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49年8月,《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胡乔木提出目标: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胡乔木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批示,指导和督促报社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各项改革建议。指导实行工作的大转变。提出并具体要求“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
关键词:胡乔木;人民日报;实施改革;工作转变;消灭错误;改版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初步实施邓拓的改革建议
1949年8月,《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央任命胡乔木任报社社长,邓拓任总编辑。胡乔木提出目标: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1949年12月1日,邓拓写报告给陆定一(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胡乔木并报毛泽东、刘少奇,分析《人民日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项改革建议。12月4日,毛泽东在邓拓的报告上批示:“乔木:此事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是好的。” [1]P177
胡乔木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批示,实施邓拓提出的改革建议。这时,胡乔木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出版署署长和人民日报社社长四个实职,工作十分繁忙。为加强《人民日报》的领导,胡乔木首先采取的一个措施是自己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调范长江专任这一职务。对邓拓提出的其他各项改革建议,胡乔木也指导和督促人民日报社新的领导班子予以实施。
首先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胡乔木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反复强调,“正确的办报方针,好比是报纸的指路明灯,不可须臾偏离”。“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成就和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主张。胡乔木说:“我们报纸的名称叫《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工具,人民是它的主人。”他指出,“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是群众说话的地方”;“报纸是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顾问”;“报纸要报道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思想、情趣、意见、要求和心声”;“要让编辑部里充满群众的声音”,“让群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集中到编辑部里来”。胡乔木还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主要方法是发展通讯员,组织通讯网。[2]P505
明确办报方针任务以后,不到3个月,人民日报的工作有很大改进。1950年3月上旬,范长江和邓拓代表编委会就三个月来《人民日报》按照毛泽东指示进行初步改革的情况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决心在中央领导下,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共中央党报。[3]P125
二、指导实行工作的大转变
三四月间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后,《人民日报》的领导决心按照胡乔木3月29日报告中《关于改进报纸工作问题》的精神,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和《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发动全社人员,使《人民日报》工作实现一个大转变。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工作的大转变进行了切实具体的指导。
1.加强报纸同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的联系
为解决这个问题,胡乔木在强调应该以经济建设这个全国工作的中心为新闻报道中心的同时,与报社领导商议,请示中央批准,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一个措施是,报社领导、编委委员、编辑组长明确分工,联系中央各部门,列席各部委党的会议;并征得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同意,列席他们的相应会议。社长范长江率先示范,亲自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他在那里设了一个办公室,经常同中财委陈云、薄一波等领导人保持联系(当时陈云任中财委主任,薄一波任副主任)。这时国家处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关键时刻,中财委担当这一重任,那里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多、新闻多,从那里可以及时获得新闻或评论的选题和内容,使报纸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另一个措施是,报社派出包括部分编委、组长在内的业务干部三十多人,分赴各大行政区首府和中心城市,沟通报社同各中央局、各省委的联系,及时了解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在各地贯彻执行的情况,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意见和要求,有声有色地组织起各种报道。
2.加强报纸的评论工作
《人民日报》的评论工作,在要求实现“大转变”的阶段得到突破性进展。这同胡乔木的大力提倡、严加督促和直接参与是分不开的。
胡乔木从两方面入手指导《人民日报》加强评论工作,一是提倡编辑部人人写评论,亲自审改大量评论稿件;一是亲自为报纸写社论。为此,编辑部建立了每周开会议论座谈的制度。会议由范长江、邓拓主持,大家谈情况,拟题目,然后分工撰写。同时要求编辑、记者都来过评论关,人人动手写评论,提倡各种“武器”都会使用,都拿得起来。胡乔木则大约每两周在颐园他的住处召开一次报纸评读会。
在一次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对写评论文章提出三点要求:一、使人看得懂,二、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三、能说服人,打动人。他说,要达到这三点要求,首先,评论文章的题目要小,题目小了才容易写得具体;其次是文章的结构不能平淡。农业生产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则喜欢起伏的山岭。不是常说“文似观山不喜平吗”?胡乔木还说,文章想写得生动,就得有变化;当然更主要的是看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没有感情和激情。他指出,夹叙夹议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任何评论文章都应该尽量作到夹叙夹议。[2]P507除一般指导外,对各人所写的社论或评论审阅修改和评点,是胡乔木喜欢用的方法。为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说胡乔木修改文章堪称一绝。他的修改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凡经他手的文章,从标题到全篇,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以至标点符号,无不经过斟酌推敲。严师出高徒,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带出了一批能干练达的文字工作者。
3.使报纸版面新鲜生动
胡乔木认为,办好一张报纸,除了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和议论风生的评论以外,还要有编排得新鲜生动的版面。[2]P506他对报纸版面的安排,以至发表新闻和函电文件的格式、照片的说明等等,也都悉心指点,力求不断改进。 胡乔木很注意《人民日报》的第三版。他要求这一版能成为讨论思想问题的阵地。1951年1月15日,胡乔木写信给《人民日报》负责同志,指出:“《人民日报》第三版的版面仍未见有显著改善。其主要原因仍是缺乏思想性的文字,未能成为讨论思想问题的战线。此外,内容性质杂乱也是原因之一。”胡乔木具体指导,“可否将无关思想文化的文字一概移入一、二、四版?例如抗美援朝的重要材料移第一版,其余摘成短讯登第四版或登专版或仍留三版均无不可,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移第二版,政治生活移第一版等等。”他还明确指示:“第三版的稿件要有通盘计划,并由邓拓统一负责,经常与中宣部讨论。”对第二版的版面安排和关于每天要发表关于北京的新闻和评论也作了指示。[3]P54
对几个专栏,胡乔木也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他指出:“《党的生活》与三版的短文应当经常努力保持较高的政治质量,就是说使它们经常地服务于重要问题的讨论。”“党和人民政府的决定指示和执行的情形和其中的问题,这应当构成《党的生活》的主要内容。”“《读者来信》应当过一个时候就综合一些重要的问题,在二版《读者来信》栏的开头发表一些短评,以引起人民的注意。如有特别重要问题,当然也可随时发表评论,不必拘泥。这是使一般领导机关和社会舆论(不但是直接有关的人)注意群众呼声的一个重要方法”。[3]P70
胡乔木十分重视报纸的标题,他说:“注意标题——这是我对于《人民日报》的一个要求。”他在1951年3月4日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信中提出这个要求,并对标题不好的问题进行批评。他说:“只要全部题目(连小题)都是生动醒目的,文章又都是对题而是不离题的,那就表示整个报纸的生动醒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加上短评、信箱、动态、通讯、图片等成分安排得好,编排不是故意叫人难受,那么,报纸就会活跃得像春天的大花园一样了。”[3]P63
关于刊登北京市新闻问题,原来有专门版面,后因版面不够而取消。胡乔木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看到,“在目前版面拥挤的情况下,恢复京市新闻版确有困难”,但是,如果在一、二、三版上“每日均有一条京市新闻,甚至设一固定栏目,每周至少有一篇评论或通讯”,还是可以的。他建议范长江、邓拓等考虑解决。[3]P54
三、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
当时《人民日报》差错较为严重。据1951年8月份31天统计,发现见报的事实与政治性错误达26处,平均六万八千字便有一处;未见报的清样,检查组检查出错误251处,平均每天八九处;至于文字上的缺点就更多了。消灭报纸上经常出现的错误,成为胡乔木最焦心的一件事。他感到单靠发现错误随时指正的办法,零打碎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保证,一定要动员全社人员,从上到下,集中行动,才能解决。
1951年9月,胡乔木发出了关于消灭版面上的错误并改进编辑工作的指示。为落实胡乔木的指示,报社秘书处起草了《消灭报纸错误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经正副社长阅过,于9月10日发给各组组长及各版编辑征求意见。要求将书面意见于9月11日前报告秘书处。这个文件建议规定以下规章制度:1.除有时间性者外,一切稿件均须于拼版前24小时付排打成小样,分送检查组、审查人和审查机关。2.加强秘书处内部组织和工作改进,阅大样采用社长总编辑、秘书长两级负责制;建立各版的责任编辑制,水准不低于副组长;扩大检查组为八人,有步骤地实行分工检查;加强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进行系统的政治和技术训练、规定技术程序和标准,增加三校力量;秘书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各组工作上。3.建立编辑工作的奖惩制度,采取定分制,由秘书处与工会共同做,秘书处编辑为主要评判人,由工会发动群众参加竞赛,把消灭错误作为爱国公约的主要内容。4.党的总支下成立党的编辑工作纪律委员会,由社长指定一定成员组成。在这样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讨论的基础上,胡乔木于1951年9月18日到报社作了《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报告。[4]
胡乔木做的关于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任务、工作方法和人民日报工作人员肩负使命和应有素质的论述,对于办成没有错误的报纸是带有根本性、指导性的,足以启发和提高全体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但同时还需要有规章制度做保证。胡乔木的讲话,最终落到关于办成一份没有错误的报纸的具体要求上面。他实事求是地指出:“办成一个没有错误的报纸很不容易,但‘基本上’没有错误还是可能的。……‘笔写下来的,斧头都砍不掉。’所以要严格要求人民日报,使报纸不出错误。”
在“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口号鼓舞下,报社上下齐心协力,人民日报工作大有改进,报纸质量大大提高,向着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的目标迈进。胡乔木对报纸的领导工作,得到报社上下的齐声赞誉。长期在《人民日报》工作的袁鹰写道:“他的领导方法,并不只是抓原则,抓方向,而是具体细致,从选题、重要文章的修改,到版面安排、标题设计以至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都常常过问,不允许有差错。”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2]商恺.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N].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胡乔木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2002.
[4]《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M].人民出版社,1999.
[5]袁鹰.胡乔木同志和副刊[N].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关键词:胡乔木;人民日报;实施改革;工作转变;消灭错误;改版
中图分类号:G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初步实施邓拓的改革建议
1949年8月,《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央任命胡乔木任报社社长,邓拓任总编辑。胡乔木提出目标: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1949年12月1日,邓拓写报告给陆定一(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胡乔木并报毛泽东、刘少奇,分析《人民日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项改革建议。12月4日,毛泽东在邓拓的报告上批示:“乔木:此事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是好的。” [1]P177
胡乔木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批示,实施邓拓提出的改革建议。这时,胡乔木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出版署署长和人民日报社社长四个实职,工作十分繁忙。为加强《人民日报》的领导,胡乔木首先采取的一个措施是自己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调范长江专任这一职务。对邓拓提出的其他各项改革建议,胡乔木也指导和督促人民日报社新的领导班子予以实施。
首先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胡乔木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反复强调,“正确的办报方针,好比是报纸的指路明灯,不可须臾偏离”。“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要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形势、成就和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主张。胡乔木说:“我们报纸的名称叫《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工具,人民是它的主人。”他指出,“报纸也是人民群众的报纸,是群众说话的地方”;“报纸是群众思想和生活的顾问”;“报纸要报道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思想、情趣、意见、要求和心声”;“要让编辑部里充满群众的声音”,“让群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集中到编辑部里来”。胡乔木还提出依靠群众办报的主要方法是发展通讯员,组织通讯网。[2]P505
明确办报方针任务以后,不到3个月,人民日报的工作有很大改进。1950年3月上旬,范长江和邓拓代表编委会就三个月来《人民日报》按照毛泽东指示进行初步改革的情况向中央写了报告。表示决心在中央领导下,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中共中央党报。[3]P125
二、指导实行工作的大转变
三四月间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后,《人民日报》的领导决心按照胡乔木3月29日报告中《关于改进报纸工作问题》的精神,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和《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发动全社人员,使《人民日报》工作实现一个大转变。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工作的大转变进行了切实具体的指导。
1.加强报纸同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的联系
为解决这个问题,胡乔木在强调应该以经济建设这个全国工作的中心为新闻报道中心的同时,与报社领导商议,请示中央批准,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一个措施是,报社领导、编委委员、编辑组长明确分工,联系中央各部门,列席各部委党的会议;并征得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同意,列席他们的相应会议。社长范长江率先示范,亲自联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他在那里设了一个办公室,经常同中财委陈云、薄一波等领导人保持联系(当时陈云任中财委主任,薄一波任副主任)。这时国家处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关键时刻,中财委担当这一重任,那里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多、新闻多,从那里可以及时获得新闻或评论的选题和内容,使报纸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另一个措施是,报社派出包括部分编委、组长在内的业务干部三十多人,分赴各大行政区首府和中心城市,沟通报社同各中央局、各省委的联系,及时了解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在各地贯彻执行的情况,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意见和要求,有声有色地组织起各种报道。
2.加强报纸的评论工作
《人民日报》的评论工作,在要求实现“大转变”的阶段得到突破性进展。这同胡乔木的大力提倡、严加督促和直接参与是分不开的。
胡乔木从两方面入手指导《人民日报》加强评论工作,一是提倡编辑部人人写评论,亲自审改大量评论稿件;一是亲自为报纸写社论。为此,编辑部建立了每周开会议论座谈的制度。会议由范长江、邓拓主持,大家谈情况,拟题目,然后分工撰写。同时要求编辑、记者都来过评论关,人人动手写评论,提倡各种“武器”都会使用,都拿得起来。胡乔木则大约每两周在颐园他的住处召开一次报纸评读会。
在一次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对写评论文章提出三点要求:一、使人看得懂,二、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三、能说服人,打动人。他说,要达到这三点要求,首先,评论文章的题目要小,题目小了才容易写得具体;其次是文章的结构不能平淡。农业生产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则喜欢起伏的山岭。不是常说“文似观山不喜平吗”?胡乔木还说,文章想写得生动,就得有变化;当然更主要的是看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没有感情和激情。他指出,夹叙夹议是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任何评论文章都应该尽量作到夹叙夹议。[2]P507除一般指导外,对各人所写的社论或评论审阅修改和评点,是胡乔木喜欢用的方法。为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说胡乔木修改文章堪称一绝。他的修改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凡经他手的文章,从标题到全篇,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以至标点符号,无不经过斟酌推敲。严师出高徒,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带出了一批能干练达的文字工作者。
3.使报纸版面新鲜生动
胡乔木认为,办好一张报纸,除了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和议论风生的评论以外,还要有编排得新鲜生动的版面。[2]P506他对报纸版面的安排,以至发表新闻和函电文件的格式、照片的说明等等,也都悉心指点,力求不断改进。 胡乔木很注意《人民日报》的第三版。他要求这一版能成为讨论思想问题的阵地。1951年1月15日,胡乔木写信给《人民日报》负责同志,指出:“《人民日报》第三版的版面仍未见有显著改善。其主要原因仍是缺乏思想性的文字,未能成为讨论思想问题的战线。此外,内容性质杂乱也是原因之一。”胡乔木具体指导,“可否将无关思想文化的文字一概移入一、二、四版?例如抗美援朝的重要材料移第一版,其余摘成短讯登第四版或登专版或仍留三版均无不可,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移第二版,政治生活移第一版等等。”他还明确指示:“第三版的稿件要有通盘计划,并由邓拓统一负责,经常与中宣部讨论。”对第二版的版面安排和关于每天要发表关于北京的新闻和评论也作了指示。[3]P54
对几个专栏,胡乔木也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他指出:“《党的生活》与三版的短文应当经常努力保持较高的政治质量,就是说使它们经常地服务于重要问题的讨论。”“党和人民政府的决定指示和执行的情形和其中的问题,这应当构成《党的生活》的主要内容。”“《读者来信》应当过一个时候就综合一些重要的问题,在二版《读者来信》栏的开头发表一些短评,以引起人民的注意。如有特别重要问题,当然也可随时发表评论,不必拘泥。这是使一般领导机关和社会舆论(不但是直接有关的人)注意群众呼声的一个重要方法”。[3]P70
胡乔木十分重视报纸的标题,他说:“注意标题——这是我对于《人民日报》的一个要求。”他在1951年3月4日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信中提出这个要求,并对标题不好的问题进行批评。他说:“只要全部题目(连小题)都是生动醒目的,文章又都是对题而是不离题的,那就表示整个报纸的生动醒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加上短评、信箱、动态、通讯、图片等成分安排得好,编排不是故意叫人难受,那么,报纸就会活跃得像春天的大花园一样了。”[3]P63
关于刊登北京市新闻问题,原来有专门版面,后因版面不够而取消。胡乔木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看到,“在目前版面拥挤的情况下,恢复京市新闻版确有困难”,但是,如果在一、二、三版上“每日均有一条京市新闻,甚至设一固定栏目,每周至少有一篇评论或通讯”,还是可以的。他建议范长江、邓拓等考虑解决。[3]P54
三、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
当时《人民日报》差错较为严重。据1951年8月份31天统计,发现见报的事实与政治性错误达26处,平均六万八千字便有一处;未见报的清样,检查组检查出错误251处,平均每天八九处;至于文字上的缺点就更多了。消灭报纸上经常出现的错误,成为胡乔木最焦心的一件事。他感到单靠发现错误随时指正的办法,零打碎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做保证,一定要动员全社人员,从上到下,集中行动,才能解决。
1951年9月,胡乔木发出了关于消灭版面上的错误并改进编辑工作的指示。为落实胡乔木的指示,报社秘书处起草了《消灭报纸错误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经正副社长阅过,于9月10日发给各组组长及各版编辑征求意见。要求将书面意见于9月11日前报告秘书处。这个文件建议规定以下规章制度:1.除有时间性者外,一切稿件均须于拼版前24小时付排打成小样,分送检查组、审查人和审查机关。2.加强秘书处内部组织和工作改进,阅大样采用社长总编辑、秘书长两级负责制;建立各版的责任编辑制,水准不低于副组长;扩大检查组为八人,有步骤地实行分工检查;加强校对工作,对校对人员进行系统的政治和技术训练、规定技术程序和标准,增加三校力量;秘书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加强各组工作上。3.建立编辑工作的奖惩制度,采取定分制,由秘书处与工会共同做,秘书处编辑为主要评判人,由工会发动群众参加竞赛,把消灭错误作为爱国公约的主要内容。4.党的总支下成立党的编辑工作纪律委员会,由社长指定一定成员组成。在这样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讨论的基础上,胡乔木于1951年9月18日到报社作了《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报告。[4]
胡乔木做的关于人民日报的性质、地位、任务、工作方法和人民日报工作人员肩负使命和应有素质的论述,对于办成没有错误的报纸是带有根本性、指导性的,足以启发和提高全体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但同时还需要有规章制度做保证。胡乔木的讲话,最终落到关于办成一份没有错误的报纸的具体要求上面。他实事求是地指出:“办成一个没有错误的报纸很不容易,但‘基本上’没有错误还是可能的。……‘笔写下来的,斧头都砍不掉。’所以要严格要求人民日报,使报纸不出错误。”
在“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的口号鼓舞下,报社上下齐心协力,人民日报工作大有改进,报纸质量大大提高,向着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的目标迈进。胡乔木对报纸的领导工作,得到报社上下的齐声赞誉。长期在《人民日报》工作的袁鹰写道:“他的领导方法,并不只是抓原则,抓方向,而是具体细致,从选题、重要文章的修改,到版面安排、标题设计以至语法修辞、标点符号,都常常过问,不允许有差错。”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2]商恺.胡乔木热心关注新闻界[N].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胡乔木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2002.
[4]《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谈新闻出版[M].人民出版社,1999.
[5]袁鹰.胡乔木同志和副刊[N].我所知道的胡乔木[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