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我国农民旅游的规模已经相当大,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旅游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旅游者的定义,以及农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农民旅游的特点,然后深入地分析了开发农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大力开发农民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旅游者 农民旅游 SWOT
一、农民旅游概述
1.农民旅游者的定义
2003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农民旅游者的定义:农民旅游者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居住地乘坐长途交通工具,距离超过10公里,在外停留一夜以上半年以内,到国内外进行旅游活动的农村居民。
2.农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发展非常迅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人数、出游率、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人均花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近五年的农民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1.92%,出游率由2000年的44.09%增长到2005年的76.2%,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在“十五”期间的年增长率为12.5%,特别是2005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其中农民旅游者为7.16亿人次,占总量的59.07%。我国国内旅游者中近6成为农民旅游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及旅游主管部分都开始重视农民旅游了。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旅游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将是推进我国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生力军。
3.农民旅游的特点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农民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1)组织形式以自助旅游为主,旅游目的单一,以探亲访友和观光旅游为主。抽样调查显示,农民旅游者以散客形式进行自助旅游为主,比例高达95.59%,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和观光为主,其中探亲访友的比例高达62.2%,观光的比例为12.1%,而其他旅游目的所占比例很小。(2)旅游消费水平低,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旅游者的人均花费近年来保持在200元~220元,总体消费水平低。抽样调查表明,54.19%的不曾使用住宿设施,70.81%的不曾使用娱乐服务或设施,66.76%的未游览景区景点,85.86%的为雇用导游。农民旅游的主要消费项目为交通费用和购物费用,而花在“吃、住、游、娱”方面的钱较少。这些数据表明农民旅游者虽然总量大,发展速度快,但对旅游产业的带动性不强。(3)出游半径小,以省内旅游为主。由于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民旅游以短途为主,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本省的景区景点。(4)旅游季节性强,出游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直接相关。从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11月至次年4月为农闲季节,农民外出旅游与农业生产时间相关,大多发生在农闲时。(5)地区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农民出游率高,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总体还没开始。即使在同一地区, 农民旅游发展也有先后之别。一般说来,在同一地区,农民旅游较早起步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城乡交错带和部分旅游景区,而其他地区相对较晚。
二、发展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
1.发展农民旅游的优势分析
(1)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5.6元,2005年达到3255元。农民收入地区差距明显,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省市有7个,它们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最高的上海达到8342元。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农民旅游市场广大,发展前景广阔。
(2)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农民闲暇时间。外出旅游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有充裕的闲暇时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推进,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闲暇时间将更多,农民外出旅游的时间有了更多保障。
(3)农村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使农民外出旅游行得畅。曾经“交通瓶颈”是制约我国国内旅游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2005年底,全国公路密度为20.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81%,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4.3%。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农民外出旅游“行”得畅的愿望。
(4)接待农民旅游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完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几年“黄金周”的洗礼,旅游企事业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大大增强,旅游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为开发接待农民旅游提供了物质和服务保障。
(5)农民旅游的意识增强与农民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曾经在农村做过调查,假定有钱之后怎么消费,旅游高居第二位。说明农民的旅游意识是比较高的。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事业有意识的进一步引导,农民外出旅游的意识将逐步增强。2005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总数的10.32%,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17%,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53%,初中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74%,小学程度的人口占31.13%。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也不例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农民跟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和快捷,农民获取的信息更多。
2.发展农民旅游的劣势分析
(1)农民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单一。据调查,农民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告和亲朋好友介绍,靠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而外出旅游的几乎没有。农民外出旅游多是自发性组织的。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相对低下,对大篷宣传车、报刊杂志、旅行社、网络等资源利用率低。此外,旅行社大都未在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旅游产业营销服务链出现了“城乡断链”现象,制约了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2)旅游业界对农民旅游重视不够。政府部门和有关的旅游企业对农民旅游的关注程度低。针对农民的社会经济特征,适合农民的旅游产品还相当少。旅游业界往往盯住收益高的出入境旅游和商务、度假、休闲等旅游市场,这些市场细分的对象定位为城市居民。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很少顾及农民旅游市场。关于农民旅游的统计资料缺乏,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方面做的很不够。上述因素都制约了农民出游。
3.发展农民旅游的机会分析
(1)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将利于农民收入增长。针对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为农村的发展送去了强大的动力。农民的收入将得到提高,生活将进一步改善,农民旅游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将从目前的初级形式向现代大众旅游的享受型延伸。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旅游意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人天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旅游和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一方面,旅游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了解,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也必将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大家的认同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经济状况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的旅游意识将更加强烈。原来的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也有了较多的选择旅游的条件、心境和能力。
(3)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农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巩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西部开发战略正在改善西部发展的基础设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探索新路,而中部经济崛起又被提上了日程。中央政府在不断地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全国经济的有序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区域旅游的合作和联合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归根结蒂,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了区域发展农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农民旅游的决心,为农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发展农民旅游的威胁分析
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农民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 并纷纷加入到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行列,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此外,旅游景区(点)竞相涨价,特别是知名度高、景色优美或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景区(点);油价上涨导致的交通成本上升;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旅游维权意识低下;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等都是威胁农民旅游的因素。
三、大力开发农民旅游的建议
1.提高旅游业界对农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要改变政府部门和有关的旅游企业对农民旅游的关注程度不够这一现状。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民旅游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认识到农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应切实加强农民旅游市场的引导。虽然农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农民旅游花费水平低,对旅游产业的带动性不强,但旅游企业应当认识到农民旅游市场的巨大性和发展潜力,做好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接待农民旅游的准备,在农民旅游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先发优势。
2.在县乡两级布设旅游销售网络,达到对农民传达旅游信息和组织农民外出旅游的双重目的
旅行社大都未在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旅游产业营销服务链出现了“城乡断链”现象,制约了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旅行社应该在农民集散中心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研究农民出游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市场细分,确定宣传促销的重点区域和人群,并适时地组织现场义务咨询、提供组团信息、介绍旅游产品和散发宣传资料,起到传达旅游信息的目的。此外,还应该建立农民旅游者信息反馈库,适时调整实际工作。
目前农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自助旅游。旅行社应当担当起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旅游的中间人角色,积极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服务和方便,寻找生存空间。此外,农民的闲暇时间比城镇居民要分散得多,适时组织农民外出旅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节旅游的淡旺季。
3.开发适合农民特点的旅游产品
我国现有旅游产品在内容、价格和网络三方面都很难适应农民的特殊要求,农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探亲访友和景区(点)观光。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本省的大中城市和知名度高的景区(点)。根据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适度开发婚庆、度假、商务、宗教朝拜、医疗保健等旅游产品,价格组合合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一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就近进行休闲娱乐,增加外出旅游的次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对游览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的农民实行门票价格优惠政策。众所周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门票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游览观赏的权利,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建议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对农民实行门票优惠政策。
4.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旅游健康发展
在很多旅游服务人员眼里,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自然也低。其实不然,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5%的农民旅游者认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好,说明针对农民旅游的服务质量确实有待提高。旅游企业要作好农民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安全和卫生工作,解决农民旅游的后顾之忧。此外,要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农民游客的行为,做好投诉处理工作,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刘旺杨敏: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2):231~235.
[3]曹新向王伟红: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现状、前景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417~421.
[4]刘小英等:农民旅游市场开发浅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8):172~176
[5]梁留科曹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47~251
[6]李炳武: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民旅游市场开发[J].管理科学文摘,2005,11:60~61
[7]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5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
[关键词] 农民旅游者 农民旅游 SWOT
一、农民旅游概述
1.农民旅游者的定义
2003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农民旅游者的定义:农民旅游者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居住地乘坐长途交通工具,距离超过10公里,在外停留一夜以上半年以内,到国内外进行旅游活动的农村居民。
2.农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发展非常迅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人数、出游率、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人均花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近五年的农民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1.92%,出游率由2000年的44.09%增长到2005年的76.2%,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在“十五”期间的年增长率为12.5%,特别是2005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其中农民旅游者为7.16亿人次,占总量的59.07%。我国国内旅游者中近6成为农民旅游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及旅游主管部分都开始重视农民旅游了。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旅游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将是推进我国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生力军。
3.农民旅游的特点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农民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1)组织形式以自助旅游为主,旅游目的单一,以探亲访友和观光旅游为主。抽样调查显示,农民旅游者以散客形式进行自助旅游为主,比例高达95.59%,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和观光为主,其中探亲访友的比例高达62.2%,观光的比例为12.1%,而其他旅游目的所占比例很小。(2)旅游消费水平低,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旅游者的人均花费近年来保持在200元~220元,总体消费水平低。抽样调查表明,54.19%的不曾使用住宿设施,70.81%的不曾使用娱乐服务或设施,66.76%的未游览景区景点,85.86%的为雇用导游。农民旅游的主要消费项目为交通费用和购物费用,而花在“吃、住、游、娱”方面的钱较少。这些数据表明农民旅游者虽然总量大,发展速度快,但对旅游产业的带动性不强。(3)出游半径小,以省内旅游为主。由于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民旅游以短途为主,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本省的景区景点。(4)旅游季节性强,出游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直接相关。从我国农村的整体情况来看,11月至次年4月为农闲季节,农民外出旅游与农业生产时间相关,大多发生在农闲时。(5)地区发展不平衡。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农民出游率高,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总体还没开始。即使在同一地区, 农民旅游发展也有先后之别。一般说来,在同一地区,农民旅游较早起步于经济发达的农村、城乡交错带和部分旅游景区,而其他地区相对较晚。
二、发展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
1.发展农民旅游的优势分析
(1)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5.6元,2005年达到3255元。农民收入地区差距明显,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省市有7个,它们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最高的上海达到8342元。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农民旅游市场广大,发展前景广阔。
(2)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农民闲暇时间。外出旅游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有充裕的闲暇时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推进,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闲暇时间将更多,农民外出旅游的时间有了更多保障。
(3)农村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使农民外出旅游行得畅。曾经“交通瓶颈”是制约我国国内旅游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2005年底,全国公路密度为20.1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81%,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4.3%。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现了农民外出旅游“行”得畅的愿望。
(4)接待农民旅游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完备。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极快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几年“黄金周”的洗礼,旅游企事业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大大增强,旅游软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为开发接待农民旅游提供了物质和服务保障。
(5)农民旅游的意识增强与农民整体素质逐渐提高。国家计委社会发展司曾经在农村做过调查,假定有钱之后怎么消费,旅游高居第二位。说明农民的旅游意识是比较高的。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企事业有意识的进一步引导,农民外出旅游的意识将逐步增强。2005年,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总数的10.32%,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17%,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53%,初中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74%,小学程度的人口占31.13%。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也不例外。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农民跟外界的联系更加频繁和快捷,农民获取的信息更多。
2.发展农民旅游的劣势分析
(1)农民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单一。据调查,农民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告和亲朋好友介绍,靠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而外出旅游的几乎没有。农民外出旅游多是自发性组织的。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相对低下,对大篷宣传车、报刊杂志、旅行社、网络等资源利用率低。此外,旅行社大都未在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旅游产业营销服务链出现了“城乡断链”现象,制约了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2)旅游业界对农民旅游重视不够。政府部门和有关的旅游企业对农民旅游的关注程度低。针对农民的社会经济特征,适合农民的旅游产品还相当少。旅游业界往往盯住收益高的出入境旅游和商务、度假、休闲等旅游市场,这些市场细分的对象定位为城市居民。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很少顾及农民旅游市场。关于农民旅游的统计资料缺乏,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方面做的很不够。上述因素都制约了农民出游。
3.发展农民旅游的机会分析
(1)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将利于农民收入增长。针对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为农村的发展送去了强大的动力。农民的收入将得到提高,生活将进一步改善,农民旅游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将从目前的初级形式向现代大众旅游的享受型延伸。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旅游意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人天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旅游和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一方面,旅游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了解,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也必将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大家的认同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经济状况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的旅游意识将更加强烈。原来的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也有了较多的选择旅游的条件、心境和能力。
(3)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农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巩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西部开发战略正在改善西部发展的基础设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探索新路,而中部经济崛起又被提上了日程。中央政府在不断地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全国经济的有序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区域旅游的合作和联合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归根结蒂,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了区域发展农民旅游的意识和开发农民旅游的决心,为农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4.发展农民旅游的威胁分析
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农民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 并纷纷加入到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行列,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此外,旅游景区(点)竞相涨价,特别是知名度高、景色优美或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景区(点);油价上涨导致的交通成本上升;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旅游维权意识低下;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等都是威胁农民旅游的因素。
三、大力开发农民旅游的建议
1.提高旅游业界对农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
要改变政府部门和有关的旅游企业对农民旅游的关注程度不够这一现状。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民旅游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认识到农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应切实加强农民旅游市场的引导。虽然农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农民旅游花费水平低,对旅游产业的带动性不强,但旅游企业应当认识到农民旅游市场的巨大性和发展潜力,做好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接待农民旅游的准备,在农民旅游市场竞争中才会拥有先发优势。
2.在县乡两级布设旅游销售网络,达到对农民传达旅游信息和组织农民外出旅游的双重目的
旅行社大都未在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旅游产业营销服务链出现了“城乡断链”现象,制约了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旅行社应该在农民集散中心县乡两级布设销售网络,研究农民出游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其进行市场细分,确定宣传促销的重点区域和人群,并适时地组织现场义务咨询、提供组团信息、介绍旅游产品和散发宣传资料,起到传达旅游信息的目的。此外,还应该建立农民旅游者信息反馈库,适时调整实际工作。
目前农民旅游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自助旅游。旅行社应当担当起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旅游的中间人角色,积极为农民外出旅游提供服务和方便,寻找生存空间。此外,农民的闲暇时间比城镇居民要分散得多,适时组织农民外出旅游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节旅游的淡旺季。
3.开发适合农民特点的旅游产品
我国现有旅游产品在内容、价格和网络三方面都很难适应农民的特殊要求,农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探亲访友和景区(点)观光。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本省的大中城市和知名度高的景区(点)。根据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适度开发婚庆、度假、商务、宗教朝拜、医疗保健等旅游产品,价格组合合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一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乡村旅游,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就近进行休闲娱乐,增加外出旅游的次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对游览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的农民实行门票价格优惠政策。众所周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门票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民游览观赏的权利,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建议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景点对农民实行门票优惠政策。
4.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旅游健康发展
在很多旅游服务人员眼里,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自然也低。其实不然,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5%的农民旅游者认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好,说明针对农民旅游的服务质量确实有待提高。旅游企业要作好农民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服务、安全和卫生工作,解决农民旅游的后顾之忧。此外,要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农民游客的行为,做好投诉处理工作,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旅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2]刘旺杨敏: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2):231~235.
[3]曹新向王伟红:我国农村居民旅游市场现状、前景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417~421.
[4]刘小英等:农民旅游市场开发浅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8):172~176
[5]梁留科曹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47~251
[6]李炳武: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民旅游市场开发[J].管理科学文摘,2005,11:60~61
[7]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5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