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讨论是阅读交流的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怎么“与他人讨论”,帮助他们很好地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深阅读,读书交流的引导者需要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儿童书籍类型的不同,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低年级重趣、中年级重情、高年级重理。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引导讨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把整本书作主题,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小学六年时间学生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单篇阅读、课内教材阅读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六年阅读量的需求,而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大阅读”背景下的核心。那么,整本书该怎么读?想让孩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深入阅读,就需要有策略有方法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交流,才能彼此分享阅读快乐、交流读书感受,增强阅读氛围。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值得我们思考。
1991年,钱伯斯首次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并勾勒出阅读过程的三大环节:“选书——阅读——回应”。在一轮又一轮的阅读循环中,儿童的阅读视野、品味、兴趣与能力,都将逐步提升。然而,这样的描述似乎流于空泛,好像还缺少了一点什么。真正影响孩子是否成为优秀读者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阅读循环”的图表,串联了阅读行为的每一个环节,而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他必须是一个读者,一个理解儿童的读者,一个能将儿童引入深层阅读的人。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容易,教会他们怎么“读书”、怎么“与他人讨论”所读的书,帮助他们很好地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深阅读,并不是那么容易。
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我们常规的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有很多不同。很多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中又还原了“语文课堂”,品词析句谈写法,选择整本书中的某个片段赏析,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整本书阅读,在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的同时要通过细节的深入,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交流时,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下面试以整本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例,浅谈小学低、中、高各年级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如何引导学生交流。
一、有热度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小猪变形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一本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哲理的故事书。故事中的小猪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一会装扮成长颈鹿,一会装扮成斑马,一会装扮成鹦鹉,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几近崩溃时,受另一头猪的启发,才明白做自己最好。小猪可爱的样子和大胆的举动,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孩子,也联想到自己,在羡慕别人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却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总是在失败中慢慢地开始认识自我,我们最终要做回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图画书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它超越语言,跨越文化,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书中情节变化非常有趣,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可以做停留,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设计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引发思考。我以一个问题——“小猪还会变成什么?”贯穿故事始终,展开想象进行模仿性的语言训练,既呵护低年级孩子可贵的“想象力”,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并与同桌交流,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需有热度,方能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有温度的问题设计,透过情节感受人物
中年级的讨论话题要关注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细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聊故事里难忘的情节,下面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伊始,让学生将以往阅读的书籍和《亲爱的汉修先生》进行对比,这本书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让学生发现作家的独特写法。
中年级学生,对情节的关注多于对主题的理解,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课堂上让其充分交流“鲍雷伊在给汉修先生的信里都写了哪些事情?”学生交流的事件往往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会从不同内容、不同视角进行汇报,这样的交流可以分享个体的阅读感受。但是作为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应将其零散描述的故事情节,按照鲍雷伊成长的时间顺序进行提炼整理,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这样学生才能把散落的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认识,构建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当然,每节课的讨论应有核心话题,本节课的核心话题——鲍雷伊在与汉修先生通信的五年里都有哪些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鲍雷伊的心路成长历程,鲍雷伊在自我倾诉中改变,在爱和疼痛中成长,原先孤独、内向的鲍雷伊成长为一位自信、懂得爱和理解宽容的孩子。阅读后的交流讨论应从局部到整体,以故事中的主角为线索,提出一个统整性的问题,感受人物形象,以推进对整本书的把握,
三、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提升阅读的深层感悟
整本书阅读在阅读初期,需要读进文字,体悟文字内涵,而在阅读交流中需要走出文字,做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年级的交流课可能没有以往的热闹非凡,小手林立,而多了一分冷静与思考,多了个人的独特见解。所以我们在高年级问题的设计上,不能仅限于情节或人物方面的问题设计,而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主题深入的话题,话题的设计应该能体现文本阅读的深度。例如,开展《毛毛》(21世纪出版社)的读书交流会中,适于在读完整本书的基础上,让讀者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单说一说《毛毛》是一本怎样的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孩子个性化的阅读与体验。初步交流之后,可以将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从故事主角毛毛开始聊起,再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读者对故事中其他人物的了解,人物前后对比,感受灰先生出现后所有人物的变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除此之外,高年级的阅读的深度体现在是否有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所以必然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角色对比发现变化的本质原因——灰先生盗取了人类的时间后,开展主题讨论——你如何看待“节约时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辩证地看待“节约时间”,最终明白什么样的时间必须节约,什么样的时间不能节约。(如:陪伴亲人、休息……)并深入思考节约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学会合理规划好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有着“预设”“先见”,我们希望讨论能直接快速地逼近那个“预设”“先见”。我们的问题,像是一种带有暗示性质的“诱惑”,其实这样的交流缺少心与心的对话,孩子有时未必会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说来听听”警醒我们孩子在阅读讨论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弥足珍贵的。也许他们无意的分享交流会将我们带入问题的核心,所以在交流中要真心尊重并接收每个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评论家。
参考文献:
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裴 帔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引导讨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把整本书作主题,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小学六年时间学生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单篇阅读、课内教材阅读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六年阅读量的需求,而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大阅读”背景下的核心。那么,整本书该怎么读?想让孩子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深入阅读,就需要有策略有方法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书的讨论交流,才能彼此分享阅读快乐、交流读书感受,增强阅读氛围。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值得我们思考。
1991年,钱伯斯首次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并勾勒出阅读过程的三大环节:“选书——阅读——回应”。在一轮又一轮的阅读循环中,儿童的阅读视野、品味、兴趣与能力,都将逐步提升。然而,这样的描述似乎流于空泛,好像还缺少了一点什么。真正影响孩子是否成为优秀读者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阅读循环”的图表,串联了阅读行为的每一个环节,而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他必须是一个读者,一个理解儿童的读者,一个能将儿童引入深层阅读的人。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容易,教会他们怎么“读书”、怎么“与他人讨论”所读的书,帮助他们很好地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深阅读,并不是那么容易。
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我们常规的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有很多不同。很多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交流课中又还原了“语文课堂”,品词析句谈写法,选择整本书中的某个片段赏析,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整本书阅读,在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的同时要通过细节的深入,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入理解,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交流时,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下面试以整本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例,浅谈小学低、中、高各年级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如何引导学生交流。
一、有热度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小猪变形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一本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哲理的故事书。故事中的小猪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一会装扮成长颈鹿,一会装扮成斑马,一会装扮成鹦鹉,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得几近崩溃时,受另一头猪的启发,才明白做自己最好。小猪可爱的样子和大胆的举动,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孩子,也联想到自己,在羡慕别人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却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总是在失败中慢慢地开始认识自我,我们最终要做回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图画书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它超越语言,跨越文化,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书中情节变化非常有趣,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可以做停留,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设计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引发思考。我以一个问题——“小猪还会变成什么?”贯穿故事始终,展开想象进行模仿性的语言训练,既呵护低年级孩子可贵的“想象力”,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并与同桌交流,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需有热度,方能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有温度的问题设计,透过情节感受人物
中年级的讨论话题要关注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细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聊故事里难忘的情节,下面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伊始,让学生将以往阅读的书籍和《亲爱的汉修先生》进行对比,这本书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让学生发现作家的独特写法。
中年级学生,对情节的关注多于对主题的理解,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课堂上让其充分交流“鲍雷伊在给汉修先生的信里都写了哪些事情?”学生交流的事件往往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会从不同内容、不同视角进行汇报,这样的交流可以分享个体的阅读感受。但是作为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应将其零散描述的故事情节,按照鲍雷伊成长的时间顺序进行提炼整理,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这样学生才能把散落的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认识,构建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当然,每节课的讨论应有核心话题,本节课的核心话题——鲍雷伊在与汉修先生通信的五年里都有哪些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鲍雷伊的心路成长历程,鲍雷伊在自我倾诉中改变,在爱和疼痛中成长,原先孤独、内向的鲍雷伊成长为一位自信、懂得爱和理解宽容的孩子。阅读后的交流讨论应从局部到整体,以故事中的主角为线索,提出一个统整性的问题,感受人物形象,以推进对整本书的把握,
三、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提升阅读的深层感悟
整本书阅读在阅读初期,需要读进文字,体悟文字内涵,而在阅读交流中需要走出文字,做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年级的交流课可能没有以往的热闹非凡,小手林立,而多了一分冷静与思考,多了个人的独特见解。所以我们在高年级问题的设计上,不能仅限于情节或人物方面的问题设计,而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主题深入的话题,话题的设计应该能体现文本阅读的深度。例如,开展《毛毛》(21世纪出版社)的读书交流会中,适于在读完整本书的基础上,让讀者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单说一说《毛毛》是一本怎样的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孩子个性化的阅读与体验。初步交流之后,可以将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从故事主角毛毛开始聊起,再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读者对故事中其他人物的了解,人物前后对比,感受灰先生出现后所有人物的变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说说自己的感受。
除此之外,高年级的阅读的深度体现在是否有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所以必然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角色对比发现变化的本质原因——灰先生盗取了人类的时间后,开展主题讨论——你如何看待“节约时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辩证地看待“节约时间”,最终明白什么样的时间必须节约,什么样的时间不能节约。(如:陪伴亲人、休息……)并深入思考节约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学会合理规划好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精彩。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有着“预设”“先见”,我们希望讨论能直接快速地逼近那个“预设”“先见”。我们的问题,像是一种带有暗示性质的“诱惑”,其实这样的交流缺少心与心的对话,孩子有时未必会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说来听听”警醒我们孩子在阅读讨论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弥足珍贵的。也许他们无意的分享交流会将我们带入问题的核心,所以在交流中要真心尊重并接收每个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尊重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评论家。
参考文献:
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裴 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