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评价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近几年来在本院就诊的245例FD患者随即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125例,对照组口服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120例,疗程均为2周。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胃部烧灼感,上腹痛症状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嗳气症状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饱胀症状分级评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疗效肯定,用药不良反应减少,可作为治疗FD首选用药。
  作为成人消化不良常见病多发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因复杂,临床分型不一,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方案[1]。本组采用小剂量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对比治疗FD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5例观察对象均为本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74例,女51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5.6岁。对照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4.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构成比及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入选标准根据文献[2]罗马Ⅱ标准以胃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嗳气,上腹痛等症状3项或3项以上而确诊FD的患者,感觉明显不适须用药控制;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重度肝肾心功能不全及妊娠哺乳期妇女和对上述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奥美拉唑每次10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兰索拉唑,每次30mg,每日1次,同时口服莫沙比利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均为2周。用药期间排除不良食物(浓茶、咖啡、高脂饮食、饮酒等)的干扰和其他药物的干扰。
  1.3 疗效判定 症状分级评分:0分(无症状,记0分)。I级(偶尔出现症状,但无明显不适,记1分)。Ⅱ级(有症状但不频繁,患者有不适感,记2分)。Ⅲ级(症状频繁有明显不适,记3分);Ⅳ级(症状严重,须用药控制,记4分)。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头痛、皮疹、腹胀、腹泻、便秘等)按出现例数统计。经治疗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症状分级评分明显下降的是胃部烧灼感,上腹痛,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嗳气症状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分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饱胀分级评分观察组治疗后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明显缓解。两组治疗后所有症状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7.5%)略高于观察组(7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FD的治疗目前没有统一方案,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纠正和改善胃肠道的运动紊乱,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3],药物治疗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促胃肠动力药。本组选择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作对照,从药理作用机制分析,联合用药是治疗FD的最佳选择。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相似,不同的是其结构上在吡啶环4位侧链导入三氟乙氧基,亲脂性增加,从而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30%。莫沙比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和肌间神经丛的5-羟色胺4受体,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增强胃肠道的动力,解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肠道症状,奥美拉唑治疗FD的作用机制,是特异性地作用于为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的H+-K+-ATP酶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本组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与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联合应用组相比,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对餐后饱胀感改善不如莫沙比利,提示临床对主要以运动障碍为主的FD患者,可以用促胃肠动力药。本组发现小剂量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和莫沙比利联合应用治疗FD,其显效率分别为40.8%~43.3%,总有效率76.8%~77.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而且效果相近。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的患者除1例发生皮疹外无其它不良反应,兰索拉唑与莫沙比利联合应用组治疗的患者有5例发生了不良反应。说明小剂量的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少。综合所述,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FD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治疗FD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柯美云.功能性胃肠病并非单纯功能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4):261-262
  2牛春燕 ,罗金燕.胃肠动力疾病新概念与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体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2),163-166
  3唐艳萍,姚宏昌,李方儒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身综合治疗的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4):247-24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急诊护理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急诊科年轻护士因为其临床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核心能力掌握不够,各方面素质有待提高。本文从急诊护士长的角度,通过分析急诊科年轻护士的特点,提出一系列方法培养其核心能力、提高其素质。  关键词:急诊,年轻护士,素质,核心能力  急诊科可以说是医院最前线的部门,急诊工作具有突发性、对素质专业要求高、任务繁重且强度大等特点。急诊抢救直接关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对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的诊断体会。 方法:将近几年来的确诊的PVNS患者的MRI和手术病理结果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两组在滑膜增厚、结节样变、关节积液、软骨破坏和关节退行性变等指标进行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结论:MRI检查诊断膝关  节PVNS,能特征性显示其骨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和性质,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高度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横切口行剖宫产时的疗效观察和临床体会。方法:对近几年来采用改良式横切口行剖宫产的病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两组在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P>0.05,无差异显著;但在肛门恢复排气、镇痛使用率和并发症方面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均使用腰硬联合麻醉。①观察组:按周氏剖宫产术,取下腹部pf
期刊
【摘要】: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护理方法是从“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中启发而形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技术也在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人们对养生和疾病治疗的质量的追求也有了更强烈的愿望。将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与现代护理学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护理模式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广泛应用于现在的临床护理中。现就传统中医护理在现代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 传统中医护理的优势  首先,传统中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婴幼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方法:将12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两组同时均给予水溶性维生素,如合并感染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比较两种药物在5~7 d疗程内的皮疹消退的时间、退热、口腔溃疡愈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03%(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改良式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伴踝部溃疡的疗效和体会。方法:对近几年来采用改良式和传统术式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伴踝部溃疡各3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结果: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率、住院时间、溃疡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做好记号,将踝部溃疡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气管切除后的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12月12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护理。结果:12例病患经过规范的护理措施,其中有8例治愈及好转,另外4例植物生成。结论: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气管切除病患给予规范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康复,改善病患的生活。  【关键词】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气管切除;护理  急性高血压的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干预效果和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追踪护理干预的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患儿86例,采取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1年内肺炎发作情况。结果:干预后1年内全组患儿发作次数以及住院次数均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治疗主要以吸入治疗为主,控制咳嗽反复发作,减少复发的临床护理干预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脑肿瘤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6月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2例脑肿瘤卒中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病死率及中残以上的康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
期刊
摘要:基层卫生监督单位组织实施个人“绩效考核”与管理“三个结合”是一项新旧结合工作,在过去一度绩效考核的单位仅用于一种模式方法,很少见到将“绩效考核”用于管理“三个结合”在一起!曾经一段时间在实施“单一”“绩效考核”方法中,对考核工作反应出现了喜忧参半的现象;当然“绩效考核”与管理“三管齐下”这种管理模式是否行得通,在笔者看来当下实施极为少见,故我们提出“绩效考核”与管理“三个结合”方法模式,在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