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过江龙”B产品发起的概念之战,面对C产品的促销干扰,面对D产品泰山压顶式的强大气势,A产品侥幸笑到了最后,却丝毫笑不出来:还能抵得住几轮这样的“车轮战”?
公司高层确定代理A减肥产品时,许多人考虑到当前减肥市场的操作难度及竞争强度,提出了强烈质疑。因为,市场有轮回!减肥当前算是畅销产品,但市场上蜂拥跟进的商家很多,而且跟进热仍在延续,过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即将呈现,这时轻率杀人,风险极大。尤其是策划部强烈建议不要再趟这摊浑水。
可公司老总信心十足。一来是这个产品效果不错、口味也好喝;二来是我们在本市拥有许多资源,尤其是媒体资源。我们“坐地虎”优势明显,我们做不成,其他人更做不成!
老总定调后,在厂家的支持下,公司上下勒紧腰带,要靠这个产品再捞一笔。
赶走“过江龙”
“坐地虎”被咬住
不出所料,A产品在当地晚报以每周2个整版的力度刚亮相一周,B减肥产品的整版广告就跟了上来,而且是踩压着A产品大搞宣传:你2个整版,我3个整版;你A产品宣称是苹果口味,我则宣称“多种果味饮品,快乐减肥”;在功效方面,都以减腰腹为主,但B极力承诺“一喝瘦腰腹,常饮控反弹”,诉求更响亮!
“坐地虎”刚启动市场,就碰到一个“过江龙”,而且后者棋高一着、决心极大。这个操盘者应该是一个有实力的同行!大家多方打探,只从媒体那里探到消息,对方是个山西来的代理商。
由于无法深入了解对手,按照常规套路与其拼广告、拼促销,很可能会两败俱伤。
那么,“过江龙”的软肋在哪里?
我们把营销的众多要素一一列出进行对比,发现敌我在终端销售、促销手段、物流等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差异;买来一盒B产品研究发现,这个吹嘘玄乎的产品,成分却只是“膳食纤维”加一些辅料!
业内都明白,“膳食纤维”功能主要是润肠通便,对于减肥却几乎没有效果。这几年国家对医药保健品的监管非常严格,几乎没有哪个厂家敢在保健品中加西药,所以可以肯定,B产品的减肥效果绝对很差。
而现在顾客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最关心什么呢?调查结果是,多数人“不想知道我是为什么胖的”,只想知道能不能减肥、是不是贵?
不难判断,一个仅靠打概念、无法保证效果的产品,也许能吸引部分急于减肥的顾客,却很难发展回头客,
对方最大的软肋就是其极差的减肥效果!
既然他们走概念炒作之路,我们若反其道而行之,用实打实的产品效果去说服顾客,说不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此一来,不必与对方枪对枪地拼广告,只要用实际效果去打击对方的概念承诺,只要能比出效果,对方不但不敢正面回应,而且只会在概念上继续深挖,最终势必走向死胡同。
迷信的“过江龙”
很快,我们以大版面刊出免费体验的活动宣传,直书“谁敢跟我比效果?加入A产品体验活动,获得7天免费试用机会”。一句很简单的广告语,招来电话热线成倍翻升。
1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成7天的体验?对一个中度肥胖者来说,服用7天(一盒装)差不多能减三四斤,若时间太短则看不到效果,而且消费者也缺少参与的兴趣;时间太长则成本太高。
2 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每天的免费赠送时间为4个小时(上午和下午各2个小时),每天限200名。而且只要减肥者本人到场,凭身份证就可领取(目的是控制重复性领取的难题)。
在当地历史上,没有哪个医药保健品厂家开展过如此大手笔的免费赠送活动。同行也都担心:让那么多人白吃以后,还有人买吗?
事实证明,一边有人领取赠品、参与体验,一边有人看到厂家的信心、干脆直接掏钱购买。前期看到效果的实用者,随后也带动了一部分消费。而且,对于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活动持续15天仅发放不足3000盒产品,丝毫不会影响正常销量。另外,只要产品效果好,这种活动投入远比广告投放节省费用!
一周之内,B产品迅速在概念上调整了路数,变得更加犀利、尖锐,并增加了广告频次:
首先,针对“最先发福的就是肚子”的生活常识,得出“胖人先胖腰和腹”、“腰腹就是肥胖的核枢纽”的诉求,再导出“腰腹瘦,才能全身瘦!”的独特卖点。
其次,把“膳食纤维”诉求为“继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营养元素之外,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第七营养素”,提出“第七营养素是控制肥胖的核心枢纽”的减肥新概念。
我们的广告依然保持原来节奏,内容仍旧集中围绕体验活动,大喊“效果若不好,谁敢这么搞”。在免费赠送的冲击下,B产品的投入产出远远不成比例。
这种广告战仅持续了四天之后,对方的广告从整版降为1/4版,频次也大幅减少,此后难见踪影。
经验之谈一:
一个极其普通的免费体验,为何打败了“神奇策划”?一是得益于选择了效果好的产品;二是把免费体验做得实实在在,靠诚信打动顾客,激发人们因为怕受骗而压抑下去的减肥;中动;三是强敌跟前没有自乱手脚。
B产品背后显然是操盘老手,难道他不明白效果的重要性吗?拿一个通便产品,大力度炒作减肥概念,难道不清楚为此要面临的市场风险?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近几年医药保健品市场,从洗肺到洗肠,从排毒到排油,不都是靠概念杀出血路的吗?事实上,有些人已经痴迷于策划和奇思妙想。
吓出冷汗的虚晃一枪
看着B产品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来不及庆祝,就在同一份报纸上发现了C产品打出的整版广告,醒目地打出了“买6赠2,买10赠5”的促销信息。
C产品在国内几个市场曾经火过一时,但去年在多个地方已经偃旗息鼓。如今对方卷土重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见面就打出了价格战,来者不善!
C产品的光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要不要跟进促销?
销售部的主管强烈要求应战。若不跟进,面对老牌子的大力促销,很可能让我们的许多广告打水漂。
而企划部主管强烈要求不要跟进,因为对还未站稳脚跟的A产品来说,接连做赠送活动,利润难保,无异于一,场灾难。
公司老总拍板说,派出终端人员摸摸情况,看看再说。
几天的跟踪显示,C产品的销售并不是太理想。这时老总的分析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1 C产品已经是一个门薄西山的产品,老顾客都说减肥效果不太好,限制了其促销效果,大搞促销只能是浑水摸鱼,网住个别的回头客,对我们的影响不会太大;
2 我们是新产品,现在的购买者主要是尝试人群,在缺乏市场基础的情况下,跟进大规模的买赠促销,效果并不 好;
3 C产品上促销的真正原因仍不明确,可能是试水,也可能是深挖。如果对方只是试水、虚晃一枪,那么我们敏感地跟进,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因为降下去的价格就很难再拉起来。
果然,C产品的广告打了不足两个星期便销声匿迹了。C的促销确实是在试水,只是希望对横扫过的市场再滤出一些金子。
经验之谈二:
C产品的挑战就像疾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A产品按兵不动,也就保住了市场。看似一场虚惊,却也有后怕:如果当时错误地选择了跟进,不知道会有多少利润打水漂。
如果要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在形势不明了时,慢一拍或许是最明智的决定。
泰山压顶的对手意外毙命
俗话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虽然在抵挡前面二大对手的进攻中,我们的A产品取得了暂时性领先,但是在第三个出场的竞品中,却差点让我们功亏一篑。
第三个出场的D竞品,登场隆重,气宇非凡:
D产品主打韩国流行概念,号称纯天然植物、水果配方,对身体无任何伤害;强调“全身抽油,彻底排油”、“排毒养颜,美肤嫩肤”;在影视明星汤加丽的代言号召之下,杀向减肥市场。
犀利的抽油概念,当红的明星代言,发狠的功效诉求,巨大的推广投入,让那些为肥胖而苦恼的人马上疯狂了起来。
在减肥市场,有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许多急于减肥的人,购买的依据就是谁说得狠且能自圆其说,就买谁的产品,而多半保健品都绕不开这个规律。
对A来说,现在真正是遭遇了“车轮大战”,而第三位对手一出场,绝对带有泰山压顶之势。
A产品经过长时间的整版投放,加上货真价实的免费体验,虽然略有所得,可大家身心已被前两场战争折腾得筋疲力尽。此时此景,面对铺天盖地潮水般冲上来的D产品,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有人建议,马上减小广告投放力度,多搞活动与对方慢慢耗!也有人建议,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反正我们在当地有着足够的媒体资源,拿的广告价格相当便宜,要与对方睹一把!甚至还有人建议先把广告停下来,“保存实力,避其锋芒”。
最后,一个看似下三烂的“黑招”,却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唯一可能有效的做法:反正D产品并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卖概念而已,那么我们马上注册一个与D产品类似的TM商标,找一个剂型相同的产品,模仿其包装、概念、名字,甚至模仿其生产厂址,反正大家都没有专利。而我推出这个新品只为像小鬼一样与你纠缠,你的广告越猛,或许我越能获利。只要速度足够快,肯定能搭顺风车地蚕食一块市场。
但是,老总眉头紧锁,暂时选择了沉默。A产品能否存活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如今再匆忙上阵、抢时间差地推出一个短线新品,这种节奏明显打乱了他的思维。
看到老总举棋不定,大家同时做好了“死扛”的打算。正在我们为如何战胜对方而通宵达旦之际,D产品出事了!
央视一个频道播出了“汤加丽瘦身之谜”节目,节目从批评明星虚假代言开始,把搜集到的D产品内幕资料全面抖了出来,随后各大网站、平面媒体纷纷转载和跟踪。更致命的是,许多城市的工商部门下了通令,要求商超、药店等终端对D产品下架、撤柜。
真是运气!D产品的意外跌倒,让A产品侥幸躲过了一劫。但受此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减肥产品的信心也遭到了打击,导致A产品的销量有所下滑。
为了扭转市场颓势,公司决定针对市场上极度虚假承诺的现象,继续打自己的诚信牌,展开第二轮大面积的免费体验活动。
听说A产品又白送了,许多当时对赠送活动将信将疑的、犹豫错过的,都积极参与了进来,一个星期的活动,比上次还火爆。
肥胖的苦恼、免费的诱惑以及体验的效果,加上增加人手后的售后跟踪服务,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努力,A产品销量逐渐复苏。
经验之谈三:
D产品的出局为人们带来了巨大震撼。一个策划得很高明的产品遭到曝光之后,很快就土崩瓦解。这看似是媒体在作祟,其实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无视舆论导向、过度疯炒概念的必然结局。尤其是选择明星代言,对医药保健品来说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不掌握政策趋势,总想抱着打擦边球或侥幸心理的营销策略,肯定会埋下祸根。
面对B产品的概念之战、C产品的促销干扰、D产品的强大气势、A产品侥幸笑到了最后。
但A产品丝毫没有轻松起来:若不是选择的产品效果较好,自己究竟能抵抗几轮“车轮战”的冲击呢?下一个产品会用什么手法来扫荡市场?而下一个消失的产品又会是谁?
公司高层确定代理A减肥产品时,许多人考虑到当前减肥市场的操作难度及竞争强度,提出了强烈质疑。因为,市场有轮回!减肥当前算是畅销产品,但市场上蜂拥跟进的商家很多,而且跟进热仍在延续,过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即将呈现,这时轻率杀人,风险极大。尤其是策划部强烈建议不要再趟这摊浑水。
可公司老总信心十足。一来是这个产品效果不错、口味也好喝;二来是我们在本市拥有许多资源,尤其是媒体资源。我们“坐地虎”优势明显,我们做不成,其他人更做不成!
老总定调后,在厂家的支持下,公司上下勒紧腰带,要靠这个产品再捞一笔。
赶走“过江龙”
“坐地虎”被咬住
不出所料,A产品在当地晚报以每周2个整版的力度刚亮相一周,B减肥产品的整版广告就跟了上来,而且是踩压着A产品大搞宣传:你2个整版,我3个整版;你A产品宣称是苹果口味,我则宣称“多种果味饮品,快乐减肥”;在功效方面,都以减腰腹为主,但B极力承诺“一喝瘦腰腹,常饮控反弹”,诉求更响亮!
“坐地虎”刚启动市场,就碰到一个“过江龙”,而且后者棋高一着、决心极大。这个操盘者应该是一个有实力的同行!大家多方打探,只从媒体那里探到消息,对方是个山西来的代理商。
由于无法深入了解对手,按照常规套路与其拼广告、拼促销,很可能会两败俱伤。
那么,“过江龙”的软肋在哪里?
我们把营销的众多要素一一列出进行对比,发现敌我在终端销售、促销手段、物流等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差异;买来一盒B产品研究发现,这个吹嘘玄乎的产品,成分却只是“膳食纤维”加一些辅料!
业内都明白,“膳食纤维”功能主要是润肠通便,对于减肥却几乎没有效果。这几年国家对医药保健品的监管非常严格,几乎没有哪个厂家敢在保健品中加西药,所以可以肯定,B产品的减肥效果绝对很差。
而现在顾客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最关心什么呢?调查结果是,多数人“不想知道我是为什么胖的”,只想知道能不能减肥、是不是贵?
不难判断,一个仅靠打概念、无法保证效果的产品,也许能吸引部分急于减肥的顾客,却很难发展回头客,
对方最大的软肋就是其极差的减肥效果!
既然他们走概念炒作之路,我们若反其道而行之,用实打实的产品效果去说服顾客,说不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此一来,不必与对方枪对枪地拼广告,只要用实际效果去打击对方的概念承诺,只要能比出效果,对方不但不敢正面回应,而且只会在概念上继续深挖,最终势必走向死胡同。
迷信的“过江龙”
很快,我们以大版面刊出免费体验的活动宣传,直书“谁敢跟我比效果?加入A产品体验活动,获得7天免费试用机会”。一句很简单的广告语,招来电话热线成倍翻升。
1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成7天的体验?对一个中度肥胖者来说,服用7天(一盒装)差不多能减三四斤,若时间太短则看不到效果,而且消费者也缺少参与的兴趣;时间太长则成本太高。
2 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每天的免费赠送时间为4个小时(上午和下午各2个小时),每天限200名。而且只要减肥者本人到场,凭身份证就可领取(目的是控制重复性领取的难题)。
在当地历史上,没有哪个医药保健品厂家开展过如此大手笔的免费赠送活动。同行也都担心:让那么多人白吃以后,还有人买吗?
事实证明,一边有人领取赠品、参与体验,一边有人看到厂家的信心、干脆直接掏钱购买。前期看到效果的实用者,随后也带动了一部分消费。而且,对于一个6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活动持续15天仅发放不足3000盒产品,丝毫不会影响正常销量。另外,只要产品效果好,这种活动投入远比广告投放节省费用!
一周之内,B产品迅速在概念上调整了路数,变得更加犀利、尖锐,并增加了广告频次:
首先,针对“最先发福的就是肚子”的生活常识,得出“胖人先胖腰和腹”、“腰腹就是肥胖的核枢纽”的诉求,再导出“腰腹瘦,才能全身瘦!”的独特卖点。
其次,把“膳食纤维”诉求为“继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营养元素之外,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第七营养素”,提出“第七营养素是控制肥胖的核心枢纽”的减肥新概念。
我们的广告依然保持原来节奏,内容仍旧集中围绕体验活动,大喊“效果若不好,谁敢这么搞”。在免费赠送的冲击下,B产品的投入产出远远不成比例。
这种广告战仅持续了四天之后,对方的广告从整版降为1/4版,频次也大幅减少,此后难见踪影。
经验之谈一:
一个极其普通的免费体验,为何打败了“神奇策划”?一是得益于选择了效果好的产品;二是把免费体验做得实实在在,靠诚信打动顾客,激发人们因为怕受骗而压抑下去的减肥;中动;三是强敌跟前没有自乱手脚。
B产品背后显然是操盘老手,难道他不明白效果的重要性吗?拿一个通便产品,大力度炒作减肥概念,难道不清楚为此要面临的市场风险?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近几年医药保健品市场,从洗肺到洗肠,从排毒到排油,不都是靠概念杀出血路的吗?事实上,有些人已经痴迷于策划和奇思妙想。
吓出冷汗的虚晃一枪
看着B产品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来不及庆祝,就在同一份报纸上发现了C产品打出的整版广告,醒目地打出了“买6赠2,买10赠5”的促销信息。
C产品在国内几个市场曾经火过一时,但去年在多个地方已经偃旗息鼓。如今对方卷土重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见面就打出了价格战,来者不善!
C产品的光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要不要跟进促销?
销售部的主管强烈要求应战。若不跟进,面对老牌子的大力促销,很可能让我们的许多广告打水漂。
而企划部主管强烈要求不要跟进,因为对还未站稳脚跟的A产品来说,接连做赠送活动,利润难保,无异于一,场灾难。
公司老总拍板说,派出终端人员摸摸情况,看看再说。
几天的跟踪显示,C产品的销售并不是太理想。这时老总的分析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1 C产品已经是一个门薄西山的产品,老顾客都说减肥效果不太好,限制了其促销效果,大搞促销只能是浑水摸鱼,网住个别的回头客,对我们的影响不会太大;
2 我们是新产品,现在的购买者主要是尝试人群,在缺乏市场基础的情况下,跟进大规模的买赠促销,效果并不 好;
3 C产品上促销的真正原因仍不明确,可能是试水,也可能是深挖。如果对方只是试水、虚晃一枪,那么我们敏感地跟进,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因为降下去的价格就很难再拉起来。
果然,C产品的广告打了不足两个星期便销声匿迹了。C的促销确实是在试水,只是希望对横扫过的市场再滤出一些金子。
经验之谈二:
C产品的挑战就像疾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A产品按兵不动,也就保住了市场。看似一场虚惊,却也有后怕:如果当时错误地选择了跟进,不知道会有多少利润打水漂。
如果要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在形势不明了时,慢一拍或许是最明智的决定。
泰山压顶的对手意外毙命
俗话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虽然在抵挡前面二大对手的进攻中,我们的A产品取得了暂时性领先,但是在第三个出场的竞品中,却差点让我们功亏一篑。
第三个出场的D竞品,登场隆重,气宇非凡:
D产品主打韩国流行概念,号称纯天然植物、水果配方,对身体无任何伤害;强调“全身抽油,彻底排油”、“排毒养颜,美肤嫩肤”;在影视明星汤加丽的代言号召之下,杀向减肥市场。
犀利的抽油概念,当红的明星代言,发狠的功效诉求,巨大的推广投入,让那些为肥胖而苦恼的人马上疯狂了起来。
在减肥市场,有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许多急于减肥的人,购买的依据就是谁说得狠且能自圆其说,就买谁的产品,而多半保健品都绕不开这个规律。
对A来说,现在真正是遭遇了“车轮大战”,而第三位对手一出场,绝对带有泰山压顶之势。
A产品经过长时间的整版投放,加上货真价实的免费体验,虽然略有所得,可大家身心已被前两场战争折腾得筋疲力尽。此时此景,面对铺天盖地潮水般冲上来的D产品,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有人建议,马上减小广告投放力度,多搞活动与对方慢慢耗!也有人建议,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反正我们在当地有着足够的媒体资源,拿的广告价格相当便宜,要与对方睹一把!甚至还有人建议先把广告停下来,“保存实力,避其锋芒”。
最后,一个看似下三烂的“黑招”,却被大家一致认为是唯一可能有效的做法:反正D产品并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卖概念而已,那么我们马上注册一个与D产品类似的TM商标,找一个剂型相同的产品,模仿其包装、概念、名字,甚至模仿其生产厂址,反正大家都没有专利。而我推出这个新品只为像小鬼一样与你纠缠,你的广告越猛,或许我越能获利。只要速度足够快,肯定能搭顺风车地蚕食一块市场。
但是,老总眉头紧锁,暂时选择了沉默。A产品能否存活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如今再匆忙上阵、抢时间差地推出一个短线新品,这种节奏明显打乱了他的思维。
看到老总举棋不定,大家同时做好了“死扛”的打算。正在我们为如何战胜对方而通宵达旦之际,D产品出事了!
央视一个频道播出了“汤加丽瘦身之谜”节目,节目从批评明星虚假代言开始,把搜集到的D产品内幕资料全面抖了出来,随后各大网站、平面媒体纷纷转载和跟踪。更致命的是,许多城市的工商部门下了通令,要求商超、药店等终端对D产品下架、撤柜。
真是运气!D产品的意外跌倒,让A产品侥幸躲过了一劫。但受此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对减肥产品的信心也遭到了打击,导致A产品的销量有所下滑。
为了扭转市场颓势,公司决定针对市场上极度虚假承诺的现象,继续打自己的诚信牌,展开第二轮大面积的免费体验活动。
听说A产品又白送了,许多当时对赠送活动将信将疑的、犹豫错过的,都积极参与了进来,一个星期的活动,比上次还火爆。
肥胖的苦恼、免费的诱惑以及体验的效果,加上增加人手后的售后跟踪服务,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努力,A产品销量逐渐复苏。
经验之谈三:
D产品的出局为人们带来了巨大震撼。一个策划得很高明的产品遭到曝光之后,很快就土崩瓦解。这看似是媒体在作祟,其实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无视舆论导向、过度疯炒概念的必然结局。尤其是选择明星代言,对医药保健品来说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不掌握政策趋势,总想抱着打擦边球或侥幸心理的营销策略,肯定会埋下祸根。
面对B产品的概念之战、C产品的促销干扰、D产品的强大气势、A产品侥幸笑到了最后。
但A产品丝毫没有轻松起来:若不是选择的产品效果较好,自己究竟能抵抗几轮“车轮战”的冲击呢?下一个产品会用什么手法来扫荡市场?而下一个消失的产品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