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神农氏钻木取火,到煤炭推动蒸汽机,再到汽油发动机引擎帮助人类上天入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与进步都离不开能源的帮助。以地中海为“内海”的罗马人凭借对全球四分之一自然资源(能源)的控制而创造了百年的罗马帝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凭借对各殖民地能源资源的控制而使英国的蒸汽汽船横行世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能源的襄助。

但是,从木柴、煤炭到石油,这种种被人类依赖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全球能源危机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以我国为例,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从2003年就已出现。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3.17亿吨,净进口石油占1.36亿吨。中国从原本每年3000万吨的石油出口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寻找新的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正成为新世纪人类所要面临的考验与难题。
太阳能将是人类可替代能源的主力
按照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未来的可替代能源发展方向主要为太阳能、风力发电和燃料乙醇。自2000年之后,中国的替代能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一些相关技术的开发已达到了转化应用的水平,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的替代能源,技术已经成熟。
据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装置总保有量为7500万平方米,相当于电力装机容量640万千瓦,相当于2个半葛洲坝水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100万吨。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任务,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而由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可再生能源可占到人类能源利用的“半壁江山”,其中太阳能约占13%-15%。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的“主力”。替代能源一旦得到广泛推广,将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惠及更多的人。
“太阳王”黄鸣的“皇明梦想”
但是,开发太阳能替代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有着前景无限、市场宽广、技术成型、与国家能源战略关系密切的同时,也存在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敢于主动承担太阳能替代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产业运用、市场推广尝试的太阳能技术企业与企业家。例如,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的施正荣与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这样的“太阳能时代”的先行者。
黄鸣,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鸣开始研究太阳能采暖设备。1995年,黄鸣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社会地位和出国机会,负债百万创办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同年,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科研实体之一德州皇明太阳能技术研究所,并带头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太阳能科普宣传。
2003年黄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能源持续利用入宪》议案,2004年率先提出50年实现“G(Green)能源替代”战略,推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立法进程,为国家能源替代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仅用10年时间,建立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太阳能工业体系,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2006年5月,黄鸣应联合国第14届可持续发展大会特别邀请,专门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成功模式,引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关于太阳能,黄鸣曾经用“七最”来概括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里的地位,即:贡献最大、影响最大、最实用、普及率最高、技术最领先、投入产出比最大、政府及社会负担最轻。同时,黄鸣始终坚信:“新能源的开拓与发展,是关系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可持续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安全健康的环境权益,也有维护资源使之能够持续的义务。”

但是,从木柴、煤炭到石油,这种种被人类依赖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全球能源危机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以我国为例,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从2003年就已出现。200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3.17亿吨,净进口石油占1.36亿吨。中国从原本每年3000万吨的石油出口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寻找新的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正成为新世纪人类所要面临的考验与难题。
太阳能将是人类可替代能源的主力
按照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未来的可替代能源发展方向主要为太阳能、风力发电和燃料乙醇。自2000年之后,中国的替代能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一些相关技术的开发已达到了转化应用的水平,尤其是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的替代能源,技术已经成熟。
据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装置总保有量为7500万平方米,相当于电力装机容量640万千瓦,相当于2个半葛洲坝水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100万吨。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任务,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而由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显示,到本世纪中叶,世界可再生能源可占到人类能源利用的“半壁江山”,其中太阳能约占13%-15%。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的“主力”。替代能源一旦得到广泛推广,将形成很强的规模效应,惠及更多的人。
“太阳王”黄鸣的“皇明梦想”
但是,开发太阳能替代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有着前景无限、市场宽广、技术成型、与国家能源战略关系密切的同时,也存在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敢于主动承担太阳能替代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产业运用、市场推广尝试的太阳能技术企业与企业家。例如,无锡尚德电力有限公司的施正荣与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这样的“太阳能时代”的先行者。
黄鸣,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1988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鸣开始研究太阳能采暖设备。1995年,黄鸣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社会地位和出国机会,负债百万创办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同年,他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科研实体之一德州皇明太阳能技术研究所,并带头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太阳能科普宣传。
2003年黄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能源持续利用入宪》议案,2004年率先提出50年实现“G(Green)能源替代”战略,推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立法进程,为国家能源替代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仅用10年时间,建立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太阳能工业体系,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历程。2006年5月,黄鸣应联合国第14届可持续发展大会特别邀请,专门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成功模式,引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西方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关于太阳能,黄鸣曾经用“七最”来概括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目前在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里的地位,即:贡献最大、影响最大、最实用、普及率最高、技术最领先、投入产出比最大、政府及社会负担最轻。同时,黄鸣始终坚信:“新能源的开拓与发展,是关系民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源可持续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安全健康的环境权益,也有维护资源使之能够持续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