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语录仗”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拍摄的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有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细节:一个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姑娘在水果摊上东挑西拣地选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对她喊:“要斗私批修!”红袖章姑娘则回敬她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从总体上说,这部电影表现的“文革”是不真实的。有许多从政治概念出发图解“文革”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前面提到的那个细节却十分真实。不了解“文革”的年轻人或外国人在看到这个细节时可能会不知所云,不明白买卖双方在嚷些什么,而每一个“文革”过来人都会明白,她们嚷的都是“毛主席语录”,是在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毛主席语录”打“语录仗”。
  在“文化大革命”的头几年里。除去“最高统帅”毛泽东和最底层的“牛鬼蛇神”、“专政对象”外,在中国大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各个领域,几乎人人是《毛主席语录》不离手,“毛主席语录”不离口。“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变成了“毛主席语录”统帅一切。
  因为事事离不开“毛主席语录”,在民间就出现了许多“活学活用毛主席语录”的新花样。比如:
  利用“毛主席语录”行乞。乞丐向人乞讨时,先振振有词地背诵:“最高指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然后向你伸手。
  利用“毛主席语录”卖艺贩药。跑江湖卖艺贩药者。在乡场上拉好了圈子,表演之前,不再说以前那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之类的套话,而是先恭恭敬敬捧出《毛主席语录》,请围观者跟他一起诵读“最高指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段被称作“六二六指示”的“语录”,虽然在《毛主席语录》中没有收录,但“文革”时期经官方媒体一再宣传已尽人皆知。但在诵读时也得照例捧着《语录》本做做样子。有了这段“语录”作为铺垫,江湖艺人的贩药就似乎成了“贯彻落实最高指示”的革命行动了。
  利用“毛主席语录”治疗精神疾病。当时有一家精神病院曾总结出经验推广介绍,他们组织精神病人学习毛主席著作,背诵毛主席语录,使得精神病人的治愈率大大提高。这说来有些荒诞,不过,在实际生活中,那段“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的“毛主席语录”和与此有关的信念,确实也曾支撑着一些受到打击迫害的人们战胜了精神崩溃的危机。
  在大量使用“毛主席语录”的花样中。最常见的是“打语录仗”。
  “打语录仗”,是“文化大革命”中独具特色、也是“史无前例”的现象。“文革”时期的中国,几乎人人都会以“毛主席语录”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来保护自己,压服对方。因为毛主席的话是“最高指示”,谁敢不服从,就等于是“抗旨”。只要能说出一段对自己有利的“最高指示”,就等于是在两军对阵中抢占了“政治制高点”。
  由于“毛主席语录”已经渗透到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小孩们耳濡目染也会背许多段,在挨家长打的时候,便会无师白通地喊出“要文斗不要武斗!”这种似是而非的语录口号。而家长们也多半会圆受到这一“最高指示”的制约。忍气住手,不敢再打——除非能想出新的理由而且同样以一段“毛主席语录”来给自己撑腰。
  最缺少文化的农民。也学会了用“毛主席语录”与人争论。著名作家陈白尘《牛棚日记》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在“五七干校”时,一次有公社鸭群进入中国作协连队的地盘内,干校的人去制止,却遭到放鸭农民义正辞严的反击,“牧鸭人蛮横甚,说土地是国家的,谁都可以放牧:你们是来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打击贫下中农等于打击革命云云”。陈白尘叹道:“毛泽东思想谁都可以用来作自卫武器,可笑之至。”那住农民所运用的“毛主席语录”。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原话是:“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这段“语录”在“文革”初期曾由官方媒体反复广播、刊登,在农村则到处都写在墙上、石碑上。每当开会(不论是学习会还是批判会)前都必定要读上几遍,即使不读书的农民也耳熟能详了。
  当时在两派辩论或争吵中,还有用“毛主席语录”来骂人的。比如,若要想骂对方“不要脸”,就可以引用这段“语录”:“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这段“语录”出自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还有一句常被用来辱骂对方的“语录”是:“死皮赖脸。乱吹一顿,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出自同一篇文章,原也是骂反共顽固派的,其前边几句是“……借统一之名,行专制之实,挂了统一的羊头,卖他们的一党专制的狗肉”,接下来才是“死皮赖脸……”这几句)那时,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词还没有公开发表,要不然,那首词中的“不须放屁”肯定会成为两派辩论或争吵中使用率极高的“语录”。
  “打语录仗”之风,居然还影响到了七十多岁的历史学家顾颉刚。顾老先生从来不大过问政治,历次政治运动中常常跟不上形势,在“文化大革命”中竟也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学会了以“毛主席语录”为武器。1967年。他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反共老手”,但在群众组织卷入派性斗争。对他疏于看管时,他又忍不住旧习复发,阅读古籍,并将所想到的古史问题记入笔记。他的老伴怕他又因此获罪,进行制止,他则以“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来作抵挡。一年后,顾颉刚又被迫作检讨。检讨中承认自己这个做法是“打着红旗反红旗”。
  “文革”时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的美国专家李敦白(当时著名的外国专家造反派代表人物),后来在他的回忆录《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里写到这样一次“语录仗”:
  广播学院的红卫兵要冲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揪“走资派”,而“保守派”和负责保卫广播电台的士兵们则不准学生进入,双方对峙并各自读起了《毛主席语录》。一方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另一方读“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互不相让。
  李敦白说:那是毛泽东与毛泽东的对抗。他感叹道:没有任何权威,任何双方都承认的党领导人或任何一个人能告诉我们,这些引自毛语录的话哪一条能适用于目前的情势?
  更加有趣的是。“文革”初期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童小鹏,在《少小离家老大回——童小鹏回忆录》一书中回忆了一次周恩来亲自参加的“语录仗”。
  当时,中央办公厅由戚本禹领导的造反派——“中南海红色造反团”要在怀仁堂东边一个食堂批斗童小鹏,但那个食堂离毛泽东住地较近。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担心影响毛泽东的休息。要造反团换到西边的食堂去批斗。但造反团不听。汪东兴向周恩来反映后,周恩来亲自来劝说,造反团的人就搬出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语录:“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似乎不支持他们在这里开会就是“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真是咄咄逼人。
  周恩来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毛主席语录》,很熟练地翻到其中关于“纪律”的部分,念到:“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
  造反派听了,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好收兵。
  关于用“毛主席语录”来作为武器保护自己。还有一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流传甚广的趣闻。
  据说,陈毅元帅在一次接受造反派批判时,要造反派跟他一起翻开《毛主席语录》271页“共同学习最高指示”。他带头诵读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陈毅是个好同志。’”可是,《毛主席语录》并无271页,造反派发现上当,欲批判陈毅“伪造最高指示”,但在会场上的周恿来却证实毛主席说过这句话。
  对于此事,作家权延赤在《微行一杨成武在1967》一书中作了添枝加叶、生动具体的描述。但据当年陈毅的秘书杜易说:“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众所周知《毛主席语录》总共只有270页,陈毅在挨批的时候,造反派们无中生有地横加‘罪名’,他怎么能再编造这么一务‘语录’作为挡箭牌呢!如果编这么一条语录,岂不是又要罪上加罪!我认为,当时流传这个故事,是正直的人们肯定陈毅是一位好同志,为陈毅挨批抱不平,希望毛主席出面保护陈毅。为陈毅说句公道话。”当时任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司长的柯华也说:“实际上没有这么回事。”“这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却可以说明,人民群众对陈毅不屈的精神是多么敬佩和爱戴。”
其他文献
根据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在市场经济急剧发展的今天可以操作的模式,去解决微观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现代企业的销售组织管理。(一
将退还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留美,从而推动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这一结果竟然是美国人全力争取到的。1903年,农历二月初一,新任驻美公使梁诚率一众随同人员乘坐美国公司高丽轮船
作为教师,也许大家都听到或有过这样的教育亲历:当一名学生出了问题,无论你严厉批评,还是严加看管都不起作用时,你不妨可以这样做: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提出希望,并通过各种信息
目的是回顾性评价疾病控制中心(CDC)所推荐的孕期梅毒治疗方案及对新生儿先天梅毒的预防。研究对象是自1987年9月1日~1989年8月31日在DallasTexasParklandMemorial医院内所有分娩的妇女中作血清学筛查确诊梅毒的孕妇,对该
1976年9月20日凌晨3时50分,一列车队穿过了静静的长安街,驶向毛家湾,其中一辆车上,载着毛泽东的遗体。北京城下有一条沟通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一直到西山的秘密通道,
接受内镜检查或治疗时,患者常会有明显的不适感(咽部不适、恶心、疼痛等),甚至躁动,难以合作,给操作与诊断带来困难。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可使患者的耐受性提高,配合良好,并产生
“华北”一直是海外汉学界的热词,大家名下几乎都有一本关于“华北”的书,比如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彭慕兰的《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
静静地,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Quietly, on the forgo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审美是学生思想品德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学生只有懂得美、向往美,才能追求美、创造美,
近年来,胡适热一波又一波,吃胡适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仔细回头去看,学人和大众真正重新认识胡适的价值,是20年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但里面又有多少凑热闹的成分,这值得我们思考。  岳南在他的系列作品《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一书中,展现了1949年中国去台知识分子和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两部分人的命运。大迁徙时代不同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同走向。而两部分人的命运都可以由一个人物穿引起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