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质量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_x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一书,原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 B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 C项的表述“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可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因此,该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是错误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 第3题A项,根据原文第1、2自然段表述,传统的故事和早期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流传方式,小说的早期功能是对故事的记录,因此,选项作出的“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的推论是合理的。C项“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的判断可从第4自然段的相关表述合理推出,D项“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原文最后一段“减损或逐渐消失”的表述对应,因传统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现代传媒的发展确实对这种古老的故事讲述方式形成了巨大威胁,推论也是合理的。最后来看B项。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是错误的。
  第二大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 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时的具体做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三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分别安排一到两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三处错误,另一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B两项共有三处错误,分别为“窥觊储贰”后未断、“冒籍”属下以及“事由己发”属下,D项则兼有这三处错误。A项“窥觊储贰”与后面“广结术士之流”均为陈登云所列举郑承宪罪状,属并列关系,二者之间有“且”字表示顺接,应予断开,“科场冒籍”作为“重惩”的宾语不能分开;B项“事由己发”是承宪妻“扬言”的内容,应属上,“用以恐喝勋贵”则是“扬言”的目的。C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全句意思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宫廷制度。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中宫一词的由来是,因古代建筑宫城时,皇后的宫室都位于子午线上,而一般而言,皇后寝宫前是君王的居室,左右两旁夹挟著嫔妃的居室,后方多为太后及宫中年老女性养老之处,整体而言,是以周围建筑来衬托出皇后统辖后宫的领导地位,因而皇后又有六宫之长一称。B项的“陛下”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C项“吏部”考查的是古代职官知识,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说到的“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所以,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 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这样的举动引起了被弹劾者的痛恨与同僚们的担忧,但皇帝并未做出反应,也就是没有发怒。B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论罢”“论贬”,即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项的分析概括是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D项的分析概括说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的表述是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赈济灾民,所谓“帑金”是指国库所藏的钱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专门从国库拨付了救灾钱款,因此不需要锺化民去筹措款项。D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参考答案】 (1)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弗胜”“龃龉”两处。“胜”旧读平声,义为能承受,能承担。如《管子·入国》:“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弗胜”即不能承受、禁不住。“龃龉”原指牙齿上下对不上,用来比喻意见不合、不相投合,抵触等意。韩愈《答窦秀才书》:“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常有使用,如丁玲《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二:“虽然两人的性格实在并不相同,但也从不龃龉的过下来了。”考生对此不应感到陌生。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啖”“矢”“囊”三处。“啖”的含义是“吃”,如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较简单。 “矢”在这里同“屎”,即粪便。如《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顷之,三遗矢矣。”“囊”指口袋,这里用作动词,用口袋装。类似的例子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3分):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2分):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 “一洗万古凡马空”是杜甫对曹霸画马的概括性评价,充满了热情的称颂。曹霸笔下的玉花骢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相比之下,所有的马都只配称为“凡马”,在此马面前不免要相形失色。这种卓越艺术效果的取得是颇经过一番运筹酝酿的:在接到皇帝的指令之后,曹霸铺展开作画所用的白绢,但并没有马上动笔,而是苦心安排,独运匠心,以期不仅在外形上,而且要在神气上对这匹不同凡响的宝马加以全面的把握。《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则寓言:“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曹霸的“惨淡经营”实际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超乎技而进于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胸有成竹,心意、画笔与摹写的对象完全合而为一之时,便意味着伟大作品的横空出世。此时已不需要精雕细琢,只在心念甫动的须臾之间,一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真龙”便自然主动地在画家的笔下跃出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 画作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诗人不厌其烦地做了层层铺垫。首先诗人指出,这匹马已由极其众多的画师摹画过,但是都不成功。难道是这些画工技艺如此低下,以至于不能把一匹马画得“像”吗?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须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客体的外在形态,绝不能算是进入绘画艺术的高超境界。众多画工的失败,应该是因为他们无法画出玉花骢的那种神俊气韵。既然是宝马,它所具有气质应该是独特的,也是难以把握的。接着,诗人让这匹宝马真实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它昂头挺立在宫门之前,神气轩昂,虽处于静态,却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这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另一首咏马诗:“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静止的骏马也可以让人感到四蹄轻快,犹如被风托起,随时可以腾飞。那么也许此前的众画工并非真的那么无能,这匹马真真切切地在显示,它那时时飞动的神采实在是难以捕捉,要真实领略并将其牢笼于笔下,只能有待一位能与骏马相匹配的伟大画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参考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分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战 争 [美]迈尔尼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参考答案】 D C
  【命题立意】 分析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本试题的设计,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 A项考查点是对小说叙述人角色的理解。小说开头就写道:“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很显然,这一段文字意在说明,下面将要讲到的故事,是“我”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我”的亲身经历。本项据此说这“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中的叙述人“我”与小说的作者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还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我”或许有着作者的影子,但与作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如果说这段文字“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正确的,但说它“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则是把叙述人“我”与作者混为一体了,因此是错误的。
  B项考查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的常用手法,小说中的“我”在与女主人公第一次通话后,对她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确实话里有话,因为“我”作为一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畅快地跟人说话的机会或许不多,但说“好多年没有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就未必可靠了。很显然,“我”这样说,既有客套的成分,也委婉地表达出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透露出“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于战争环境下的战士渴望与人沟通、渴望获得友谊的愿望。因此,B项说这句话委婉地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是符合人物实际的,但说它“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则不明显,所以B项不是最恰当地选择,得1分。
  C项考查点是对小说结尾的分析鉴赏。小说由于故事比较简单,情节的处理,尤其是结尾的处理,一定要有新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短小说常常被称作是结尾的艺术。《战争》的结尾就有这种特点。“我”从乡下回城后失去了与女主人公的联系,十分焦急,但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却只说了句“谢谢!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个结尾看似不合常情,但此时无情胜有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事实上,这样的描写不仅真实,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人们在最为悲痛的时候,却往往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冷静,也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为此时说什么话都无法表达“我”的情感,不说,反而更令人感动。因此,C项说“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是正确的,2分。
  D项考查点是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鉴赏。“我”因受伤住进了伦敦医院,在给朋友打电话时,因为接线生偶然的失误却与一位普通市民相识,这本来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结果却演绎出一曲动人的爱情故事。奥秘在哪里?就在于小说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两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是意外的,但又是可信的,因为20世纪40年代的电话还比较落后,打电话时需要接线生转接,接错电话号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陌生人通过电话相识相爱是意外的,但又是可能的,因为两人都处于战争中,都需要心灵的慰藉,因此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正当他们走向爱的永恒彼岸时,悲剧却发生了,既是出人意外的,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的伦敦正处于战争十分激烈的时期,每天都会有爆炸发生。因此,D项说“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这样的赏析是十分正确的,3分。
  E项是对小说思想主题的理解概括。发生在“我”与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并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么重大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极不起眼的小波澜,但读来却温馨动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一对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也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普通人的伤害,虽然短小却意蕴深长。但是,这毕竟是一篇短小说,限于篇幅,它不可能也没有像那些长篇小说一样,描绘出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虽然它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因此,E项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试题分析】 小说在刻画女主人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所谓性格,是指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具体生活道路不同,人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但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多展示其已经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征?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主要有三种性格特征。第一,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关于这一点,小说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我”与她通电话后,整整一天都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在处理电话“危机”时,她确实表现得很机智、得体且幽默,有着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其次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但是即使这样,她仍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热爱文学,向往美好的爱情。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再次是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上。儿子死了,尽管她很痛苦,还关心着母亲,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与“我”真诚相爱,却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很有理性。总之,通过这些性格特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感人的城市女性形象。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命题立意】本题从“电话”在连接人物、安排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入手,着重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
  【试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都是通过电话这个特殊的媒介连接起来的。“我”与女主人公是通过电话偶然相识的,两人的爱情也是通过电话聊天发展起来的,最后的悲剧也是通过电话暗示出来的。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构思,这样处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萍水相逢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竟将命运连在一起,让人感叹人生的复杂奇妙,同时也凸显了战争背景,因为这种偶然与必然的交错,在战争中更容易发生,当然,这也强化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第二,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话交流,是一个十分隐秘的私人空间,何况他们的通话大多在午夜进行,所以更能够透露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有利于塑造更为真实的人物形象。第三,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这有助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但由于电话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性,许多东西并不能直接描写出来,比如人物的身份,具体的经历,悲剧原因等等,这就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让人产生了很多的遐想,丰富和补充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主题。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观点一认为,用“战争”作题目是合适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一般来说,题目与内容应当契合,但是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常的现象,让人疑惑的同时,也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反而强化了艺术张力。第二,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表面看来,战争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事实上战争是一只无形的手,无论是故事、人物,都受到战争的制约。战争是小说故事发生的契机,如果“我”不在战争中负伤住进医院,如果“我”不是因为战争而渴望友谊,故事就不会发生。战争是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如果伦敦不遭遇炸弹袭击,女主人公就不会遽然离世,因此离开了战争也就失去了小说构思的基础。第三,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叙述中就暗示出来了:“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作为一个战士,军旅生涯的黯然结束,令自己失望是可能理解的。为什么对战争也很失望呢?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是血腥的,对社会、对人性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人类不应忘记战争,制止战争,这也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综上所述,用“战争”作为小说的题目是合适的。
  观点二认为,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这样处理是不合适的,理由也有三个。第一,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有故作高深之嫌,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题目与内容契合,是众所周知的创作原则,优秀的作家不仅讲究名实相符,也非常讲究题目的生动形象,像“战争”这样十分抽象的题目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战争”作为题目是不合适的。第二,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我”与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却又心灵相通,真挚相爱而又理智慎行,即使是在战争环境下,他们仍然有着美的追求,爱的向往,正是这种生命态度与乐观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第三,从情节设置来看,小说中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的,“我”在战争中负伤住院,一度很失望,但因为与女主人公相识,也对生活有了信心。女主人公尽管婚姻不幸,还在战争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但她不绝望,依然热爱着文学,追求着美好的爱情。战争中两个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构成了小说情节设置的骨干,而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因素,是背景,并未成为小说直接描写的内容。综上所述,用“战争”对小说命名是不合适的。   第四大题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鉴于篇幅,文字见2016年高考试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参考答案】 E、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A项内容来自材料第一段,原文为:“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吴文俊转系的原因在于对物理强烈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不如对物理强烈。A项表述为“对数学不感兴趣”,不够准确,所以选A项得一点分。B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再看C项,C项中的“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着落,所以C项不得分。再看D项,D项内容来自材料最后一段,原文中吴文俊这样评价外国数学家:“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这是我主要的想法。”外国许多科学家存在研究数学时靠巧思妙想的问题,但并不是只靠奇思妙想,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的方法,而非他们的研究成果。所以D项不得分。E项为正确选项,是对原文多处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所以得分最高。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试题分析】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材料中有多处体现。答案①是对材料第三段和相关链接②陈省身评语的概括;答案②是对材料第二段高小山评语、第四段吴文俊谈基础教育、最后一段吴文俊谈学术生命保持的概括;答案③是对材料第五段的概括。这三点与吴文俊数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考生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试题分析】 本题答案主要来自材料第四段。第四段中谈到,吴文俊并不认同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多次获奖是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他对数学基础教育的看法由奥赛而发,但不局限于奥赛。通过分析,可以将之分为三个方面。答案①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重要性。答案②是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谈,强调系统学习的重要性。答案③是针对奥赛而言的,反对功利化应试对数学思维的不良影响。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8分)
  【参考答案】 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 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本题是要求考生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探究性分析。表面上看,兴趣广泛似乎会占用时间,甚至干扰到学术研究。但事实常常相反。吴文俊在数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即是一例。通过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吴文俊虽然是数学家,但最初兴趣并不在数学学科上,而在物理学科上。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有很多共通之处。作为一个数学家,吴文俊并没有只沉溺于数学的世界无暇他顾,而是“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消遣,恰恰是他富有创造性的原因之一。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保持长久的学术生命,是吴文俊作为数学家非常特殊之处。这与他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是分不开的。对吴文俊而言,看围棋比赛,不是简单的娱乐,而可以培养“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考生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II卷 表达题
  第五大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 正确选项是D项。A项、B项和C项都不恰当。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的句子。第①句中的成语是“目不交睫”,意思是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而整个句子是说舞台布景快速变化,显然和不睡觉没关系,属于成语误用。第②句中的成语是“厝火积薪”,意思是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而该句子要说的是未雨绸缪,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③句中的成语是“筚路蓝缕”,意思是驾着柴车去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辛。用在此处形容航空领域的开拓者,显然是恰当的。第④句中的成语是“讳莫如深”,意思是把事情瞒得很紧。和整句话的意思是协调的。第⑤句中的成语是“安步当车”,意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而整句话的意思是大夫指导病人有危险,飞快地往医院跑去,显然和从容的语义是相抵触的。第⑥句中的成语是“苦心孤诣”,指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而整句话是说作者用字讲究,苦心营造一种氛围。该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综上,正确的答案是C,即③④⑥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 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宾语搭配不当,“自从……以来”中间的小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主语是“东方红一号”,谓语是“成为”,宾语是“国家”,显然搭配不当。B项的错误在于宾语残缺。“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中缺少了宾语“规定”。D项的错误在于搭配不当,前文“抗灾能力的强弱”说的是正反两个方面,后面“经济实力的雄厚”,只说了一个方面。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 ① 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 ② 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 ③ 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 ④ 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⑤ 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 ⑥ 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开篇提出话题,接着以美国的超级火山为例,说明它一旦喷发将会带来的种种后果,最后提出人类应该主动了解超级火山的杀伤力以便制订预案。①②③④可以放到一起斟酌,它们所关联的是一个大的条件与结果关系句组,①关联的是条件,②③④关联的是结果,“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表示如果发生了超级火山喷发就会有后面的结果,符合语意关系的需求;后面接连多种结果中,②处所引导的句子紧跟着前面的条件句,表示超级火山喷发当时人与物俱毁的巨大危害,此处可以不用关联性的词而采用意合法,③④分别引导超级火山喷发之后带来的危害,这两个结果句之间还有时间的先后,与火山喷发当时形成一条时间链:当时、后来、再后来,从语意上看,这里表达的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后果不会随着时间的相对推移而消弭,反而是后患无穷,所以几个后果应该是递进的,“而且”“还”都能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是一般性的表示意思更进一层,“还”进一步表示火山喷发后果的范围会扩大。⑤⑥可以放到一起理解,⑤引导的“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是个事实,⑥引导的“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是让开不知何时喷发,专说了解杀伤力的作用或目的,这两句用“虽然”“但”来关联既能有效揭示两句的转折关系,又能使语句流畅地收住。   其他三项都不如D项。A项用“一旦”引出条件句尚可,用“则”统领几个结果句也可,但③处用“/”无法表现出递进关系,④处的“也”更适合表达并列关系,也不太适合表达进一层的意思,此外,⑤⑥的“即使……然而”虽然也表示转折,但却是让步性的,而前面并没有谈到喷发时间问题,所以让步缺少语境支持,显得有些突兀;B项的“倘若……那么”用来表示条件与结果是可以的,③处用“进而”、④处用意合法,都能显示出递进的语意关系,问题是⑤⑥的“由于”和“所以”,文段的最后两句并非因果关系,用“所以”来关联就不当了;C项的“假如……则”也能显示假设的条件与结果关系,③处用“甚至”来表现递进尚可,但④处用“更”欠妥,虽然“更”也表示递进,但“随后”的后面往往不用“更”,此外,⑥处的“那么”有推论的意思,而文段末两句的推论意味并不明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①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 ②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③ 。
  【参考答案】 示例:
  ①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②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
  ③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说的是气候对气候土壤等的影响,其中有个关联词语“不仅”,可知后面要进一步说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①后面一句话是“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综合起来,可以补写出“而且还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再看空缺②,②前面有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可以推出,需要补写的语句和前文的内容是相反的,前文说的是气候可以为人类造福,显然这一句应该补写成“气候对人类也有不利的一面”。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语“所以”,可知整个句子是根据前文推出来的结论。前文说气候对人有利也有害,那么,人们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显然是为了“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7.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答案】 示例:
  “中国梦演讲赛”拟于5月4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要联系报告厅,选拔20名参赛者,最后评出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组稿,并在学校网站和校报报道。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作文(略)
  余雯,语文教研员,现居北京。
其他文献
做爱动机大不同  因为什么而做爱?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性点头的理由。临床心理学家、性研究者梅丝顿和进化心理学家巴斯进行了两项研究,对男性及女性性交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第一项调查中,他们收到了237种各不相同的性交原因,其中不乏奇葩原因,比如因为喜欢的影星结婚而做爱、为了更加出名而做爱;第二项研究中,两位研究者将237个原因划分为4个大类和13个小类。  情感原因  爱、身心投入——为了感到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