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房地产商正在密集启动一场回归A股的计划。前有王健林的不高兴,后有许家印的诸多不满,加上富力等房地产企业的回归A股计划,在房地产行业,回归A股已经成了一件流行的事。
熙熙攘攘的浪潮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似乎失去了等待排队的耐心。5月初,关于万达商业欲借壳回归A股的消息不绝于耳。而随着未来恒大、万达、富力等内房股回归,A股房地产板块的估值提振值得期待。
万达恒大陷借壳传闻
有外媒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万达商业在上交所IPO的计划若不能很快获监管放行,则可能会寻求借壳上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对回归A股信心十足,以至于愿意为此签下一纸对赌协议,若未按约定回归内地,万达集团将会回购股份并提供10%-12%的年回报率。
根据证监会截至4月中旬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IPO排队的企业有700多家,IPO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公司还有106家,参考2015年220只新股发行的节奏,现有存量IPO的消化估计也要三年左右。
去年11月13日,证监会重启IPO,其官网曾挂出万达商业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无独有偶,一直有意于回归A股的恒大,近期动作不断,其近日收购房企的举动,也被认为是借壳上市的前兆。4月24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斥资36.1亿元收购嘉凯城约9.52亿股股份,占总股本52.78%,成为嘉凯城的控股股东。控股A股上市房企,被认为是恒大将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回归A股。
嘉凯城作为浙江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平台,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目前拥有约50个项目。
有不愿具名的恒大内部人士此前对媒体透露,恒大与嘉凯城就受让后者股份,洽谈几个月,基本条件已定。恒大此举一则是看中嘉凯城在江浙的土地资产,此外,也并不排除恒大希望借助此A股平台注入一定的资产,在H股之外再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5月10日,嘉凯城复牌,公司公告称,相关各方近期研究了因公司股份变动可能涉及的公司与恒大地产解决同业竞争的相关原则等重大事项,具体内容将会在要约收购报告书全文中进行披露。此次复牌,恒大收购嘉凯城已尘埃落定,同时意味着恒大回归A股向前迈进一步。
除了嘉凯城之外,在这之前,恒大地产于4月11日、4月12日合计以2.91亿元买入1902.8万股股份,占廊坊发展总股本的5.005%,构成举牌,并跻身廊坊发展第二大股东。
廊坊发展主营业务涉及房地产及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实际控制人为廊坊国资委,也是廊坊市国资委唯一的上市平台。一名熟悉廊坊发展的业内人士认为,廊坊发展是廊坊市政府旗下唯一的上市平台,应该不会放弃控股地位。此次恒大举牌,双方在产业园区等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恒大地产第一次试图染指A股。十多年前恒大地产就曾经控股A股上市公司绿景控股,股票名称2003年曾变更为“恒大地产”,许家印也曾做过绿景控股的董事长,后转让其股权,而到了2015年6月12日,绿景控股出售了控股子公司广州恒大地产100%股权,现两家公司已无任何关系。
目前排队上市企业多达数百家,借壳上市则是较为有效的办法。从过去几年的案例来看,借壳上市是大概率事件。从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禁止证监会批准囤房囤地房企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通知以来,仅有极少数几家地产公司实现A股上市,且多以借壳的方式实现。
私有化路径
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要回归A股,实施私有化是关键的一环,私有化的目标是令被收购上市公司除牌,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通俗来说,就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
万达商业地产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私有化,不是“A+H”,而是退H回A。
万达商业地产3月底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计划以每股48港元的价格将所有在外流通股份售予母公司万达集团,从而完成公司的私有化。
此时距离万达商业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以来还不足18个月,3月时的报价为48港元,与当时IPO时的发行价相同。
4月25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宣布停牌,原因是“待发出一份与香港收购及合并守则相关而可构成公司的内幕消息公告。”截至记者发稿日的5月10日,万达商业地产仍未复牌。
近期似乎还有新的进展。据外媒报道,万达集团可能将其对子公司万达商业地产的私有化报价提高约10%,以吸引包括科威特投资局、中国人寿和贝莱德在内的投资者接受其要约。这三个大股东分别持有万达商业地产8.07%、7.42%和6.78%的股份。
这一消息称,上调后的报价相当于大约44亿美元,合每股52.80港元,较3月份私有化提议公布前万达商业股票的最后报价溢价32%。
万达集团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情。而万达商业地产相关人士此前也回复媒体称,不予置评,一切以公告为准。
“万达开出的私有化作价,对于现在的股东而言,很有吸引力。”港股资深评论员岑智勇认为,万达商业地产已发行的H股总量约6.52亿股。按此计算,此项私有化交易的总额将在313亿港元左右。而截至2015年底,万达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666亿元,所以此次私有化不会对万达商业构成重大的财务压力。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阿里巴巴的私有化。”岑智勇表示,万达商业大股东王健林以与招股价相同的作价去私有化,相信是参考当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私有化的做法。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IPO,2012年,再以发行价格将全部股份回收完成私有化退市,等于是套取了一个4年的无息贷款。岑智勇认为,这次万达商业的私有化,由于集团只上市15个月,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点会较阿里巴巴更有优势。 相对万达商业地产较为明朗的态度,恒大则没有披露私有化计划,但业界评论倾向于认为,恒大宣布私有化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许家印以往耗费巨资的回购早已为其私有化打下了基础。
过去两年内,不满意恒大股价表现的许家印共回购了约36.86亿股,花费的金额达到了161.49亿港元(约合134亿元人民币)。在将恒大股价拉升的同时,也使其家族的持股比例高达74.3%,逼近75%的大股东持股红线。也即是说,恒大方面只需再回购0.7%的股份,就可以对公众股东发出要约收购。
不过,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完全不必私有化,更应该选择“A+H”的方式回归。在他看来,不私有化的回归基本上是轻装上阵,A股市场为此承担的压力要小得多,“A+H”有利于上市公司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香港目前实行同股同权的股权结构,因此“回A”不一定要“弃H”。有不少评论就指出,恒大目前债务规模较大且有很多离岸债务,如果公司被私有化或放弃H股上市地位,会对其日后融资的评估及获得信贷评级等带来一些不便。
回A浪潮
在这场回归A股的浪潮中,不只是万达和恒大这样千亿级房企的身影,富力和首创等房企也是跃跃欲试者。
根据富力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富力地产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7亿股新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350亿元。
针对富力地产坚持回归A股的原因,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去年曾表示,直到去年年初,证监会才明确国内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再需要国土部门事前审查,“明确这一条,回归A股才有可行性。”
早在2012年,准备充分的富力地产又一次向国内A股市场发起冲击,不幸的是国土部门的相关政策如影随形,富力又一次进入了证监会的终止审查名单。
4月29日,首创置业将正式召开股东大会审批公司回A股事项,这是首创第7次计划回归A股。自2003年香港上市后,首创置业一直酝酿着回归A股。从2004年2月公布计划A股IPO筹资30亿元开始,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及2013年其均有过回A的尝试。
近几年,港股内房企孜孜不倦希望回归A股,其原因,正如原首创掌门人刘晓光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相对于H股,A股股价平均要高出70%。通过A股上市,首创置业可获得更强有力的资本,这是最大的资源,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更何况,如今正是回归A股的好时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较为便利,且随着央行持续的降息降准,成本大幅下降。
在岑智勇看来,房企回归A股主要是自身需求,就整体表现而言,众多实力派房地产商在港股市场上股价表现平平,导致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产股与A股地产股估值差距较大。
比较千亿企业最近的数据来看,四家H股上市的企业动态市盈率在5-7倍左右,而在A股上市的三家房企的动态市盈率均超出10倍以上,其中绿地控股更是达到了30倍。
具体市值而言,A股上市的万科与绿地控股市值在两千亿上下的市值相比,港股上市的恒大地产市值仅约700亿港元左右。恒大于2009年10月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之后,许家印不只一次公开强调,恒大的股价“被严重低估”。
另一位地产大鳄,王健林的不满更是溢于言表。万达商业地产登陆港股一年半过去,万达商业地产在港股的表现平平。“万达商业在港股被低估,不是一般的低估,是严重的低估,继续在港股不死不活呆下去,已经有损万达商业的整体形象。”知名财经评论人水皮此前撰文称,万达商业市盈率只有4.91倍。
万达院线后来居上,以相对较小的体量在A股市场的市值远远超过了万达商业地产,这让王健林对万达商业地产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十分恼火。
一名接近万达的人士透露,王健林对股价非常恼火,认为万达干了这么多年商业地产,居然还不如院线赚得多。更刺激王健林神经的是,有机构甚至认为,万达商业出现重资产和轻资产摇摆不定的战略迷茫期,个别机构甚至把万达商业的转型和潘石屹SOHO中国的转型相提并论。
这些因素,都刺激王健林加速万达商业地产的回归计划。
关卡重重
面对政策红利,房企回归A股要走的道路,仍然漫长,不但要面临私有化、拆解架构、国内上市排队等一系列繁琐过程,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尽管官方上的说辞,都充满乐观,如首创置业对外表示的,“从目前公司的进度来看,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A股的申报工作,进入到中国证监会的审核过程。但具体的事项需要根据相关政府机构审批确定。”
言语中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李思廉曾在3月的业绩会上提及回A计划时称,富力于去年9月在A股市场申请上市,排名为300名,预计今年底至明年第一季有机会于A股市场挂牌。
不过,李思廉随后的话也说出了当下房企对回归A股不确定性的担忧。在他看来,中国股市疲弱,国内环境看得不是很清楚,因此“具体时间表还不确定”,而这已是富力第五次尝试在A股公开发行股票。
同样,万达商业地产何时顺利回归,也充满不确定性。此前有媒体报道说,王思聪的办公室已在商管公司总部旁边,王思聪有望参与到万达商业回A股计划。而根据最近坊间传言,如果王健林失去了排队上市的耐心,借壳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而机构对恒大私有化看空的声音更是不在少数。花旗银行发布研报称,若恒大进行私有化,将面临不少障碍,包括转移其所持其他香港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将资产从开曼群岛移至在岸公司,这涉及庞大的税款。摩根大通研报表示,与回归A股相比,恒大较大可能会将内地资产注入不同子公司。
最后闸门的放行仍然捏在监管部门手上,而监管部门目前的态度似乎并不明朗。5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称,证监会正对相关公司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5月8日,深圳证监局原局长张云东撰文对借壳乱象、盲目炒壳表达了较大的担忧,同时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对于A股高估值和回归A股的浪潮,也不乏批评声音。此前不少证券界人士就指出,A股市场整体的高估值是无法长期延续的。由于港股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国际金融投资者,而A股市场的参与者更看重一些热点和题材,随着A股市场的治理制度化,高估值的基础就很难存在。
转型再造大鳄
无论上述房企何时能回归A股,小至房企和行业本身的需求,大至国家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一股浪潮已经不可阻挡。而回归A股后,恒大与万达的市值均有可能超越万科和绿地,成为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上市房企。
多元化融资平台的打造,使得未来这些房企都将在融资市场上得心应手。目前,万科、绿地、金地等大型房企为了规避单一融资渠道的风险,已打造了“A+H”两地资本市场“双平台”,为企业发展在融资渠道上设置了“双保险”。
首创置业等房企也无不表示了对多融资平台的憧憬。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在香港业绩会上表示,此次上市计划合共拟发行不超过3.7亿股A股,若顺利上市,可将实现“A+H”的两地上市地位。
目前恒大究竟采取何种架构方式,尚未可知。很有可能的一个结局就是,恒大会保持港股和A股多个上市平台并举的局面。对于拥有多元化资源的恒大来说,其拿下嘉凯城后,有可能架设“A+H”双平台。
更何况,目前A股投资者十分关注积极转型的房企。从去年股价涨幅较大的A股地产股来看,大多数是跨界金融、医疗健康、互联网等行业的公司。
对于集体多元化业务,拥有庞大产业格局的恒大已经在打造更多的证券化平台。恒大如今已完成在金融、互联网、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布局,多元化战略将更受内地投资者的认可,对提升估值带来正面作用。
除了主要上市平台恒大地产外,许家印还拥有恒大健康、恒腾网络、恒大淘宝、恒大文化等四家业务上市。也就是说,目前恒大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5家,未来,这一阵营又要添丁了。
万达商业地产则在轻资产化道路上一骑绝尘。2015年,万达集团总收入2901.6亿元,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合同销售额1640.8亿元。万达商业2015年已完成10个轻资产广场的合作,另外还有10个广场尚在谈判中。公司过往3年经营性现金流有显著改善,实现117%的年化复合增长率。
在王健林2016年的图谱中,万达集团收入目标向下调整为2543亿元,同比2015年下调12%;而万达商业将2016年销售目标下调640亿至1000亿元。
万达商业的私有化更仅仅是一盘大棋的开始,随着万达院线、影院、文化、金融等各大板块整合全球资源的发力,未来或许会诞生一个全新的“超级万达”。
万达旗下另外两大业务:万达文化集团包括影视控股、旅游控股、体育控股、儿童娱乐;万达金融集团包括保险公司、非凡信息、网络信贷、互联网支付、征信公司、投资并购。
万达还将金融、体育、主题乐园等业务的地位进一步拔高。随后,投资数百亿在印度、法国造城,先后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卡麦克、赞助国际足联等一系列全球的资源整合。
在一些机构投资者看来,万达商业的市值至少在3000亿元,远高于目前的1700亿港元。有媒体报道万达商管公司某内部人士称,万达若回A股,市盈率能达到20倍,将拥有5000亿元市值,并不是吹泡泡的计划。
目前,A股缺少的正是类似万达和恒大那样具有高成长性的大盘蓝筹,而且这些公司也体现出地产业转型的代表性意义,这一批房企回归或许会为A股创造新的投资热点。
熙熙攘攘的浪潮中,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似乎失去了等待排队的耐心。5月初,关于万达商业欲借壳回归A股的消息不绝于耳。而随着未来恒大、万达、富力等内房股回归,A股房地产板块的估值提振值得期待。
万达恒大陷借壳传闻
有外媒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万达商业在上交所IPO的计划若不能很快获监管放行,则可能会寻求借壳上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对回归A股信心十足,以至于愿意为此签下一纸对赌协议,若未按约定回归内地,万达集团将会回购股份并提供10%-12%的年回报率。
根据证监会截至4月中旬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IPO排队的企业有700多家,IPO审核通过但尚未发行的公司还有106家,参考2015年220只新股发行的节奏,现有存量IPO的消化估计也要三年左右。
去年11月13日,证监会重启IPO,其官网曾挂出万达商业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无独有偶,一直有意于回归A股的恒大,近期动作不断,其近日收购房企的举动,也被认为是借壳上市的前兆。4月24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斥资36.1亿元收购嘉凯城约9.52亿股股份,占总股本52.78%,成为嘉凯城的控股股东。控股A股上市房企,被认为是恒大将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回归A股。
嘉凯城作为浙江国资委旗下的房地产平台,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目前拥有约50个项目。
有不愿具名的恒大内部人士此前对媒体透露,恒大与嘉凯城就受让后者股份,洽谈几个月,基本条件已定。恒大此举一则是看中嘉凯城在江浙的土地资产,此外,也并不排除恒大希望借助此A股平台注入一定的资产,在H股之外再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5月10日,嘉凯城复牌,公司公告称,相关各方近期研究了因公司股份变动可能涉及的公司与恒大地产解决同业竞争的相关原则等重大事项,具体内容将会在要约收购报告书全文中进行披露。此次复牌,恒大收购嘉凯城已尘埃落定,同时意味着恒大回归A股向前迈进一步。
除了嘉凯城之外,在这之前,恒大地产于4月11日、4月12日合计以2.91亿元买入1902.8万股股份,占廊坊发展总股本的5.005%,构成举牌,并跻身廊坊发展第二大股东。
廊坊发展主营业务涉及房地产及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实际控制人为廊坊国资委,也是廊坊市国资委唯一的上市平台。一名熟悉廊坊发展的业内人士认为,廊坊发展是廊坊市政府旗下唯一的上市平台,应该不会放弃控股地位。此次恒大举牌,双方在产业园区等方面合作空间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恒大地产第一次试图染指A股。十多年前恒大地产就曾经控股A股上市公司绿景控股,股票名称2003年曾变更为“恒大地产”,许家印也曾做过绿景控股的董事长,后转让其股权,而到了2015年6月12日,绿景控股出售了控股子公司广州恒大地产100%股权,现两家公司已无任何关系。
目前排队上市企业多达数百家,借壳上市则是较为有效的办法。从过去几年的案例来看,借壳上市是大概率事件。从2010年4月国务院发布禁止证监会批准囤房囤地房企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的通知以来,仅有极少数几家地产公司实现A股上市,且多以借壳的方式实现。
私有化路径
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要回归A股,实施私有化是关键的一环,私有化的目标是令被收购上市公司除牌,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通俗来说,就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
万达商业地产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私有化,不是“A+H”,而是退H回A。
万达商业地产3月底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计划以每股48港元的价格将所有在外流通股份售予母公司万达集团,从而完成公司的私有化。
此时距离万达商业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以来还不足18个月,3月时的报价为48港元,与当时IPO时的发行价相同。
4月25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宣布停牌,原因是“待发出一份与香港收购及合并守则相关而可构成公司的内幕消息公告。”截至记者发稿日的5月10日,万达商业地产仍未复牌。
近期似乎还有新的进展。据外媒报道,万达集团可能将其对子公司万达商业地产的私有化报价提高约10%,以吸引包括科威特投资局、中国人寿和贝莱德在内的投资者接受其要约。这三个大股东分别持有万达商业地产8.07%、7.42%和6.78%的股份。
这一消息称,上调后的报价相当于大约44亿美元,合每股52.80港元,较3月份私有化提议公布前万达商业股票的最后报价溢价32%。
万达集团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情。而万达商业地产相关人士此前也回复媒体称,不予置评,一切以公告为准。
“万达开出的私有化作价,对于现在的股东而言,很有吸引力。”港股资深评论员岑智勇认为,万达商业地产已发行的H股总量约6.52亿股。按此计算,此项私有化交易的总额将在313亿港元左右。而截至2015年底,万达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666亿元,所以此次私有化不会对万达商业构成重大的财务压力。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阿里巴巴的私有化。”岑智勇表示,万达商业大股东王健林以与招股价相同的作价去私有化,相信是参考当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私有化的做法。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IPO,2012年,再以发行价格将全部股份回收完成私有化退市,等于是套取了一个4年的无息贷款。岑智勇认为,这次万达商业的私有化,由于集团只上市15个月,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这点会较阿里巴巴更有优势。 相对万达商业地产较为明朗的态度,恒大则没有披露私有化计划,但业界评论倾向于认为,恒大宣布私有化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许家印以往耗费巨资的回购早已为其私有化打下了基础。
过去两年内,不满意恒大股价表现的许家印共回购了约36.86亿股,花费的金额达到了161.49亿港元(约合134亿元人民币)。在将恒大股价拉升的同时,也使其家族的持股比例高达74.3%,逼近75%的大股东持股红线。也即是说,恒大方面只需再回购0.7%的股份,就可以对公众股东发出要约收购。
不过,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完全不必私有化,更应该选择“A+H”的方式回归。在他看来,不私有化的回归基本上是轻装上阵,A股市场为此承担的压力要小得多,“A+H”有利于上市公司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香港目前实行同股同权的股权结构,因此“回A”不一定要“弃H”。有不少评论就指出,恒大目前债务规模较大且有很多离岸债务,如果公司被私有化或放弃H股上市地位,会对其日后融资的评估及获得信贷评级等带来一些不便。
回A浪潮
在这场回归A股的浪潮中,不只是万达和恒大这样千亿级房企的身影,富力和首创等房企也是跃跃欲试者。
根据富力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富力地产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7亿股新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350亿元。
针对富力地产坚持回归A股的原因,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去年曾表示,直到去年年初,证监会才明确国内上市房企再融资不再需要国土部门事前审查,“明确这一条,回归A股才有可行性。”
早在2012年,准备充分的富力地产又一次向国内A股市场发起冲击,不幸的是国土部门的相关政策如影随形,富力又一次进入了证监会的终止审查名单。
4月29日,首创置业将正式召开股东大会审批公司回A股事项,这是首创第7次计划回归A股。自2003年香港上市后,首创置业一直酝酿着回归A股。从2004年2月公布计划A股IPO筹资30亿元开始,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及2013年其均有过回A的尝试。
近几年,港股内房企孜孜不倦希望回归A股,其原因,正如原首创掌门人刘晓光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相对于H股,A股股价平均要高出70%。通过A股上市,首创置业可获得更强有力的资本,这是最大的资源,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更何况,如今正是回归A股的好时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融资较为便利,且随着央行持续的降息降准,成本大幅下降。
在岑智勇看来,房企回归A股主要是自身需求,就整体表现而言,众多实力派房地产商在港股市场上股价表现平平,导致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产股与A股地产股估值差距较大。
比较千亿企业最近的数据来看,四家H股上市的企业动态市盈率在5-7倍左右,而在A股上市的三家房企的动态市盈率均超出10倍以上,其中绿地控股更是达到了30倍。
具体市值而言,A股上市的万科与绿地控股市值在两千亿上下的市值相比,港股上市的恒大地产市值仅约700亿港元左右。恒大于2009年10月5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之后,许家印不只一次公开强调,恒大的股价“被严重低估”。
另一位地产大鳄,王健林的不满更是溢于言表。万达商业地产登陆港股一年半过去,万达商业地产在港股的表现平平。“万达商业在港股被低估,不是一般的低估,是严重的低估,继续在港股不死不活呆下去,已经有损万达商业的整体形象。”知名财经评论人水皮此前撰文称,万达商业市盈率只有4.91倍。
万达院线后来居上,以相对较小的体量在A股市场的市值远远超过了万达商业地产,这让王健林对万达商业地产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十分恼火。
一名接近万达的人士透露,王健林对股价非常恼火,认为万达干了这么多年商业地产,居然还不如院线赚得多。更刺激王健林神经的是,有机构甚至认为,万达商业出现重资产和轻资产摇摆不定的战略迷茫期,个别机构甚至把万达商业的转型和潘石屹SOHO中国的转型相提并论。
这些因素,都刺激王健林加速万达商业地产的回归计划。
关卡重重
面对政策红利,房企回归A股要走的道路,仍然漫长,不但要面临私有化、拆解架构、国内上市排队等一系列繁琐过程,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尽管官方上的说辞,都充满乐观,如首创置业对外表示的,“从目前公司的进度来看,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A股的申报工作,进入到中国证监会的审核过程。但具体的事项需要根据相关政府机构审批确定。”
言语中仍然充满不确定性。李思廉曾在3月的业绩会上提及回A计划时称,富力于去年9月在A股市场申请上市,排名为300名,预计今年底至明年第一季有机会于A股市场挂牌。
不过,李思廉随后的话也说出了当下房企对回归A股不确定性的担忧。在他看来,中国股市疲弱,国内环境看得不是很清楚,因此“具体时间表还不确定”,而这已是富力第五次尝试在A股公开发行股票。
同样,万达商业地产何时顺利回归,也充满不确定性。此前有媒体报道说,王思聪的办公室已在商管公司总部旁边,王思聪有望参与到万达商业回A股计划。而根据最近坊间传言,如果王健林失去了排队上市的耐心,借壳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而机构对恒大私有化看空的声音更是不在少数。花旗银行发布研报称,若恒大进行私有化,将面临不少障碍,包括转移其所持其他香港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将资产从开曼群岛移至在岸公司,这涉及庞大的税款。摩根大通研报表示,与回归A股相比,恒大较大可能会将内地资产注入不同子公司。
最后闸门的放行仍然捏在监管部门手上,而监管部门目前的态度似乎并不明朗。5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称,证监会正对相关公司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5月8日,深圳证监局原局长张云东撰文对借壳乱象、盲目炒壳表达了较大的担忧,同时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对于A股高估值和回归A股的浪潮,也不乏批评声音。此前不少证券界人士就指出,A股市场整体的高估值是无法长期延续的。由于港股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国际金融投资者,而A股市场的参与者更看重一些热点和题材,随着A股市场的治理制度化,高估值的基础就很难存在。
转型再造大鳄
无论上述房企何时能回归A股,小至房企和行业本身的需求,大至国家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一股浪潮已经不可阻挡。而回归A股后,恒大与万达的市值均有可能超越万科和绿地,成为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上市房企。
多元化融资平台的打造,使得未来这些房企都将在融资市场上得心应手。目前,万科、绿地、金地等大型房企为了规避单一融资渠道的风险,已打造了“A+H”两地资本市场“双平台”,为企业发展在融资渠道上设置了“双保险”。
首创置业等房企也无不表示了对多融资平台的憧憬。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在香港业绩会上表示,此次上市计划合共拟发行不超过3.7亿股A股,若顺利上市,可将实现“A+H”的两地上市地位。
目前恒大究竟采取何种架构方式,尚未可知。很有可能的一个结局就是,恒大会保持港股和A股多个上市平台并举的局面。对于拥有多元化资源的恒大来说,其拿下嘉凯城后,有可能架设“A+H”双平台。
更何况,目前A股投资者十分关注积极转型的房企。从去年股价涨幅较大的A股地产股来看,大多数是跨界金融、医疗健康、互联网等行业的公司。
对于集体多元化业务,拥有庞大产业格局的恒大已经在打造更多的证券化平台。恒大如今已完成在金融、互联网、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布局,多元化战略将更受内地投资者的认可,对提升估值带来正面作用。
除了主要上市平台恒大地产外,许家印还拥有恒大健康、恒腾网络、恒大淘宝、恒大文化等四家业务上市。也就是说,目前恒大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5家,未来,这一阵营又要添丁了。
万达商业地产则在轻资产化道路上一骑绝尘。2015年,万达集团总收入2901.6亿元,其中万达商业地产合同销售额1640.8亿元。万达商业2015年已完成10个轻资产广场的合作,另外还有10个广场尚在谈判中。公司过往3年经营性现金流有显著改善,实现117%的年化复合增长率。
在王健林2016年的图谱中,万达集团收入目标向下调整为2543亿元,同比2015年下调12%;而万达商业将2016年销售目标下调640亿至1000亿元。
万达商业的私有化更仅仅是一盘大棋的开始,随着万达院线、影院、文化、金融等各大板块整合全球资源的发力,未来或许会诞生一个全新的“超级万达”。
万达旗下另外两大业务:万达文化集团包括影视控股、旅游控股、体育控股、儿童娱乐;万达金融集团包括保险公司、非凡信息、网络信贷、互联网支付、征信公司、投资并购。
万达还将金融、体育、主题乐园等业务的地位进一步拔高。随后,投资数百亿在印度、法国造城,先后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卡麦克、赞助国际足联等一系列全球的资源整合。
在一些机构投资者看来,万达商业的市值至少在3000亿元,远高于目前的1700亿港元。有媒体报道万达商管公司某内部人士称,万达若回A股,市盈率能达到20倍,将拥有5000亿元市值,并不是吹泡泡的计划。
目前,A股缺少的正是类似万达和恒大那样具有高成长性的大盘蓝筹,而且这些公司也体现出地产业转型的代表性意义,这一批房企回归或许会为A股创造新的投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