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电影作某一价值判断时,必须考量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剖析《第五元素》中的女性角色,以解读主流电影如何将情色编码加入主导的父权秩序语言之内,通过一些编码、异化的主体幻化成一种形式之美,阐明父权社会及其文化的无意识怎样结构了电影的形态及艺术形象。
[关键词]父权社会 《第五元素》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 女性角色
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广泛运用于许多重要的理论,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便是其中的分支。运用精神分析法及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去揭示那些预先存在、并在个人主体和型塑它的社会构成之内发生作用的魅力模式,发现强化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阐明父权社会的无意识怎样结构了电影的形态是当今电影理论的又一潮流。
《第五元素》,这部法国影坛仿效好莱坞模式投资拍摄的超级科幻动作片,幕后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领军,幕前则力邀美国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扮演救世英雄。对于高度重视本土电影,同时在文化心态上极度排斥好莱坞电影的法国电影工业而言,这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显现。这部电影剧情简单,但却折射出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期望的典型形象类型。
一、莉露——典型的主流叙事中男性主人公的欲望客体
当携有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的飞船被另一外星人孟加罗人击落时,美国实验室利用第五元素残骸的DNA重新构造的第五元素莉露,是一个漂亮的、“完美的女人”。在男性个体生命经验中,女性具有双重意义,即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被渴望的、完美的、携带着幸福而来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第五元素》的女主人公莉露,这位担当拯救世界的红发女外星人将承载所有女性特质,用勇敢与神秘,脆弱与茫然来满足男性对女人的所有欲望,带着两个功能序列叠加所提供的双重客体与双重归属,身负拯救人类的重任,在男性英雄帮扶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勇敢、神秘,是她完成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当人类面临被毁灭的威胁,自身难以救赎,则必须依靠外界超人的神秘力量,而“完美的女人”莉露“从天而降”,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她坚定勇敢的与外星敌人战斗,独自大败孟加罗人,表现出巾帼英雄般的无畏与顽强。这在经典类型片叙述中,一般极少出现的性别逻辑。但却完成了莉露作为第一功能序列当中成为施惠着和主体的角色,同时成为在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文化勃兴时,好莱坞所做出的策略性调整和表象层面的应景之作。
但是女人终究是女人,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里,女人的力量终究要在男人的翅膀下才能发挥出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女性人物形象常会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她暗示着某些东西,即缺少阳物,这意味着一种阉割威胁。因而也就令人不快。女人这种性的差异,在物质证据上就是阉割情结的基础,它对于组织化地进入象征秩序和父之律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图符被展示给男人——这些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用于凝视和享受的女人。始终威胁着要唤起它原初所意味的焦虑。男性无意识避免这种阉割焦虑的途径之一就是专注于那原始创伤的重现,揭开女人神秘的面纱,通过拯救来加以平衡,莉露正实现了男人对女人的这一宿愿。因此以外星女歌星濒死的遗言作为转折,一分为二。女歌星濒死时明示科本:“她很强壮,也很脆弱,她需要你的保护,需要你的爱。”科本带着嘱托找到莉露时她已身负重伤,此前的莉露是“完美的武士”,强大而有超能力,而此时的莉露却显得柔弱无助,眼泪涟涟的恳求科本保护,表现出经典叙事中的女人形象,有待男人去呵护、抚慰,有待男人的爱去赋予她生命的意义。
莉露在最后关头,对于拯救地球的任务不再坚定而显得茫然,因为她看到了太多人类之间互相残杀的历史。如果说人类生来就是为了毁灭,那还有必要去拯救人类吗?人性中最伟大的莫过于爱了,只要人类生活中还有真爱,那么这个社会就有存在的必要。最终科本用爱情感动了莉露,让她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些值得保护的东西。就这样,爱情拯救了我们的地球!这里男人终究是不可战胜的强者,女人不过是一个配合男人美丽性别罢了!
二、狄娃——至美至善的生命灵魂的咏叹
名流云集的仿古会场里,外星女伶狄娃身着摇曳的长裙,她空灵的眼神、长满共振腔管的蓝色身体,那天籁般美妙的歌声犹如一只灵动轻舞的飞燕,把你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咏叹世界。当我们如痴如幻的沉浸在这华彩乐章里的时候,莉露正在和敌人战斗。这一段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应和着狄娃的歌声,前半段的旋律比较幽缓,忽高忽低的歌声正好映衬了莉露的复杂心情,后半段节奏忽然变快,逐渐强而有力,正是莉露和敌人搏斗的情节,最后莉露打倒了所有的敌人,摆了一个造型后,这时音乐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但此时女歌星却为人类的继续生存,用生命谱写了灵魂净化的绝唱乐章!
“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必然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归宿,在文学艺术的三大主题中尤胜过爱情和战争,更经常是一个讳莫如深又执意要言说的母题。对死亡与生俱来的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是死亡本能理论的一个起因。人生短暂,美不在长在,这时人产生从冷漠无情的时序女神手中,攫取片刻欢乐的强烈愿望。”女歌星的出场镜头虽不多,但她却凝结了男性对女性美之极致的探求,那生命的绝唱在时间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最耀眼的绚丽花朵,永远种在了人们的心田中。
弗洛伊德对原始人的死亡态度所作的猜测,说明作为人的攻击破坏原动力的死亡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原始人“较之动物更残酷,更凶恶,他喜欢杀人,视杀人为理所当然。在其他动物身上存在着抑制同类间自相残杀、相互吞噬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原始人身上却找不到。”人类的血液中,可见是流着嗜杀的欲望,这便是犯罪与战争的渊源。
歌星女伶的死亡,使人类获得拯救的元素,在女伶凄美的哀歌中正义战胜邪恶。当狄娃用最后的力量把一连串超高难度的跳跃音燃烧成灼目的火焰,吞噬着人类的丑恶。荡涤人类的心灵时,她展开的双臂似乎架起了一道通往天堂的彩虹之路,人们的灵魂在飘舞的烈焰中像蓝色的凤凰一样,得到了涅槃,完成了救赎!这至善至美的生命灵魂咏叹,永远印刻在人的脑际中,久久难以挥去。
三、母亲与妻子——未谋面的黑色幽默
在《第五元素》中,科本的母亲这一形象在这里被喻为权势侵犯性的指征。母亲本该是儿子征服世界的后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其“里比多”理论中阐释了这一现象。和弗洛伊德一样,拉康也认为生命之初孩子是某种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东西,但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他又必须与母亲分离,从而形成一个单独存在的同一性,才能进入文 化社会。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把母亲作为对象所赋予的“里比多”精神专注通过压抑转变为焦虑,焦虑又接着表现为症状,并依恋于作为母亲替代者的父亲。但是片中并没有父亲的形象!那么科本就必须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而与父亲的形象融合为一个整体!
无父的家庭,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是相当重要的,然而作为要担当重要使命的科本的母亲却专横、聒噪,她不断“电话骚扰”科本,总抱怨没有得到儿子应有的关注与照顾,当得知儿子获大奖时也试图取得通往“失落的天堂”位置。在精神分析的论说中,这样一个“恶魔母亲”是“侵犯性的、占有欲的母亲是反英雄的主题。类似母亲的存在意味着男人无法长大成人,更不必说成为英雄。”因此,由男孩要成为男人甚至成为英雄就必须挣脱这个枷锁。从而成为独立的实体立于文化社会。拉康在其理论中指出:现实是母性的,包括我们所由此诞生的土地,我们为了拥有文化而从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石祖是父亲的概念,是文化的父性秩序,是文化的终极概念,是左右世上万物的制高点。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决定社会秩序的终究是男权文化。科本一开始就以一个长成的“硬汉”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位男子汉是不会被恶魔母亲“胎教”化为一个懦弱的男人。他始终占据和引导着事物发展的主动权。由此而看,母亲的专横和喋喋不休不过是一个喜剧噱头。在结局中母亲的侵犯性元素再度出现时,科本和莉露甜蜜的爱,已铸就了完满而封闭的空间,任何侵犯和挤压都不可能穿透。
科本的妻子在这里暗示了缺席的爱情。因为“炉边缺少”一位家人,没有女主人的照料,科本生活常处于一种无序当中。在现代逻辑和观念的个体生命史中,这显然标识着孤独或情感与欲望的匮乏:而在影片的特定语境中,这同时标识着男性生命的挫败和伤痛。然而科本却对朋友说:“我不需要女人,除非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妻子本该是男孩成年后母亲某些职能的延续,但科本妻子的缺失暗示了这一续存依赖对象的不在,而使得男女阴阳失衡,因此他必须寻找新的对象,以平衡这个世界,但在现实世界可以作为科本妻子的“完美女人”是难以找到的。而恰在此时来自外星球的“第五元素”莉露,集女性优点于一身,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续接了女主人的位置。
其实,科本的母亲和妻子是一个指征的两个方面,她们在剧中均未露面,不过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了我们某些丢失的传统文化。剧中主要四个女性角色,代表女性优秀品质的均是外星人(莉露和狄娃),而最该体现人类女性之美的母亲和妻子这两个形象,在剧中却是一种隐闪的戏剧化显现,犹如一个黑色幽默,使人感到一丝悲凉。不禁让人叹息:本土文明和优良传统的缺失是否该去外星球寻找了!
当我们对电影作出某一价值判断时,必须考量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只有将电影文本放在较大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整体中去解读,我们才能科学客观的将其观念和影像予以正确的阐释。本文旨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剖析《第五元素》中的女性角色,以解读主流电影如何将情色编码加入主导的父权秩序语言之内,通过一些编码、异化的主体幻化成一种形式之美,阐明父权社会及其文化的无意识怎样结构了电影的形态及艺术形象。
[关键词]父权社会 《第五元素》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 女性角色
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广泛运用于许多重要的理论,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便是其中的分支。运用精神分析法及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去揭示那些预先存在、并在个人主体和型塑它的社会构成之内发生作用的魅力模式,发现强化电影的魅力所在,同时阐明父权社会的无意识怎样结构了电影的形态是当今电影理论的又一潮流。
《第五元素》,这部法国影坛仿效好莱坞模式投资拍摄的超级科幻动作片,幕后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领军,幕前则力邀美国巨星布鲁斯·威利斯扮演救世英雄。对于高度重视本土电影,同时在文化心态上极度排斥好莱坞电影的法国电影工业而言,这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显现。这部电影剧情简单,但却折射出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期望的典型形象类型。
一、莉露——典型的主流叙事中男性主人公的欲望客体
当携有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的飞船被另一外星人孟加罗人击落时,美国实验室利用第五元素残骸的DNA重新构造的第五元素莉露,是一个漂亮的、“完美的女人”。在男性个体生命经验中,女性具有双重意义,即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被渴望的、完美的、携带着幸福而来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第五元素》的女主人公莉露,这位担当拯救世界的红发女外星人将承载所有女性特质,用勇敢与神秘,脆弱与茫然来满足男性对女人的所有欲望,带着两个功能序列叠加所提供的双重客体与双重归属,身负拯救人类的重任,在男性英雄帮扶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勇敢、神秘,是她完成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当人类面临被毁灭的威胁,自身难以救赎,则必须依靠外界超人的神秘力量,而“完美的女人”莉露“从天而降”,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她坚定勇敢的与外星敌人战斗,独自大败孟加罗人,表现出巾帼英雄般的无畏与顽强。这在经典类型片叙述中,一般极少出现的性别逻辑。但却完成了莉露作为第一功能序列当中成为施惠着和主体的角色,同时成为在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文化勃兴时,好莱坞所做出的策略性调整和表象层面的应景之作。
但是女人终究是女人,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里,女人的力量终究要在男人的翅膀下才能发挥出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女性人物形象常会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她暗示着某些东西,即缺少阳物,这意味着一种阉割威胁。因而也就令人不快。女人这种性的差异,在物质证据上就是阉割情结的基础,它对于组织化地进入象征秩序和父之律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图符被展示给男人——这些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用于凝视和享受的女人。始终威胁着要唤起它原初所意味的焦虑。男性无意识避免这种阉割焦虑的途径之一就是专注于那原始创伤的重现,揭开女人神秘的面纱,通过拯救来加以平衡,莉露正实现了男人对女人的这一宿愿。因此以外星女歌星濒死的遗言作为转折,一分为二。女歌星濒死时明示科本:“她很强壮,也很脆弱,她需要你的保护,需要你的爱。”科本带着嘱托找到莉露时她已身负重伤,此前的莉露是“完美的武士”,强大而有超能力,而此时的莉露却显得柔弱无助,眼泪涟涟的恳求科本保护,表现出经典叙事中的女人形象,有待男人去呵护、抚慰,有待男人的爱去赋予她生命的意义。
莉露在最后关头,对于拯救地球的任务不再坚定而显得茫然,因为她看到了太多人类之间互相残杀的历史。如果说人类生来就是为了毁灭,那还有必要去拯救人类吗?人性中最伟大的莫过于爱了,只要人类生活中还有真爱,那么这个社会就有存在的必要。最终科本用爱情感动了莉露,让她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些值得保护的东西。就这样,爱情拯救了我们的地球!这里男人终究是不可战胜的强者,女人不过是一个配合男人美丽性别罢了!
二、狄娃——至美至善的生命灵魂的咏叹
名流云集的仿古会场里,外星女伶狄娃身着摇曳的长裙,她空灵的眼神、长满共振腔管的蓝色身体,那天籁般美妙的歌声犹如一只灵动轻舞的飞燕,把你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咏叹世界。当我们如痴如幻的沉浸在这华彩乐章里的时候,莉露正在和敌人战斗。这一段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应和着狄娃的歌声,前半段的旋律比较幽缓,忽高忽低的歌声正好映衬了莉露的复杂心情,后半段节奏忽然变快,逐渐强而有力,正是莉露和敌人搏斗的情节,最后莉露打倒了所有的敌人,摆了一个造型后,这时音乐恰到好处的戛然而止。但此时女歌星却为人类的继续生存,用生命谱写了灵魂净化的绝唱乐章!
“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必然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归宿,在文学艺术的三大主题中尤胜过爱情和战争,更经常是一个讳莫如深又执意要言说的母题。对死亡与生俱来的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是死亡本能理论的一个起因。人生短暂,美不在长在,这时人产生从冷漠无情的时序女神手中,攫取片刻欢乐的强烈愿望。”女歌星的出场镜头虽不多,但她却凝结了男性对女性美之极致的探求,那生命的绝唱在时间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最耀眼的绚丽花朵,永远种在了人们的心田中。
弗洛伊德对原始人的死亡态度所作的猜测,说明作为人的攻击破坏原动力的死亡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原始人“较之动物更残酷,更凶恶,他喜欢杀人,视杀人为理所当然。在其他动物身上存在着抑制同类间自相残杀、相互吞噬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原始人身上却找不到。”人类的血液中,可见是流着嗜杀的欲望,这便是犯罪与战争的渊源。
歌星女伶的死亡,使人类获得拯救的元素,在女伶凄美的哀歌中正义战胜邪恶。当狄娃用最后的力量把一连串超高难度的跳跃音燃烧成灼目的火焰,吞噬着人类的丑恶。荡涤人类的心灵时,她展开的双臂似乎架起了一道通往天堂的彩虹之路,人们的灵魂在飘舞的烈焰中像蓝色的凤凰一样,得到了涅槃,完成了救赎!这至善至美的生命灵魂咏叹,永远印刻在人的脑际中,久久难以挥去。
三、母亲与妻子——未谋面的黑色幽默
在《第五元素》中,科本的母亲这一形象在这里被喻为权势侵犯性的指征。母亲本该是儿子征服世界的后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其“里比多”理论中阐释了这一现象。和弗洛伊德一样,拉康也认为生命之初孩子是某种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东西,但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他又必须与母亲分离,从而形成一个单独存在的同一性,才能进入文 化社会。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把母亲作为对象所赋予的“里比多”精神专注通过压抑转变为焦虑,焦虑又接着表现为症状,并依恋于作为母亲替代者的父亲。但是片中并没有父亲的形象!那么科本就必须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而与父亲的形象融合为一个整体!
无父的家庭,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是相当重要的,然而作为要担当重要使命的科本的母亲却专横、聒噪,她不断“电话骚扰”科本,总抱怨没有得到儿子应有的关注与照顾,当得知儿子获大奖时也试图取得通往“失落的天堂”位置。在精神分析的论说中,这样一个“恶魔母亲”是“侵犯性的、占有欲的母亲是反英雄的主题。类似母亲的存在意味着男人无法长大成人,更不必说成为英雄。”因此,由男孩要成为男人甚至成为英雄就必须挣脱这个枷锁。从而成为独立的实体立于文化社会。拉康在其理论中指出:现实是母性的,包括我们所由此诞生的土地,我们为了拥有文化而从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石祖是父亲的概念,是文化的父性秩序,是文化的终极概念,是左右世上万物的制高点。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决定社会秩序的终究是男权文化。科本一开始就以一个长成的“硬汉”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位男子汉是不会被恶魔母亲“胎教”化为一个懦弱的男人。他始终占据和引导着事物发展的主动权。由此而看,母亲的专横和喋喋不休不过是一个喜剧噱头。在结局中母亲的侵犯性元素再度出现时,科本和莉露甜蜜的爱,已铸就了完满而封闭的空间,任何侵犯和挤压都不可能穿透。
科本的妻子在这里暗示了缺席的爱情。因为“炉边缺少”一位家人,没有女主人的照料,科本生活常处于一种无序当中。在现代逻辑和观念的个体生命史中,这显然标识着孤独或情感与欲望的匮乏:而在影片的特定语境中,这同时标识着男性生命的挫败和伤痛。然而科本却对朋友说:“我不需要女人,除非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妻子本该是男孩成年后母亲某些职能的延续,但科本妻子的缺失暗示了这一续存依赖对象的不在,而使得男女阴阳失衡,因此他必须寻找新的对象,以平衡这个世界,但在现实世界可以作为科本妻子的“完美女人”是难以找到的。而恰在此时来自外星球的“第五元素”莉露,集女性优点于一身,是一个“完美的女人”,续接了女主人的位置。
其实,科本的母亲和妻子是一个指征的两个方面,她们在剧中均未露面,不过是一个象征符号,代表了我们某些丢失的传统文化。剧中主要四个女性角色,代表女性优秀品质的均是外星人(莉露和狄娃),而最该体现人类女性之美的母亲和妻子这两个形象,在剧中却是一种隐闪的戏剧化显现,犹如一个黑色幽默,使人感到一丝悲凉。不禁让人叹息:本土文明和优良传统的缺失是否该去外星球寻找了!
当我们对电影作出某一价值判断时,必须考量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只有将电影文本放在较大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整体中去解读,我们才能科学客观的将其观念和影像予以正确的阐释。本文旨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角度剖析《第五元素》中的女性角色,以解读主流电影如何将情色编码加入主导的父权秩序语言之内,通过一些编码、异化的主体幻化成一种形式之美,阐明父权社会及其文化的无意识怎样结构了电影的形态及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