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的进步。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初中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任。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寻找有效手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个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
一、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
和谐与宽松的气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尽量地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出宽松以及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想说、敢于表达个人看法,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能够表现其才能的机会,使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想法表述出来,彼此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指出优美之处,之后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此形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思考与探究,使得学习活动充满趣味,轻松自由,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
二、 分析语文教材,深挖创新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也具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创新元素。所以教师要凭借个人较强的创新精神去引导以及感染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得到启发与感染,从而拓展个人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狼》这篇课文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没有“积薪”,屠户会有怎样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假如遇到如同狼一样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与处理?诸多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观点有道理的时候,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开放型的思维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切入点。通常,教师对课文的点染以及解读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体会。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转变角色,教师可以自己扮演孔乙己的角色,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教师在转化角色以及创设情景的基础上,开展全新的演练,借助多种人文因素完成对学生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抓住文章主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在《最后一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根据相关资料与习题,逐渐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鼓励学生说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求知,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素质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引导其 “主动探究”
学习的开端是思考,而思考源自于疑问。疑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创新的基本前提即为问题的发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通常状况下,问题的提出要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索旧问题,必须要具有创造性的、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思维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即为问题的回答。于是问题与回答之间互相交替,形成对话,创建出逐渐前进的思维流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有序地为学生提出疑问。借助于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同时积极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从而学习新的知识,提出个人看法,增强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及认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加积极地探索与创新。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深挖教材的创新元素、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
和谐与宽松的气氛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尽量地活跃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出宽松以及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想说、敢于表达个人看法,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能够表现其才能的机会,使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想法表述出来,彼此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文章中优美的语句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指出优美之处,之后让每个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此形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思考与探究,使得学习活动充满趣味,轻松自由,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
二、 分析语文教材,深挖创新因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也具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创新元素。所以教师要凭借个人较强的创新精神去引导以及感染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得到启发与感染,从而拓展个人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狼》这篇课文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没有“积薪”,屠户会有怎样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假如遇到如同狼一样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与处理?诸多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观点有道理的时候,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开放型的思维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构建切入点。通常,教师对课文的点染以及解读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体会。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转变角色,教师可以自己扮演孔乙己的角色,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教师在转化角色以及创设情景的基础上,开展全新的演练,借助多种人文因素完成对学生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抓住文章主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在《最后一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根据相关资料与习题,逐渐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鼓励学生说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并且提出疑难问题,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对疑难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求知,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素质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引导其 “主动探究”
学习的开端是思考,而思考源自于疑问。疑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创新的基本前提即为问题的发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通常状况下,问题的提出要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于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索旧问题,必须要具有创造性的、丰富的想象力。”这是思维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即为问题的回答。于是问题与回答之间互相交替,形成对话,创建出逐渐前进的思维流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有序地为学生提出疑问。借助于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同时积极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从而学习新的知识,提出个人看法,增强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及认可,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更加积极地探索与创新。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深挖教材的创新元素、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