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在國际上有竞争力
粮食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让人吃饱;二是提供高质量的有营养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物。从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的数量大体是足够的,而且还有增长的潜力。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并不存在重大的数量缺口,更重要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安全,比如能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农业就有可能会衰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几亿中国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都在增加,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一是生产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不适应,二是中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谷物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管控好要素价格。一方面GDP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都在快速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提高。第二,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复苏,反而出现需求下降。2012年底以来,全球各类大宗商品价格都迅速下降,其中就包括粮食价格。2015年底至2016年初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与2012年底相比,以美元计价的小麦和大米的价格约下降1/3,大豆价格下降40%,玉米价格下降45%。一方面国内的粮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下降,于是造成前一段时期中国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平均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第三,能源价格下降使得粮食贸易中的海运成本明显下降。第四,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折合成人民币后价格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粮食突然之间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下,保障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二要加快农业体制创新。从农业科技创新角度看,尽管中国农业有很大发展,但从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使用的投入品数量来看,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20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大豆产量最高、出口最多的国家,但目前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约8200万吨,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4%。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大豆的科研投入不够,因此中国大豆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正在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我下乡到黑龙江农场种地,种过大豆、小麦、玉米,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来的变化,我感触很深。当时小麦亩产仅300斤,如今亩产800斤、1000斤不足为奇。那时候玉米每亩地只有350斤的产量,如今可以达到1200斤甚至1500斤。但唯独大豆,当时亩产达到210斤到220斤,如今还达不到250斤。和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中国农业科研部门对大豆的研发投入是不够的。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品种,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很简单的道理:东北农民种大豆,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是每斤2.4元,如果亩产250斤,种1亩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元。而玉米亩产1200斤,2014年国家在东北实行的玉米收储价是每斤1元,种1亩玉米的收入可以达到1200元,相当于大豆毛收入的两倍。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大豆,愿意种玉米。于是,大豆越种越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进口,而玉米越种越多,甚至多到卖不出去的地步。
这背后的问题看起来是市场问题、价格问题,核心还是科技问题。中国要想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各国之间应该更多地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农业国际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应该进一步开展技术合作和投资合作等,这可以使全球农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粮食安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让人吃饱;二是提供高质量的有营养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食物。从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粮食的数量大体是足够的,而且还有增长的潜力。目前中国粮食安全并不存在重大的数量缺口,更重要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安全,比如能产出来却卖不出去,农业就有可能会衰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几亿中国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进口和库存都在增加,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一是生产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结构之间存在非常大的不适应,二是中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小麦、大米、玉米等谷物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管控好要素价格。一方面GDP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都在快速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也在提高。第二,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基本上都采取了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相应地带来经济的快速复苏,反而出现需求下降。2012年底以来,全球各类大宗商品价格都迅速下降,其中就包括粮食价格。2015年底至2016年初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与2012年底相比,以美元计价的小麦和大米的价格约下降1/3,大豆价格下降40%,玉米价格下降45%。一方面国内的粮价快速上涨,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粮价大幅下降,于是造成前一段时期中国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平均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第三,能源价格下降使得粮食贸易中的海运成本明显下降。第四,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折合成人民币后价格下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粮食突然之间失去了价格竞争力。
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能不能更多地增加生产,而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下,保障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二要加快农业体制创新。从农业科技创新角度看,尽管中国农业有很大发展,但从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使用的投入品数量来看,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20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大豆产量最高、出口最多的国家,但目前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约8200万吨,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4%。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对大豆的科研投入不够,因此中国大豆单位面积的平均产量正在与世界平均水平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我下乡到黑龙江农场种地,种过大豆、小麦、玉米,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来的变化,我感触很深。当时小麦亩产仅300斤,如今亩产800斤、1000斤不足为奇。那时候玉米每亩地只有350斤的产量,如今可以达到1200斤甚至1500斤。但唯独大豆,当时亩产达到210斤到220斤,如今还达不到250斤。和其他粮食品种相比,中国农业科研部门对大豆的研发投入是不够的。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一个好的品种,就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很简单的道理:东北农民种大豆,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是每斤2.4元,如果亩产250斤,种1亩大豆的毛收入就是600元。而玉米亩产1200斤,2014年国家在东北实行的玉米收储价是每斤1元,种1亩玉米的收入可以达到1200元,相当于大豆毛收入的两倍。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大豆,愿意种玉米。于是,大豆越种越少,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进口,而玉米越种越多,甚至多到卖不出去的地步。
这背后的问题看起来是市场问题、价格问题,核心还是科技问题。中国要想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各国之间应该更多地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农业国际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产品贸易上,还应该进一步开展技术合作和投资合作等,这可以使全球农业效益得到更大提高。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