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舆情的发生离不开互联网络的传播,其中的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形成的集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尝试以此为突破口,解读在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影响。
关键词:网络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对于促进网民参与公共事务影响日益深化。突发事件因其突然性和热点性,极易成为网络舆论聚焦的对象,引发社会关注。可以说,网络正在逐渐成为舆情事件的策源地,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媒体互为促进的社会舆论格局。[1]
1、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形成交叉重叠的之时,网络舆情的基本形成要素除了具备自身的特点意外,还融合了突发事件的内在生态环境,因而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具备多维度的表象特征。从突发事件形成的生态背景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在徐徐展开,其中难免会因为改革而引发不和谐的社会发声;二是目前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消除,但新一轮的阶层矛盾正在凸显,期间偶尔夹杂着地域矛盾,仇富、炫富等等不良社会现象和“证明你妈是你妈”等等社会不公现象正在搅动社会大众越来越显焦躁、戾气的心态,因而突发性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当下中国社会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速率并不匹配,为富不仁,穷而生刁的现象屡屡发生,加之社会心态过于急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突发事件的产生。结合这些特性,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就变得更为的复杂和敏感。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舆论场,在这个平台里网民可以代表公民的立场进行言论的和话语权的控制,这一点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士利用左右突发事件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背后往往體现的是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表达的诉求所在,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会对其聚焦甚至放大,在两股媒体势力在意见互动和交锋中,突发事件会被重新的建构和传播。
2、网络媒体的基本传播规律
任何一种类型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2]网络舆情同样也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只不过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品牌性和公信度较低,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因此如果在初期的把关口——网络媒体这个层面就没有实行严格的删选和甄别,那么舆情的肆意泛滥和不负责任的引导都将可能出现,传播的效果也很难得到准确的预先研判和评估。
3、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分析
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伴随着网民数量的爆炸式增加,网络的弱规范性的弊端越来越凸显,网络媒体出现泥沙俱下的乱象,虚假恶搞信息多,买卖粉丝的网络水军现象也越来越猖獗,名人大V肆意的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用以聚集粉丝,形成网络阶层里的意见领袖,左右网络发声。这些扎堆难辨真假的诸多乱象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此,有效的引导网络媒体,使其能够正向的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升社会的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喜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正在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机关了解民情、民意和进行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国家网络监管部门提出,需要有效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将网上巡控触角向微博客、QQ群等管理薄弱空间延伸,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和处置能力。[3]从政府的这个举措我们也能够分析出,网络媒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舆论的敏感内容和传播趋势来左右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节奏。比如近期出现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最开始的舆情产生就是因为网络媒体上的一段视频录像,当这段录像出现以后,在极短的时间迅速的引发舆情风暴,当事双方被快速的卷入风暴眼中。正当大家都以为事件尘埃落定之时,另一段车载视屏同样通过网络媒体曝出,一时间舆论风向倒戈,事件的当事人线下饱受舆情次生的人肉搜索困扰。这个例子把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推动和影响解读的十分深刻。在该案例中,因为网络媒体看似完整但实则却存在非常主观导向的视屏的出现,导致网民在极短的时间在真相尚不明晰的背景之下冲动的集聚在一起,制造舆情风暴,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类似事件也有发生在一些城管与小贩对峙的突发事件当中,只要经过网络媒体的介入,有时事件难免就会偏离其正常的处理轨道。(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注:本文系景德镇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及控制机制研究》和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应对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红缨,熊迎.媒体互动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作用机制——聚焦陕西神木“房姐”事件[J].新闻爱好者,2013(07).
[2] 林英泽,王烨.从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看网络新闻宣传规律[J].新闻出版交流,2001.
关键词:网络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对于促进网民参与公共事务影响日益深化。突发事件因其突然性和热点性,极易成为网络舆论聚焦的对象,引发社会关注。可以说,网络正在逐渐成为舆情事件的策源地,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媒体互为促进的社会舆论格局。[1]
1、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形成交叉重叠的之时,网络舆情的基本形成要素除了具备自身的特点意外,还融合了突发事件的内在生态环境,因而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特点具备多维度的表象特征。从突发事件形成的生态背景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在徐徐展开,其中难免会因为改革而引发不和谐的社会发声;二是目前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消除,但新一轮的阶层矛盾正在凸显,期间偶尔夹杂着地域矛盾,仇富、炫富等等不良社会现象和“证明你妈是你妈”等等社会不公现象正在搅动社会大众越来越显焦躁、戾气的心态,因而突发性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当下中国社会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速率并不匹配,为富不仁,穷而生刁的现象屡屡发生,加之社会心态过于急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突发事件的产生。结合这些特性,突发事件背景下网络舆情就变得更为的复杂和敏感。一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舆论场,在这个平台里网民可以代表公民的立场进行言论的和话语权的控制,这一点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士利用左右突发事件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背后往往體现的是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表达的诉求所在,所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会对其聚焦甚至放大,在两股媒体势力在意见互动和交锋中,突发事件会被重新的建构和传播。
2、网络媒体的基本传播规律
任何一种类型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依次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阶段。即:传播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接收者(给谁)—传播效果(取得什么效果)。[2]网络舆情同样也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只不过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的品牌性和公信度较低,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因此如果在初期的把关口——网络媒体这个层面就没有实行严格的删选和甄别,那么舆情的肆意泛滥和不负责任的引导都将可能出现,传播的效果也很难得到准确的预先研判和评估。
3、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分析
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不容小觑,伴随着网民数量的爆炸式增加,网络的弱规范性的弊端越来越凸显,网络媒体出现泥沙俱下的乱象,虚假恶搞信息多,买卖粉丝的网络水军现象也越来越猖獗,名人大V肆意的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用以聚集粉丝,形成网络阶层里的意见领袖,左右网络发声。这些扎堆难辨真假的诸多乱象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因此,有效的引导网络媒体,使其能够正向的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升社会的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喜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正在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机关了解民情、民意和进行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国家网络监管部门提出,需要有效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将网上巡控触角向微博客、QQ群等管理薄弱空间延伸,提高网上发现、侦查、控制和处置能力。[3]从政府的这个举措我们也能够分析出,网络媒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舆论的敏感内容和传播趋势来左右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节奏。比如近期出现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最开始的舆情产生就是因为网络媒体上的一段视频录像,当这段录像出现以后,在极短的时间迅速的引发舆情风暴,当事双方被快速的卷入风暴眼中。正当大家都以为事件尘埃落定之时,另一段车载视屏同样通过网络媒体曝出,一时间舆论风向倒戈,事件的当事人线下饱受舆情次生的人肉搜索困扰。这个例子把网络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推动和影响解读的十分深刻。在该案例中,因为网络媒体看似完整但实则却存在非常主观导向的视屏的出现,导致网民在极短的时间在真相尚不明晰的背景之下冲动的集聚在一起,制造舆情风暴,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类似事件也有发生在一些城管与小贩对峙的突发事件当中,只要经过网络媒体的介入,有时事件难免就会偏离其正常的处理轨道。(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注:本文系景德镇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及控制机制研究》和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景德镇应对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机制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红缨,熊迎.媒体互动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作用机制——聚焦陕西神木“房姐”事件[J].新闻爱好者,2013(07).
[2] 林英泽,王烨.从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看网络新闻宣传规律[J].新闻出版交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