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的本质:占有心智资源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定位”系列之一
  
  定位的本质就是利用品牌去占有顾客心智的某种“心智资源”。一旦通过成功定位,占有了某个心智资源,就有机会通过代言品类构建起认知标准,赢得顾客的优先选择,并且能有效的防范负面认知。这样就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堡垒。
  近些年来,面对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传统商业理念效用低下等现状,企业界越来越热衷于研究定位理论。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个“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并借助其摆脱困境呢?
  本文将从定位理论赖以存在的基石——顾客心智展开讨论。
  
  竞争新地点:顾客心智
  
  在深入谈论定位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近三十年的商业竞争史。
  1 工厂时代
  改革之初,消费者的选择是极为有限的,基本上是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竞争是在工厂里展开,拼的是生产能力和效率。企业若能在管理上领先一步,便有机会在竞争中拔得头筹。
  2 市场时代
  上世纪末期,产品供应越来越多,顾客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卖方市场很快转为买方市场。此时,企业需要用更多的包装、更多的口味去细分和贴近顾客,试图去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竞争地点从工厂转移到了市场,谁能掌控渠道和终端,谁就是赢家。
  3 心智时代
  21世纪,进入竞争的新时代。在食品行业,食品种类呈爆发式的增长,产品高度同质化,让顾客愈发难以从中做出选择。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顾客并不是在购买产品,更准确地说是在选择产品。如何使自己在琳琅满目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并增加被顾客选择的机会,成为每个企业最头疼的事情。
  实际上,在产业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买方市场的竞争地点已发生根本性转移。如今的商战是发生在顾客的大脑中,能否成功占有顾客心智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若不能把握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必将会“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定位关键:能否占位顾客心智
  
  曾经影响我们最深的观念是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的基本定义,即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满足顾客需求。
  自从特劳特提出定位概念后,科特勒也把定位纳入到他的sTP体系之中,从市场细分(segmenting),到寻找目标顾客(Targeting),再到定位(Positioning),可以把它简称为“满足顾客需求式”
  (STP)的定位。以需求为导向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可谓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理所当然对科特勒式的定位作了正解。
  大家在说“我们的产品定位是××”、“我们的市场定位是××”时,本意上只是在说“我想做什么”或“我要做什么”,却没有真正站在消费者心智的角度,未能解决“我能做什么”的问题,这样的解读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企业打着“定位”的旗号,却鲜有操作成功的案例。其本质原因是,不只你在做STP式思考,其他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工作。如果在顾客心智中无法形成有效区隔,产品自然也就无法被选择。
  真正的定位理论是一个全新而又独特的视角,即顾客心智。定位理论是从企业外部重新审视企业的存在,给出了德鲁克关于“创造顾客”课题的终极答案。正是如此,我们的商业知识体系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解析重构。若只是把它拿来当成某种“术”应用于企业的内部运营实践,自然就不免如“刻舟求剑”,与真正的解决之道将“差之千里”。
  要真正理解并把握定位,需要站在顾客心智的基础上。能否成功在顾客心智资源中占据一席之地,是衡量定位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大心智规律
  
  为了揭示了心智运作的客观规律,特劳特在《新定位》中总结归纳出六大原则,在此简单梳理如下:
  1 心智疲于应付
  现在的信息太过泛滥,人们被迫对信息进行简化归类,运用经验性的常识来作判断,把已有认知不符的信息统统滤掉。若我们的信息在认知中不具有差异性,很容易会被消费者忽略。
  2 心智容量有限
  大脑只会记忆有限的信息,而且是有选择性的记忆。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品牌享有更大的心理优势。例如在啤酒行业中,多数曾经风光一时的地方啤酒品牌早已销声匿迹,那是因为青岛、燕京和雪花三大全国性品牌已经足够我们选择了。
  3 心智厌恶混乱
  企业家对自己的产品是充满感情的,恨不得把产品的里里外外都夸个透。但要想让你的品牌信息穿透厌恶复杂、混乱的顾客心智,就必须极度简化,聚焦到一个字眼、一个强有力的差异化概念,产品品项也要尽可能的集中及至单一。成功的品牌莫不如此。比如王老吉正是因为成功将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于“防上火”这一概念,从而形成与其他凉茶的显著差异化,形成了消费者对凉茶独特的品类认知,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成为中国凉茶第一品牌。
  4 心智缺乏安全感
  人们消费新品类、新品牌时是缺乏安全感的。通常会根据他人的认知来做出自己的购买决定,即所谓的“从众心理”。比如就餐时,人们往往更愿意找那些排着队的餐馆。因此,企业需要提供信任状以克服人们消费时的不安情绪,当然最有力的信任状就是市场地位。因为在相应条件下,领先的市场地位能转换为顾客心智中该品类的领导地位。
  5 心智不会改变
  消费者一旦对某产品形成认知,以后将很难改变。如康师傅推出私房牛肉面快餐,人们还是把它的味道视作是调料包冲泡出来的,就是这个(方便面)味。雪花啤酒被人们认知为低端酒后,消费者显然就无法从雪花纯生中喝出品位和高档的感觉来。
  6 心智会失去焦点
  在品牌设定上,企业应将产品集中于某一卖点。我们赋予品牌的内容越多,该品牌在顾客心智中就会越模糊,进而失去焦点,这将为竞争对手占据我们原有的定位敞开大门。
  而现实中,有些企业总是在一个品牌下推出太多的产品,开发出太多的口味和包装。如康师傅,它在我们心目中到底是方便面、冰红茶,还是矿物质水呢?显然,它在我们心智中已经失去焦点的。在使顾客心智失去焦点的同时,也在强迫人们的心智做出改变,由此影响到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原有认知。
  相反,品牌若能在顾客心智中成功占据一个焦点,要远比代表多样东西更容易成功。原来的加多宝也是一个小型“康师傅式”的饮料企业,市场开拓也曾举步维艰,但如今却凭借仅有的红罐王老吉跻身于百亿级企业。
  在了解了心智的这些规律后,就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模式,只有把顾客心智中的认知看作是真正的客观现实,才能把握定位的本质。
  
  定位本质:占有心智资源
  
  定位的本质就是利用品牌去占有顾客心智的某种“心智资源”。一旦通过成功定位,占有了某个心智资源,就有机会通过代言品类构建起认知标准,赢得顾客的优先选择,并且能有效地防范负面认知。这样就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了一个 坚实的堡垒。
  纵观行业内的知名品牌就会发现,但凡成功的品牌,都是在顾客心智中成功占据某个心智资源。如喜之郎代表着果冻,脉动代表着维生素饮料,红牛代表着能量饮料,王老吉代表着预防上火的饮料……
  但是,绝大多数品牌却未能在顾客心智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即使有一定知名度,也不过是一个替补对象,勉强靠着努力和低价维持着生意。在这个信息时代,若不能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一块地皮,企业所拥有的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罢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被拥有心智资源的对手所掌控。
  相反,产品品牌一旦成功占据了顾客的某种心智资源,就会对竞争对手的信息形成有效的屏蔽,其市场地位也将会牢不可摧。如果对手也要挤进来做生意的话,只会把这个品类地皮炒得更旺。哪怕对手的产品通过改进,在客观上确实比我们的产品更好,消费者还是会在主观上倾向于忽视对手的优点(既看不到又会质疑)。香飘飘奶茶占据“杯装奶茶”这个心智资源后,喜之郎即使花费数倍的广告投入也无法让消费者转向认可“奶茶,我要优乐美”,反而却推动香飘飘更快地成长。
  之后,拥有心智资源的企业会进一步聚集社会资源,人才、资本、渠道乃至整个产业链都将向其汇拢,从而在经营层面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与心智壁垒一道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企业战略的核心:夺取顾客心智资源
  
  如前所述,企业竞争的根本目的就是去争夺顾客头脑中有限的心智资源。倘若当初珠江啤酒在战略上能做出取舍,放弃低端产品,集中力量来占据“纯生”这一心智资源,那么啤酒业也许会形成不同于现在的竞争格局。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企业不是从外部的顾客心智中找到可以占据的心智资源,并依此而配置各项资源,而只是从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出发,将其配置成高、中、低等不同档次,并依此去构筑企业战略。那么,即使目前已经成功也将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了心智资源的掩护,获利最大的依然会是该品类原有的老大。
  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就是形成一套独具的运营活动,去创建一个价值独特的定位。但是,波特的战略定位仍旧落在运营层面上,强调的是战略配称与运营取舍。他提出了三种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业聚焦战略,说到底也只是让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但运营优势不等于、也构不成心智优势。缺乏心智资源的企业,即使运营的再好、团队再优秀、投入再大,也无法兑换成销售业绩。
  企业家仅仅做好一个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是一个竞争战略家。首要的问题是,思考企业如何成功占有某个未曾有人占据的心智资源,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进而转化为企业一致性的经营方向。而且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做出取舍,甚至是集中一切资源来抢占这一心智资源。
  除此之外,心智认知的规律和特点又决定了夺取心智资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做到长期坚持。但是,在实际运营中,会有诸多因素影响到企业的战略执行。比如,企业会因经营的压力,从品牌打造转移到价格促销,从运营模式的规范转移到员工绩效的强调……企业在决策时,如果没有心智资源作为经营方向和引导,将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运营也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无法实现战略目标。更可怕的是贻误先机,让竞争对手抢先成功占据该心智资源,再想夺回这一资源则是难上加难。因此,企业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坚持这一战略性的定位。
其他文献
在一次公共关系课上,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对同学们说,这个苹果是早上在家门口的市场上买来的,大约1元钱。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依靠自己的智慧,来为它增值,卖到100万元。有什么办法吗?  一个苹果,卖到100万,您想钱想疯了吧?老师的话音刚落,坐在最后一排的胖子扯出一嗓子,全班哄堂大笑。顿时,全班炸了锅。  老师并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大家,过了大约有一两分钟的样子,又把苹果举了举,
期刊
城市市场已经是竞争的红海,儿童休闲食品要想在未来赢得市场,农村市场则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市场。    城市市场已经是竞争的红海,儿童休闲食品要想在未来赢得市场,农村市场则是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市场。    农村儿童休闲食品的市场现状    市场分散  中国的农村市场存在于以乡镇为中心的周围数公里内,由于地域广阔,不容易集中,其消费模式以固定集市为高峰,平时的消费较少。对于休闲类儿童食品,并不是每一个目标
期刊
娃哈哈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忘掉国内市场的成功,忘掉品牌和渠道的优势,忘掉一切战术和手段。回归中国“道”,承载中国文化,只有承载国家文化,品牌才能永生。    2010年,像宗庆后一样闲不住的娃哈哈,又出新招儿——高调推出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取名“爱迪生”,奶源纯进口,由荷兰皇家乳业为其“打工”。  看来,娃哈哈准备向国际市场进军了。  本土品牌国际化,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绕不过的门槛儿。如今,市场在
期刊
书名:特劳特经典丛书  作者:[美]阿尔·里斯 杰克·特劳特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定位流传30年之际,在中国国内还有很多人将定位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混为一谈,认为定位是要给自己找寻一个目标和方向。殊不知,在上世纪60年代末特劳特从最初提出定位理念开始,就不是自上而下自里而外提出一个战略目标的概念,而是要从市场的现状出发,针对竞争对手提出自己的差异性,从而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可动摇
期刊
以复杂、拼凑式的加法思路,搞出看似很有创意、很吸引眼球的新品,实际上很难真正创造出一个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类。    开创一个新品类,并成为该品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众多食品饮料企业所追捧的营销法宝。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消费者心智的深入研究,往往过于追求新品类的原创性、新奇性、创意性,开发出来的产品怪怪的,导致顾客心智无法接受,企业的品类战略也就迷失了方向。  今夏,一款比较吸引眼球的新饮
期刊
如果处于劣势的厂家品牌放弃大而空的全国招商、省地级独家代理的“吸金”做法,转而认真地考虑打造适合自身实力和规模的区域样板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渠道、细分产品,那么名烟名酒店一定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渠道选择。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内南北市场的名酒专卖店虽然形态形势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名酒专卖店的发展前景广阔,符合消费受众的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一销售渠道大有潜力可挖。  
期刊
新品推广,一个关键点在于从细分市场做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切忌急于求成。    [案例背景]    上海A饮料公司的销售总监吴伟匆匆由北京飞往武汉。  A公司今年3月借春季糖酒会的契机,面向全国市场推出了“无糖牛奶”,全国各地的招商工作如火如荼展开。近三个月内吴伟几乎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片区市场。三个月已过去了,市场竟然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A牌“无糖奶”在局地市场推广效果显著,甚至出现销售
期刊
随需而变是一种境界    对很多经销商来说,他们总是努力满足终端商的各种要求,并且积极支持与配合经销商的工作,为什么终端商最终还是不买账?面对终端商越来越多的“要求”,供应商总是一头的雾水与困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销商“随需而变”能力不强,这是病根所在。  应该如何理解“随需而变”呢?“随需而变”是经销商为终端商提供前瞻性、主动化、贴身化、共赢式的综合性资源输出,这里的综合性资源包括产品
期刊
中国白酒行业的模仿经济导致企业陷入“进入增长极限”的陷阱,跟风行为使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营销的本质终究是一场消费者心智上的认知战,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出了问题,那就等于品牌出了问题。  2010年春节期间,在众多白酒品牌广告传播运动中,最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应当是xx广告植入春晚小品《xx》这一营销事件。由于xx的决策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传播平台不恰当地做了一个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诉求
期刊
白酒时尚化升级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而不是泛泛的大众消费者。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时尚概念,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购买力等因素决定。所以,时尚白酒的开发与营销尤其要锁定中高端群体,他们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学历、高职务、高文化,以及新崛起的年轻(白领)消费群体。  白酒时尚化升级不能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仅仅用对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手段,无法从根本解决白酒的时尚化营销问题。企业应该从新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