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对于旅游业而言,从出行、食宿到相关信息的获取,都极大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乡村旅游是当代乡村变革和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发展带去新的契机。本文从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乡村旅游这一角度入手,探讨新时期振兴乡村经济、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科技创新;文化创意
2021年被看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开局之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离不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经历的第三次创业,替代了农民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作业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变革和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乡村旅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身升级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核心概念
乡村旅游,即农业旅游观光,主要针对城镇居民的需求,在乡村野外开展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乡林野趣、农家美食和田园风光是吸引游客的独特卖点。乡村旅游扎根乡土,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家乐开始,乡村旅游不断壮大规模、转型升级,现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全方位显现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激活土地、资本等各种要素,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农民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旅游”是指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人们手指轻松一点,就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在海量信息里根据个人需要寻找有用的资源,这也随之催生了“互联网+现代旅游”的产业模式。这种产业模式有四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便携性。有了智能手机和WiFi,游客便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提供的各类服务。二是个性化。移动终端掌握在个人手中,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信息的选择和旅游路线的制定上都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一一实现。三是综合性。互联网集出行、住宿、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打开网页或贴吧,相关的信息都会被有效地整合出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四是交互性。强大的社交功能是互联网的利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联络方式。游客可以发布游记与网民分享,可以参与各种旅游评价,管理部门往往都是从这里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反馈信息。
2 升级“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具体对策
乡村旅游从农家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生产经营模式,但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以往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当下游客的需求之间发生冲突、产生差异,尤其是当旅游的核心元素发生人为不可抗拒的情况时,如疫情、自然灾害等,亟须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去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云存储、智慧终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是现阶段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2.1 立足资源,扎根文化,凸显特色乡村
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胡编乱造,必须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作用,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生产动力。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乡土、乡村、乡情、乡愁就是资源,应把这些发挥到极致。首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乡村旅游绝不是吃吃饭、爬爬山、赏赏花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关键要从文化上下功夫,这是避免乡村旅游一时热、难以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村容、村景、村貌、乡情、乡愁、乡人、田园、民俗、记忆……这些没有一个与文化毫不相干。乡味越浓,文化味越纯,乡村旅游才越有吸引力,才能打造特色乡村。其次,乡愁和乡情给文化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乡愁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一道独特的心灵景观、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串可以感知的文化基因”[1]。除了赏美景、吃美食之外,发现、分享乡愁也是提升乡村旅游价值的重要方面。乡村旅游是美丽的盛世乡愁:有对故乡眷恋的记忆之愁,有对亲人思念的游子之愁,有背井离乡的民工之愁,也有忧国忧民的文人之愁。无论是哪种愁绪,都是对旧景的眷戀和对未来的期冀,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2]。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内核,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激发不同群体的情感共鸣,打造特色乡村。
2.2 积极开发、整合特色旅游商品,打造特色品牌形象
销售特色旅游商品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助于提升旅游商品的竞争力。互联网技术的加入打破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制作模式,使旅游资源得到整合,并且通过移动终端与客户形成零距离对接。有的旅游产品即使在内容上变化不大,但服务模式和过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积极开发、整合特色旅游商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直播带货,快速打开市场,提高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例如,辽宁乡村的土特产相当丰富,小米、干豆腐、鸭蛋、薄皮核桃、花梨、大枣等等,提高包装档次,扮靓产品形象,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更有利于网络销售。此外,依靠知名网络主播带货也十分重要,这里不乏乡村当地的网红主播,粉丝数量庞大。主播们带货时可以把当地的故事、轶事、文化等软性内容巧妙地融入产品中,无形中提高产品的隐性价值,宣传产品的同时又宣传了家乡,可谓一举两得。第二,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自由度,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形成多渠道宣传。如变传统的明信片为电子明信片,方便购买和传播,甚至做成高清图片应用于手机或电脑的个性主题界面。 信息时代,做好旅游产品的营销离不开数据分析,从旅游热点、游客兴趣点到旅游产品营销主题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设定和投放。智慧旅游“通过量化分析,判断筛选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 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3]。可以说,技术创新贯穿于旅游服务始终。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更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得旅游产品实现根本性升级,逐渐从传统旅游服务向现代旅游服务转型发展。
2.3 提高服务的现代化、科技化程度,打造智慧旅游
精益服务、技术创新、智慧旅游,这三者是紧密有机的整体。技术创新是核心,精益服务、智慧旅游是延展,三者共同驱动该行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够为旅行带来巨大变革: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查阅相关信息;通过官网、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可以预订机票、酒店、旅游产品等;可以同步发表旅游感想,与网友分享旅游经验等等。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严谨、完善、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及时反馈用户意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判定,这就是智慧旅游带给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旅游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大到天气、交通,小到吃饭、睡觉,甚至沿途城市的社会治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旅游质量。以往的旅行如果出现天气突变、航班取消、酒店爆满、景区歇业等情况,一般会等到情况解决后再出发,耽误时间、浪费金钱,大大降低旅游质量。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随时随地调整旅行计划和路线,并根据各类应用获取周边住宿、餐饮、娱乐等实用信息。乡村旅游可能没有城市景区那么拥堵,但依然要利用智慧旅游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例如,很多游客都带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出游,乡村旅游要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除了在旅游项目设计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也不能马虎,可以根据乡村特点打造特色的住宿环境和饮食环境,达到独树一帜的效果。很多景区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利用网络一传十、十传百的覆盖效果,迅速提升知名度。
2.4 多利用社交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性优势
互联网制造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现实的空间概念,使人们的交往交际成为“一秒钟的可能”。将个人的旅行日记发布到网上,与网友分享旅游的经验,会引发众多网民参与和关注。甚至很多人在出发旅行之前,都会去评论区看看网友们发的帖子,根据他们的收获、经验制定自己的线路,避开旅游的盲区和误区,提升旅游质量。利用QQ、微信好友群组成兴趣相投的“驴友队”,组团出游,已经成为很多人基本的出游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也可以在必要时互相帮助。此外,旅行途中存在大量碎片化时间,排队、坐车往往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利用社交网络或其他休闲娱乐服务就可以轻松打发这些时间,减缓烦躁情绪。现在,很多旅游大巴上都安装了免费移动WIFI网点,便于游客发布图片,与网友分享旅行心得。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应积极向先进网络技术和理念靠近,推动服务和产品不断升级,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助力。旅游博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这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在网络上,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个体掌握了话语权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尤其是那些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大博主,他们的“意见领袖”地位使其一言一行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广泛影响。例如,网名为“辛花路放”的旅行博主辛花,其个人特点突出:东北女性、人过中年、辞去高管、房车自驾……这些使她短时间内吸粉几十万。在旅行中,除了看到沿路的风景外,还有不时出现在她日常饮食中的家乡特产蜂蜜和白酒。这種营销消除了硬性广告给人们带来的强迫感和被动感,潜移默化中强化观众对产品的印象和好感,使产品深入人心。
2.5 深度开发“虚拟导游”,推动虚拟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虚拟导游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领域,从早期简单的点播式电子导游器,到现在的基于GPS的专用电子导游器和手机导游应用,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4]虚拟导游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人工导游的不足和弊端,尤其在提供大量信息方面,其优势十分明显,极大满足了游客需求。虚拟导游可以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名人典故等,讲解手段也多种多样,语音、图片、视频甚至360°全景展示;可以提供最佳游览线路,甚至根据游客需要自动生成定制线路;可以向游客介绍景区内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如遇灾害天气,可以利用电子围栏向游客发出警示信息;当遇到危险时,可以利用地理位置让游客获得最快的救援;可以结合景区的实时流量监控,帮助管理者及时合理地调整游览线路。乡村旅游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旅游地点空旷、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特点突出等等,因此虚拟导游要根据乡村的生产生活特点进行设计和开发,不能脱离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初衷。
3 结语
互联网技术是21世纪最伟大的创造,深刻改变着周围的一切。给乡村旅游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其深度整合景点开发、餐饮住宿、便捷出行、购物娱乐等多种旅游资源,让游客手指一动,便可以轻松开展个性化的乡村之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林伟.“网红芙蓉”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启示[EB/OL].华声新闻-三湘时评,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005/202005031502253562.html,2020-05-03.
[2] 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8.
[3] 汤澜.以技术创新打造精益服务促进智慧旅游[J].中国旅游评论,2012(00):16.
[4] 落红卫,马爱萍.移动互联网助推现代旅游业[J].现代电信科技,2014(06):73.
作者简介:孙秀源(1997—),男,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孙玲(1978—),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新媒体。
关键词:互联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科技创新;文化创意
2021年被看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真正开局之年,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离不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经历的第三次创业,替代了农民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作业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变革和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乡村旅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身升级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核心概念
乡村旅游,即农业旅游观光,主要针对城镇居民的需求,在乡村野外开展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乡林野趣、农家美食和田园风光是吸引游客的独特卖点。乡村旅游扎根乡土,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家乐开始,乡村旅游不断壮大规模、转型升级,现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全方位显现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激活土地、资本等各种要素,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农民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旅游”是指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行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人们手指轻松一点,就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在海量信息里根据个人需要寻找有用的资源,这也随之催生了“互联网+现代旅游”的产业模式。这种产业模式有四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便携性。有了智能手机和WiFi,游客便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提供的各类服务。二是个性化。移动终端掌握在个人手中,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都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信息的选择和旅游路线的制定上都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一一实现。三是综合性。互联网集出行、住宿、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打开网页或贴吧,相关的信息都会被有效地整合出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四是交互性。强大的社交功能是互联网的利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联络方式。游客可以发布游记与网民分享,可以参与各种旅游评价,管理部门往往都是从这里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反馈信息。
2 升级“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具体对策
乡村旅游从农家乐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生产经营模式,但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以往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当下游客的需求之间发生冲突、产生差异,尤其是当旅游的核心元素发生人为不可抗拒的情况时,如疫情、自然灾害等,亟须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去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云存储、智慧终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是现阶段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2.1 立足资源,扎根文化,凸显特色乡村
任何旅游规划都不能脱离资源现状胡编乱造,必须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基础,实事求是。在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价值最大化作用,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生产动力。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乡土、乡村、乡情、乡愁就是资源,应把这些发挥到极致。首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乡村旅游绝不是吃吃饭、爬爬山、赏赏花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关键要从文化上下功夫,这是避免乡村旅游一时热、难以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村容、村景、村貌、乡情、乡愁、乡人、田园、民俗、记忆……这些没有一个与文化毫不相干。乡味越浓,文化味越纯,乡村旅游才越有吸引力,才能打造特色乡村。其次,乡愁和乡情给文化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乡愁浓缩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是一道独特的心灵景观、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一串可以感知的文化基因”[1]。除了赏美景、吃美食之外,发现、分享乡愁也是提升乡村旅游价值的重要方面。乡村旅游是美丽的盛世乡愁:有对故乡眷恋的记忆之愁,有对亲人思念的游子之愁,有背井离乡的民工之愁,也有忧国忧民的文人之愁。无论是哪种愁绪,都是对旧景的眷戀和对未来的期冀,是“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2]。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内核,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激发不同群体的情感共鸣,打造特色乡村。
2.2 积极开发、整合特色旅游商品,打造特色品牌形象
销售特色旅游商品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助于提升旅游商品的竞争力。互联网技术的加入打破了传统旅游产品的制作模式,使旅游资源得到整合,并且通过移动终端与客户形成零距离对接。有的旅游产品即使在内容上变化不大,但服务模式和过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积极开发、整合特色旅游商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直播带货,快速打开市场,提高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例如,辽宁乡村的土特产相当丰富,小米、干豆腐、鸭蛋、薄皮核桃、花梨、大枣等等,提高包装档次,扮靓产品形象,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更有利于网络销售。此外,依靠知名网络主播带货也十分重要,这里不乏乡村当地的网红主播,粉丝数量庞大。主播们带货时可以把当地的故事、轶事、文化等软性内容巧妙地融入产品中,无形中提高产品的隐性价值,宣传产品的同时又宣传了家乡,可谓一举两得。第二,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自由度,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形成多渠道宣传。如变传统的明信片为电子明信片,方便购买和传播,甚至做成高清图片应用于手机或电脑的个性主题界面。 信息时代,做好旅游产品的营销离不开数据分析,从旅游热点、游客兴趣点到旅游产品营销主题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设定和投放。智慧旅游“通过量化分析,判断筛选效果明显、可以长期合作的营销渠道。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和营销,并通过积累游客数据和旅游产品消费数据, 逐步形成自媒体营销平台”[3]。可以说,技术创新贯穿于旅游服务始终。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更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得旅游产品实现根本性升级,逐渐从传统旅游服务向现代旅游服务转型发展。
2.3 提高服务的现代化、科技化程度,打造智慧旅游
精益服务、技术创新、智慧旅游,这三者是紧密有机的整体。技术创新是核心,精益服务、智慧旅游是延展,三者共同驱动该行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能够为旅行带来巨大变革: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查阅相关信息;通过官网、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可以预订机票、酒店、旅游产品等;可以同步发表旅游感想,与网友分享旅游经验等等。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严谨、完善、高效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标准,及时反馈用户意见,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判定,这就是智慧旅游带给消费者的服务体验。
旅游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大到天气、交通,小到吃饭、睡觉,甚至沿途城市的社会治安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旅游质量。以往的旅行如果出现天气突变、航班取消、酒店爆满、景区歇业等情况,一般会等到情况解决后再出发,耽误时间、浪费金钱,大大降低旅游质量。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随时随地调整旅行计划和路线,并根据各类应用获取周边住宿、餐饮、娱乐等实用信息。乡村旅游可能没有城市景区那么拥堵,但依然要利用智慧旅游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例如,很多游客都带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出游,乡村旅游要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除了在旅游项目设计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也不能马虎,可以根据乡村特点打造特色的住宿环境和饮食环境,达到独树一帜的效果。很多景区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利用网络一传十、十传百的覆盖效果,迅速提升知名度。
2.4 多利用社交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性优势
互联网制造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现实的空间概念,使人们的交往交际成为“一秒钟的可能”。将个人的旅行日记发布到网上,与网友分享旅游的经验,会引发众多网民参与和关注。甚至很多人在出发旅行之前,都会去评论区看看网友们发的帖子,根据他们的收获、经验制定自己的线路,避开旅游的盲区和误区,提升旅游质量。利用QQ、微信好友群组成兴趣相投的“驴友队”,组团出游,已经成为很多人基本的出游方式,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也可以在必要时互相帮助。此外,旅行途中存在大量碎片化时间,排队、坐车往往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利用社交网络或其他休闲娱乐服务就可以轻松打发这些时间,减缓烦躁情绪。现在,很多旅游大巴上都安装了免费移动WIFI网点,便于游客发布图片,与网友分享旅行心得。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行业的一部分,应积极向先进网络技术和理念靠近,推动服务和产品不断升级,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助力。旅游博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这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在网络上,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个体掌握了话语权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尤其是那些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大博主,他们的“意见领袖”地位使其一言一行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和广泛影响。例如,网名为“辛花路放”的旅行博主辛花,其个人特点突出:东北女性、人过中年、辞去高管、房车自驾……这些使她短时间内吸粉几十万。在旅行中,除了看到沿路的风景外,还有不时出现在她日常饮食中的家乡特产蜂蜜和白酒。这種营销消除了硬性广告给人们带来的强迫感和被动感,潜移默化中强化观众对产品的印象和好感,使产品深入人心。
2.5 深度开发“虚拟导游”,推动虚拟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虚拟导游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领域,从早期简单的点播式电子导游器,到现在的基于GPS的专用电子导游器和手机导游应用,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也给景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4]虚拟导游从很多方面改善了人工导游的不足和弊端,尤其在提供大量信息方面,其优势十分明显,极大满足了游客需求。虚拟导游可以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名人典故等,讲解手段也多种多样,语音、图片、视频甚至360°全景展示;可以提供最佳游览线路,甚至根据游客需要自动生成定制线路;可以向游客介绍景区内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如遇灾害天气,可以利用电子围栏向游客发出警示信息;当遇到危险时,可以利用地理位置让游客获得最快的救援;可以结合景区的实时流量监控,帮助管理者及时合理地调整游览线路。乡村旅游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旅游地点空旷、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特点突出等等,因此虚拟导游要根据乡村的生产生活特点进行设计和开发,不能脱离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初衷。
3 结语
互联网技术是21世纪最伟大的创造,深刻改变着周围的一切。给乡村旅游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其深度整合景点开发、餐饮住宿、便捷出行、购物娱乐等多种旅游资源,让游客手指一动,便可以轻松开展个性化的乡村之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林伟.“网红芙蓉”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启示[EB/OL].华声新闻-三湘时评,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2005/202005031502253562.html,2020-05-03.
[2] 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48.
[3] 汤澜.以技术创新打造精益服务促进智慧旅游[J].中国旅游评论,2012(00):16.
[4] 落红卫,马爱萍.移动互联网助推现代旅游业[J].现代电信科技,2014(06):73.
作者简介:孙秀源(1997—),男,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孙玲(1978—),女,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