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明净得像山间的清泉,清纯得像初春的蓓蕾。学生借助阅读实践,感受语言中的美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致用课堂”中, 学生体悟语言之优美,感受情感之真切,领略人性之善良,美在自然而然中浸润学生的心灵。小学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都是名篇佳作,它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在“学以致用”中,通过以用导学、知用互促、以用促学、以用拓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较强的审美能力得以养成。只有活化“致用课堂”,才能达成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语言中的美的目标。
关键词:阅读实践;拓学语言;鉴赏;创造美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经世致用”的观点,近年来为人们所了解。它在社会生活、个人修养、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致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做了一些有益尝试。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运用“致用课堂”的思想,让学生感悟语言中的美。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人们表达沟通都需要通过语言,并且通过语言人们还能够保存以及传承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明净得像山间的清泉,清纯得像初春的蓓蕾。学生借助阅读,感受语言中的美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致用课堂”中,学生体悟语言之优美,感受情感之真切,领略人性之善良,美在自然而然中浸润心灵。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这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为物,使人忌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限“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本质上的教育目的是陶冶人情操,其对于人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可以给美的创造奠定良好基础。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说:“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汇合,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三育之中。”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美感、情感教育方面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美、语言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散文中的象征美、风情美,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语文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依据和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课程目标,不但提高了美育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语文美育的重要程度。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来教育学生了解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确保学生的审美观点真正正确,并且切实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实现崇高审美理想的形成。
“致用课堂”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有效实现了美育的落实。通过以用导学,学生初尝语境美;知用互促,学生感悟意象美;以用促学,学生鉴赏文本美;以用拓学,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一、初读课文,以用导学,学生初尝语境美
1. 巧设导语,以用导学,激发学生阅读实践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名篇,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涵盖面也非常广泛,各种艺术形象也比较丰富多彩。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感悟语言美的极好内容和形式。教师应该在全面考虑课型的情况下,对课文中蕴含的美进行挖掘,巧妙地进行导入,给学生进行美的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教师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用一二分钟开场,能够营造一个美妙、和谐的氛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的欲望。
如在教《海底世界》时,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问:“孩子们,你们爱大海吗?”学生说:“爱。”老师高兴地说:“我也爱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蔚蓝的大海,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到大海里游泳。”有的学生说:“海水和喝的水不一样,海水是咸的。”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教师相机引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教师合理提问,能够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兴趣切实激发出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思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创设富有活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积极性。
2. 巧用多媒体平台,以用导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美
在关于世界的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创造广阔的审美领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通过音乐欣赏,将音乐和文本语言融合起来,学生在融合实践中感受文本的美,感受音乐的美,达到领会文章主题的目的。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老师播放一曲《苗岭的早晨》,学生闭目欣赏、倾听,随着明朗、轻快的旋律,学生进入了水乡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的氛围中,初步感知水乡小镇特有的韵味美,激发了“想与作者一起去欣赏水乡小镇欣赏美”的愿望。古诗《咏柳》一文表现春意盎然的春天,用轻快欢悦的《春天奏鸣曲》配乐朗读,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沉浸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着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关键词:阅读实践;拓学语言;鉴赏;创造美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心学,提出“经世致用”的观点,近年来为人们所了解。它在社会生活、个人修养、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致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做了一些有益尝试。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运用“致用课堂”的思想,让学生感悟语言中的美。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人们表达沟通都需要通过语言,并且通过语言人们还能够保存以及传承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明净得像山间的清泉,清纯得像初春的蓓蕾。学生借助阅读,感受语言中的美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致用课堂”中,学生体悟语言之优美,感受情感之真切,领略人性之善良,美在自然而然中浸润心灵。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这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为物,使人忌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限“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本质上的教育目的是陶冶人情操,其对于人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可以给美的创造奠定良好基础。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说:“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汇合,前三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三育之中。”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美感、情感教育方面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美、语言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散文中的象征美、风情美,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语文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的依据和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课程目标,不但提高了美育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语文美育的重要程度。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来教育学生了解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确保学生的审美观点真正正确,并且切实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实现崇高审美理想的形成。
“致用课堂”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有效实现了美育的落实。通过以用导学,学生初尝语境美;知用互促,学生感悟意象美;以用促学,学生鉴赏文本美;以用拓学,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一、初读课文,以用导学,学生初尝语境美
1. 巧设导语,以用导学,激发学生阅读实践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名篇,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涵盖面也非常广泛,各种艺术形象也比较丰富多彩。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感悟语言美的极好内容和形式。教师应该在全面考虑课型的情况下,对课文中蕴含的美进行挖掘,巧妙地进行导入,给学生进行美的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教师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用一二分钟开场,能够营造一个美妙、和谐的氛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追求美感的欲望。
如在教《海底世界》时,教师出示大海的图片,问:“孩子们,你们爱大海吗?”学生说:“爱。”老师高兴地说:“我也爱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蔚蓝的大海,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到大海里游泳。”有的学生说:“海水和喝的水不一样,海水是咸的。”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教师相机引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教师合理提问,能够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兴趣切实激发出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思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创设富有活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积极性。
2. 巧用多媒体平台,以用导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感受美
在关于世界的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创造广阔的审美领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通过音乐欣赏,将音乐和文本语言融合起来,学生在融合实践中感受文本的美,感受音乐的美,达到领会文章主题的目的。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老师播放一曲《苗岭的早晨》,学生闭目欣赏、倾听,随着明朗、轻快的旋律,学生进入了水乡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的氛围中,初步感知水乡小镇特有的韵味美,激发了“想与作者一起去欣赏水乡小镇欣赏美”的愿望。古诗《咏柳》一文表现春意盎然的春天,用轻快欢悦的《春天奏鸣曲》配乐朗读,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沉浸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着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