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中国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的经典之作,本文试图从作品的社会背景、曲式结构、写作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对该作品进行指挥动作设计。
【关键词】:黎英海;“脚户者”;“花儿”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于2002年底应甘肃广播电影电视合唱团的邀请,根据甘肃“花儿”《下四川令》改编创作而完成的一部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这首以“脚户者”为主题,着重描绘脚户文化生活的民族合唱,一经问世,便传唱全国,成为当代中国无伴奏混声合唱的经典作品之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该作品,对其指挥动作进行一些设计,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脚户”社会背景对作品情感演绎的启迪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山歌,曲调多称“令”。《下四川令》便是甘肃脚户人行走于四川贩运土产的情景。古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程的艰苦可想而知。苍茫大地,与天为伴,能听到的只有风声雨声和马背上的铃铛声。脚户们在寂寥漫长的路途中,为吐露心中的沉闷与悲苦,减轻心里的重负,漫天“花儿”便从嘴边盛开。与他们一起歌唱的还有远在家乡牵肠挂肚的妻子或情人,它们便是“屋里人”的歌。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词式是典型的河州花儿长短句,称为“折断腰”。歌词第一部分“一溜儿山来着(哟),哦~;两溜儿山,三溜儿山,(啊)脚户歌下了个四川,噢哟哟,(啊)脚户哥下了个四川”,以“屋里人”的角度感叹脚户哥下四川的情形。山川沟壑,人烟稀少,路途遥远无边,归期漫长,少则一年,多则三到五年。这一段述说着“屋里人”漫长的等待,更多的却是抒发对脚户哥的无尽牵挂和思念之情。因此在指挥动作上应采取“曲线拖拉”式,再加上思念惆怅的表情来感染合唱团员的情绪。
第二部分则是脚户哥的心声。他们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空旷的山野、沟壑的山川中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此时“屋里人”的身影便总会在脑海浮现,那是他们最思念的家人。指挥这一段时,笔者认为应该依旧运用“曲线拖拉”式的指挥技术,来表现脚户哥独自行走时的酸涩凄苦以及对妻子或情人的深深牵挂和思念。
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歌词一样,脚户哥和妻子相隔千里,期盼相见,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都是彼此而身影。这两段由于写作技法不同,因此在指挥技术上也应该有所不同,以达到作曲家想要表达作品悲凉、思念等情感一层层加深的意图。
二、对作品曲式结构以及写作技法的分析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原曲调是一首甘肃汉族山歌,由“花儿王”朱禄仲重新填词,起名《下四川》。原曲只有19 节,由黎英海先生改编后扩展为118小节,并采用混合拍。曲式结构如下:引子(1—6小节)、A段(7—25小节)、A1段(26—44小节)、A2段(45—63小节)、连接(64—69小节)、A3段(70—112小节)、尾声(112—118)。
引子采用复调织体,由男低音的哼鸣进入,犹如夜幕降临时的深沉寂静,指挥可面对合唱团员从容伸出右手(低声部在左边),向里挥出预备拍,提示团员吸气进入演唱。挥出第一拍后右手手腕拉紧,在手型保持声乐性的基础上静止不动;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提前给出男高音气口。挥引子时还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速度上应按照largo的速度,不宜快;力度由p—mp,在挥拍幅度上也要有所体现。
A部分由女高音主旋律女低音和声衬托的支声复调手法呈示主题,男高音和男低音长音衬托主旋律,营造出夜晚的沉寂凄凉如夢如幻。指挥这一段时采用曲线式挥拍技术,手腕内含点牵住旋律线条,同时注意2/4和3/4的转换,并在挥拍幅度大小上有所对比以体现力度的变化,具体如下:在气口预示清晰的前提下可双手同时向外挥出第一拍,注意此时的力度为mp,之后左手继续挥出第二拍,右手指挥男高男低音做长音保持,这两小节多关注女生的旋律声部;至第9小节为3/4,力度为p,左手挥出第一拍之后要从下往上做出渐强的长音保持,右手在第一拍给出男高音气口,同时将眼神转向男生;第10小节是旋律的一个小高点,力度也增强至mf,感叹的语气加重,挥拍的幅度应该增大,反射线拉长;第12小节的节奏出现一个十六分附点,为求得挥拍动作上的变化,可将逻辑重音即小字二组的G在挥拍过程中表现出来,用手腕给出小节奏,拍点要给的小且集中。
A1部分旋律由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担任,女低音和男低音声部做复调处理。指挥这一段时要注意各个声部的穿插进入,给出充足的气口提示合唱团员演唱,具体如下:第26 小节和第27小节只有两个高声部演唱主旋律,此时可单手指挥;在第27小节的第二拍左手给出女低音哼鸣的气口,之后回到女高音声部做同音保持渐强手势;紧接着下一小节,即第27小节的第一拍右手给出男低音哼鸣的气口,并作同音保持至第29小节的第二拍;第30小节左手做高声部的同音保持渐弱处理,右手第一拍挥出预备拍,提示低声部换音演唱;26小节至30小节的挥拍大小幅度依旧需要做出对比提示合唱团员演唱力度的变化。31小节至34小节两句歌词同为“心想着你”,旋律不同,指挥这里时指挥动作要有所变化来体现“脚户者”对心上人思念的加深,在第33小节的第一拍“心”字上左手可做出强调性的动作,这需要在前一小节,即第32小节第二拍有气口的提示,并拉长反射线动作。36至37小节四个声部以和声织体出现,加强思念不得见的苦涩情感,双手指挥时要内含点,运用曲线拖拉的技术,并注意和声性。
A2部分先由女高音声部单独唱出主题,两小节之后男高音以复调的手法进入,好似相互对话相互缠绕,;女低音和男低音时有时无做背景式衬托。指挥这一段时需要注意女高音和男高音之间的旋律连接,预示动作要流畅清晰,并注意长音的保持,具体如下:45至46小节是女高音的旋律,可单手指挥,在47小节第二拍的前半拍给出男高音的气口,接着双手分别指挥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进行演唱;54小节女低音和男低音以哼鸣的形式出现,要在前一小节,即53小节的最后一拍给出充足的气口,提示两个低声部的演唱;64至69小节为连接句,,由男低开始四个声部依次进入,可右手指挥男低音演唱,并用眼神提前提示男高音同时加入左手指挥,至47小节四个声部同时进行,为A3部分的织体做铺垫。
A3部分为主调写法,四个声部同时演唱,音响的力度和情感的浓度在整部作品中达到最强,指挥动作幅度和力度需要加大,可在第一拍的击拍线上做加速度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加强加深;至89小节两个低声部消失,只有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独唱以复调的形式进行演唱,至91小节两个低声部哼鸣进入,挥拍方式同A2后半部分相同。
最后六个小节,即113至118小节为作品的尾声部分,与引子相呼应,指挥时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在最后三个小节速度越来越慢,力度也越来越弱,直到最后若有若无的消失在寂静清冷的夜色中。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我国西北地区劳动人民被迫在外谋生时所产生的艺术结晶,情感中饱含酸涩和思念,却如此坚强和荡气回肠;黎英海老师的改编使作品进入另外一个高度,成为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的经典曲目之一,立于民族作品之林!
以上是笔者对无伴奏混声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指挥动作设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马昌伟、樊思伊:《音乐天地》2016
[2]黎英海:《探索:黎英海音乐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关键词】:黎英海;“脚户者”;“花儿”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于2002年底应甘肃广播电影电视合唱团的邀请,根据甘肃“花儿”《下四川令》改编创作而完成的一部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这首以“脚户者”为主题,着重描绘脚户文化生活的民族合唱,一经问世,便传唱全国,成为当代中国无伴奏混声合唱的经典作品之一。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该作品,对其指挥动作进行一些设计,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脚户”社会背景对作品情感演绎的启迪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山歌,曲调多称“令”。《下四川令》便是甘肃脚户人行走于四川贩运土产的情景。古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程的艰苦可想而知。苍茫大地,与天为伴,能听到的只有风声雨声和马背上的铃铛声。脚户们在寂寥漫长的路途中,为吐露心中的沉闷与悲苦,减轻心里的重负,漫天“花儿”便从嘴边盛开。与他们一起歌唱的还有远在家乡牵肠挂肚的妻子或情人,它们便是“屋里人”的歌。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词式是典型的河州花儿长短句,称为“折断腰”。歌词第一部分“一溜儿山来着(哟),哦~;两溜儿山,三溜儿山,(啊)脚户歌下了个四川,噢哟哟,(啊)脚户哥下了个四川”,以“屋里人”的角度感叹脚户哥下四川的情形。山川沟壑,人烟稀少,路途遥远无边,归期漫长,少则一年,多则三到五年。这一段述说着“屋里人”漫长的等待,更多的却是抒发对脚户哥的无尽牵挂和思念之情。因此在指挥动作上应采取“曲线拖拉”式,再加上思念惆怅的表情来感染合唱团员的情绪。
第二部分则是脚户哥的心声。他们为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在空旷的山野、沟壑的山川中披星戴月、顶风冒雪,此时“屋里人”的身影便总会在脑海浮现,那是他们最思念的家人。指挥这一段时,笔者认为应该依旧运用“曲线拖拉”式的指挥技术,来表现脚户哥独自行走时的酸涩凄苦以及对妻子或情人的深深牵挂和思念。
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歌词一样,脚户哥和妻子相隔千里,期盼相见,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都是彼此而身影。这两段由于写作技法不同,因此在指挥技术上也应该有所不同,以达到作曲家想要表达作品悲凉、思念等情感一层层加深的意图。
二、对作品曲式结构以及写作技法的分析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原曲调是一首甘肃汉族山歌,由“花儿王”朱禄仲重新填词,起名《下四川》。原曲只有19 节,由黎英海先生改编后扩展为118小节,并采用混合拍。曲式结构如下:引子(1—6小节)、A段(7—25小节)、A1段(26—44小节)、A2段(45—63小节)、连接(64—69小节)、A3段(70—112小节)、尾声(112—118)。
引子采用复调织体,由男低音的哼鸣进入,犹如夜幕降临时的深沉寂静,指挥可面对合唱团员从容伸出右手(低声部在左边),向里挥出预备拍,提示团员吸气进入演唱。挥出第一拍后右手手腕拉紧,在手型保持声乐性的基础上静止不动;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提前给出男高音气口。挥引子时还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速度上应按照largo的速度,不宜快;力度由p—mp,在挥拍幅度上也要有所体现。
A部分由女高音主旋律女低音和声衬托的支声复调手法呈示主题,男高音和男低音长音衬托主旋律,营造出夜晚的沉寂凄凉如夢如幻。指挥这一段时采用曲线式挥拍技术,手腕内含点牵住旋律线条,同时注意2/4和3/4的转换,并在挥拍幅度大小上有所对比以体现力度的变化,具体如下:在气口预示清晰的前提下可双手同时向外挥出第一拍,注意此时的力度为mp,之后左手继续挥出第二拍,右手指挥男高男低音做长音保持,这两小节多关注女生的旋律声部;至第9小节为3/4,力度为p,左手挥出第一拍之后要从下往上做出渐强的长音保持,右手在第一拍给出男高音气口,同时将眼神转向男生;第10小节是旋律的一个小高点,力度也增强至mf,感叹的语气加重,挥拍的幅度应该增大,反射线拉长;第12小节的节奏出现一个十六分附点,为求得挥拍动作上的变化,可将逻辑重音即小字二组的G在挥拍过程中表现出来,用手腕给出小节奏,拍点要给的小且集中。
A1部分旋律由女高音和男高音声部担任,女低音和男低音声部做复调处理。指挥这一段时要注意各个声部的穿插进入,给出充足的气口提示合唱团员演唱,具体如下:第26 小节和第27小节只有两个高声部演唱主旋律,此时可单手指挥;在第27小节的第二拍左手给出女低音哼鸣的气口,之后回到女高音声部做同音保持渐强手势;紧接着下一小节,即第27小节的第一拍右手给出男低音哼鸣的气口,并作同音保持至第29小节的第二拍;第30小节左手做高声部的同音保持渐弱处理,右手第一拍挥出预备拍,提示低声部换音演唱;26小节至30小节的挥拍大小幅度依旧需要做出对比提示合唱团员演唱力度的变化。31小节至34小节两句歌词同为“心想着你”,旋律不同,指挥这里时指挥动作要有所变化来体现“脚户者”对心上人思念的加深,在第33小节的第一拍“心”字上左手可做出强调性的动作,这需要在前一小节,即第32小节第二拍有气口的提示,并拉长反射线动作。36至37小节四个声部以和声织体出现,加强思念不得见的苦涩情感,双手指挥时要内含点,运用曲线拖拉的技术,并注意和声性。
A2部分先由女高音声部单独唱出主题,两小节之后男高音以复调的手法进入,好似相互对话相互缠绕,;女低音和男低音时有时无做背景式衬托。指挥这一段时需要注意女高音和男高音之间的旋律连接,预示动作要流畅清晰,并注意长音的保持,具体如下:45至46小节是女高音的旋律,可单手指挥,在47小节第二拍的前半拍给出男高音的气口,接着双手分别指挥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进行演唱;54小节女低音和男低音以哼鸣的形式出现,要在前一小节,即53小节的最后一拍给出充足的气口,提示两个低声部的演唱;64至69小节为连接句,,由男低开始四个声部依次进入,可右手指挥男低音演唱,并用眼神提前提示男高音同时加入左手指挥,至47小节四个声部同时进行,为A3部分的织体做铺垫。
A3部分为主调写法,四个声部同时演唱,音响的力度和情感的浓度在整部作品中达到最强,指挥动作幅度和力度需要加大,可在第一拍的击拍线上做加速度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加强加深;至89小节两个低声部消失,只有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独唱以复调的形式进行演唱,至91小节两个低声部哼鸣进入,挥拍方式同A2后半部分相同。
最后六个小节,即113至118小节为作品的尾声部分,与引子相呼应,指挥时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在最后三个小节速度越来越慢,力度也越来越弱,直到最后若有若无的消失在寂静清冷的夜色中。
《夜夜的晚夕里梦见》是我国西北地区劳动人民被迫在外谋生时所产生的艺术结晶,情感中饱含酸涩和思念,却如此坚强和荡气回肠;黎英海老师的改编使作品进入另外一个高度,成为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的经典曲目之一,立于民族作品之林!
以上是笔者对无伴奏混声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指挥动作设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马昌伟、樊思伊:《音乐天地》2016
[2]黎英海:《探索:黎英海音乐论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