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气象预报的简析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36355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虽然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但是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自然水文等因素的影响。靠天吃饭的时代,老百姓依据自然发展规律总结出了一套农谚习语,能够粗略预计气象气候条件,以便及时调整农业活动,在当代,随着各种遥感探测等技术的发展,对农业气象的预测也越来越科学准确,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
  中圖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40
  农业生产与气象息息相关,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农业气象预报甚至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我国的农业生产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科学有效的农业气候预警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是比不可少的。
  1 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
  农业气象预报往往依据于近代天气或者气候的演变原理来进行预报,并且需要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学规律,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和成熟不同阶段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地理生物等学科也是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随着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气象预报已经不仅仅是依据于传统经验的整理,更加依据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来对农业气象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预警。
  2 农业气象预报的类别
  2.1 农用天气预报
  农用天气预报比较常见,跟普通的天气预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未来多晴好天气利于麦收”这样的天气预报,能够简单明了的知道农业作业生产,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2.2 农业气象灾害预报
  农业气候灾害预报包括干旱、霜冻、热风与干枯、连阴雨天气、冰雹、寒露风等气象灾害的预警。当发出干旱预警的时候,天气干燥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严重的作物减产。北方受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冰雹灾害,在作物花期或者成熟期,冰雹灾害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减产减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有不同,根据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应该及时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让气象灾害预报的功能发挥到实处。
  2.3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
  作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2类。侵染性病害又叫传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简称病原物)所致,如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如高温或低温伤害,旱涝、污染等。
  2.4 作物发育期预报
  不同的农作物发育受环境因素、作物自身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可以采用平均间隔法、物候指标法、积温法、光温法对作于发育期进行提前预告,通过预报作物发育期,可以更好的防范作物病虫害,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3 农业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3.1 农业气象预报水平稳定提高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专业的农业气象研究机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和发展归功于不断完善的人员和组织机构方面,专业的科研团队不仅提高了农业气象研究的准确度,还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农业气象预告水平的提高,也与国家各项政策及资金的大力支持有关,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气象预告的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3.2 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更加完善
  在建国早期,对农业气象进行预报的时候,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广播及电视,很难保证时效性,这样的预报速度迟缓,并且难以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现如今,随着技术水平的更新及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气象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等被运用到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中,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加上传播手段的变革创新,我国农业气象预报更好地发挥了在农业生产中预警预告作用。
  3.3 农业气象预报方法多样
  如今,在电视、电脑、手机上随处可见天气预报,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气象预报的方式也更加新颖。在熟知的微博中,中央气象台的气象预报经常以诙谐俏皮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与“粉丝”的积极互动,成功“圈粉”,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预报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气象预报也可以不拘一格,在预报方式上适当进行变通,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农业气象预报涉及到很多方面,及时、科学的预报是保护农业生产,提高产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各项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农业气象预报的时候,时效性与趣味性是很多农业气象预报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从长远来讲,农业气象预报还是需要不断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和综合水平能力,通过不断完善的方式来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名,卢志光.我国农业气象预报工作的发展[J].气象科技,
  2012(06):15-20.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常规资料和探空资料资料,针对2015年4月2~3日及11~13日内蒙古赤峰市2次雨转暴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高空槽配合低空低涡及锋面造成,降水性质分别为暖锋降水和冷锋降水。系统动力抬升条件与大兴安岭余脉地形作用结合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加强。低层充足的水汽是大到暴雪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2次过程的水汽来源分别是西南水汽和偏东水汽。雨转雪取决于抬升凝结高度对应的气层温度分布
摘 要:本文重点描述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该技术在益林镇试点情况的详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阜宁县益林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大范围推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益林镇;秸秆生物反应堆;应用推广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21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理论基础  农业作物的产量高低主
摘 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乡一体化得到了不断推进,中国的部分农村比如江苏永联、华西,河南南街村等甚至已经达到了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本文以江苏永联为案例,分析经济发展已经赶上城镇的农村,它们所面临的新的治理挑战,以及做出的治理探索和调整。这些农村作为中国新农村的建设的排头兵,它们的实践既具有当前的特殊性,但是也具有强烈的前瞻性。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文章结合永联治理模式调整实践,总结
摘 要:近59a花都区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7.7d,7月和8月发生频率最高,占全年的74%。花都的高温天气出现在5—10月,年高温天气最多为60d,年高温日数呈二次方式增长。5—10月高温日数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高温初日和终日分别是6月25日和9月1日,平均高温持续期为67d;最早和最迟高温初日分别为5月2日和8月9日;最早和最迟高温终日分别为7月15日和10月11日;最短和最长高温持续期为0d
摘 要:本文选择地面、高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13日清镇市强对流天气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等诊断分析。得出: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高原短波槽及低层切变系统作用,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优越的动力条件,地面热低压使得地面及低层温度上升、能量积聚。强的风垂直切变对强对流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成为此次强对流爆发不可少的触发条件,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武平县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引进6个品种与两优3156作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福丰优336、钰优180、乐优3301每667m2产量比对照两优3156分别增产1127kg、670kg、458kg,增产2285%、1358%、929%,增产效果显著,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可以在武平县进一步示范种植。  关键词:品种;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  为筛选
摘 要:针对国内外人参移植机械应用技术的基础上,因无法实现减轻人工操作强度、保障参苗移栽质量、提高作业效率的问题,设计一种人参弹簧驱动柔性的指夹式夹持机构。该结构主要由左夹持板焊合、左夹持人参板、右夹持人参板、右夹持板焊合、压簧、右夹板、限位轴套、左夹板及橡胶垫组成。左、右夹持人参板,夹持从人参秧苗盒下落的人参秧苗的头部基质,压缩弹簧安装在左、右夹持板焊合的小轴上,其压力使得左、右夹持人参板的橡胶
摘 要:介绍了甜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条件、品种选择、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内容,以期为甜玉米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甜玉米;育苗移栽;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104  近年来,随着甜玉米需求的增多,其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甜玉米的生长特点及需肥规律等与普通玉米不同,要想让甜玉米获得高产,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摘 要:为了满足当地早熟马铃薯品种的需要,作者连续3a从引进10个马铃薯早熟品种,通过多区筛选,选出了早大白,LK99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应为主栽品种。  关键词:早熟品种;马铃薯;区域试验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55  宕昌县是一个农业县,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畜牧、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3大支柱产业,中药材和马铃薯种植
摘 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禁烧政策,旨在实现“不着一把火”。但相关政策实施中不同村庄情况有差异,部分农民对秸秆禁烧有抵触,焚烧秸秆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作为村庄治理的直接负责人,在秸秆禁烧政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村干部在秸秆禁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动策略进行描述,并进一步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剖析了村干部行动策略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村干部会根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