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膨胀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略显滞后,从“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到“南海小悦悦车碾事件”的发生,我们陷入了沉思: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怎么了,我们的道德之路将会指向何方。冷漠的背后是人性的退化,还是社会德育教育的失败。本文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思考,对于老子德育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以期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
关键词:道家 德育思想 现代价值
道家德之思想,在于至善,至真,至美。
道家之善,发乎本心,所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善用水性来比喻高尚的人格,认为善者的品格像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上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家之善,在于宽容,在于利他。
道家之善,在于内修其心,老子所谓“善要人知非真善,伪善也”,至善之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居善心,行善道,即使不为人知,也要不遗余力的奉行。放眼当今,行善当如白方礼老人,以74岁高龄之躯脚踏三轮车风雨无阻,18年如一日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2001年,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当他捐出最后一笔钱时,在场所有人哭红了眼眶,那一幕是人性的感动,是这个华夏民族最光辉的一刻,是民族灵魂的回归。如今,白方礼老人已经离开,但他永远的活在了所有国人的心目中,正是像他一样的平凡人,用最平凡的爱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强调待人要真诚,说话要遵守信用,这是道法自然、诚信不欺的德育思想,这也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诚信理念不谋而合。所谓“轻诺必寡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诚实做人,说实话,要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都是其人生哲学的归结点。“信”是行的重要内容,“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以诚信对待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表明了老子对质朴纯真道德的呼唤。诚信当贯穿整个物质文明链条各个环节,供应商之诚信在于提供优质的无污染原材料;生产商之诚信在于保质保量生产出合格产品,不偷工减料;运营商之诚信在于杜绝销售过期产品,做好售后服务;消费者之诚信在于文明购物,不无理索赔;政府之诚信在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夫妻之诚信在于坦诚互爱,不相离弃。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以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滴水穿石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浅显的生活常识人尽皆知,但却甚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玄奥。老子用百川汇海来说明谦逊的好处,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使受教育对象逐渐产生信任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行不言之教”。放之当下,即提醒教育者,学校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玄妙的学问,也是一项多姿的艺术,包含着许多辩证而微妙的道理。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上,亦有颇多益处。老子的以柔克刚的辨证道德思想,在学校德育上即反映出严慈相济的道德教育方法。“刚”即是“严”,“柔”即是“慈”。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的教育方法下,学生体会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启蒙教育。教育者常保持“柔”的心态,以“柔”之心来感受师生关系,来体会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捕捉学生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动;以“柔”之心来感化问题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而并非强硬的教导与机械的科教,用真挚的情意来打开学生的心房,让来自教师的谆谆教诲如一股暖流,温暖学生的心田。善于用“柔”,精于用“柔”,是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就是提倡一种情感教育法。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要以真挚的情感来感化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人在心理上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承认教育者的道德观念。
实践证明,这种情感教育法在道德教育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解决当下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发挥着强有力的功效。例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简单粗暴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更为甚者有的教师毫无道德之心,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出现不可逆转的悲剧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因此,深度挖掘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实际践行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可小觑,道家思想重在人性的探索,所谓道法自然,如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事遵从客观规律,虽曰无为,实则有为,乃顺势而为。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其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孙纪丽.试论老子德育思想[J].中国报业(文史论坛),2011(3).
[3]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从),2007.
关键词:道家 德育思想 现代价值
道家德之思想,在于至善,至真,至美。
道家之善,发乎本心,所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善用水性来比喻高尚的人格,认为善者的品格像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上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家之善,在于宽容,在于利他。
道家之善,在于内修其心,老子所谓“善要人知非真善,伪善也”,至善之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居善心,行善道,即使不为人知,也要不遗余力的奉行。放眼当今,行善当如白方礼老人,以74岁高龄之躯脚踏三轮车风雨无阻,18年如一日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2001年,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当他捐出最后一笔钱时,在场所有人哭红了眼眶,那一幕是人性的感动,是这个华夏民族最光辉的一刻,是民族灵魂的回归。如今,白方礼老人已经离开,但他永远的活在了所有国人的心目中,正是像他一样的平凡人,用最平凡的爱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强调待人要真诚,说话要遵守信用,这是道法自然、诚信不欺的德育思想,这也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诚信理念不谋而合。所谓“轻诺必寡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诚实做人,说实话,要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都是其人生哲学的归结点。“信”是行的重要内容,“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以诚信对待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表明了老子对质朴纯真道德的呼唤。诚信当贯穿整个物质文明链条各个环节,供应商之诚信在于提供优质的无污染原材料;生产商之诚信在于保质保量生产出合格产品,不偷工减料;运营商之诚信在于杜绝销售过期产品,做好售后服务;消费者之诚信在于文明购物,不无理索赔;政府之诚信在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夫妻之诚信在于坦诚互爱,不相离弃。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以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滴水穿石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浅显的生活常识人尽皆知,但却甚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玄奥。老子用百川汇海来说明谦逊的好处,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使受教育对象逐渐产生信任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行不言之教”。放之当下,即提醒教育者,学校德育工作既是一门玄妙的学问,也是一项多姿的艺术,包含着许多辩证而微妙的道理。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上,亦有颇多益处。老子的以柔克刚的辨证道德思想,在学校德育上即反映出严慈相济的道德教育方法。“刚”即是“严”,“柔”即是“慈”。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的教育方法下,学生体会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启蒙教育。教育者常保持“柔”的心态,以“柔”之心来感受师生关系,来体会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捕捉学生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动;以“柔”之心来感化问题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而并非强硬的教导与机械的科教,用真挚的情意来打开学生的心房,让来自教师的谆谆教诲如一股暖流,温暖学生的心田。善于用“柔”,精于用“柔”,是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今天看来,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就是提倡一种情感教育法。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要以真挚的情感来感化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人在心理上接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承认教育者的道德观念。
实践证明,这种情感教育法在道德教育过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解决当下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发挥着强有力的功效。例如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简单粗暴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更为甚者有的教师毫无道德之心,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出现不可逆转的悲剧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因此,深度挖掘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实际践行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作用依然不可小觑,道家思想重在人性的探索,所谓道法自然,如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凡事遵从客观规律,虽曰无为,实则有为,乃顺势而为。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其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2]孙纪丽.试论老子德育思想[J].中国报业(文史论坛),2011(3).
[3]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实践的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从),2007.