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博物馆是一部部物化的史志,也是基于城市对于自身记忆的追溯与整合。那些原本独立存在的、镌刻着时代烙印的物件,在博物馆里被精密、确凿地链接成了时光的脉络,传递出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民族没有史籍。探寻的博物馆,成为我们集体的文化寻根行动,人类可贵的分享、共享的博爱精神在这里闪现光华。正因为如此,每到一处的人们,往往是从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开始简捷地触摸它的过往。同时所获得的还有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以及知识的拓展。
青岛目前拥有 近40座博物馆,其中登记在册且功能基本完善的有20余座,这其中响当当的全国“首家”、“最大”、“特色”几乎是每座博物馆的关键词之一,“博物馆城”已然成为青岛另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未来10年内,青岛将新建涉猎遗址、历史名人故居、海洋文化、工业遗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剪纸、天文、科技等各类博物馆博物馆近60座,加上目前登记在册的20余座,将达到80多座。按城乡人口800万计算,到2020年,青岛每10万人就将拥有一座博物馆,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10万人至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比例接轨。
博物馆城的前世今生
马未都曾说:“中国人是有博物馆情结的。”青岛人的博物馆情结也由来已久——
1932年,蔡元培先生在青岛创办海产博物馆,这是青岛的第一座博物馆。据史料记载,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的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人来青开会,鉴于青岛景致优美,海产丰富,便倡议在这里建立海洋研究所,此倡议得到与会各位名流学者的赞同,遂成立筹委会,各方集资。1931年1月开始动工,开工基石上镌有“中国海洋研究所水族馆”一行字,正门有“青岛水族馆”金字匾额。整个建筑于1932年元月竣工。很多年里,这里一直是亚洲最早也是最大的水族馆。
1959年4月13日,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青岛市地志博物馆”。
1959年10月8日,经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将“青岛市地志博物馆”改名为“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之前称为“青岛市博物馆筹备处”。
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早拥有博物馆的城市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大学路上浓密的法国梧桐树与博物馆的红墙琉璃瓦,成为青岛一个厚重而悠远的文化地标。大学路也成为与北京、南京气质最为相似的青岛道路,似乎也只有这样的老街才能承载起青岛的记忆。
1997年,青岛市博物馆华丽转身,来到新东部。站在这个青岛历史与现代的链接处,更多人可以更轻易、更直观地循着青岛博物馆的物质性记忆,穿过时空的阻隔,走进三千多年历史。透过那些精美的文物与高科技手段复制的时光片段,与浓缩的青岛往事对话,俯瞰青岛历史的辉煌与久远。
青岛博物馆常年展出跨越四千年的“青岛故事”,既成为保存城市文化精髓和推广青岛文化的殿堂,又因为经常展出国内外的展览,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共文化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当张扬着浓郁现代时尚光芒与欧韵情调的魅力青岛,一次次以大手笔进入全球化视野的时候,我们常常老生常谈青岛市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人瞩目的大事件。但当我们来到即墨、胶州、平度等青岛边缘的博物馆,“震撼”成为最深刻的触动。这些依稀散落在青岛各个角落的琐碎过往,延展开来的浮想,是来自这个古邦新市记忆深处最真切、最动人的气息。那点点滴滴的悠远片段,让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青岛史话”更加清晰与鲜活。堪称国宝级的文物,蛰伏于此,隐现着璀璨的光芒常让人咋舌。
比如,仅一个即墨市博物馆就藏有各种历史文物、善本书及书画等18000余件。从原始社会的石质工具,到近代精致器皿;从封建帝王的诏令墨迹,到社会名流的艺文著述一应俱全。馆藏的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汉代金印、宋代即墨县印、战国即墨刀币、汉代玉雕舞女、明代《淳化阁法帖》等珍贵文物,每每在大型收藏类杂志亮相,成为国内外藏家追捧的宝贝。胶南市博物馆年代跨度5000余年,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文物展现,尤以先秦文物见长。特别是充满独特地域色彩和航海魅力的琅琊文化,让青岛的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有了更激情的想象空间与更真实的探索发现。
历史的诗意、想象的温情。看到以上这些,那种突然而至的辉煌感,让生长于斯的人们不得不重新打量自己的故乡,胸中激荡起更为浓郁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诸如即墨市博物馆、平度市博物馆、胶南市博物馆等,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地志历史集结和文化注脚,更是另一个与青岛博物馆并行的可以回溯历史的时空隧道。
据官方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10年间,青岛将从历史到现代的城市文脉中,有效梳理集聚城市可利用文化资源,突出利用10个方面的资源,做大做强公有博物馆、大力兴办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形成青岛博物馆群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比如在重点景区内利用文化资源辟建博物馆,位于奥帆基地内的奥帆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即是范本;开发利用遗址、文物建筑辟建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利用历史名人故居资源,分批辟建纪念馆、博物馆;利用青岛海洋资源优势及海洋科技优势,在原有海产博物馆基础上新建海洋博物馆,扩建海军博物馆;挖掘青岛近代有影响的工业遗产,在旧城改造和老厂改建的背景下,利用纺织、机车、烟草、葡萄酒等工业遗产辟建博物馆;利用青岛农业优势品牌,辟建芹菜博物馆、茶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利用青岛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收藏优势,辟建胶东民俗博物馆、齐鲁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博物馆;整合青岛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绘画艺术基地特色,建设美术博物馆、剪纸博物馆等;利用青岛科技新城和科研成果,在原天文陈列馆的基础上辟建天文科技馆,兴建科技博物馆;利用青岛历史文化资源在市区两级筹建综合类博物馆。
博物馆既是一座城市品位的体现,也是一个地方底蕴的证明。从这份极其美好的博物馆城蓝图中,我们感觉最多的就是“融入”。历史融入现实,时间融入空间,文物融入生活,人文融入旅游。博物馆伴随时代变迁,不断承载起新的历史使命——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名博”让城市记忆更丰盈
青岛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渔村变为国际大都会,这其中的历程与转折又是多么丰盈可贵。只有历史才能赋予城市坚如磐石的毅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散布在青岛各个区域的,诸如海产、海军、老酒、啤酒、葡萄酒、口腔、纺织、烟草、茶、邮电、消防等诸多门类的博物馆如同一个集城市文脉大成之精华的气质注脚。
这些特色博物馆作为历史的细节见证,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以更人文、更多元、更包容的姿态,承载起青岛城市历史、文化、工业、旅游、卫生等方方面面血脉相传、赓续绵延的积淀与奥秘。尽管记录历史的段落不同,但都是那样多彩多姿——
开馆时间不长即好评如潮,即被授予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即墨老酒博物馆,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黄酒专业博物馆。它以即墨老酒四千多年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照片、名家墨宝等,全面地展现了即墨老酒的悠久历史、“绿色”工艺和独特酒韵。
老酒坊是仿造古时酿造即墨老酒的作坊。这里展现了古时酿造即墨老酒的整个工艺流程。这里的生产工具、容器都是比较原始的,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基本上没有机械化。目的是把古代生产即墨老酒的历史状况展示出来,让人们能够直观即墨老酒原始的操作,并能达到眼看、耳听、鼻嗅、口尝的目的,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黄澄澄的大黄米是怎样变成红橙透亮、焦香扑鼻的即墨老酒的,从中享受酿造即墨老酒的乐趣,你会感受到在酿造老酒的同时,也是在酿造快乐的生活。
品酒斋是参观者品酒、谈酒的场所。大家可以现场品尝刚刚酿制的手工精做、斤米酿斤酒的原桨即墨老酒,体验即墨老酒的独特品质和高品味生活。也可以现场封坛寿宴、婚宴等系列即墨老酒,并可现场销售,也可代为储存。同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抒发豪情,留下墨宝。
可以说,即墨老酒博物馆之旅是民族工业之旅,是历史文化之旅,也是酒文化之旅。作为有着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即墨老酒,以穿越古城的醇厚酒香,成为即墨古城一张最有文化内涵的名片,承担着展示即墨历史的重要角色和人文纽带。
隶属于青岛市口腔医院的口腔博物馆位于安徽路,老街道和老房子里,口腔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呼之欲出。作为国内首家口腔博物馆,这里最大的特色除了“穿越时空”了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在的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最重要的公益角色还在于以鲜活、风趣、专业的特色,承担着全民口腔健康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市民可以在前楼看牙,间隙到后楼的博物馆参观,直观地感受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相对于以往口腔科普展示死板的“填鸭式”灌输,口腔博物馆让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互动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口腔保护知识。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地下博物馆,地下馆区设置别有洞天。博物馆主通道长廊192米,包括酿酒葡萄知识区、世界著名酒庄浮雕展示区、葡萄酒知识区、油画展示区等,沿长廊依次分布着天然葡萄园、冰天酒地、酒神雕塑、器皿展馆、流程展馆、酒童雕塑、商务会馆、历史展馆、葡萄酒银行、华东藏酒窖、窖藏区、地下神泉、南非馆、美国馆、中国馆、世界酒吧、咖啡茶座区、时光隧道等特色展区。
……
青啤博物馆、即墨老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口腔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奥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进入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恍若进入时空隧道,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织和延续。这些风生水起的博物馆对城市民俗保留之完好,城市近现代工业之发达的描摹,都是独树一帜的。
风云际会,无论是悠远的古代史还是撑起“全国文化名城”大旗的近代史,岁月的沉淀给了青岛博物馆城发展的空间和城市人文的滋养,博物馆也在不断丰富青岛的记忆、青岛的底蕴,甚至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文化推手之一。
博物馆的青岛机遇
我们不难看出,‘特色”是青岛博物馆共有的标签。具体来说,这些个性博物馆实际上是对某一类工业遗产、某一项地方魅力指数或者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图景进行更为深度、广度的描述,以及已经逝去的那些城市记忆的重生与鲜活。当然,博物馆作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力量。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充当的社会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对物的照看,发展到对人的关注,现在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成为服务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健康力量。
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文化圈,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场”。即墨老酒博物馆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既是一项公共文化资源,又是当地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坐标。当然,作为一个由即墨老酒厂兴建投资的博物馆,它无疑为目前依旧如日中天的“即墨牌”老酒美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传播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度认可与推崇。老酒博物馆无疑为青岛的博物馆旅游或者工业旅游起到了务实的示范意义,因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消费,其他都是衍生的,而博物馆藏品本身都是稀缺的,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青啤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和烟草博物馆,以青岛当红的或曾为青岛赢得“上青天”美誉的几项工业遗产为注脚,其承载的社会价值可谓双关——既是城市近代工业史的记忆,又以点带面,以工业旅游和文化的名义拉动了所在区域的服务业。青啤博物馆与啤酒街;纺织博物馆与天幕城;葡萄酒博物馆与红酒坊,他们的关系有点类似鸡生蛋或蛋生鸡,当然最重要的则是双赢的现实意义。博物馆将工业遗产的这个原本有点边缘的“鸡肋”变成新鲜出锅的“香饽饽”,对于一个城区而言,是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是具有活力的生命源。
博物馆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被看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标志”。在巴黎,在北京,在上海,博物馆常常是游人如织。在美国,每年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达到4亿人次。尽管青岛市的博物馆旅游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和旅游新生项目,但线路的整合以及宣传始终成为瓶颈。不仅外地游客,就是本地人,尤其是本地的中小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到民众生活之中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目前,一些博物馆只重视场地的大与阔,以及各种物件的搜寻与集结,有意无意地割裂了历史,将现在与过往屏蔽开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一次博物馆就不愿意再去的原因,因为博物馆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化脉络,也鲜有新品更新与补充。在美国,国家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的展品每两个月左右就要轮换一次,始终给游客以新鲜的感觉。做博物馆并不是一种噱头或单纯某项功能的衍生,将其视为一种短期商业行为,只能让美的圣殿沦落为孤芳自赏的文化集市。
“私博”的无限可能
与一些城市私人收藏博物馆风生水起相比,目前青岛还没有一家在官方注册的私人博物馆。但坊间那些类似会所或画廊性质的艺术馆在青岛并不少,可惜大多不能公开开放。这其中不乏精品、孤品、上品,但创始人大多是为了方便小众的私下流通而开放,抑或为了一种雅逸生活的把玩。尽管这只是城市的文化潜流,但很难说不会在哪天集体爆发,为青岛博物馆城的大手笔帮衬更多的人文力量。
作为青岛独树一帜的民间资本锻造的文化企业,澳门路上的“三生缘”历来以高精尖的“大手笔”见长。机缘之下,又承蒙范曾先生、康宁及赵建成等诸位名家提携助推,使“三生缘”的主流艺术品质愈发清晰。其收藏的经典书画、千百年沉香、檀香等珍品,在国内业界极受推崇,常有北京、上海等大家来此寻宝,“三生缘”已然成为青岛艺术品市场的一面旗帜。其掌门人也常年在坊间寻访与高雅艺术有关的种种,在与传统艺人的接触中,使得三生缘在珍品的鉴藏中获益匪浅,以至于在八年的岁月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累积与沉淀。做一家像“观复”那样的私家博物馆无疑是“三生缘”低调的“野心”和终极情结——“希望一百年以后,多少年的文化还在‘三生缘’吐纳、传承、递进,‘三生缘’还会光鲜且厚实地暗香着青岛的文化记忆。”
历史,因为时代的久远,与我们游离着。但一个个博物馆,却在有力地体现着历史的递进,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也让一个城市的文化拥有了足够的尊严。当我们回望过去,它们为我们做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画面虽然有些泛黄,却是如此清晰、感人……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民族没有史籍。探寻的博物馆,成为我们集体的文化寻根行动,人类可贵的分享、共享的博爱精神在这里闪现光华。正因为如此,每到一处的人们,往往是从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开始简捷地触摸它的过往。同时所获得的还有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以及知识的拓展。
青岛目前拥有 近40座博物馆,其中登记在册且功能基本完善的有20余座,这其中响当当的全国“首家”、“最大”、“特色”几乎是每座博物馆的关键词之一,“博物馆城”已然成为青岛另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未来10年内,青岛将新建涉猎遗址、历史名人故居、海洋文化、工业遗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剪纸、天文、科技等各类博物馆博物馆近60座,加上目前登记在册的20余座,将达到80多座。按城乡人口800万计算,到2020年,青岛每10万人就将拥有一座博物馆,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10万人至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的比例接轨。
博物馆城的前世今生
马未都曾说:“中国人是有博物馆情结的。”青岛人的博物馆情结也由来已久——
1932年,蔡元培先生在青岛创办海产博物馆,这是青岛的第一座博物馆。据史料记载,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的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人来青开会,鉴于青岛景致优美,海产丰富,便倡议在这里建立海洋研究所,此倡议得到与会各位名流学者的赞同,遂成立筹委会,各方集资。1931年1月开始动工,开工基石上镌有“中国海洋研究所水族馆”一行字,正门有“青岛水族馆”金字匾额。整个建筑于1932年元月竣工。很多年里,这里一直是亚洲最早也是最大的水族馆。
1959年4月13日,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青岛市地志博物馆”。
1959年10月8日,经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同意,将“青岛市地志博物馆”改名为“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之前称为“青岛市博物馆筹备处”。
1965年,青岛市博物馆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早拥有博物馆的城市之一。很长一段时间,大学路上浓密的法国梧桐树与博物馆的红墙琉璃瓦,成为青岛一个厚重而悠远的文化地标。大学路也成为与北京、南京气质最为相似的青岛道路,似乎也只有这样的老街才能承载起青岛的记忆。
1997年,青岛市博物馆华丽转身,来到新东部。站在这个青岛历史与现代的链接处,更多人可以更轻易、更直观地循着青岛博物馆的物质性记忆,穿过时空的阻隔,走进三千多年历史。透过那些精美的文物与高科技手段复制的时光片段,与浓缩的青岛往事对话,俯瞰青岛历史的辉煌与久远。
青岛博物馆常年展出跨越四千年的“青岛故事”,既成为保存城市文化精髓和推广青岛文化的殿堂,又因为经常展出国内外的展览,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共文化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当张扬着浓郁现代时尚光芒与欧韵情调的魅力青岛,一次次以大手笔进入全球化视野的时候,我们常常老生常谈青岛市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人瞩目的大事件。但当我们来到即墨、胶州、平度等青岛边缘的博物馆,“震撼”成为最深刻的触动。这些依稀散落在青岛各个角落的琐碎过往,延展开来的浮想,是来自这个古邦新市记忆深处最真切、最动人的气息。那点点滴滴的悠远片段,让始于新石器时代的“青岛史话”更加清晰与鲜活。堪称国宝级的文物,蛰伏于此,隐现着璀璨的光芒常让人咋舌。
比如,仅一个即墨市博物馆就藏有各种历史文物、善本书及书画等18000余件。从原始社会的石质工具,到近代精致器皿;从封建帝王的诏令墨迹,到社会名流的艺文著述一应俱全。馆藏的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汉代金印、宋代即墨县印、战国即墨刀币、汉代玉雕舞女、明代《淳化阁法帖》等珍贵文物,每每在大型收藏类杂志亮相,成为国内外藏家追捧的宝贝。胶南市博物馆年代跨度5000余年,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文物展现,尤以先秦文物见长。特别是充满独特地域色彩和航海魅力的琅琊文化,让青岛的海洋历史与海洋文化有了更激情的想象空间与更真实的探索发现。
历史的诗意、想象的温情。看到以上这些,那种突然而至的辉煌感,让生长于斯的人们不得不重新打量自己的故乡,胸中激荡起更为浓郁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诸如即墨市博物馆、平度市博物馆、胶南市博物馆等,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地志历史集结和文化注脚,更是另一个与青岛博物馆并行的可以回溯历史的时空隧道。
据官方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10年间,青岛将从历史到现代的城市文脉中,有效梳理集聚城市可利用文化资源,突出利用10个方面的资源,做大做强公有博物馆、大力兴办中小型专题博物馆,形成青岛博物馆群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比如在重点景区内利用文化资源辟建博物馆,位于奥帆基地内的奥帆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即是范本;开发利用遗址、文物建筑辟建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利用历史名人故居资源,分批辟建纪念馆、博物馆;利用青岛海洋资源优势及海洋科技优势,在原有海产博物馆基础上新建海洋博物馆,扩建海军博物馆;挖掘青岛近代有影响的工业遗产,在旧城改造和老厂改建的背景下,利用纺织、机车、烟草、葡萄酒等工业遗产辟建博物馆;利用青岛农业优势品牌,辟建芹菜博物馆、茶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利用青岛民俗文化资源和民间收藏优势,辟建胶东民俗博物馆、齐鲁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博物馆;整合青岛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绘画艺术基地特色,建设美术博物馆、剪纸博物馆等;利用青岛科技新城和科研成果,在原天文陈列馆的基础上辟建天文科技馆,兴建科技博物馆;利用青岛历史文化资源在市区两级筹建综合类博物馆。
博物馆既是一座城市品位的体现,也是一个地方底蕴的证明。从这份极其美好的博物馆城蓝图中,我们感觉最多的就是“融入”。历史融入现实,时间融入空间,文物融入生活,人文融入旅游。博物馆伴随时代变迁,不断承载起新的历史使命——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名博”让城市记忆更丰盈
青岛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渔村变为国际大都会,这其中的历程与转折又是多么丰盈可贵。只有历史才能赋予城市坚如磐石的毅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散布在青岛各个区域的,诸如海产、海军、老酒、啤酒、葡萄酒、口腔、纺织、烟草、茶、邮电、消防等诸多门类的博物馆如同一个集城市文脉大成之精华的气质注脚。
这些特色博物馆作为历史的细节见证,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以更人文、更多元、更包容的姿态,承载起青岛城市历史、文化、工业、旅游、卫生等方方面面血脉相传、赓续绵延的积淀与奥秘。尽管记录历史的段落不同,但都是那样多彩多姿——
开馆时间不长即好评如潮,即被授予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即墨老酒博物馆,是中国北方唯一的黄酒专业博物馆。它以即墨老酒四千多年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照片、名家墨宝等,全面地展现了即墨老酒的悠久历史、“绿色”工艺和独特酒韵。
老酒坊是仿造古时酿造即墨老酒的作坊。这里展现了古时酿造即墨老酒的整个工艺流程。这里的生产工具、容器都是比较原始的,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基本上没有机械化。目的是把古代生产即墨老酒的历史状况展示出来,让人们能够直观即墨老酒原始的操作,并能达到眼看、耳听、鼻嗅、口尝的目的,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眼看到黄澄澄的大黄米是怎样变成红橙透亮、焦香扑鼻的即墨老酒的,从中享受酿造即墨老酒的乐趣,你会感受到在酿造老酒的同时,也是在酿造快乐的生活。
品酒斋是参观者品酒、谈酒的场所。大家可以现场品尝刚刚酿制的手工精做、斤米酿斤酒的原桨即墨老酒,体验即墨老酒的独特品质和高品味生活。也可以现场封坛寿宴、婚宴等系列即墨老酒,并可现场销售,也可代为储存。同时,游客还可以在这里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抒发豪情,留下墨宝。
可以说,即墨老酒博物馆之旅是民族工业之旅,是历史文化之旅,也是酒文化之旅。作为有着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即墨老酒,以穿越古城的醇厚酒香,成为即墨古城一张最有文化内涵的名片,承担着展示即墨历史的重要角色和人文纽带。
隶属于青岛市口腔医院的口腔博物馆位于安徽路,老街道和老房子里,口腔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呼之欲出。作为国内首家口腔博物馆,这里最大的特色除了“穿越时空”了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现在的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最重要的公益角色还在于以鲜活、风趣、专业的特色,承担着全民口腔健康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市民可以在前楼看牙,间隙到后楼的博物馆参观,直观地感受口腔卫生的重要性。
相对于以往口腔科普展示死板的“填鸭式”灌输,口腔博物馆让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互动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口腔保护知识。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地下博物馆,地下馆区设置别有洞天。博物馆主通道长廊192米,包括酿酒葡萄知识区、世界著名酒庄浮雕展示区、葡萄酒知识区、油画展示区等,沿长廊依次分布着天然葡萄园、冰天酒地、酒神雕塑、器皿展馆、流程展馆、酒童雕塑、商务会馆、历史展馆、葡萄酒银行、华东藏酒窖、窖藏区、地下神泉、南非馆、美国馆、中国馆、世界酒吧、咖啡茶座区、时光隧道等特色展区。
……
青啤博物馆、即墨老酒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口腔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奥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进入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恍若进入时空隧道,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织和延续。这些风生水起的博物馆对城市民俗保留之完好,城市近现代工业之发达的描摹,都是独树一帜的。
风云际会,无论是悠远的古代史还是撑起“全国文化名城”大旗的近代史,岁月的沉淀给了青岛博物馆城发展的空间和城市人文的滋养,博物馆也在不断丰富青岛的记忆、青岛的底蕴,甚至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文化推手之一。
博物馆的青岛机遇
我们不难看出,‘特色”是青岛博物馆共有的标签。具体来说,这些个性博物馆实际上是对某一类工业遗产、某一项地方魅力指数或者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图景进行更为深度、广度的描述,以及已经逝去的那些城市记忆的重生与鲜活。当然,博物馆作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力量。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充当的社会角色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对物的照看,发展到对人的关注,现在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成为服务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健康力量。
每个博物馆都是一个文化圈,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场”。即墨老酒博物馆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既是一项公共文化资源,又是当地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坐标。当然,作为一个由即墨老酒厂兴建投资的博物馆,它无疑为目前依旧如日中天的“即墨牌”老酒美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传播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度认可与推崇。老酒博物馆无疑为青岛的博物馆旅游或者工业旅游起到了务实的示范意义,因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消费,其他都是衍生的,而博物馆藏品本身都是稀缺的,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青啤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和烟草博物馆,以青岛当红的或曾为青岛赢得“上青天”美誉的几项工业遗产为注脚,其承载的社会价值可谓双关——既是城市近代工业史的记忆,又以点带面,以工业旅游和文化的名义拉动了所在区域的服务业。青啤博物馆与啤酒街;纺织博物馆与天幕城;葡萄酒博物馆与红酒坊,他们的关系有点类似鸡生蛋或蛋生鸡,当然最重要的则是双赢的现实意义。博物馆将工业遗产的这个原本有点边缘的“鸡肋”变成新鲜出锅的“香饽饽”,对于一个城区而言,是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是具有活力的生命源。
博物馆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被看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标志”。在巴黎,在北京,在上海,博物馆常常是游人如织。在美国,每年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达到4亿人次。尽管青岛市的博物馆旅游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和旅游新生项目,但线路的整合以及宣传始终成为瓶颈。不仅外地游客,就是本地人,尤其是本地的中小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到民众生活之中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目前,一些博物馆只重视场地的大与阔,以及各种物件的搜寻与集结,有意无意地割裂了历史,将现在与过往屏蔽开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一次博物馆就不愿意再去的原因,因为博物馆没有一个清晰的文化脉络,也鲜有新品更新与补充。在美国,国家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的展品每两个月左右就要轮换一次,始终给游客以新鲜的感觉。做博物馆并不是一种噱头或单纯某项功能的衍生,将其视为一种短期商业行为,只能让美的圣殿沦落为孤芳自赏的文化集市。
“私博”的无限可能
与一些城市私人收藏博物馆风生水起相比,目前青岛还没有一家在官方注册的私人博物馆。但坊间那些类似会所或画廊性质的艺术馆在青岛并不少,可惜大多不能公开开放。这其中不乏精品、孤品、上品,但创始人大多是为了方便小众的私下流通而开放,抑或为了一种雅逸生活的把玩。尽管这只是城市的文化潜流,但很难说不会在哪天集体爆发,为青岛博物馆城的大手笔帮衬更多的人文力量。
作为青岛独树一帜的民间资本锻造的文化企业,澳门路上的“三生缘”历来以高精尖的“大手笔”见长。机缘之下,又承蒙范曾先生、康宁及赵建成等诸位名家提携助推,使“三生缘”的主流艺术品质愈发清晰。其收藏的经典书画、千百年沉香、檀香等珍品,在国内业界极受推崇,常有北京、上海等大家来此寻宝,“三生缘”已然成为青岛艺术品市场的一面旗帜。其掌门人也常年在坊间寻访与高雅艺术有关的种种,在与传统艺人的接触中,使得三生缘在珍品的鉴藏中获益匪浅,以至于在八年的岁月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累积与沉淀。做一家像“观复”那样的私家博物馆无疑是“三生缘”低调的“野心”和终极情结——“希望一百年以后,多少年的文化还在‘三生缘’吐纳、传承、递进,‘三生缘’还会光鲜且厚实地暗香着青岛的文化记忆。”
历史,因为时代的久远,与我们游离着。但一个个博物馆,却在有力地体现着历史的递进,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也让一个城市的文化拥有了足够的尊严。当我们回望过去,它们为我们做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画面虽然有些泛黄,却是如此清晰、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