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大学生从银行追捧的“香饽饽”变成了银行闻之色变的高风险人群,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了停办(或限制办理)大学生信用卡的行列。将升入大四的上海大学学生罗毅飞准备去一家单位实习,考虑到自己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今年6月中旬,罗毅飞想给自己办一张信用卡。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本遍布校园各个食堂、宣传栏、图书馆前的许多信用卡办理点,现如今一家也找不到了。
为了拥有一张信用卡,小罗只好在大热天亲自跑到银行去办理。“可我跑了好几家银行,都说大学生信用卡已经停办了。真搞不明白,以前只要在校园里填张申请表就可以了。”他说。
大学生曾是香饽饽
“我记得以前大一、大二的时候,益新楼(某大学食堂)门口几乎天天都有办理信用卡的摊位,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可爱的绒毛玩具,每天午饭时间这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小罗指着他宿舍楼边上的食堂,无奈地对记者表示,“甚至经常有陌生人跑到宿舍楼来,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推销。身边很多同学糊里糊涂就办了一堆卡,几个同学差不多每个人手上都有3~5张信用卡。”更让他惊讶的是,校园里还贴着招聘大学生推销信用卡的兼职信息,每发一张卡可以提成10~15元。
事实上,中国的信用卡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只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在前几年信用卡推广的起步阶段,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发行规模,暗地里纷纷降低信用卡申办门槛,有的外包给代理公司上门推销,只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行。
而在各种人群中,银行认为大学生群体较易接受透支消费等前卫理念,消费需求旺盛,作为高学历人群,其未来工作后的还款能力也较强,因此大学生便成为各大银行争抢的对象,信用卡办理点遍布各大学校园,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还曝出过因学校统一组织办理信用卡,引起不愿办理的学生进行投诉等负面新闻。
大学生信用卡“跑马圈地”时代终结
然而经过几年跑马圈地疯狂扩张,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风险正在快速浮出水面。
据了解,央行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支付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49.70亿元,同比增加133.1%;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0%,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还款能力弱,其信用卡不良率也相对较高,银行为此付出的坏账成本也较高。另外一项统计显示,前几年国内信用卡的不良率在1%左右,近两三年不良率升至2%~3%,而大学生信用卡的不良率在4%~5%左右。
显然,大学生群体已经从过去信用卡市场的香饽饽,变成了容易引发信用卡坏账的高风险人群。
今年5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银行谨慎发展无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客户群体,做到从严授信,而大学生算是“从严授信”的重点客户群。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三个月来,包括建行、招行、工行、中行、中信、兴业在内的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纷纷提高了信用卡办理的门槛。有些银行只优先对知名学校的优秀学生办理信用卡,或者为了控制风险,大幅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授信额度,从最初的3000元左右降到几百元。
而过去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的某些信用卡,如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中信银行的“I卡”和工商银行的“猪福卡”等均已处于停办状态。
据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多数学生能够按期还款,但也有部分学生刷卡后未及时还款导致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此外,学生因毕业工作更换城市导致失去联系,产生了一些不良率,也让银行提高了对大学生办卡的审核门槛。大学生无度刷卡引发家庭矛盾
事实上,早在2007年,银行抢占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上海银监局当时就向各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上海银监局认为,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群体,对大学生发卡而不考虑其还款能力,会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给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进而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也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类似“大学生过度刷卡欠账不还,贫困父母被迫替子还债”的新闻始终不绝于耳,并引发了许多家庭矛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有识之士也多次呼吁银行应提高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
有银行工作人员私下对本刊记者表示:“按我们的业务理念,年轻人是办卡的主要对象,因为年轻人消费欲很强。目前校园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虽然学生是没有收入的群体,很容易变成‘卡奴’,但银行却不担心,因为学生还不上钱,背后还有家长呢。”
显然,大学生一时冲动过度消费并无力还款时,几乎都只能向家里伸手,不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长为了保全尚未踏入社会的子女有良好的信用,不得不咬牙还钱,苦不堪言。
市民李女士称:“孩子办信用卡,我们事先毫不知情,一旦欠款还不上,我们总不能让孩子还没进入社会就有不良信用吧。学生拥有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监督,为他们不理性的消费提供了方便,也为家长增加了负担。”
年过半百的黄先生则向记者诉苦说:“我快被儿子的信用卡逼疯了!”由于今年读大二的儿子在多家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透支未还,从今年2月起,他就陆续接到了两家银行的催缴欠款电话。为了儿子的信用,他无奈替儿子付清了7000多元的账单,并没收了儿子的信用卡,“没想到他却申请挂失,又补办了一张,现在又欠了9000多元。我们老两口生活不富裕,真的还不起了。”黄先生曾多次找银行要求注销账户,但银行客服说必须持卡人本人注销。
“一刀切”停办是否合理
对于银行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一事,社会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本身就不应该过早进行信用卡透支消费,因此支持银行的举措。
但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有少数大学生不能按期还款,但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做到如约还款,如今“一刀切”地取消学生信用卡有失公平,更何况信用卡对积累学生个人信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习惯有着重要作用,暂时的停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大学生毕竟还是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是银行未来不可缺失的重要客户资源,因此银行这种“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并不明智。
山东省法律服务中心金融事务部副主任王奉认为,前几年信用卡办理“泛滥”,许多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拥有多张信用卡,而大学生们还款能力低、不良率高的特征也渐渐显现出来。不过完全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也不合理,银行可以提高对申请办卡大学生还款能力的审核,必要时可以取得其父母愿意代其还款的证明,这样,既可以方便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也可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显然,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叫停就能解决的。
为了拥有一张信用卡,小罗只好在大热天亲自跑到银行去办理。“可我跑了好几家银行,都说大学生信用卡已经停办了。真搞不明白,以前只要在校园里填张申请表就可以了。”他说。
大学生曾是香饽饽
“我记得以前大一、大二的时候,益新楼(某大学食堂)门口几乎天天都有办理信用卡的摊位,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可爱的绒毛玩具,每天午饭时间这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小罗指着他宿舍楼边上的食堂,无奈地对记者表示,“甚至经常有陌生人跑到宿舍楼来,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推销。身边很多同学糊里糊涂就办了一堆卡,几个同学差不多每个人手上都有3~5张信用卡。”更让他惊讶的是,校园里还贴着招聘大学生推销信用卡的兼职信息,每发一张卡可以提成10~15元。
事实上,中国的信用卡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只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在前几年信用卡推广的起步阶段,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发行规模,暗地里纷纷降低信用卡申办门槛,有的外包给代理公司上门推销,只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行。
而在各种人群中,银行认为大学生群体较易接受透支消费等前卫理念,消费需求旺盛,作为高学历人群,其未来工作后的还款能力也较强,因此大学生便成为各大银行争抢的对象,信用卡办理点遍布各大学校园,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还曝出过因学校统一组织办理信用卡,引起不愿办理的学生进行投诉等负面新闻。
大学生信用卡“跑马圈地”时代终结
然而经过几年跑马圈地疯狂扩张,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风险正在快速浮出水面。
据了解,央行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支付运行情况报告显示,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49.70亿元,同比增加133.1%;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0%,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由于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还款能力弱,其信用卡不良率也相对较高,银行为此付出的坏账成本也较高。另外一项统计显示,前几年国内信用卡的不良率在1%左右,近两三年不良率升至2%~3%,而大学生信用卡的不良率在4%~5%左右。
显然,大学生群体已经从过去信用卡市场的香饽饽,变成了容易引发信用卡坏账的高风险人群。
今年5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银行谨慎发展无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客户群体,做到从严授信,而大学生算是“从严授信”的重点客户群。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三个月来,包括建行、招行、工行、中行、中信、兴业在内的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纷纷提高了信用卡办理的门槛。有些银行只优先对知名学校的优秀学生办理信用卡,或者为了控制风险,大幅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授信额度,从最初的3000元左右降到几百元。
而过去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的某些信用卡,如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中信银行的“I卡”和工商银行的“猪福卡”等均已处于停办状态。
据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多数学生能够按期还款,但也有部分学生刷卡后未及时还款导致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此外,学生因毕业工作更换城市导致失去联系,产生了一些不良率,也让银行提高了对大学生办卡的审核门槛。大学生无度刷卡引发家庭矛盾
事实上,早在2007年,银行抢占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上海银监局当时就向各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上海银监局认为,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群体,对大学生发卡而不考虑其还款能力,会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给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进而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也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年来类似“大学生过度刷卡欠账不还,贫困父母被迫替子还债”的新闻始终不绝于耳,并引发了许多家庭矛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有识之士也多次呼吁银行应提高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
有银行工作人员私下对本刊记者表示:“按我们的业务理念,年轻人是办卡的主要对象,因为年轻人消费欲很强。目前校园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虽然学生是没有收入的群体,很容易变成‘卡奴’,但银行却不担心,因为学生还不上钱,背后还有家长呢。”
显然,大学生一时冲动过度消费并无力还款时,几乎都只能向家里伸手,不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长为了保全尚未踏入社会的子女有良好的信用,不得不咬牙还钱,苦不堪言。
市民李女士称:“孩子办信用卡,我们事先毫不知情,一旦欠款还不上,我们总不能让孩子还没进入社会就有不良信用吧。学生拥有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监督,为他们不理性的消费提供了方便,也为家长增加了负担。”
年过半百的黄先生则向记者诉苦说:“我快被儿子的信用卡逼疯了!”由于今年读大二的儿子在多家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透支未还,从今年2月起,他就陆续接到了两家银行的催缴欠款电话。为了儿子的信用,他无奈替儿子付清了7000多元的账单,并没收了儿子的信用卡,“没想到他却申请挂失,又补办了一张,现在又欠了9000多元。我们老两口生活不富裕,真的还不起了。”黄先生曾多次找银行要求注销账户,但银行客服说必须持卡人本人注销。
“一刀切”停办是否合理
对于银行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一事,社会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本身就不应该过早进行信用卡透支消费,因此支持银行的举措。
但也有观点认为,尽管有少数大学生不能按期还款,但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做到如约还款,如今“一刀切”地取消学生信用卡有失公平,更何况信用卡对积累学生个人信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习惯有着重要作用,暂时的停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大学生毕竟还是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是银行未来不可缺失的重要客户资源,因此银行这种“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并不明智。
山东省法律服务中心金融事务部副主任王奉认为,前几年信用卡办理“泛滥”,许多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拥有多张信用卡,而大学生们还款能力低、不良率高的特征也渐渐显现出来。不过完全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业务也不合理,银行可以提高对申请办卡大学生还款能力的审核,必要时可以取得其父母愿意代其还款的证明,这样,既可以方便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也可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显然,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叫停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