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中国进入21世纪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新年伊始,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和产业提振、重组政策,确保今年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预告着,中国的一个大并购时代即将到来。
十大产业提振规划 首推并购
1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入选的十大产业均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支柱性产业。中央此次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寓意十分明显,就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期,通过系列政策的刺激与指导,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国内重要支柱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整体质量,确保中国经济必要的增长。
资料统计,十大产业中,除物流业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
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虽仍然保持了9%的高速增长,但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国内重要产业发展增速下滑十分明显,而这种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明显的改观,其中,钢铁、船舶、轻工等对外依靠度较强的产业下滑更是严重,连续9年两位数高速增长中国车市也在2008年出现下滑。不容乐观的产业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国内重要支柱性产业抓紧转型,完成战略转型,形成新的竞争核力。
要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间彻底的并购重组,以此来整合资源,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这在新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多次提及,成为首推的战略措施。
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的不利影响,2008年10月以来,钢铁企业直接面临大面积减产、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价格倒挂等困难。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约7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近60%。
面临这一严峻局面,《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明确指出,今后钢铁产业调整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而在不久前以国务院6号文件的形式抄送相关部门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对行业重组并购等方面更是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以及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为钢铁产业的今后并购重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而在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的汽车产业形势方面。《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指出,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支持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品资源,开发新产品,鼓励汽车企业联合开发制造,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至40%以上,其中轿车达到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销量的比例约10%。
随着十大产业规划细则的相继出台和进一步落实,各大产业间的并购、重组已成大势。
央企大规模并购重组倒计时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中作为国民经济龙头的央企,更是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来促进自我结构的升级与完善,以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重组就没有间断过,直至2008年奥运会后,中央级企业的重组由“企业自愿组合”转变为“由国资委主动积极推进”,央企并购重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8年,中央企业户数已从151家调整到142家。根据国资委确立的重组思路,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缩减至80至100家。这也意味着两年内,央企数量还要减少至少40余家,这也就意味着两年内,央企数量还要减少至少40余家。
全球经济的低迷在给企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候,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央企,必须抓住时机,化不利为有利,抓紧完成战略并购与重组,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月24日,国资委发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下称《工作指引》),对国有产权的无偿划转工作做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工作指引》的出台,更是为大型国有企业“操刀”难度极大的跨区域并购,开通了可操作性的政策“绿灯”。
根据国资委界定,《工作指引》所规范的行为是“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无偿划入(划出)企业国有产权”,所适用的对象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也对即将参与并购重组的主体和客体性质进行了更为明晰的界定。
《工作指引》的核心内容是无偿划转。无偿划转,是一种特殊的国有产权流转方式,主要目的是在国有经济内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这也为国企在进行资产重组时更加便利。
另外,国资委一手打造,类似中国国家投资公司的新公司也将于近期成立,并将以此为平台加速推动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流转。
在刚刚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规划中,我们不能看出,今年央企重组将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医药、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业务板块。
从国资委的央企调整部署,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再到《工作指引》的正式发布。进入倒计时的央企并购重组大潮正在急剧酝酿,央企间大规模并购重组活动即将上演。
而以央企间并购重组为龙头的大规模并购必将引起上下产业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场更大规模的并购大潮也随之即将诞生。
并购贷款开闸 助势大规模并购
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自己,变大变强,巩固并进入新市场的重要方式。在公司并购中,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融资问题是影响并购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并购贷款作为并购活动中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并购贷款在公司并购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央企重组计划进入倒计时,以及中国企业参与并购活动的日益活跃,并购贷款的放行也更显紧迫。
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称《管理指引》),被禁行多年的并购贷款正式开闸。
《管理指引》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并且在构建并购贷款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满足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这也为并购贷款的申请与发放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框架。
时隔一个多月, 1月12日,银监会在京召开的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型企业并购活动的信贷支持。并购贷款也一跃成为2009年银监会四大信贷支持重点领域之一。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央企并购重组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日趋下滑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活动已蓄势待发。并购贷款的开闸也正迎合了国内日趋强烈的产业整合要求。
从《管理指引》规定,贷款损失转向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具备专业团队等准入门槛来看。目前符合这样准入门槛的金融机构,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国有银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这也为大规模并购贷款的发行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收益与风险并存。由于并购贷款风险较大,目前大多商业银行都保持谨慎推进的策略,防范并购贷款风险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筛选。
在风险控制方面,首先,《管理指引》进行了限定条款,如规定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该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该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且并购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这在并购贷款的探索初期,这些条款就构成了最原始的边界,有利于后续的银行内控的补位和完善。其次,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混业经营布局,早已设立了投资银行部。作为保障,这方面的条件便于从并购整体环节中发挥单个银行的效能,控制并购贷款的信用风险。第三,过去两年多来,相对密集的海外并购的政策性贷款经验,也为后续的探索沉淀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而从目前银行已经发放的并购贷款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在现有的合作客户中挑选,特别是以规模较大,信用等级高的国有企业来作为重点领域。除此之外,和产权交易中心合作,通过这一平台来甄选优质客户,也是目前银行采取的一个主要方式。
随着中央几大经济刺和并购重组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并购贷款的开闸放行势必让大规模企业并购如鱼得水。
东风已起 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08年,中国在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9%的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跃上30万亿大关。这也让我们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鉴定了信心。
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的2009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已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正积极制定、全力推行,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完成。
作为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的企业,不管是采取“抱团取暖”还是“弱肉强食”,资本的“野性”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企业资本的“野性”和政府的“强力之手”更不会因为经济总体环境的恶化而停滞不前。
市场经济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就业机制也有很大的完善,这也使得国企重组早已没有当年的阵痛。
民间资本的持续活跃和长期积累,更是加强了民企的抗御风险和逆境生存能力。全球经济的萎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机遇。
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粗狂型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所积累起的巨额原始资本已经为整体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带来了可能。而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质企业也逐渐具备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产业升级的能力。
从国企满天下,到2010年中央企业减少到80-100家,并力争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企从改制到重组,国企走的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强企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深入,在更加宽松的世界市场企业角逐中,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一批强有力的支柱型企业集团,那必将掌握不了经济的自主权。作为多年培育的大型国企,其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强企的重任,更肩负着强国的重任。
几经波折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经受了历练,变得更加灵活与强韧。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凭借着其独有的资本嗅觉、勤奋和坚韧的意志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资的灵活让实体民营企业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的并购,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对其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随着产业区域化、企业龙头化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购重组浪潮也即将到来。
企业并购重组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属于强者的时代——大并购时代,伴随着政策的东风已然来临。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预告着,中国的一个大并购时代即将到来。
十大产业提振规划 首推并购
1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入选的十大产业均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支柱性产业。中央此次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寓意十分明显,就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期,通过系列政策的刺激与指导,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国内重要支柱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整体质量,确保中国经济必要的增长。
资料统计,十大产业中,除物流业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
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虽仍然保持了9%的高速增长,但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国内重要产业发展增速下滑十分明显,而这种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明显的改观,其中,钢铁、船舶、轻工等对外依靠度较强的产业下滑更是严重,连续9年两位数高速增长中国车市也在2008年出现下滑。不容乐观的产业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国内重要支柱性产业抓紧转型,完成战略转型,形成新的竞争核力。
要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间彻底的并购重组,以此来整合资源,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这在新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多次提及,成为首推的战略措施。
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的不利影响,2008年10月以来,钢铁企业直接面临大面积减产、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价格倒挂等困难。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大小钢铁企业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钢铁企业约70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近60%。
面临这一严峻局面,《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明确指出,今后钢铁产业调整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而在不久前以国务院6号文件的形式抄送相关部门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对行业重组并购等方面更是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内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以及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为钢铁产业的今后并购重组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而在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的汽车产业形势方面。《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指出,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支持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品资源,开发新产品,鼓励汽车企业联合开发制造,提升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至40%以上,其中轿车达到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销量的比例约10%。
随着十大产业规划细则的相继出台和进一步落实,各大产业间的并购、重组已成大势。
央企大规模并购重组倒计时
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中作为国民经济龙头的央企,更是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来促进自我结构的升级与完善,以此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重组就没有间断过,直至2008年奥运会后,中央级企业的重组由“企业自愿组合”转变为“由国资委主动积极推进”,央企并购重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8年,中央企业户数已从151家调整到142家。根据国资委确立的重组思路,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缩减至80至100家。这也意味着两年内,央企数量还要减少至少40余家,这也就意味着两年内,央企数量还要减少至少40余家。
全球经济的低迷在给企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候,作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央企,必须抓住时机,化不利为有利,抓紧完成战略并购与重组,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月24日,国资委发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下称《工作指引》),对国有产权的无偿划转工作做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工作指引》的出台,更是为大型国有企业“操刀”难度极大的跨区域并购,开通了可操作性的政策“绿灯”。
根据国资委界定,《工作指引》所规范的行为是“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无偿划入(划出)企业国有产权”,所适用的对象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也对即将参与并购重组的主体和客体性质进行了更为明晰的界定。
《工作指引》的核心内容是无偿划转。无偿划转,是一种特殊的国有产权流转方式,主要目的是在国有经济内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这也为国企在进行资产重组时更加便利。
另外,国资委一手打造,类似中国国家投资公司的新公司也将于近期成立,并将以此为平台加速推动中央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流转。
在刚刚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规划中,我们不能看出,今年央企重组将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医药、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业务板块。
从国资委的央企调整部署,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再到《工作指引》的正式发布。进入倒计时的央企并购重组大潮正在急剧酝酿,央企间大规模并购重组活动即将上演。
而以央企间并购重组为龙头的大规模并购必将引起上下产业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场更大规模的并购大潮也随之即将诞生。
并购贷款开闸 助势大规模并购
并购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自己,变大变强,巩固并进入新市场的重要方式。在公司并购中,并购的资金来源问题是制约大规模战略性并购的主要瓶颈。融资问题是影响并购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并购贷款作为并购活动中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并购贷款在公司并购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央企重组计划进入倒计时,以及中国企业参与并购活动的日益活跃,并购贷款的放行也更显紧迫。
2008年12月9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下称《管理指引》),被禁行多年的并购贷款正式开闸。
《管理指引》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并且在构建并购贷款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满足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这也为并购贷款的申请与发放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框架。
时隔一个多月, 1月12日,银监会在京召开的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型企业并购活动的信贷支持。并购贷款也一跃成为2009年银监会四大信贷支持重点领域之一。
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相继出台、央企并购重组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日趋下滑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活动已蓄势待发。并购贷款的开闸也正迎合了国内日趋强烈的产业整合要求。
从《管理指引》规定,贷款损失转向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具备专业团队等准入门槛来看。目前符合这样准入门槛的金融机构,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国有银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这也为大规模并购贷款的发行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收益与风险并存。由于并购贷款风险较大,目前大多商业银行都保持谨慎推进的策略,防范并购贷款风险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筛选。
在风险控制方面,首先,《管理指引》进行了限定条款,如规定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该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该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且并购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这在并购贷款的探索初期,这些条款就构成了最原始的边界,有利于后续的银行内控的补位和完善。其次,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混业经营布局,早已设立了投资银行部。作为保障,这方面的条件便于从并购整体环节中发挥单个银行的效能,控制并购贷款的信用风险。第三,过去两年多来,相对密集的海外并购的政策性贷款经验,也为后续的探索沉淀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而从目前银行已经发放的并购贷款情况来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在现有的合作客户中挑选,特别是以规模较大,信用等级高的国有企业来作为重点领域。除此之外,和产权交易中心合作,通过这一平台来甄选优质客户,也是目前银行采取的一个主要方式。
随着中央几大经济刺和并购重组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并购贷款的开闸放行势必让大规模企业并购如鱼得水。
东风已起 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08年,中国在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9%的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跃上30万亿大关。这也让我们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鉴定了信心。
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的2009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已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正积极制定、全力推行,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完成。
作为经济活动直接参与者的企业,不管是采取“抱团取暖”还是“弱肉强食”,资本的“野性”是不会轻易屈服的。企业资本的“野性”和政府的“强力之手”更不会因为经济总体环境的恶化而停滞不前。
市场经济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就业机制也有很大的完善,这也使得国企重组早已没有当年的阵痛。
民间资本的持续活跃和长期积累,更是加强了民企的抗御风险和逆境生存能力。全球经济的萎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机遇。
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在经历了粗狂型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所积累起的巨额原始资本已经为整体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带来了可能。而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质企业也逐渐具备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整体产业升级的能力。
从国企满天下,到2010年中央企业减少到80-100家,并力争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国企从改制到重组,国企走的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强企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深入,在更加宽松的世界市场企业角逐中,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一批强有力的支柱型企业集团,那必将掌握不了经济的自主权。作为多年培育的大型国企,其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强企的重任,更肩负着强国的重任。
几经波折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经受了历练,变得更加灵活与强韧。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凭借着其独有的资本嗅觉、勤奋和坚韧的意志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资的灵活让实体民营企业不仅局限在企业之间的并购,更多的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对其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随着产业区域化、企业龙头化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购重组浪潮也即将到来。
企业并购重组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属于强者的时代——大并购时代,伴随着政策的东风已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