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荆匡胤的画,就仿佛在读他的心,从中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真善美。
中国绘画艺术蕴藏着中国古典文明的精华,一方宣纸,一盒水墨,便可抒写世间万物。中国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物画等,更能表现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画家把名山大川之韵先储于心,再形于手,一树一石、一亭一台,皆可代表画家的胸襟意象。因中国山水有大气磅礴之韵,故山水画家多有“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中国当代山水画家荆匡胤就是这样一位画家,读他的画,就仿佛在读他的心,从中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真善美。
荆匡胤其人
荆匡胤并非生在书画世家,他似乎是从母亲的剪纸和绣花中得到了开悟,起初是喜欢那些漂亮的图案,后来就试着用笔去画,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荆匡胤6岁就开始画画了,虽然那时候时常将纸涂得乱七八糟,却乐此不疲。
到了小学三年级,荆匡胤就开始用铅笔和蜡笔画画了,并且画得很像。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本子给他,让他画上图案。有的画着花和鸟,有的画着小松鼠站在松枝上叼着葡萄,还有的画着鬼子跟八路军打仗。
上初中之后,荆匡胤就已经画得很不错了。在初二的一堂物理课上,荆匡胤没有专心听课,他穿着半截的短裤,偶然间低头看见自己露出来的大腿时,忽然间闪过一个念头。于是他拿起钢笔在腿上画起画来,他画的不是别的,正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物理老师。正当他聚精会神地画画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站在他身后,他一回头吓了一大跳,那人正是物理老师。老师把他叫到讲台上后,开始很生气,当他看见荆匡胤腿上画的自己的画像后,又忍不住笑起来。因为当荆匡胤站起来时,他腿上的画像正好颠倒了过来,“物理老师”大头朝下了!这也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闹出一个笑话来。
说起与中国画的姻缘,荆匡胤想起了他初中的一个同学。那时候他们两个都喜欢画画,那位同学的家庭条件很好,送给荆匡胤一些颜料和毛笔,荆匡胤这才开始接触水墨。当时他并没有启蒙老师,全凭自己去悟、去摸索。
渐渐地,他掌握了初步的绘画技巧,进而变得嗜画如命。后来,荆匡胤上了高中,然后来北京当兵,又从北京回老家读师专……他始终没有停下画笔。
似乎为了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荆匡胤的创作之路一波三折,苦涩异常。
在师专毕业后,荆匡胤去了一所中学当上了美术老师,他的妻子是该校的校长。那时候荆匡胤每个月的收入仅三百多块钱。周围的朋友都觉得凭着荆匡胤的绘画技艺,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地方赚更多的钱。经朋友的再三劝说,他终于辞去了教师的职务,去山东淄博的陶瓷壁画厂画瓷板画了,这时每月可收入几千块。
但好景不长,他在壁画厂工作两年多,刚刚有些积蓄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病倒了,她得的不是一般的病,而是血癌(白血病)。
噩耗传来之后,许多人都劝荆匡胤不要给妻子治病了,因为这种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但他不但不听劝告,还义无反顾地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到了妻子身上。“做丈夫就要尽自己的良心,她既然嫁给我了,我就有责任去爱护他。不管如何,只要有一口气,我都得给她治。”荆匡胤说。
那段日子,荆匡胤既要照顾妻子,又要去壁画厂画瓷版画赚钱,以供妻子看病。有时候他刚刚照顾完妻子,还来不及休息,就又要回到壁画厂工作,时常三天三夜不合眼。
荆匡胤记得妻子在医院住了五六个月后,第一次出院的时候,他带妻子回了趟娘家。进村以后,他的老岳父含着眼泪噗通一下跪在了他面前,老人家十分感激这个好女婿。
又过了五年多,荆匡胤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并照顾着自己的妻子。但天意难违,他的妻子还是去世了。那几年的时间,荆匡胤什么都没有了,钱全部花光了,还倒欠了6万,就赢得了一个人品。
可能这件事感动了许多人,在他妻子去世后,许多邻里都主动给荆匡胤做媒,荆匡胤却一一谢绝了,直到一位姓白的姑娘出现。
白老师就是荆匡胤的现任妻子,她知道荆匡胤当年的处境,她不但愿意和荆匡胤结为夫妻,为了帮他还钱,还陪着荆匡胤一起工作。白老师回忆,那时候荆匡胤已经不在陶瓷壁画厂了,他们一起去了一家玻璃壁画厂。最苦的时候,她要抱着孩子帮丈夫刻画,直到后半夜一两点才能休息,每天至少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们就这样共同努力,慢慢还清了欠下的6万块钱,还供儿子读了大学。
虽然荆匡胤从事的工作都和绘画艺术有关,却都不是他最爱的中国画艺术。他开始怀念当兵时所熟悉的北京,他的抱负、他的梦想再次被点燃起来。2006年的大年初九,他和妻子决心回到北京。荆匡胤决定抛开一切世俗功利,沉下心来,把自己完全交给艺术。
诗得画意 画中有诗
在北京城西北郊,沿着京密引水渠一路向北,穿过沸沸嚷嚷的街市,在美丽的西山脚下的白家疃村,只要你随便一打听,便可以寻到荆匡胤。
听荆匡胤的妻子白老师说,荆匡胤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练字,吃过早饭后就开始作画了,直到天已尽黑才回家休息。无论春夏,不分寒暑,即便是春节,他都从未间断过。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用一年的时间,追人家五年,甚至十年的速度。”荆匡胤意志坚决。
当然,艺术中的攀越不同于赛跑,除了恒心与毅力以外,还要有更高的悟性才能真正得其精髓。这方面,也许荆匡胤能诗善赋的才能,帮助他寻到了中国画的艺术经脉,也逐渐帮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人云,书画一名而同体。宋人又云,书画异体而同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与画向来不可分割。古往今来,众多诗人都融诗于画,寓画于诗,即所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而荆匡胤的诗与画,皆为有形。他不仅精通水墨,还颇懂词律。荆匡胤的山水,或高雅凝重,或老辣粗犷;荆匡胤之诗词亦婉约流转,亦大气磅礴。
荆匡胤喜爱填词,他说自己填词仅是为了抒怀及娱乐,并没有结集,甚至有些只是临场吟诵,都未曾记录。荆匡胤随意从手机里翻出了一首《渔家傲》,读了起来:
秋去古塞霜侵肌,叶落满径红渐稀。坡上鞭声牧歌起,望天角,北风催人裹紧衣。烽火长烟已远去,断墙残碑化苍迹。幽关重重数万里,山叠嶂,搜尽群峰眉黛低。
苍茫的意境,浓重的情味,让荆匡胤顿时想起当时吟诗作画的情景来。这首《渔家傲》是荆匡胤在2010年于古北口山顶采风时作的,当时他站在山顶迎着北风,遥望苍茫山色,有感而作。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首词,字句中的意境又构成了一幅画,词中的抒怀及风骨又恰好是画的灵魂。”荆匡胤说。
品荆匡胤的画,仅用眼观,并不能领悟其旨趣,还需要用心去寻诗,去读,去品味。他能将深远的意境,抒写成超凡脱俗的山水画来,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
也许是这块山水宝地,赋予荆匡胤诸多创作灵感。他的画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抒写西山风景的,那里的石、那里的木、那里的花、那里的草都曾是荆匡胤笔下熠熠生辉的精灵。
一幅《西山初雪图》,便将西山冬景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远处的山石以空灵的湿笔,由淡而浓,勾、皴、擦、点,浑然一体,极富质感;近处的寒树,枝桠尖利劲脆,笔墨由浓而淡,与远山相映成趣。而漫天飞舞的雪花,则用“留白”这一高难度的技法烘染而成,高雅清丽、妙趣天成。
荆匡胤的画讲究三象归一,具象、抽象、意象,这三象集中起来,画中的旨趣也便自然生产了,其中的诗意也即显现了。
寄情山水 顿悟人生
艺术之路,踏上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从6岁的孩童,到不惑之年,虽然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荆匡胤却从未回过头。其实,荆匡胤的父亲是反对他画画的。起初见到他的画,就撕掉。有一次父亲教训他说,你画得再好,也没有国家印刷机印刷得好。但荆匡胤并没有就此收手,毅然地遵循了自己的意愿。他心里明白,印刷机是死的,而绘画艺术却是活的,画纸上那一山一水,都是画家面对山水时的心境,画出的画也便是画家的一枚心印。
也许是在大自然中顿悟到了人性的本真,他才没有被污浊的世俗环境所侵染,才不断地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荆匡胤梦寐以求的并非是要成名,而是希望能在技艺精熟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领悟山水,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能代表时代艺术的作品来,以此来推动整个艺术的发展。
荆匡胤认为,在艺术里面,不是谁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谁就为王,而是要看谁能推动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那才算真正有所成就。
当然,艺无止境。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不可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唯有抛开一切功利世俗,回归自然的本真,方能抒写出情韵相生的山水自然。荆匡胤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赌在了艺术里,无论成与败,他都不会丢弃画笔,他要让世人坦诚地读到他的画,他要将自己的全部心血融入到这拥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创作中。
艺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荆匡胤仿佛被身后的大西山同化了,正如他的儿子眼中的父亲那样:父亲如山,如他那山水画一样无尽、深沉,山为其画,画如其人。
链接:
荆匡胤,1969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国画名家吴东魁先生得意弟子。自幼酷爱书画,1984年参军入伍,并在军营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部队首长和外国友人所收藏。个人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菏泽日报》等媒体报道。退伍后考入菏泽师专艺术系。2006年初到北京发展。2007年在海淀区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中国国家画院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现为北京四香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华夏书院副院长、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院士、北京海淀区美协会员。
中国绘画艺术蕴藏着中国古典文明的精华,一方宣纸,一盒水墨,便可抒写世间万物。中国山水画较之花鸟画、人物画等,更能表现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画家把名山大川之韵先储于心,再形于手,一树一石、一亭一台,皆可代表画家的胸襟意象。因中国山水有大气磅礴之韵,故山水画家多有“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中国当代山水画家荆匡胤就是这样一位画家,读他的画,就仿佛在读他的心,从中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真善美。
荆匡胤其人
荆匡胤并非生在书画世家,他似乎是从母亲的剪纸和绣花中得到了开悟,起初是喜欢那些漂亮的图案,后来就试着用笔去画,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荆匡胤6岁就开始画画了,虽然那时候时常将纸涂得乱七八糟,却乐此不疲。
到了小学三年级,荆匡胤就开始用铅笔和蜡笔画画了,并且画得很像。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本子给他,让他画上图案。有的画着花和鸟,有的画着小松鼠站在松枝上叼着葡萄,还有的画着鬼子跟八路军打仗。
上初中之后,荆匡胤就已经画得很不错了。在初二的一堂物理课上,荆匡胤没有专心听课,他穿着半截的短裤,偶然间低头看见自己露出来的大腿时,忽然间闪过一个念头。于是他拿起钢笔在腿上画起画来,他画的不是别的,正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物理老师。正当他聚精会神地画画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人站在他身后,他一回头吓了一大跳,那人正是物理老师。老师把他叫到讲台上后,开始很生气,当他看见荆匡胤腿上画的自己的画像后,又忍不住笑起来。因为当荆匡胤站起来时,他腿上的画像正好颠倒了过来,“物理老师”大头朝下了!这也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闹出一个笑话来。
说起与中国画的姻缘,荆匡胤想起了他初中的一个同学。那时候他们两个都喜欢画画,那位同学的家庭条件很好,送给荆匡胤一些颜料和毛笔,荆匡胤这才开始接触水墨。当时他并没有启蒙老师,全凭自己去悟、去摸索。
渐渐地,他掌握了初步的绘画技巧,进而变得嗜画如命。后来,荆匡胤上了高中,然后来北京当兵,又从北京回老家读师专……他始终没有停下画笔。
似乎为了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荆匡胤的创作之路一波三折,苦涩异常。
在师专毕业后,荆匡胤去了一所中学当上了美术老师,他的妻子是该校的校长。那时候荆匡胤每个月的收入仅三百多块钱。周围的朋友都觉得凭着荆匡胤的绘画技艺,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地方赚更多的钱。经朋友的再三劝说,他终于辞去了教师的职务,去山东淄博的陶瓷壁画厂画瓷板画了,这时每月可收入几千块。
但好景不长,他在壁画厂工作两年多,刚刚有些积蓄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病倒了,她得的不是一般的病,而是血癌(白血病)。
噩耗传来之后,许多人都劝荆匡胤不要给妻子治病了,因为这种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但他不但不听劝告,还义无反顾地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到了妻子身上。“做丈夫就要尽自己的良心,她既然嫁给我了,我就有责任去爱护他。不管如何,只要有一口气,我都得给她治。”荆匡胤说。
那段日子,荆匡胤既要照顾妻子,又要去壁画厂画瓷版画赚钱,以供妻子看病。有时候他刚刚照顾完妻子,还来不及休息,就又要回到壁画厂工作,时常三天三夜不合眼。
荆匡胤记得妻子在医院住了五六个月后,第一次出院的时候,他带妻子回了趟娘家。进村以后,他的老岳父含着眼泪噗通一下跪在了他面前,老人家十分感激这个好女婿。
又过了五年多,荆匡胤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坚持着自己的工作,并照顾着自己的妻子。但天意难违,他的妻子还是去世了。那几年的时间,荆匡胤什么都没有了,钱全部花光了,还倒欠了6万,就赢得了一个人品。
可能这件事感动了许多人,在他妻子去世后,许多邻里都主动给荆匡胤做媒,荆匡胤却一一谢绝了,直到一位姓白的姑娘出现。
白老师就是荆匡胤的现任妻子,她知道荆匡胤当年的处境,她不但愿意和荆匡胤结为夫妻,为了帮他还钱,还陪着荆匡胤一起工作。白老师回忆,那时候荆匡胤已经不在陶瓷壁画厂了,他们一起去了一家玻璃壁画厂。最苦的时候,她要抱着孩子帮丈夫刻画,直到后半夜一两点才能休息,每天至少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他们就这样共同努力,慢慢还清了欠下的6万块钱,还供儿子读了大学。
虽然荆匡胤从事的工作都和绘画艺术有关,却都不是他最爱的中国画艺术。他开始怀念当兵时所熟悉的北京,他的抱负、他的梦想再次被点燃起来。2006年的大年初九,他和妻子决心回到北京。荆匡胤决定抛开一切世俗功利,沉下心来,把自己完全交给艺术。
诗得画意 画中有诗
在北京城西北郊,沿着京密引水渠一路向北,穿过沸沸嚷嚷的街市,在美丽的西山脚下的白家疃村,只要你随便一打听,便可以寻到荆匡胤。
听荆匡胤的妻子白老师说,荆匡胤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练字,吃过早饭后就开始作画了,直到天已尽黑才回家休息。无论春夏,不分寒暑,即便是春节,他都从未间断过。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用一年的时间,追人家五年,甚至十年的速度。”荆匡胤意志坚决。
当然,艺术中的攀越不同于赛跑,除了恒心与毅力以外,还要有更高的悟性才能真正得其精髓。这方面,也许荆匡胤能诗善赋的才能,帮助他寻到了中国画的艺术经脉,也逐渐帮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人云,书画一名而同体。宋人又云,书画异体而同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与画向来不可分割。古往今来,众多诗人都融诗于画,寓画于诗,即所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而荆匡胤的诗与画,皆为有形。他不仅精通水墨,还颇懂词律。荆匡胤的山水,或高雅凝重,或老辣粗犷;荆匡胤之诗词亦婉约流转,亦大气磅礴。
荆匡胤喜爱填词,他说自己填词仅是为了抒怀及娱乐,并没有结集,甚至有些只是临场吟诵,都未曾记录。荆匡胤随意从手机里翻出了一首《渔家傲》,读了起来:
秋去古塞霜侵肌,叶落满径红渐稀。坡上鞭声牧歌起,望天角,北风催人裹紧衣。烽火长烟已远去,断墙残碑化苍迹。幽关重重数万里,山叠嶂,搜尽群峰眉黛低。
苍茫的意境,浓重的情味,让荆匡胤顿时想起当时吟诗作画的情景来。这首《渔家傲》是荆匡胤在2010年于古北口山顶采风时作的,当时他站在山顶迎着北风,遥望苍茫山色,有感而作。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首词,字句中的意境又构成了一幅画,词中的抒怀及风骨又恰好是画的灵魂。”荆匡胤说。
品荆匡胤的画,仅用眼观,并不能领悟其旨趣,还需要用心去寻诗,去读,去品味。他能将深远的意境,抒写成超凡脱俗的山水画来,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
也许是这块山水宝地,赋予荆匡胤诸多创作灵感。他的画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抒写西山风景的,那里的石、那里的木、那里的花、那里的草都曾是荆匡胤笔下熠熠生辉的精灵。
一幅《西山初雪图》,便将西山冬景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远处的山石以空灵的湿笔,由淡而浓,勾、皴、擦、点,浑然一体,极富质感;近处的寒树,枝桠尖利劲脆,笔墨由浓而淡,与远山相映成趣。而漫天飞舞的雪花,则用“留白”这一高难度的技法烘染而成,高雅清丽、妙趣天成。
荆匡胤的画讲究三象归一,具象、抽象、意象,这三象集中起来,画中的旨趣也便自然生产了,其中的诗意也即显现了。
寄情山水 顿悟人生
艺术之路,踏上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从6岁的孩童,到不惑之年,虽然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荆匡胤却从未回过头。其实,荆匡胤的父亲是反对他画画的。起初见到他的画,就撕掉。有一次父亲教训他说,你画得再好,也没有国家印刷机印刷得好。但荆匡胤并没有就此收手,毅然地遵循了自己的意愿。他心里明白,印刷机是死的,而绘画艺术却是活的,画纸上那一山一水,都是画家面对山水时的心境,画出的画也便是画家的一枚心印。
也许是在大自然中顿悟到了人性的本真,他才没有被污浊的世俗环境所侵染,才不断地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荆匡胤梦寐以求的并非是要成名,而是希望能在技艺精熟的基础上,更深入地领悟山水,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能代表时代艺术的作品来,以此来推动整个艺术的发展。
荆匡胤认为,在艺术里面,不是谁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谁就为王,而是要看谁能推动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那才算真正有所成就。
当然,艺无止境。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不可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唯有抛开一切功利世俗,回归自然的本真,方能抒写出情韵相生的山水自然。荆匡胤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赌在了艺术里,无论成与败,他都不会丢弃画笔,他要让世人坦诚地读到他的画,他要将自己的全部心血融入到这拥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创作中。
艺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荆匡胤仿佛被身后的大西山同化了,正如他的儿子眼中的父亲那样:父亲如山,如他那山水画一样无尽、深沉,山为其画,画如其人。
链接:
荆匡胤,1969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国画名家吴东魁先生得意弟子。自幼酷爱书画,1984年参军入伍,并在军营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部队首长和外国友人所收藏。个人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菏泽日报》等媒体报道。退伍后考入菏泽师专艺术系。2006年初到北京发展。2007年在海淀区书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在中国国家画院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现为北京四香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华夏书院副院长、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院士、北京海淀区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