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面临当前辽宁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二是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双赢局面。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金融安全区,四是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扩大融资渠道。
关键词 辽宁银行业;老工业基地振兴;信用;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12-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银行业信贷资余的注入、信贷资金投放结构的调整,将有力地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辽宁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银行业支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增长缓慢,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年均增长5.92%,而货币供应总量平均增长幅度达23.5%,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9个百分点。这说明货币供应总量是充足的。到2003年底,全国银行业存在总量已近5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丙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在逐步扩大。以上海、广东、辽宁、四川、湖南五省(市)为例,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资料整理显示(见表一),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供应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均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反映出区域性的资金供应不足是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辽宁等省份超货严重,表明辽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
2.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合理,制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2003年末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业分布调查分析表明,贷款余额为6323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量的2.47%,农、林、牧、渔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2.72%,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8.34%,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5.8%,大部分贷款投放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
3、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财务包袱沉重,成为银行发展的“瓶顼”。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2003年末,辽宁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206.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66153%,不良贷款余额却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77.32%。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率为34.05%,尽管比2003年初下降5.4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6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涉及的户数多、分市的地域广、政策性因素强的特点,清收处置难度大,一是全省不良贷款涉及产数多、地区,行业分布不集中,给集中处置带来难度。二是不良贷款集中在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截至2003年末,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的不良贷款占三类企业贷款总额的46.29%,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73%。三是不良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截至2003年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3.72%。四是政策性不良贷款多。截至2003年末,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00多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25%以上。另外据初步统计,2003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种待消化财务包袱1000多亿元。这些财务包袱严重束缚了四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靠银行自身力量难以消化,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障碍。
4.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不完善,限制了辽宁的融资能力,除大连外,就外资银行机构来说,全省只有于2004年10月开业的韩业银行沈阳分行一家,明显不能满足辽宁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2004年,鞍山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迁址到上海,沈阳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迁址到北京,省政府内的3家财务公司也在撤销、迁址当中。这些情况反映出辽宁的金融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外资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辽宁谋求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辽宁的对外融资能力。
5.银行业经营发展面对的信用环境差,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一是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2003年3月末,国有及集体企业逃废债金额达300亿元,其中借故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金额达227亿元,二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001年以来,辽宁省银行法律诉讼案件12608件,涉及金额274.8亿元,已审结8668件,裁定银行胜诉金额196.5亿元,但银行回收现论和实物折价值41.1亿元,占20.91%,全省胜诉未执行案件7329件,涉及银行债权156.3亿元,分别占上诉审结案件数和胜诉涉案金额的84.55%和79.54%;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不适当做法,助长了逃废债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打击了银行增加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二、对银行业支持辽宁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1.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一是积极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省政府要利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采取剥离、核销、清收转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二是政府,银行一道,共同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新途径。2003年,工总行和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打捆处置”不良贷款工作。辽宁省政府组织各市政府筹集受偿资金存人专户,按双方约定的22%受偿率偿还贷款,贷款损失部分有工总行批准核销。工行和辽宁省政府采取的这种处置不良贷款的方法,为政府、银行合作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尝试,为下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省政府应加大集中(打捆)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建立日常专门机构。各市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帮助银行处置个良资产的措施、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充分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在资产重组、打包处置,信托管理、资产证券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推动贷款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不良资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 推动新一轮的资产重组和投资热潮。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推动行业性、地区性的资产兼并。重组,充分发挥资产重组对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作用,吸引合适的外部投资者,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原有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改善贷款质量,提高偿侦能力.从根本上盘活不良资产。
2.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双赢局面。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来源、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辽宁经济、辽宁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中,应对辽宁地区进行科学分析,区别对待,采取适当的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协调配合。银行业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贷等资金支持,加大对东北三省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尤其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改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促进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辽宁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契机,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坚决从发展前景一般.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中退出,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扩展发展空间,使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提高整体收益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3.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金融安全区、信用环境的恶化,形成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影响了各家银行总行对辽宁的授信规模和等级,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最终也必将影响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政府应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和制裁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保证债权银行充分享有债权人的权益。在企业破产和改利过程中,要保证债权银行参与借款企业破产和改制的全过程,参与企业资产的清查和评估工作,参与企业破产和改制方案的制定、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社会信用环境有赖于严格高效的法制环境,对诉诸法律的逃废债案件,司法机关应积极公正审理。政府部门在开展城区改造过程中,也要保证银行债权的合法权益,对抵押物权予以合理补偿。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渠道、担保体系和多种直接融资体制,直接提高企业的资本金水平,改善企业贷款的财务比率,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企业和地方经济带贷款的有效需求。
4.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扩大融资渠道。目前辽宁地区的银行组织体系尚不完善,而且存在已有金融机构外流的趋势。为此,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是改善金融环境,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通过完善和壮大本地银行机构,吸引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辽宁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辽宁省的对外融资能力,促进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辽宁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为现有银行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辽宁省筹集.融通资金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辽宁银行业;老工业基地振兴;信用;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12-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实施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经济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银行业信贷资余的注入、信贷资金投放结构的调整,将有力地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辽宁经济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一、银行业支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增长缓慢,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年均增长5.92%,而货币供应总量平均增长幅度达23.5%,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增长率之和9个百分点。这说明货币供应总量是充足的。到2003年底,全国银行业存在总量已近5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丙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却在逐步扩大。以上海、广东、辽宁、四川、湖南五省(市)为例,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资料整理显示(见表一),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供应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均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反映出区域性的资金供应不足是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辽宁等省份超货严重,表明辽宁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
2.信贷资金投放结构不合理,制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2003年末辽宁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业分布调查分析表明,贷款余额为6323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量的2.47%,农、林、牧、渔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2.72%,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18.34%,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贷款占贷款总量的5.8%,大部分贷款投放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
3、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财务包袱沉重,成为银行发展的“瓶顼”。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2003年末,辽宁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206.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66153%,不良贷款余额却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77.32%。按五级分类口径不良率为34.05%,尽管比2003年初下降5.42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69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呈现涉及的户数多、分市的地域广、政策性因素强的特点,清收处置难度大,一是全省不良贷款涉及产数多、地区,行业分布不集中,给集中处置带来难度。二是不良贷款集中在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截至2003年末,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的不良贷款占三类企业贷款总额的46.29%,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5.73%。三是不良贷款集中在传统行业。截至2003年末,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3.72%。四是政策性不良贷款多。截至2003年末,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00多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25%以上。另外据初步统计,2003年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种待消化财务包袱1000多亿元。这些财务包袱严重束缚了四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靠银行自身力量难以消化,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障碍。
4.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不完善,限制了辽宁的融资能力,除大连外,就外资银行机构来说,全省只有于2004年10月开业的韩业银行沈阳分行一家,明显不能满足辽宁省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2004年,鞍山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迁址到上海,沈阳弘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迁址到北京,省政府内的3家财务公司也在撤销、迁址当中。这些情况反映出辽宁的金融环境存在薄弱环节,外资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辽宁谋求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辽宁的对外融资能力。
5.银行业经营发展面对的信用环境差,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一是逃废银行债务现象严重。据统计,截至2003年3月末,国有及集体企业逃废债金额达300亿元,其中借故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金额达227亿元,二是银行胜诉案件执行难,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2001年以来,辽宁省银行法律诉讼案件12608件,涉及金额274.8亿元,已审结8668件,裁定银行胜诉金额196.5亿元,但银行回收现论和实物折价值41.1亿元,占20.91%,全省胜诉未执行案件7329件,涉及银行债权156.3亿元,分别占上诉审结案件数和胜诉涉案金额的84.55%和79.54%;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不适当做法,助长了逃废债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打击了银行增加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二、对银行业支持辽宁经济振兴的对策建议
1.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早日轻装前进。一是积极寻求国家的政策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省政府要利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采取剥离、核销、清收转化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处置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二是政府,银行一道,共同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新途径。2003年,工总行和辽宁省政府正式启动“打捆处置”不良贷款工作。辽宁省政府组织各市政府筹集受偿资金存人专户,按双方约定的22%受偿率偿还贷款,贷款损失部分有工总行批准核销。工行和辽宁省政府采取的这种处置不良贷款的方法,为政府、银行合作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尝试,为下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省政府应加大集中(打捆)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建立日常专门机构。各市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成立相应机构,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帮助银行处置个良资产的措施、三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充分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在资产重组、打包处置,信托管理、资产证券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推动贷款企业资产重组,盘活不良资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必将 推动新一轮的资产重组和投资热潮。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推动行业性、地区性的资产兼并。重组,充分发挥资产重组对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人员等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作用,吸引合适的外部投资者,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原有贷款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改善贷款质量,提高偿侦能力.从根本上盘活不良资产。
2.充分利用辽宁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开创银行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的双赢局面。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来源、资金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辽宁经济、辽宁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中,应对辽宁地区进行科学分析,区别对待,采取适当的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协调配合。银行业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贷等资金支持,加大对东北三省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尤其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改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状,促进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辽宁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契机,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坚决从发展前景一般.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中退出,合理调整信贷结构,使信贷资金的使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快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步伐,扩展发展空间,使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提高整体收益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
3.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金融安全区、信用环境的恶化,形成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影响了各家银行总行对辽宁的授信规模和等级,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最终也必将影响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此,政府应会同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和制裁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保证债权银行充分享有债权人的权益。在企业破产和改利过程中,要保证债权银行参与借款企业破产和改制的全过程,参与企业资产的清查和评估工作,参与企业破产和改制方案的制定、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社会信用环境有赖于严格高效的法制环境,对诉诸法律的逃废债案件,司法机关应积极公正审理。政府部门在开展城区改造过程中,也要保证银行债权的合法权益,对抵押物权予以合理补偿。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渠道、担保体系和多种直接融资体制,直接提高企业的资本金水平,改善企业贷款的财务比率,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企业和地方经济带贷款的有效需求。
4.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扩大融资渠道。目前辽宁地区的银行组织体系尚不完善,而且存在已有金融机构外流的趋势。为此,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是改善金融环境,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通过完善和壮大本地银行机构,吸引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辽宁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辽宁省的对外融资能力,促进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辽宁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为现有银行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辽宁省筹集.融通资金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