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着在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侯及名先生绘画纪念展的机会,笔者对他各时期的绘画作品又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因而对其绘画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老一代画家中,侯先生属于技法全面、功力深厚者,在中国画的各个领域,如山水、花鸟、人物,以及书法、篆刻等等,均有很高的成就。他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中国大学的史学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结识了一些名师,如胡佩衡、邵逸轩、李鹤筹、徐燕孙等,在后来的长达6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又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终于成就了他的名家地位。
侯先生与许多传统的中国画家一样,早年在摹古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对宋元人的院体花鸟一路最为垂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经临抚了大量作品,如《黄筌写生珍禽图》《崔白寒雀图》《赵子昂幽篁戴胜图》等,形神兼备,颇得原作神韵,这也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早期的花鸟画以工笔为主,注重写生,画风典雅,工细而不呆板,可看出宋元院体及李鹤筹画风的影响。如画于上世纪50年代的《荷塘秋趣》,主体构图借鉴于宋人画作,枯枝、败荷及残枝上的鹡鸰,画面宁静,设色淡雅;惟一枝红蓼增添了一抹亮色,一枝垂柳、水中游鱼使平静的画面平添动感。画作不以繁茂、浓丽取胜,而是以少胜多,以动衬静,简约、淡雅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玉兰蛱蝶图》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画面以一枝玉兰为主体,繁茂的枝叶,盛开的花朵,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春天的气息。一簇红百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对逐花而舞的彩蝶,仿佛使画面洋溢着花香。侯先生的门婿、书法家段国强题诗:“富贵野逸笔,更兼崔生神。一枝春消息,满纸见先人”,写出了此作的精髓而又具时代感。《富贵迎春图》为同时期工笔花卉力作。与前述作品相比,此图则是另一种风格的代表,画面繁复,色彩浓重,气氛热烈。共绘八朵或盛开或待放的牡丹花,皆勾染细腻,色泽浓重。作为陪衬的玉兰、迎春花开茂盛,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牡丹是侯先生绘画的常见题材,其早年为了画好牡丹,曾画了大量写生稿,积累了许多素材。段国强为此画题诗曰:“写神得妙谛,清真出风尘。板凳?年冷,不做富贵人”,点出了侯先生早年为绘画付出的苦功。
70年代以后,侯先生专意于写意花鸟,用笔简练、传神,注重表现笔墨韵味,虽简单、概括,但笔笔有来历,是基于深厚传统和写生基础上的凝炼。他曾经说,作写意花鸟最难,笔笔需经意,不似山水尚可补救,功力不足者下笔便出破绽。他的花鸟画题材广泛,无论是花卉、松竹、鸟禽、鱼虾,经他笔均可显出生意来。他晚年尤喜爱画梅花,也最能体现其晚年花鸟画的特色:苍劲、朴拙的枝干全用书法用笔,笔笔中锋,充满力道,极具金石气——这应是得力于他在书法上特别是石鼓文上的功力;或勾或点的花朵又不失妩媚之姿,从而化解了枝干的霸悍之气。他一生画梅最多,可见其对梅花的喜爱,这也正体现了中国文人画家于画外的品行追求。晚年他应邀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寿世画宝——老年中国画教材》,专事讲解梅、兰、竹、菊的画法,论述颇详,是他一生在花鸟画创作上的经验总结。
在山水画创作上,侯先生可以说是用作品具体而形象地阐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青壮年时期,他在公役之余,利用一切机会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晚年还多次外出写生,黄山、庐山、泰山、长城以及各地的名胜古迹、佳山水,均成为他描绘的对象。他的山水画作品均是以真山真水为本的“师造化”之作,但又不拘泥于真实的一石一树,而是善于取舍,精于意会,是以传统的中国画造型方法、笔墨韵致再现画家心中的山水世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曾经多年往来于长城脚下,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长城的山水画作品,如《关山万里图》《关沟揽胜图》《金城万里图》等。段国强为《金城万里图》所题“一乘铁骑数度山,孤旅栖风写雄关。金城不负千古事,草木森森水潺潺”正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侯先生钟爱黄山,一生曾数登黄山,黄山景致成为他山水画创作中最常见的题材。晚年还取号“云谷”,正是取意于黄山的云谷寺。他中年和晚年均留下了许多描绘黄山的山水佳作,如《黄山松云》《云谷流泉》《玉屏云霭》《黄山西海图》《莲峰天都飞泉穿云》等。在他的笔下,真实的场景被艺术的手法再现,或幽深,或雄浑,或清秀,或壮美,面对它们你不会计较其与现实的逼真度,而只会徜徉其中醉心于它的美。这也是中国画写意的真谛。
此外,他的几幅描绘名胜的山水画作也颇为独特,如《云冈石窟》《龙门卢合那大佛》《石林胜境》,其表现的石窟造像、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少有出现,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手法,均突破了山水画的窠臼,应是一种创新之作。
与花鸟和山水画相比,侯先生的人物画作品流传得相对较少,但表现出很高的造诣。50年代,受前苏联美术影响,中国美术界提出改造国画,提倡素描、写生等画法。侯先生早年虽然受的是传统画法的训练,也开始学习一些西洋画法,如素描、写生、水彩等。现存有一些他早年练习的人物写生作品,抓住人物的瞬间动态,描绘颇为准确生动。特别是这些写生作品均以毛笔为工具,表现出极高的线条功夫。而人物的明暗、透视关系,则采用了西洋画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的早期人物画创作具有中西画法结合的特点,整体以工笔淡彩为主,以线条造型表现整体动态,人物面部则以色彩渲染作明暗处理,具有写实效果。如参加1956年第二次全国画展的人物画作品《司马迁像》,人物面部和手部借鉴了西画的手法,具有准确的透视和明暗处理,衣纹则白描勾勒,表现出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线条功夫。晚年人物画则摒弃了西洋写实画法,更多地专注于笔墨,在造型上不再孜孜于准确、逼真,而追求一种精神气质,有时甚至不惜做些夸张、变形,更注重于“神”而不是“形”。如1992年所作《踏雪诗思》,诗人庞大的身躯与毛驴娇小身体的强烈对比,以及人物脑后飘飞的帽带以及颌下外翘的胡须,有一种幽默、调侃的效果。寥寥数笔,天寒地冻的情景,文人雅兴而略显矫情的神情,以及负重艰行的毛驴形象,均活脱生动,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造型基础和笔墨功夫,甚至内心缺乏J情趣和童真之心者,是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意境和情愫的。
侯及名先生在他6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其实有近40年都是作为一个业余画家在创作,80年代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后,才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他都参与其中,如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团体——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并有数幅作品参加了1953、1954年的两届会员展览会;1953年,毛泽东主席六十诞辰,为了表达对人民领袖的热爱,他参与了齐白石、陈半丁等百位画家向毛主席献画,作《人寿年丰图》,此画现收藏在中央档案馆;1956年,参加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为纪念建军30周年而由徐燕荪、胡佩衡、秦仲文等30余位著名画家集体创作《万里长征图》,他担任“娄山关”一段,此作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已成为珍贵文物。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1980年,荣宝斋30周年(19501980)纪念专辑列出全国203位“当代画家名录”,他亦在其中。从艺术上讲,侯及名先生的作品也应该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李珍萍)
在老一代画家中,侯先生属于技法全面、功力深厚者,在中国画的各个领域,如山水、花鸟、人物,以及书法、篆刻等等,均有很高的成就。他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中国大学的史学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并结识了一些名师,如胡佩衡、邵逸轩、李鹤筹、徐燕孙等,在后来的长达6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又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终于成就了他的名家地位。
侯先生与许多传统的中国画家一样,早年在摹古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对宋元人的院体花鸟一路最为垂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经临抚了大量作品,如《黄筌写生珍禽图》《崔白寒雀图》《赵子昂幽篁戴胜图》等,形神兼备,颇得原作神韵,这也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早期的花鸟画以工笔为主,注重写生,画风典雅,工细而不呆板,可看出宋元院体及李鹤筹画风的影响。如画于上世纪50年代的《荷塘秋趣》,主体构图借鉴于宋人画作,枯枝、败荷及残枝上的鹡鸰,画面宁静,设色淡雅;惟一枝红蓼增添了一抹亮色,一枝垂柳、水中游鱼使平静的画面平添动感。画作不以繁茂、浓丽取胜,而是以少胜多,以动衬静,简约、淡雅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玉兰蛱蝶图》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画面以一枝玉兰为主体,繁茂的枝叶,盛开的花朵,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春天的气息。一簇红百合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一对逐花而舞的彩蝶,仿佛使画面洋溢着花香。侯先生的门婿、书法家段国强题诗:“富贵野逸笔,更兼崔生神。一枝春消息,满纸见先人”,写出了此作的精髓而又具时代感。《富贵迎春图》为同时期工笔花卉力作。与前述作品相比,此图则是另一种风格的代表,画面繁复,色彩浓重,气氛热烈。共绘八朵或盛开或待放的牡丹花,皆勾染细腻,色泽浓重。作为陪衬的玉兰、迎春花开茂盛,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牡丹是侯先生绘画的常见题材,其早年为了画好牡丹,曾画了大量写生稿,积累了许多素材。段国强为此画题诗曰:“写神得妙谛,清真出风尘。板凳?年冷,不做富贵人”,点出了侯先生早年为绘画付出的苦功。
70年代以后,侯先生专意于写意花鸟,用笔简练、传神,注重表现笔墨韵味,虽简单、概括,但笔笔有来历,是基于深厚传统和写生基础上的凝炼。他曾经说,作写意花鸟最难,笔笔需经意,不似山水尚可补救,功力不足者下笔便出破绽。他的花鸟画题材广泛,无论是花卉、松竹、鸟禽、鱼虾,经他笔均可显出生意来。他晚年尤喜爱画梅花,也最能体现其晚年花鸟画的特色:苍劲、朴拙的枝干全用书法用笔,笔笔中锋,充满力道,极具金石气——这应是得力于他在书法上特别是石鼓文上的功力;或勾或点的花朵又不失妩媚之姿,从而化解了枝干的霸悍之气。他一生画梅最多,可见其对梅花的喜爱,这也正体现了中国文人画家于画外的品行追求。晚年他应邀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寿世画宝——老年中国画教材》,专事讲解梅、兰、竹、菊的画法,论述颇详,是他一生在花鸟画创作上的经验总结。
在山水画创作上,侯先生可以说是用作品具体而形象地阐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青壮年时期,他在公役之余,利用一切机会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晚年还多次外出写生,黄山、庐山、泰山、长城以及各地的名胜古迹、佳山水,均成为他描绘的对象。他的山水画作品均是以真山真水为本的“师造化”之作,但又不拘泥于真实的一石一树,而是善于取舍,精于意会,是以传统的中国画造型方法、笔墨韵致再现画家心中的山水世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曾经多年往来于长城脚下,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长城的山水画作品,如《关山万里图》《关沟揽胜图》《金城万里图》等。段国强为《金城万里图》所题“一乘铁骑数度山,孤旅栖风写雄关。金城不负千古事,草木森森水潺潺”正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侯先生钟爱黄山,一生曾数登黄山,黄山景致成为他山水画创作中最常见的题材。晚年还取号“云谷”,正是取意于黄山的云谷寺。他中年和晚年均留下了许多描绘黄山的山水佳作,如《黄山松云》《云谷流泉》《玉屏云霭》《黄山西海图》《莲峰天都飞泉穿云》等。在他的笔下,真实的场景被艺术的手法再现,或幽深,或雄浑,或清秀,或壮美,面对它们你不会计较其与现实的逼真度,而只会徜徉其中醉心于它的美。这也是中国画写意的真谛。
此外,他的几幅描绘名胜的山水画作也颇为独特,如《云冈石窟》《龙门卢合那大佛》《石林胜境》,其表现的石窟造像、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少有出现,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手法,均突破了山水画的窠臼,应是一种创新之作。
与花鸟和山水画相比,侯先生的人物画作品流传得相对较少,但表现出很高的造诣。50年代,受前苏联美术影响,中国美术界提出改造国画,提倡素描、写生等画法。侯先生早年虽然受的是传统画法的训练,也开始学习一些西洋画法,如素描、写生、水彩等。现存有一些他早年练习的人物写生作品,抓住人物的瞬间动态,描绘颇为准确生动。特别是这些写生作品均以毛笔为工具,表现出极高的线条功夫。而人物的明暗、透视关系,则采用了西洋画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的早期人物画创作具有中西画法结合的特点,整体以工笔淡彩为主,以线条造型表现整体动态,人物面部则以色彩渲染作明暗处理,具有写实效果。如参加1956年第二次全国画展的人物画作品《司马迁像》,人物面部和手部借鉴了西画的手法,具有准确的透视和明暗处理,衣纹则白描勾勒,表现出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线条功夫。晚年人物画则摒弃了西洋写实画法,更多地专注于笔墨,在造型上不再孜孜于准确、逼真,而追求一种精神气质,有时甚至不惜做些夸张、变形,更注重于“神”而不是“形”。如1992年所作《踏雪诗思》,诗人庞大的身躯与毛驴娇小身体的强烈对比,以及人物脑后飘飞的帽带以及颌下外翘的胡须,有一种幽默、调侃的效果。寥寥数笔,天寒地冻的情景,文人雅兴而略显矫情的神情,以及负重艰行的毛驴形象,均活脱生动,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造型基础和笔墨功夫,甚至内心缺乏J情趣和童真之心者,是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意境和情愫的。
侯及名先生在他6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其实有近40年都是作为一个业余画家在创作,80年代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后,才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绘画。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他都参与其中,如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团体——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并有数幅作品参加了1953、1954年的两届会员展览会;1953年,毛泽东主席六十诞辰,为了表达对人民领袖的热爱,他参与了齐白石、陈半丁等百位画家向毛主席献画,作《人寿年丰图》,此画现收藏在中央档案馆;1956年,参加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为纪念建军30周年而由徐燕荪、胡佩衡、秦仲文等30余位著名画家集体创作《万里长征图》,他担任“娄山关”一段,此作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已成为珍贵文物。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之一;1980年,荣宝斋30周年(19501980)纪念专辑列出全国203位“当代画家名录”,他亦在其中。从艺术上讲,侯及名先生的作品也应该和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