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精品,它们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具有恒久的历史。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店,就像寒风中的松柏,更像扯不断的琴弦,透过历史的尘埃,抛出熟透了的欢笑,收获几辈子的辛酸。
可能许多人认为,老字号似乎是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大栅栏形成的。其实非也,因为早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成熟的字号就已出现,中国的诸多古都才是老字号最好的生长土壤。然而,宋之前为什么没有流传至今的老字号?字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老字号,一定受到过大环境和相关事物的恩泽。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是重农抑商的,统治者在商业上主要实行禁榷制度、土贡制度和官工制度。禁榷制度是指封建统治阶级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私商不得经营,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便是,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土贡制度,就是统治阶层所需的大量商品不经过市场,而是直接纳贡,这就使得市场缩水不小。而官工制度,就是官府自行设立手工作坊、工场,因此丝绸、瓷器、军工器械等主要产品都为官府垄断,严重割裂了工商之间的商业链条。虽然这些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却严重阻碍了商业的繁荣,民间商号更是没有存活的空间。
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坊市制度,“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这种将居民区的“坊”和商业区的“市”严格隔离的封闭式市制,一直延续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动地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前期,坊市分离的封闭格局在方便城市管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虽然将市场交易局限在市中,交易地点也有严格的限制,然而实际上,在长安的坊中仍有一些私下的商业活动存在。例如长安宣阳坊有彩缬铺,升平坊里门有“胡人鬻饼之舍”。还有一些走街串巷、在坊内流动的小商贩,如“邹骆驼,长安人,先贫,尝以小车推蒸饼卖之”。尽管如此,成熟的字号在唐代仍没有沃土。
到了宋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终于被打破。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商小贩也十分普遍。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一派繁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合分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派繁荣景象。另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夜市往往持续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还有说书游艺场所——“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的。
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也大为扩展,北宋时汴梁城的人口已经在百万规模。人们自由地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临街开店蔚然成风,大街小巷中各种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如青鱼市、肉行、姜行、果子行等,相当于如今的批发市场,俨然一派现代城市风貌。清人徐松在《宋会要辑稿》中对宋代街市如此描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四铺”和“斗八”都是一种建筑装饰)如此繁华的街市,自然就孕育出翘楚之贾。《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及了当时京城的一些著名商号,如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百钟圆药铺、梁家珠子铺等。但可惜的是中国商业史研究不发达,这一时期的老字号大多没有留下什么详细记载,只有一些名号散记于各类典籍。
城市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如此。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丝绸、香料等都是大宗出口商品,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送往他国。泉州在南宋时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港,当时已经与58个国家有海洋贸易;至明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当时,明朝的沈万三、郑氏家族、海盗集团林凤等,都是海洋贸易中的航运老字号,“私下诸番”者屡禁不绝,就是因为海洋贸易利润丰厚。
明清时期活跃的国际贸易,导致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长期占据封建统治者脑袋的“重农抑商”调调,在资本主义小露尖角后逐渐失声。已获得盐业特许经营的盐商已经聚集了相当丰厚的资本,他们转而投资于房地产、城防建设等,实际上已经是大资本运作。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城镇经济发展到巅峰,据明万历十六年对商铺的统计,仅顺天府宛平、大兴两县就有“上中二则”铺户近1万户,行业达132行。其间老字号不胜枚举,仅以反映明后期南京城的写实画卷《南都繁会图卷》中能数出的招牌就有109个,如“涌和布庄”、“立记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发售”、“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大生号生熟漆”、“应时细点名糕”、“杨君达家海味果品”、“万源号通商银铺”、“张楼”等,字号林立,“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清初,商业资本化进一步发展,晋商开启了中国的古代银行业,“日升昌”等一大批票号垄断了中国银行业。同样,各大中型城镇内更是商铺林立,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老字号,其中不少已经发展成为如今享誉全国的经典老字号,如全聚德、瑞蚨祥等。
中国历史上究竟产生了多少老字号,恐怕无人能统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的仍有数万之众,它们一路跌跌撞撞,历经坎坷,见证了时代变迁,经受了洋品牌的冲击,经历了经济环境大变异等种种动荡,每一次动荡都是优胜劣汰的考验,然而,它们越挫越勇,“重整河山待后生”。可以说,每一个老字号都是一部传奇,它生命中的起伏跌宕,是其于浩浩商海中超绝智慧与坎坷征途的融合,时而令人拍案叫绝,时而让人黯然神伤。掩卷之余,多少字号已是灰飞烟灭,又有多少字号仍在破浪前行!
可能许多人认为,老字号似乎是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大栅栏形成的。其实非也,因为早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成熟的字号就已出现,中国的诸多古都才是老字号最好的生长土壤。然而,宋之前为什么没有流传至今的老字号?字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老字号,一定受到过大环境和相关事物的恩泽。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一直是重农抑商的,统治者在商业上主要实行禁榷制度、土贡制度和官工制度。禁榷制度是指封建统治阶级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私商不得经营,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便是,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土贡制度,就是统治阶层所需的大量商品不经过市场,而是直接纳贡,这就使得市场缩水不小。而官工制度,就是官府自行设立手工作坊、工场,因此丝绸、瓷器、军工器械等主要产品都为官府垄断,严重割裂了工商之间的商业链条。虽然这些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却严重阻碍了商业的繁荣,民间商号更是没有存活的空间。
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坊市制度,“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这种将居民区的“坊”和商业区的“市”严格隔离的封闭式市制,一直延续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生动地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前期,坊市分离的封闭格局在方便城市管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虽然将市场交易局限在市中,交易地点也有严格的限制,然而实际上,在长安的坊中仍有一些私下的商业活动存在。例如长安宣阳坊有彩缬铺,升平坊里门有“胡人鬻饼之舍”。还有一些走街串巷、在坊内流动的小商贩,如“邹骆驼,长安人,先贫,尝以小车推蒸饼卖之”。尽管如此,成熟的字号在唐代仍没有沃土。
到了宋代,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终于被打破。从北宋开始,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小商小贩也十分普遍。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有了酒楼,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一派繁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城“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合分争以贵价取之”——真是一派繁荣景象。另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头猪被赶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鱼达数千担。夜市往往持续到三更方散,市场交易动辄千万。还有说书游艺场所——“瓦肆”,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评书和历史故事就是在这里经说书艺人的精彩演绎传遍千家万户的。
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也大为扩展,北宋时汴梁城的人口已经在百万规模。人们自由地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临街开店蔚然成风,大街小巷中各种字号、店铺鳞次栉比,如青鱼市、肉行、姜行、果子行等,相当于如今的批发市场,俨然一派现代城市风貌。清人徐松在《宋会要辑稿》中对宋代街市如此描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八月三日诏曰:天下士庶之家,凡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毋得为四铺作闹斗八……”(“四铺”和“斗八”都是一种建筑装饰)如此繁华的街市,自然就孕育出翘楚之贾。《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及了当时京城的一些著名商号,如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百钟圆药铺、梁家珠子铺等。但可惜的是中国商业史研究不发达,这一时期的老字号大多没有留下什么详细记载,只有一些名号散记于各类典籍。
城市贸易如此,国际贸易亦如此。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丝绸、香料等都是大宗出口商品,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送往他国。泉州在南宋时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港,当时已经与58个国家有海洋贸易;至明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当时,明朝的沈万三、郑氏家族、海盗集团林凤等,都是海洋贸易中的航运老字号,“私下诸番”者屡禁不绝,就是因为海洋贸易利润丰厚。
明清时期活跃的国际贸易,导致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长期占据封建统治者脑袋的“重农抑商”调调,在资本主义小露尖角后逐渐失声。已获得盐业特许经营的盐商已经聚集了相当丰厚的资本,他们转而投资于房地产、城防建设等,实际上已经是大资本运作。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城镇经济发展到巅峰,据明万历十六年对商铺的统计,仅顺天府宛平、大兴两县就有“上中二则”铺户近1万户,行业达132行。其间老字号不胜枚举,仅以反映明后期南京城的写实画卷《南都繁会图卷》中能数出的招牌就有109个,如“涌和布庄”、“立记川广杂货”、“西北两口皮货发售”、“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大生号生熟漆”、“应时细点名糕”、“杨君达家海味果品”、“万源号通商银铺”、“张楼”等,字号林立,“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清初,商业资本化进一步发展,晋商开启了中国的古代银行业,“日升昌”等一大批票号垄断了中国银行业。同样,各大中型城镇内更是商铺林立,几乎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老字号,其中不少已经发展成为如今享誉全国的经典老字号,如全聚德、瑞蚨祥等。
中国历史上究竟产生了多少老字号,恐怕无人能统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的仍有数万之众,它们一路跌跌撞撞,历经坎坷,见证了时代变迁,经受了洋品牌的冲击,经历了经济环境大变异等种种动荡,每一次动荡都是优胜劣汰的考验,然而,它们越挫越勇,“重整河山待后生”。可以说,每一个老字号都是一部传奇,它生命中的起伏跌宕,是其于浩浩商海中超绝智慧与坎坷征途的融合,时而令人拍案叫绝,时而让人黯然神伤。掩卷之余,多少字号已是灰飞烟灭,又有多少字号仍在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