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e-Learning是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学习模式。本文在对群件技术及e-Learning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群件技术的B/S模式的系统框架模型,并对系统结构、主要的功能模块、及其功能特点做出了详尽的描述。
关键词:电子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环境 群件技术协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48-03
e-Learning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分布式开放结构、交流协同、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等为学习环境特征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学习平台。在完成e-Learning的第一步: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共享以后,如何突破单门课程界限,创建互联互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媒体形式的多样性、虚拟、跨地域、资源丰富等特点,把教师、学习者与研究者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费用合理的﹑有效的培训及持续的学习,成为e-Learning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群件技术及e-Learning发展概况
1.群件技术概述
群件是以交流(Communication)、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及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为目标,支持群体工作需要的应用软件。目前,按群件产品主要功能来划分,大致有: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支持信息传递(Messaging Passing)类;以工作流(Workflow)、电子表格(Spreadsheet)为代表的支持流程自动化(Process Automation)类;以视频会议,共享、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类型的强调增进群体合作的软件;以及包括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集成的数据库功能,拥有集成的用户开发环境,具备高度安全性,代表了群件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群件开发平台等类型。
群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体工作中各成员间协同工作时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问题,改善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并充分代表了协同计算这一未来方向。
2.e-Learning发展概况
教育电子化的第一步是将现存的资源如课程材料发布上网。1998年第一款Blackboard产品问世,这就是源于康奈尔大学的Blackboard CourseInfo。Blackboard——以及追随Blackboard发展道路的一些其他软件——都采用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概念。Blackboard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不是技术内行的老师们迅速方便地把现有课程发布上网?如今,多数院校不仅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课程管理工具,而且正在逐渐整合校园内的多个系统,把他们统一起来。2002年的盖纳调查显示,73%的美国高校已经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课程上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1]
今天e-Learning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跳出课程的约束,将众多其他的教育资源结合到在线学习当中,无论这些资源是传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怎样才能实现课程和校园内外各个图书馆、研究所、导师、同学、、校友、家长、兄弟院校以及其他各类学习资源之间的连接和整合呢?还有,随着学习环境的拓展,怎样才能维护系统、管理资源,既为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建立秩序,又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资源呢?
通过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与教育专家开展合作、随时查到学业成绩、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先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把一所学校的人和资源有机地连为一体,还能扩展到其他院校或机构。师生们不用学习新的软件、不用熟悉新的界面,也不需要记忆新的密码,就能够轻松地在这个集成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
1.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分析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自主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以获取和理解信息为主的、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建立在网络支持之上的学习。对于网络化学习的前景,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传教士”的尼葛洛庞蒂在其撰写的名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到:“能够在互联网上投入时间和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也将变成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3]
通过网络,将电子邮件、文档管理、工作流应用与WWW相结合,使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通讯。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还能提供共享空间和多媒体信息,为协作者提供管理和控制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得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汇集起来变得较为容易,并能够使这些知识明晰化,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一起努力,生产出新的知识。一个优秀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在网络化学习平台上:通过教学课程管理与结果反馈,实现课程资源及学习结果报告的集中管理;通过自学、协作、实时交流及面对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个人显性知识转化,另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团队的显性知识转化;通过跟踪学习及评估测验,实时掌握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通过相关学员/专家查询,实现从实践经验中掌握知识。
2.网络化学习环境特征
(1)学习资源(包括人和内容)获取方便。网络化学习环境容纳了方便实用的知识库,供学生、机构和组织等各类读者浏览。用户无需注册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就能交换、存储和更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化学习环境访问其他院校的学习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形成超网络,使各个学校联合、沟通,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2)快速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学习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是组织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网络化学习不同于个人学习的一个特征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停滞于个人的手中,而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产生远远大于个人能力的合力。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提高网络化学习的一个关键。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递,并获得反馈。
(3)自由讨论的协同空间。知识从个人掌握到组织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为了达成对知识认知的完善和统一,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通过电子邮件、白板、文件及屏幕共享、短消息发送、音频视频会话等网络手段,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性质变得更为民主化,它促进了各种概念和观点在网络中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组织知识的发展。
(4)有效的协同感知和管理。协同感知能力为组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协作者需要知道同组内其他用户的存在,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内其他成员的状态、行为,能够进行身份确认,选择协作伙伴。有协同就有冲突,如:中途参加会议或退出、争夺会议发言权等,有必要协调组织内的讨论,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环境。
(5)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跟踪。网络化学习环境能够提供跨课程、跨学期的整个专业,或者整个学习周期的跟踪和统计工具。
(6)可以定制的多角色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员角色身份各不相同,但不管对于哪一种(或者多种)角色或者身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或者身份展开的。
三、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框架模型
1.系统体系结构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框架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使用的是共享文本数据库,缺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很难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8]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群件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化学习环境。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安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服务器模块,经过身份验证后,通过协作服务器在数据库模块中创建相应的工作区数据库,并将应用程序(Java小程序)下载到客户端,通过启动应用程序与服务器提供的多种服务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该模式使用灵活,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应用。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功能构成
该体系所构建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协同服务和数据库管理。
(1)客户端应用。根据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不同用户可分为:交谈客户、会议客户、广播客户和移动客户。交谈客户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在线文本的方式实现聊天功能,可以从在线用户中邀请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交谈。会议客户采用会议的形式,并以屏幕共享、白板、音视频工具进行协同学习,会议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广播客户可以作为观众观看会议活动,但不能与参与会议人员进行交互。移动客户利用Podcasting(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化广播)和Vodcasting(视频播客)技术,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2)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通过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来实现。
1)交谈服务。创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并为讨论区的关键字建立索引,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讨论文档和交谈结果。
2)会议服务。创建和管理协同会议,包括预定会议、召开即时会议、管理会议(如:出席、离席、主持、发表见解)、查询会议有关信息。会议期间,提供电子白板,可以通过共享白板进行绘图或演示,实现在线批改和讨论,利用共享屏幕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界面。
3)音视频服务。提供多媒体交互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传送音频、视频信号,并可对音视频的发送者进行控制,也可实现一对多广播传送。
4)感知服务。创建在线用户列表,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用户以群组方式组织,群组以及群组中的用户可由在线用户自己编辑,有利于进行分组学习与交流。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登录数据库和工作区数据库,登录数据库保存用户的注册信息,用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以使其顺利地使用协作服务环境,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区数据库主要保存讨论、学习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日志文件,以便用户查询。
四、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对e-Learning的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每个人将成为全球组织的一个小的结点,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为频繁与广泛。我们所构建的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正是基于对未来这一发展趋势的详细考虑,利用该环境所提供的网络支持,实现学习的高效性,促进知识的创新,推进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不同组织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为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为混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筅
参考文献:
[1]孟庆军.欧盟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85-88.
[2]张新立.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79-81.
[3]饶元,冯博琴,李尊朝,韩金仓.基于角色作业任务的网络教学模型研究与实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10):1057-1060.
[4]薛红梅,李永忠,韩晓鸿.浅谈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络教学中的优越性[J].教育信息化,2006(11):47-52.
[5]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8(6):34-37.
[6]赵国栋.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ACCS研究项目介绍 [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7]沈军.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策略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589-595.
[8]沈军,顾冠群.面向网络教学的互动式体系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6-10.
[9]Cook, DA; Dupras, DM, A practical guide to developing effective Web-based learning[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Volume: 19,2004,Pages: 698-707.
[10]Martin S, Gil R, Diaz G, et al,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through b-learning and s-learning”[J], PROCEEDINGS ELMAR-2008, VOLS 1 AND 2, 2008,Pages: 341-344.
关键词:电子化学习 网络化学习环境 群件技术协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48-03
e-Learning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分布式开放结构、交流协同、资源共享、更新迅速等为学习环境特征的网络教学系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学习平台。在完成e-Learning的第一步: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共享以后,如何突破单门课程界限,创建互联互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媒体形式的多样性、虚拟、跨地域、资源丰富等特点,把教师、学习者与研究者连接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费用合理的﹑有效的培训及持续的学习,成为e-Learning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群件技术及e-Learning发展概况
1.群件技术概述
群件是以交流(Communication)、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及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为目标,支持群体工作需要的应用软件。目前,按群件产品主要功能来划分,大致有: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支持信息传递(Messaging Passing)类;以工作流(Workflow)、电子表格(Spreadsheet)为代表的支持流程自动化(Process Automation)类;以视频会议,共享、共同编辑文件数据库等类型的强调增进群体合作的软件;以及包括工作流管理、信息传递和集成的数据库功能,拥有集成的用户开发环境,具备高度安全性,代表了群件发展方向的综合性群件开发平台等类型。
群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体工作中各成员间协同工作时所面临的时空限制问题,改善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并充分代表了协同计算这一未来方向。
2.e-Learning发展概况
教育电子化的第一步是将现存的资源如课程材料发布上网。1998年第一款Blackboard产品问世,这就是源于康奈尔大学的Blackboard CourseInfo。Blackboard——以及追随Blackboard发展道路的一些其他软件——都采用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概念。Blackboard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不是技术内行的老师们迅速方便地把现有课程发布上网?如今,多数院校不仅使用了某种或某几种课程管理工具,而且正在逐渐整合校园内的多个系统,把他们统一起来。2002年的盖纳调查显示,73%的美国高校已经锁定了唯一的一个教学课程管理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课程上网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1]
今天e-Learning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跳出课程的约束,将众多其他的教育资源结合到在线学习当中,无论这些资源是传统形式还是数字形式。怎样才能实现课程和校园内外各个图书馆、研究所、导师、同学、、校友、家长、兄弟院校以及其他各类学习资源之间的连接和整合呢?还有,随着学习环境的拓展,怎样才能维护系统、管理资源,既为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建立秩序,又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资源呢?
通过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学生随时与教育专家开展合作、随时查到学业成绩、随时获取学习资源。先进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把一所学校的人和资源有机地连为一体,还能扩展到其他院校或机构。师生们不用学习新的软件、不用熟悉新的界面,也不需要记忆新的密码,就能够轻松地在这个集成的环境中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网络化学习环境分析
1.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分析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主动的、自主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以获取和理解信息为主的、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建立在网络支持之上的学习。对于网络化学习的前景,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传教士”的尼葛洛庞蒂在其撰写的名著《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写到:“能够在互联网上投入时间和智慧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互联网也将变成一个人类交流知识与互助的网络……”。[3]
通过网络,将电子邮件、文档管理、工作流应用与WWW相结合,使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通讯。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还能提供共享空间和多媒体信息,为协作者提供管理和控制机制。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学习环境,使得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汇集起来变得较为容易,并能够使这些知识明晰化,从而使组织成员能够一起努力,生产出新的知识。一个优秀的网络化学习平台模型如图1所示。
在网络化学习平台上:通过教学课程管理与结果反馈,实现课程资源及学习结果报告的集中管理;通过自学、协作、实时交流及面对面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个人显性知识转化,另一方面实现团队的隐性知识向团队的显性知识转化;通过跟踪学习及评估测验,实时掌握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通过相关学员/专家查询,实现从实践经验中掌握知识。
2.网络化学习环境特征
(1)学习资源(包括人和内容)获取方便。网络化学习环境容纳了方便实用的知识库,供学生、机构和组织等各类读者浏览。用户无需注册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就能交换、存储和更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同时,还能通过网络化学习环境访问其他院校的学习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形成超网络,使各个学校联合、沟通,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2)快速的信息传递。网络化学习环境中信息的快速传递是组织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网络化学习不同于个人学习的一个特征在于: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停滞于个人的手中,而是要在整个组织中实现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产生远远大于个人能力的合力。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是为了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提高网络化学习的一个关键。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递,并获得反馈。
(3)自由讨论的协同空间。知识从个人掌握到组织掌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为了达成对知识认知的完善和统一,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下,通过电子邮件、白板、文件及屏幕共享、短消息发送、音频视频会话等网络手段,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性质变得更为民主化,它促进了各种概念和观点在网络中的传递,同时也促进了高层次组织知识的发展。
(4)有效的协同感知和管理。协同感知能力为组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协作者需要知道同组内其他用户的存在,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内其他成员的状态、行为,能够进行身份确认,选择协作伙伴。有协同就有冲突,如:中途参加会议或退出、争夺会议发言权等,有必要协调组织内的讨论,提供安全可靠的系统环境。
(5)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跟踪。网络化学习环境能够提供跨课程、跨学期的整个专业,或者整个学习周期的跟踪和统计工具。
(6)可以定制的多角色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员角色身份各不相同,但不管对于哪一种(或者多种)角色或者身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是围绕着这个角色或者身份展开的。
三、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框架模型
1.系统体系结构
传统的e-Learning学习框架采用的是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使用的是共享文本数据库,缺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此很难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8]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群件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的网络化学习环境。B/S模式简化了客户端软件,只需安装上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应用的运行平台,而将所有的开发、维护和升级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访问协作服务器模块,经过身份验证后,通过协作服务器在数据库模块中创建相应的工作区数据库,并将应用程序(Java小程序)下载到客户端,通过启动应用程序与服务器提供的多种服务进行交互,实现协作学习的功能。该模式使用灵活,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大大方便了系统的应用。该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功能构成
该体系所构建的网络化学习环境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客户端应用、协同服务和数据库管理。
(1)客户端应用。根据浏览器中运行的模块不同用户可分为:交谈客户、会议客户、广播客户和移动客户。交谈客户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以在线文本的方式实现聊天功能,可以从在线用户中邀请一个或多个用户进行交谈。会议客户采用会议的形式,并以屏幕共享、白板、音视频工具进行协同学习,会议可以是预定的也可以是即时的。广播客户可以作为观众观看会议活动,但不能与参与会议人员进行交互。移动客户利用Podcasting(Personal Optional Digital casting,个性化的可自由选择的数字化广播)和Vodcasting(视频播客)技术,将不再需要紧紧地和他们的电脑及网络相连,他们可以在登山时学习,在海滩漫步时学习,或者在城市街道慢跑时学习。
(2)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织成员间的交流通过基于群件技术的协同服务来实现。
1)交谈服务。创建自由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并为讨论区的关键字建立索引,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讨论文档和交谈结果。
2)会议服务。创建和管理协同会议,包括预定会议、召开即时会议、管理会议(如:出席、离席、主持、发表见解)、查询会议有关信息。会议期间,提供电子白板,可以通过共享白板进行绘图或演示,实现在线批改和讨论,利用共享屏幕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界面。
3)音视频服务。提供多媒体交互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传送音频、视频信号,并可对音视频的发送者进行控制,也可实现一对多广播传送。
4)感知服务。创建在线用户列表,可以添加或删除用户,用户以群组方式组织,群组以及群组中的用户可由在线用户自己编辑,有利于进行分组学习与交流。
(3)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登录数据库和工作区数据库,登录数据库保存用户的注册信息,用于用户的身份验证,以使其顺利地使用协作服务环境,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工作区数据库主要保存讨论、学习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日志文件,以便用户查询。
四、结束语
目前,国内外对e-Learning的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每个人将成为全球组织的一个小的结点,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为频繁与广泛。我们所构建的基于群件技术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正是基于对未来这一发展趋势的详细考虑,利用该环境所提供的网络支持,实现学习的高效性,促进知识的创新,推进知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不同组织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为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为混合学习提供环境支持。?筅
参考文献:
[1]孟庆军.欧盟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85-88.
[2]张新立.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79-81.
[3]饶元,冯博琴,李尊朝,韩金仓.基于角色作业任务的网络教学模型研究与实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10):1057-1060.
[4]薛红梅,李永忠,韩晓鸿.浅谈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络教学中的优越性[J].教育信息化,2006(11):47-52.
[5]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8(6):34-37.
[6]赵国栋.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ACCS研究项目介绍 [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7]沈军.网络教学中个性化策略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4):589-595.
[8]沈军,顾冠群.面向网络教学的互动式体系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6-10.
[9]Cook, DA; Dupras, DM, A practical guide to developing effective Web-based learning[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Volume: 19,2004,Pages: 698-707.
[10]Martin S, Gil R, Diaz G, et al, “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 through b-learning and s-learning”[J], PROCEEDINGS ELMAR-2008, VOLS 1 AND 2, 2008,Pages: 34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