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课堂氛围它是指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教学效果好的一种良好而高效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课堂氛围的主导者;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畅游知识的海洋,在愉悦的心境中主动学习,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构建;课堂氛围;策略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型的课堂氛围,以此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有以下三种策略:
1. 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课堂氛围的主导者
1.1 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足够多的心理常识来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妨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前做起,课前站在镜子前照照自己美丽的心情,充满自信,面带笑容走向课堂。良好的心情,高昂的激情会感染每一个学生的。“美丽的心情”甜甜的笑容会像太阳光一样温暖学生的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1.2 不断创新课堂形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据大多数教师的经验,导入一定要设计新颖,精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某一个感官或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一定的兴趣,让其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或者形象生动、或者用学生童趣的语言来表达,或者偶尔幽默一下,或者偶尔调侃一下,或者多多夸夸“咱们的孩”,缓解一下气氛,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形式要不断创新,巧妙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上尽量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趣事来诠释学科理论,避免一些专业难懂的术语。
2. 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1 学生就能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列宁说:“没有了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的巨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只有“真情所至”,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情感投入,把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进而使学生深刻地接受所给予的内容。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投入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积极的情感可以是精神抖擞地扫视同学们后那声愉快的“同学们好”的问候,可以是号召全班同学为某位同学的回答叫好的热烈的掌声,也可以是一句“你很棒”、“加油”的鼓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关怀、鼓励和理解。一句充满鼓励的话语、一句充满关切的慰问、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等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意。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热情,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师生互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构建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氛围,为了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感,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较好效果。
2.2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开展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新课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考虑“新时期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当然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双向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舍得“情感投资”,只有用真挚的爱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变化的人,独立自主的人,有尊严的人,要做到眼里有学生,我们对每个学生都应该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
3. 创新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构筑师生自由对话的平台,创设和谐愉悦的师生互动环境,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造想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想象。”
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想象训练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一节情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代蕊华主编:《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林存华、张丽娜:《参与教学》,福州教育出版社,2005
[3] 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03-14
【关键词】构建;课堂氛围;策略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氛围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积极型的课堂氛围,以此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有以下三种策略:
1. 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课堂氛围的主导者
1.1 我们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足够多的心理常识来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妨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前做起,课前站在镜子前照照自己美丽的心情,充满自信,面带笑容走向课堂。良好的心情,高昂的激情会感染每一个学生的。“美丽的心情”甜甜的笑容会像太阳光一样温暖学生的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1.2 不断创新课堂形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据大多数教师的经验,导入一定要设计新颖,精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某一个感官或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一定的兴趣,让其自然而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要注重自己的语言,或者形象生动、或者用学生童趣的语言来表达,或者偶尔幽默一下,或者偶尔调侃一下,或者多多夸夸“咱们的孩”,缓解一下气氛,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形式要不断创新,巧妙的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上尽量运用学生生活中的趣事来诠释学科理论,避免一些专业难懂的术语。
2. 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1 学生就能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列宁说:“没有了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的巨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只有“真情所至”,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情感投入,把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才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进而使学生深刻地接受所给予的内容。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投入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积极的情感可以是精神抖擞地扫视同学们后那声愉快的“同学们好”的问候,可以是号召全班同学为某位同学的回答叫好的热烈的掌声,也可以是一句“你很棒”、“加油”的鼓励语……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关怀、鼓励和理解。一句充满鼓励的话语、一句充满关切的慰问、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等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意。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热情,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最好动力。师生互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构建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氛围,为了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感,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同时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较好效果。
2.2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开展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新课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考虑“新时期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当然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易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易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双向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舍得“情感投资”,只有用真挚的爱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变化的人,独立自主的人,有尊严的人,要做到眼里有学生,我们对每个学生都应该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平等。
3. 创新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构筑师生自由对话的平台,创设和谐愉悦的师生互动环境,使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形成情感的共鸣,使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造想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想象。”
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想象训练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一节情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代蕊华主编:《课程与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林存华、张丽娜:《参与教学》,福州教育出版社,2005
[3] 戴维·伯姆著,王松涛译:《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