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德意志民族认同建构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swhzx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公元962年神圣罗马帝国成立,至1806年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各邦脱离帝国组成莱茵联邦之时,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灭亡。帝国境内的各邦国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下,而帝国的突然崩溃使它们失去了长期以来藉以存在的虚幻的“神圣躯壳”。面对周遭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近代主权民族国家纷纷兴起的浪潮,如何挣脱中世纪的分崩离析与三十年战争的动乱,走出之前对神圣帝国的虚无幻想,重新在现实中建构德意志民族认同和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成为了德意志民族当时最迫切的历史使命。18、19世纪之交,既是德意志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同时也是德意志民族获得契机的时代。自此,德意志民族便开始从分崩离析的历史之中构建新的民族认同,从而走出束缚。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民族认同;民族建构
  1789年在法国轰轰烈烈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对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旧有的王朝体系,政治版图,地理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革命由初期的要求政治平等,天赋人权逐渐演变到后期拿破仑时期的帝国统治。伴随着法国在大革命期间反对外敌入侵而逐渐形成的法兰西民族主义,驱使法兰西帝国在保卫国土的过程中开始对邻国侵扰。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失败,为削弱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取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所享有的各种特权,拿破仑迫使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组织德意志南部、西部的各邦组成同盟,脱离帝国,重新组合成莱茵联邦。存在近千年之久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此不复存在,而生活在帝国广阔土地上的讲德语的民族成员将去往何方,德意志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德意志面临的时代困境
  1.德意志复杂的构成
  古代德意志领土处于阿尔卑斯山以北,莱茵河以东,波罗的海沿岸,位于意大利的北部。纬度位置相较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处于高纬度位置,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环境相对应的是寒冷的荒野森林,艰苦的生存条件与同时期的罗马相比并未进入文明社会,因而被处于文明时代的罗马人称作“蛮族”。最早记载并将生活在北部森林的蛮族部落称为“日耳曼部落”的著作,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的塔西佗(56-117)的《日耳曼尼亚志》。塔西佗将生活在北部部落的人统称为“日耳曼人”。雅利安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支,然而实际上生活在古代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部落由许多不同的族群构成。公元3世纪,边境地区不断接受来自罗马文明世界的影响,北部蛮族部落生产得到发展人口增加,日耳曼人开始冲击罗马。同时期的东方,汉朝军队向北出击击败了帝国边界的匈奴,迫使匈奴部族大举西迁从,引发了民族大迁徙。面对来自东方的匈奴部落的迁徙冲击,处于匈奴与罗马中间地带的日耳曼诸部落首当其冲。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匈奴掠夺的同时,日耳曼人向罗马进军,各部族在罗马境内建立大小蛮族王国,并同其他的凯尔特人、斯拉夫人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批新的部族生活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成为未来德意志民族的直接来源。克洛维于486年建立法兰克王国,在这之后经历查理马特,矮子丕平和查理曼大帝的东征西伐帝国逐渐建立起来。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分为三部分,对德意志的文化分裂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构成更加复杂。
  2.德意志分崩离析的领土
  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为皇帝,开启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而帝国的走向也正如其名,帝国骄傲的自认为古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始终醉心于重建与古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神圣帝国,恢复昔日的荣光。这样的目标也使得帝国在追求重建帝国的努力中耗费的过多的力量。在于教皇的争夺战之中,皇帝多处于失利的一方,教会对德意志民众的压迫与剥削相对于欧洲大陆其他地区则更加沉重。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各邦都处于自治、分裂之中,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更是将分裂合法化,确立德意志诸侯分裂的体制,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伴随着宗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诸侯内部因利益纷争逐渐形成新、旧两派,对立纷争与冲突日益加剧,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三十年战争”,作为战争的主要战场,德意志的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企图建立统一君主制国家的计划成为泡影。对比之下,此次战争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德意志周边的荷兰,法国和瑞典先后建立统一的主权制国家,而德意志却陷入分裂的状态。
  3.德意志外部国际形势的压力
  “民族”作为一个与政治息息相关的特定词汇,是一个相当晚近才出现的新概念,在政治上彰显特殊含义。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具有“作为政治实体及独立主權的涵义”。显而易见的事实是,19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各邦分裂并且处于莱茵联邦控制之下,并不能被称为合理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其他周边国家来看,共同的地域,确切的政治实体,完整的政权机构,独立的主权国家等因素的具备,法兰西,英吉利,西班牙,荷兰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十年战争的确促进了上述民族国家的形成。如果以独立的中央政权国家作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相比较之下,德意志的民族国家形成速度十分迟缓,比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家要晚近一个半世纪。主要原因可以聚焦于王权无法在国家中发挥统一、集中的方面作用。不难看出看出神圣罗马帝国的分离割据使德意志的王权,无法像英法国家一样成为近代民族形成、民族统一的推动力和号召力。民族国家形成的落后与迟滞,使德意志在与周围国家的竞争中逐渐处于落后状态以至沦为多国利益争夺的角斗场。在1806年拿破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所向披靡的法兰西军队以武力从外部强行终结了虚幻帝国的美梦,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面对气势汹汹的法兰西民族,德意志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正如德意志语言学家雅各布?格林的哀叹:祖国被人为的分裂。
  二、德意志民族认同构建的形式   19世纪之初的德意志正处于法兰西三色旗帜包围之下,民族危机的驱动之下驱动各领域学者愤而起之,为挽救德意志民族而努力发声并进行多形式的尝试,企图构建符合德意志当下需求的民族认同,构建一个为世人所皆知的德意志民族,弥补德意志此时的政治真空状态,号召德意志知识分子、贵族、市民以及德语区的每一位爱国者行动起来,共同构建一个新的独立主权政治实体。
  对于“德意志问题”如何解决,德意志古典主义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1762年-1814年),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率先发出呐喊,成为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重建德意志民族认同,要求国家统一的第一人。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对自己民族说,“在一切现代民族中,正是你们极其明显地拥有人类臻于完善的萌芽,在人类臻于完善的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委以领头的重任”,“如果你们沉沦,整个人类就会随之沉沦,而不存在有朝一日复兴的希望”。费希特立足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唤醒角度,同时将构建德意志民族认同重建被摧毁的德意志民族任务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将对德意志民族建构的工作上升到世界性意义的层面。除了赋予德意志民众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之外,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是“最纯正的日耳曼民族”这一概念进行了辩护。费希特根据历代学者對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的解读,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宣称他们是一个特别的民族。“与其他日耳曼部族不一样的是,费希特将这些民族与斯拉夫人那样的‘新欧洲民族’区别开来,认为德意志人是唯一‘居留在先祖最初居住之所’的民族。”并且将德意志民族“视为一种特殊的、纯粹的、除了自己而外和其他种人毫无相似之处的人”以此来证明德意志是比法兰西血统更加纯粹,德意志人才是《日耳曼尼亚志》中所描写的古日耳曼部落的继承人。费希特将论述重点放在了语言的传承方面,认为德意志民族仍然保留发展了祖先传承下来的原初语言,而其他的日耳曼部族在发展繁衍中则在接受他族语言的过程中对原初语言进行了更改,不再是纯粹的日耳曼语言。费希特通过自己对塔西佗著作的解读,对民众起到了有定向的引导作用,这样的引导无疑是符合当时的民族认同建构需要的。
  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雅恩(1778年-1852年)对于费希特的观点大部分都接受,此外对于德意志民族认同的构建提出了自己更为激进的想法。雅恩在1808年发表了《德意志民族的本性》,为德意志民族做了精致的分析,力图重新回归到被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所赞扬的拥有高尚品性的跳跃在日耳曼尼亚森林中的古日耳曼民族,力图复兴德意志的民族本性。为了塑造被德意志民众所接受的民族本性和民族认同,雅恩认为当代的德意志民族还需要将体育教育作为复兴民族本性的重要方式。因为在《日耳曼尼亚志中》记载的古日耳曼民族祖先,生活在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日耳曼尼亚森林之中,必须以强健的体魄、迅捷的反应、无畏的勇气来应对森林猛兽获取生存资料。“他们都有着凶暴的蓝眼睛、金黄色的头发、高大的身躯;他们只有突然冲动的勇猛而不耐心于操劳和艰苦的工作。”为了推动国民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古带祖先一样“高大的身躯和强健的体魄”,1811年雅恩在柏林南墙外开设了第一个体操场,此举也为他赢得了“德意志体操之父”的名声。
  雅恩的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德意志的知识分子们对拥有更加系统、完善的德意志历史的渴求,人们希望有一部德意志历史来充实德意志的历史教育,为人民大众所能阅读的大众读本,以此来弘扬德意志民族精神,将民族认同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更有效的搭建、联结。弗里德里希?科尔劳施(1780年-1867年)于1816年撰写了一部符合民众历史教育要求的通俗读物——《德意志历史:学校和家庭读本》。“从德意志西南部的巴伐利亚到东北部的普鲁士,人们都将科尔劳施所编撰的那个读本视为叙述德意志历史的绝无仅有之作。”通过该书在德意志民众的传阅,通过反思、审视德意志过去的各种价值来建设未来的德意志民族。在民族书写中,更有效的建构出人们所接受的民族认同,“历史学家们刻画出本民族的美德,并以这些美德来抵制起他们组所谓的道德堕落。”科尔劳施书中花费了很多篇幅对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中描写的日耳曼部落的风俗习惯、品性特征进行多细节的描写,把其中的优点整合之后,将朴实、剽悍、诚挚、开放、热爱自由、道德纯洁的日耳曼勇士呈现在德国大众眼前,与堕落、颓废、软弱的罗马人相比较,极大的激发了青年读者的爱国热情,人人都以“一个古老的、纯粹的、单一的原始种族”的继承者而感到自豪。在该书中,科尔劳施主张反思、重新审视德意志的过去,挖掘历史中的各种价值,并以此来重振激情建设未来。该书以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作为一面“镜子”,追述没有文字记载的古老的德意志人历史,介绍早期日耳曼部落以及部落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法律传统以及形象特征等,以时间和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多角度书写从远古时期到19世纪初期德意志人历史。该书以时间为线索划分为38章共7个时期,以德意志历史上重要大事件时间作为不同时期划分节点,克洛维建国、查理曼建立帝国、奥托一世开辟新时代、哈布斯堡控制下的德意志、西班牙查理五世的加冕、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拿破仑战争等。
  三、结语
  霍布斯鲍姆提出,19世纪初期民族国家与认同的建构有五大特点:第一,强调语言与文化群体,而这正是19世纪的新发明;第二,强调民族主义胜于“民族”,也就是强调激使人们勠力同心建国的动力,而非在既存国家中寻找民族认同;第三,强调民族的历史感和历史使命;第四,强调民族主义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渊源;第五,修辞上充满夸饰与模糊。从上述的德意志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不难看出,19世纪初期德意志学者立足于当时遭受法兰西军队践踏下的德意志分裂事实,着眼于德意志领土之上历史中发生的“神话”,企图通过对德意志过往历史的重新阐释与解读来构建新的民族认同,激发德意志民族的爱国热情,挽救民族危机。民族构建论一般强调:现代民族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它的认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所产生的认同及对所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主要表现在缺乏厚重历史、文化的近代新兴民族国家中。不管是费希特、雅恩亦或是科尔劳施,都倾向于从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寻求摆脱当下困境的措施,对这位从罗马视角描写的古日耳曼祖先的史学家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塔西佗在文中所暗含的对罗马文明之外的日耳曼蛮族的鄙夷全然不顾,而选择其中日耳曼祖先的高尚品质与纯粹血统进行自己的解读,大量的模糊与夸张流露于文中,但是人们对其真实性并未进行深入的考究,相反人们更乐于选择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血统纯粹、种族优秀的新的德意志民族认同,来与外来法兰西民族的入侵进行针锋相对的抗争。重新整合的德意志民族树立起新的民族认同,并通过德意志历史对民众进行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渐向民族主义转型,并最终于1871年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建立起强大的德意志统一帝国,但是其中所暗藏的对历史的扭曲理解并用来满足民族优越感的需要而进行的建构,也为之后走向极端的种族主义埋下了重大隐患。
  参考文献
  [1]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M].马雍,傅正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一本最危险的书[M].荆腾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
  [4]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梁志学,沈真,李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斯特凡?贝格尔.书写民族[M].孟钟捷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6]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马衍阳.《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J].世界民族,2005(3).
  作者简介
  赵永涛,199年8月,男,汉族,山东烟台。研究生在读,世界近现代史,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西青区。
其他文献
摘要: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它的功能之一,是作为人民群众道德观念的载体,发挥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蛇郎故事为遍及世界的神奇故事,故事的核心讲述少女嫁给蛇,蛇变形成人,最后过上美满的生活。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蛇郎故事,其中蛇郎与两姐妹型,是中国蛇郎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种类型,苗族蛇
期刊
摘要:“云旅游”是基于“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为疫情期间低迷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未来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势必成为最重要的旅游模式之一。素有“中国凉爽之城”之称的利川市,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突出,特色旅游项目众多。本文从前景优势,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及建议的角度分析了利川市发展“云旅游”市场的可行性。这可以缓解疫情导致的旅游行业低迷,为凉城利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出现新的转变,当代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信息数字形式所取代,先进技术、新材料在当代设计中创新崛起,促使未来当代设计呈现虚拟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京剧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标志之一,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发展并延续下去,与当代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相融合是京剧脸谱发展创新的一大突破口。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的爱情片,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1963年至1981年的美国怀俄明州,两个男人之间存在着复杂情爱关系的故事,在影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影片《断背山》的内容浅析其在西部影史上的跨时代意义。  關键词:《断背山》;同性恋;爱;牛仔文化;宗教  《断背山》是由李安执导的爱情片,该片改编自安妮·普鲁克斯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1963年
期刊
【摘要】:問询函作为一项监管制度,对企业的信息披露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从企业避税的角度,探究问询监管的有效性,文章分别交易所问询函监管和企业避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此外并进行研究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问询函监管;避税;文献回顾  一、引言  问询函制度作为一种非处罚性监管方式,它的发函主体主要是两大证券交易所,当上市公司的
期刊
谈到道德,人们往往想到“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普遍认知中,总是把道和德混为一谈去理解。这样理解的弊端是在学理上厘不清道德为什么就成为“行为规范”或者“行为准则”了。只有把道和德掰开理解。把道是什么?德是什么?以及道和德的关系厘清,我们才能够让学生理解道德和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必然联系,弄懂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是道德的必然结果。这样,人们才不会把道德当成一种生硬的说教或
期刊
摘要: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的历史进入洛阳时代,孝文帝提倡汉化改革,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元。在洛阳周围营造石窟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与宾阳洞。 本文主要讨论洛阳时代的石窟造像的成因,发展与艺术特点,初步探讨其在中国石窟造像史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北魏 洛阳时代 石窟 造像  北魏孝文帝的“太和改制”,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政策,北魏洛阳时代的石窟造像在汉化改革中受到南朝士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如何用较少时间让七年级学生尽快学会陈式太极拳段位制一段单打套路,并选出最佳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从中体会、观察、了解、实验,把原有的“直线分段式”教学法,改变成“四步”教学法。结果表明,现行的“四步”教学法比传统的“直线教学法学法”效果好,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有推广性。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段位制;“四步”教学法  一、前言  陈式太极拳段位制一段单打套路,由于教学时数少,学生也没有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的目光开始更多的转向东方,投向中国。长期以来,西方将中国政治简单定义为东方专制主义和威权体系。这两大定义像紧箍咒一样把中国政治确定下来。显然这种国外学界定义与中国现实形成强烈反差,需要我们突破既有的理论限制,对中国政治发展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政道思想。本文将讲述为什么要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以及怎样讲好中国的政治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政
期刊
摘要: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早期的合唱音乐中,主要是以圣詠音乐为主,换句话说,中世纪的音乐史基本上就是圣咏的历史,圣咏在早期的宗教音乐中独树一帜,并在其形式上不断的扩展新的表现形式,直至多声音乐产生后,圣咏才有总回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使中世纪的音乐有了更多可供人选择的余地,世俗音乐也逐渐在整个音乐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后至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合唱创作开始追求音乐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