平台、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平台和远程直播课堂,探索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为广大学生提供“送学上门”“田间实践”“远程农业技术诊断”等系列教学服务活动。
  3.3 完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与支持服务体系反馈机制
  3.3.1 基于信息化手段,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加快推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将已建成的课程资源全部上线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学生在平台上可以实现观看课程视频、完成在线作业、在线提问、课程评分和笔记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在线答疑、实时了解统计学生的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情况等。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咨询电话、官方QQ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问题,有效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
  3.3.2 注重融媒体宣传,探索人才培用传导新机制 发挥新媒体作用,依托安徽省广播电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省内外主流媒体,加强对优秀学生典型事迹报道,宣传个人典型事迹或创业经验,供全省乡村大学生学习借鉴,更加全面展现我省乡村人才振兴的成效。精准用才,发挥人才的“传帮带”作用,选拔优秀学生充实村“两委”班子,发挥其组织领导和产业引导作用;支持优秀学生创立专业合作社或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发挥其技术示范辐射和生产经营带动作用。
  3.3.3 加强管理与服务育人,建立“五化”支持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学生跟踪培养、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对学生工作情况和创业情况进行指导、监督、管理、考核,完善“学评导测”机制,助学服务全程化、资源服务优质化、技术服务信息化、情感服务持续化、管理服务规范化“五化”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培养质量和实效。
  参考文献
  [1]张莎莎.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洪祥生,刘盛峰,毕磊,等.“一村一大”学习者的学习适应性与满意度分析——基于安徽地区的调查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2-45.
  [3]洪祥生,毕磊,朱祖林,等.“一村一大”课程及专业的学习者满意度分析[J].安徽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46-50.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揭示淮河流域典型等值界线时空分布规律,以淮河流域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选用1月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利用ArcGIS平台,进行过渡带等值界线年代尺度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1959—2018年年均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范围为13.3~15.8℃,气温倾向率为0.226℃/10a,1月气温变化范围为
期刊
摘 要:盐碱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盐碱地改良利用也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地势、气候、环境等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持续受到盐渍危害。对盐渍土采用生物措施改良,特别是种植耐盐植物,不仅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发展优质作物,起到改良和利用的双重作用。该文分析了盐碱地的成因及危害,讨论了耐
期刊
摘 要: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的几年里,农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但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市场营销方式滞后、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供需双方矛盾激烈等原因,农产品滞销问题仍接连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从传统农产品的背景出发,进行数据分析,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产品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新兴电商助农模式,以环球捕手助农项目为着入点,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配套设施建
期刊
摘 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对福州市林浦、阳歧、螺洲3个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4个角度提出了适合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使城市与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之间能够耦合联动,形成共存、共赢、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传统村落;城市边缘区;共生理论;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
期刊
摘 要:城市地表热环境及其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土地利用发生了剧烈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导致地表热环境变化的直接因素,在地表性质变化的基础上,城市地表热环境及其效应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时空变化3方面对城市地表热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LUCC;
期刊
摘 要:该文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涉农专业本科生在实训实习环节中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从3个方面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了解专业方向,明确奋斗目标;理实结合,培养实验技能;强化实训实习环节,提升职业技能。  关键词:涉农专业;实训实习;职业能力;学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68-02  Abstract: From t
期刊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农民率先成为城市扩张、撤村改居等的对象。该文从现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发现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农转非后易致贫;身份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待遇处于边缘位置;市民化的文化适应成本较高,社会认同感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产生了身份捆绑的局限性,农民专业技能水平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影响就业稳定性,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农民融入城
期刊
摘 要:基于DEA模型对安徽省2018年16地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各投入产出效率值和投影分析,研究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科技效率整体水平良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皖北城市资源要素投入冗余现象较为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制约安徽省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DEA;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 F270.3;F273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其重点是产业扶贫。该文介绍了仙桃市长埫口镇敦厚片的扶贫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区块链;非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9-0010-03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农业”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集群的形成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在分析六安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六安市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培育大别山区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对策;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