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与“行”的分裂
  
  传统的儒家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影响深远,日本经营之圣稻圣和夫的“不行不可知”的名言,则被企业家竞相效仿。然而,在中国近代遭遇千年之变的时候,知识分子往往不知如何“行”,或者说,在“行”的过程中,早已改变了当初的“知”的信念,而成为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在《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格里德尔正是试图从中国的传统儒家哲学的脉络,来理清在这百年巨变中,知识分子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曾国藩时代的儒家思想的中兴,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再到孙中山的革命,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引进共产主义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这个过程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将国外的“知”逐步引进到中国,并身体力“行”的过程。在找到一条“知行合一”道路的探索中,作为革命家的知识分子与作为知识分子的革命家这两类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没有人能真正将“知行合一”贯彻始终——实现理想的过程往往就是背叛理想的开始。
  先来看作为革命家的知识分子。最早当属洪秀全,在多次乡试不第之后,洪秀全通过接触到的一点基督教知识,创立了“拜上帝教”,很快就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在他看来,“知”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他的目标,只能通过造反。在太平军横扫半个中国之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太平天国不过是另一个封建王朝,其专制血腥比清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毫无踪影,倒是把富庶的江南地区搞得民不聊生。
  接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谓自成体系,既有西方民主的精华,又考虑到了中国的政治传统,然而孙中山演讲筹款一流,但对组建并控制军队却一窍不通,每次起义失败后便流亡海外,成了职业革命家,在老百姓心目中,始终像个江洋大盗,晚年和中共、苏联结盟,组建黄埔军校,将三民主义修改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还是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大革命成功后的突然去世,使这个话题成为历史之谜,但从他的“追随者”汪精卫、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山先生至少也是同样困惑于“知”和“行”的矛盾——手段最后成了目的,往往是每一个人难以想到而又无法避免的。
  同样是知识分子出身,毛泽东应该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实践者。在了解农民能听懂什么话后,他便将自己在北大学到的“知”以最简便的方式传播到身边每个农民身上,同时,亲自领兵建立根据地,而不是如同共产国际的职业革命家一样,起义失败就流亡。在“行”中,他不断修正自己以往的“知”,最终,在“行”的胜利中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并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知”——毛泽东思想。这种以经验主义为主的“知行合一”,也是其后中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形成方式。
  回过头来看作为知识分子的革命家,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自始至终都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在对于“知”的探索过程中,最后无一例外地走上了悲观绝望的道路。康有为、梁启超之于慈禧、光绪,胡适之于蒋介石都是爱恨交集,最后都是无言以对。这方面,鲁迅走得更远,我个人认为,他晚年留下的遗嘱,其实是对他青年时“拯救国民性”理想的终极怀疑,一辈子反抗绝望,到头来陷入对一切最深的绝望。佛祖感化世人行善,基督传教渡人到彼岸,都是历经千年而失败的经典案例,他又如何能够例外?一切看起来美好的“知”,一到付诸实践的“行”中,必然走样,最后的结果就是,“知”被篡改和滥用,成为了阴谋家的工具。
  
  《美国可以说不》
  作者认为,今天的美国已经与建国原则相去甚远,美国政府的性质已无法准确定义。美国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宪政共和国,因为宪法已经并将继续轻易地为司法寡头所篡改;美国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代表人民的共和国,因为太多的法令竟是由形形色色公众闻所未闻的政府部门所颁布,对公众的意见不予理睬;美国也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联邦共和国,因为曾全力支持中央政府的各州政府现在都各自为政。美国社会正稳步走向国家主义。
  
  《百年孤影》
  本书是作者2006年开始的宪政史研究的剩余物,论述了近代中国史的6个人物:吴经熊、杨度、袁世凯、梁启超、谭嗣同和张佩纶。羽戈最初学的是法律,他更习惯从常识、常理和常情入手,逼近他所追寻的真相与意义。在他笔下,近世的人物和故事不再是等待历史沉淀后再予解剖的冰冷形象,而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有机生命,和一幕幕仍在上演的历史剧。
其他文献
呵,阿婆已经到了吗?让我们一起和她聊会儿天吧。你们很快就会看到她并不总是诚实的。有时她会翻开自传向你证明那件事真的发生过,有时只是信口开河。且看她——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否能骗过你。    人物周刊:你11岁就在报上发表了诗作,当时就认定自己是当作家的料?阿婆:我当时胸无大志。而我姐姐倒是公认的才女,发表过不少小说。福尔摩斯的故事最早也是她给我讲的。后来母亲送我去学校,老师对我文章的评语是:荒诞离
互联网是强大而省钱的修炼工具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洗脑,优质宅人蜗在互联网过冬。宅生活,在别处,管它泡沫还是萧条。  一般的宅人,就是你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宅男宅女,如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还包括那些寄生在父母家中的社会青年。他们喜欢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或肮脏嘈杂的网吧里,戴着厚厚的镜片或高度数的隐形眼镜,神经质般对着电脑,网游网聊电影电视动漫听歌,暴饮暴食,作息混乱……这些都是长辈们眼中一代不如
编者语:又一位韩国女星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崔真实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抛却个人原因,崔真实的死亡,她所面临的困扰,承受的压力,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韩国娱乐圈,乃至整个韩国社会的某种生态和现状。    特约记者元涛发自韩国      迄今为止,我们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媒体报道的片段。  1993年,第一部韩剧《嫉妒》引进中国。她是剧中笑容灿烂的女主角。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叫崔真实
英国导演斯蒂文·弗里尔斯(StephenFrears)现身“伦敦电影回顾周”时,台下一名电影工作者激动万分,“他太牛了!从底层小人物拍到英国王室,他的电影遍布社会各个阶层!”  2006年,《女王》横空出世,夺下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等全球50多个奖项,成为英国影坛一大奇迹。凭借该片,弗里尔斯第二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海伦·米勒捧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小金人。去年,炙手可
十年前,章子怡从中戏96级明星班走了出来。她的成功就像一轮骤然从大海里跳出来的红日,刺得人眼睛发痛。在这里,她的幸运,她的野心,她的争议,既是美谈,也是传奇  除了她、刘烨等少数人外,16人的明星班中,也有人至今没红。他们生活在闪耀的星光下,仍然为了理想、为了明星梦而努力    “即便达到了名利顶端,她也很难掌控命运”    在成为明星前,章子怡是寂寞的,而成为明星也许使她更加寂寞。明星,归根结底
郎咸平又开始放炮了,这次他热辣辣地抛出一个“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八大危机”。    经济生活多事而动荡的2007年过去了,前景未明而让人心生不安,声名赫赫的“郎监管”重又出现,“八大危机论”的大标题,一切似乎又恰逢其时——“这个时候,我觉得是该……”  台湾的“笨”孩子,美国某著名商学院的博士,香港的教授,在这个利益群体分化加剧的中国内地,郎咸平找到了可让他淋漓尽致发挥自己专长和表演天赋的巨大
一个中国人到日本的感觉与到欧美的感觉是不同的,你没有明显“异邦”感,大家相貌相似,文字相近,礼节相仿,这一切,都奠定了一个亲切的基调;然后,你不停地遇到和气友善、周到细致的日本民众,你不停地感受这个国家的干净整洁、秩序效率、安全稳定、繁荣富庶、现代先进,最后,你突然会问,对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为什么会交恶?  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说,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到了日本,对日本的好感通常都会有所提升。她说这句
说真话,有见识  ——有关《经典躺着读:从〈诗经〉到〈围城〉》    被此书吸引,先是书名。老实说我对经典是又爱又恨。爱,因为那是汉语里可以拿出来说说的东西,如果百年之后还有图书,我以为值得说的也还是这点东西。经典是一个民族的魂,如果魂丢了,泱泱大国也还是散沙一盘。说我恨经典,因为有时它会被那些无聊的论说变得很无趣,尤其是那些一本正经的论者,自以为字正腔圆就可以成为百家中的一家。向阳的这个书名告诉
吕秀莲心海里的那条船  吕秀莲真正图谋与着眼的,应该是两岸即将陆续上场的经济与政治谈判。理论上,反对阵营政治人物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场切入,可以扮演权力杠杆的角色    “吕秀莲有意访问大陆”,是近期一则颇令台湾政坛关注的话题,从而引发了绿营内部的争议声浪。吕秀莲接受媒体询问时则称,她尚未接到大陆任何邀请,若以《玉山午报》创办人身份前往(按:她计划创一份新报《玉山午报》),她认为十分适当。但消息经过
尽管衰退的经济影响可能巨大,但长期而言,它对工作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当我们回顾2008年至2009年的衰退时,它将被视为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将让我们“正本清源”,在下一轮过剩前,纠正过去的支出过剩。这是一场经济“斋戒”。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的衰退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衰退就是糟糕透顶的事情发生之时;就是我们立足的根基塌陷之时。   处于衰退时——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人们关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